地震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指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地震灾害卫生应急概述

第一节 地震灾害

一、地震发生、震源及震级划分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震动。地球分为地壳、地幔(中间层)和地核三部分,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就发生在地壳内。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山体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震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地震的大小和地面的影响程度是用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来衡量。震级标准在国际上(我国也采用)通用的是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3级以下的地震称微震,人一般不易觉察;3~4.5级称有感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5级以上的地震才有破坏力。本书所指的地震灾害即指5级以上的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地表及建筑工程影响的强弱程度。

二、地震分布

(一)全球地震分布

根据全球构造板块学说,地壳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分割为彼此相对运动的板块,主要有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图1-1)。

全球85%地震发生在六大板块的边界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小部分地震发生在板块内部的活动断裂上。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三大地震带上: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图1-1 全球六大板块及运动示意图

(二)中国地震分布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20世纪以来,中国因地震造成死亡的人数占国内所有自然灾害总人数的1/2以上。因此,地震是中国众多自然灾害当中危害最大的。特别是2008年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后,我国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地震活跃期,主要分布有三大地震区,具体如下。

青藏高原地震区:包括兴都库什山、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喜马拉雅山及横断山脉东翼诸山系所围成的广大高原地域,涉及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区。

华北地震区: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在五个地震区中,它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居全国第二。

四川龙门山地震带:四川龙门山位于四川省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广元市、都江堰市之间,东北-西南走向,包括龙门、茶坪、九顶等山,绵延200多千米,是四川强烈地震带之一。

三、地震特点

地震灾害是指由地震引起的强烈地面震动及伴生的地面裂缝和变形,使各类建(构)筑物倒塌和损坏,设备和设施损坏,交通、通信中断和其他生命线工程设施等被破坏,以及由此引起的火灾、爆炸、瘟疫、有毒物质泄漏、放射性污染、场地破坏等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灾害。主要有以下特点。

1.突发性强

地震发生十分突然,持续时间一般只有十几秒到几十秒。

2.破坏性大

地震往往造成建筑物倒塌,桥梁断裂,道路中断,通信设施破坏,灾区与外界联系往往中断,给救援带来很大困难。7级以上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可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

3.影响面大

地震由于突发性强、伤亡惨重、经济损失巨大,它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也比其他自然灾害更为广泛、强烈,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对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会造成巨大的冲击。

4.难以预防

地震的预报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要做到提前防御避灾存在很大难度。

5.连锁性强

地震不仅产生严重的直接灾害,而且不可避免地要产生次生灾害。有的次生灾害的严重程度大大超过直接灾害造成的损害,如火灾、水灾、海啸、山体滑坡、泥石流、毒气泄漏、传染病暴发流行、放射性污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