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器官移植临床诊疗指南(2017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 言

中国的肾脏移植始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带动了肝脏、心脏、肺、胰腺、小肠以及多种大器官联合移植。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的器官移植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新技术、新业务、新型免疫抑制方案不断开发和成熟,移植受者的长期存活与生活质量稳步提高。

在2005年之前,由于缺乏专门的法规支持和监管,中国的器官移植长期处于一种事实上的无序发展状态。因此,规范与加强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促进国内器官移植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是引导我国器官移植事业健康发展的必要举措。

2007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人体器官移植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器官移植法规,标志着我国人体器官移植开始走上法制化建设的道路。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器官移植资质准入制度。2009年,在原国家卫生部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的领导与组织下,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编写了《临床诊疗指南——器官移植学分册》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器官移植学分册》,使得从事器官移植专业的医务人员在积极的医疗活动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对于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强医疗服务的监督管理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八年来,广大移植工作者在医疗活动中,遵照国家移植条例,认真学习、执行《指南》和《规范》,积极推动我国器官捐献和移植事业的健康发展。在这八年中,我国器官移植的发展日新月异,循证医学成果不断推陈出新,新理论、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新成果不断涌现,特别是2015年我国成功地实现移植器官来源的根本性转型以来,移植事业又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我们总结新的经验,形成新的共识,撰写一部新的《指南》。

2015年6月,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联合决定,组织全国器官移植各专业学组(委员会)、各领域权威专家和青年学者在2010版《指南》的基础上编写《中国器官移植临床诊疗指南》。参加编写的专家共295人,组成18个编写组,相应建立18个微信群,召开27次审稿会,执笔者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审稿专家提供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审稿会上认真讨论,微信群里反复切磋,字斟句酌,几易其稿,历经二年余,完成了27部指南的编写任务,相继在《中华器官移植杂志》《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器官移植》杂志和《中华消化外科杂志》发表。

2017版《指南》有如下特点:①27部指南涉及面广泛,几乎涵盖了器官移植绝大部分领域。②每部指南均明确给出推荐意见,推荐意见根据Grade分级系统明确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③不再编写药物相关的临床应用指南。④增加捐献器官功能评估和维护指南,包括Lifeport和ECMO的应用指南等。⑤增加儿童肝、肾移植以及儿童捐献器官的功能评估、维护和应用指南。⑥强化器官移植术后感染的防治,在CMV和真菌感染的基础上增加EB病毒、BK病毒感染和结核病临床诊疗指南等。

由于形势的需要,我们欣然命笔,在编写的过程中也曾遇到许多困难。我们本着“求同不存异”的原则,有讨论,有争议,最终达成共识。现将27部指南汇集成册,呈献给辛勤劳作在临床一线的广大器官移植工作者,希望能为推动新时期我国器官移植事业发展与科技进步发挥积极的作用。书中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以便再次修订时予以纠正,使其日臻完善。

编者

2017年6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