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苑泽霖录:全国首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导师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导师经典医案

(一)胃痞医案

沈某,男,40岁

初诊时间:2015年2月14日

主诉:中脘胀闷隐痛反复发作2年,加重1月

病史:中脘胀闷隐痛灼热,饭后饱胀,嗳气,口角热疮,口腻口苦,口气秽浊,夜寐多梦,二便尚可,苔薄黄腻,舌质红,脉弦。辅助检查: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病理活检:肠化(++)。

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诊断:胃痞

辨证:脾虚肝乘,瘀热互结

治则:健脾疏肝,清热化瘀

二诊(2015年2月28日):中脘隐痛未作,进食后仍感中脘胀闷,口气秽浊减轻,余症同前,苔薄黄腻,脉弦。守方加石见穿15g,蜀羊泉15g×14剂。

三诊(2015年3月14日):口气秽浊已除,中脘胀闷明显减轻,苔薄,舌淡,脉小弦,守方去佩兰×14剂。

四诊(2015年3月28日):诸症悉减,舌淡,苔薄,脉小弦。继续守方调治。

随访:守四诊方调治3月,诸症已除。同家医院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活检:肠化(+)。

按:脾胃虚弱、脾虚气滞日久,久则胃络瘀阻,胃络失养,瘀久化热,酿热成毒。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贵在气血调和。东垣云:“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本案脾胃元气虚弱,瘀热即为阴火,以“补脾胃,泻阴火”为治则,以院内协定方新胃方为基础方加减。药用四君子汤甘淡健脾益气;延胡索、郁金、木香、柴胡行气疏肝;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理气;砂仁、白豆蔻、佩兰燥湿行气;黄连、连翘、蒲公英、浙贝母清热散结;莪术活血祛瘀;煅瓦楞、海螵蛸制酸;藤梨根消肿散结、清热解毒。二诊加蜀羊泉、石见穿以增强化瘀清热散结之力。全方谨遵东垣补脾胃、泻阴火之义,补脾胃之虚,泻瘀热阴火,气血兼顾,虚实同理,中焦可安。

(二)泄泻医案

万某,男,35岁

初诊时间:2014年11月8日

主诉:反复泄泻四五年,加重1月

病史:近四五年来,泄泻反复发作,多发于饮食不慎或情绪紧张时,发作时大便每日4-5次,伴腹痛、肠鸣及不消化食物,口干,口苦,大便臭秽,肛门灼热,神疲乏力,苔薄黄腻,舌尖红,脉小弦。

西医诊断: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中医诊断:泄泻

辨证:脾虚肝旺,湿热内蕴

治则:扶脾抑肝,清热化湿

二诊(2014年11月22日):症如前述,苔薄黄边剥,舌尖红,脉小弦。守方加太子参9g,山药18g×14剂。

三诊(2014年12月6日):大便次数减少,每日2~3次,肠鸣,余症同前,苔薄,脉小弦。守方去焦山楂、焦六曲,加白芷6g×14剂。

随访:守三诊方加减调治1月,大便成形,每日1~2次,余症悉除。

按:七情所伤,情绪紧张之时,气机不利,肝失条达,横逆侮脾,脾失健运,故腹痛泄泻;湿热下注大肠,故大便臭秽,肛门灼热。综观本案诸症,脾虚肝旺、湿热内蕴为其主要病机,治宜扶脾抑肝、清热化湿之法,以痛泻要方扶脾抑肝合葛根芩连汤清利湿热为基础方;配伍木香健脾行气,佩兰、生米仁健脾化湿,焦山楂、焦六曲消食化滞。二诊加太子参、山药增强健脾益气之力。三诊去消食化滞之焦山楂、焦六曲,加白芷以收涩止泻。

(三)喘证医案

王某,女,65岁

初诊时间:2014年1月25日

主诉:咳嗽、咳痰、气喘反复发作10余年,加重1周

病史:咳嗽、咳痰、气喘反复发作10余年,多于冬春季节发作,曾于外院诊为“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查体:桶状胸,双肺叩诊过清音,听诊双肺底可闻及散在干、湿音,双膝以下凹陷性水肿。刻诊:咳嗽,咯少量稀薄泡沫痰,气短,喘息,动则益甚,双膝以下浮肿,乏力,纳差,小便短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腻,脉沉细。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

中医诊断:喘证

辨证:脾阳虚衰,水湿泛溢

治则:温运脾阳,健脾利水

二诊(2014年2月8日):咳喘、浮肿好转,肺部病理性啰音消失,守方去草果,加砂仁3g、白豆蔻3g×21剂

随访:守二诊方加减治疗2月,咳喘未作。

按:本案咳嗽、咳痰、气喘反复发作经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化为痰饮,肺失宣肃,则为咳为喘;气虚水津不布,聚湿生痰,则痰多稀白;脾阳虚衰,健运失司,气不化水,水邪泛溢,故下肢浮肿;阳不化气,水湿不行则小便短少;脾虚运化无力则乏力、纳差、便溏;舌淡,苔薄白腻,脉沉细乃脾阳虚衰、水湿内聚之征,方用实脾饮、五苓散加减以温运脾阳、健脾利水。

(四)心悸医案

邓某,女,52岁

初诊时间:2014年2月15日

主诉:心悸反复发作2年余

病史:患者心悸反复发作2年余,1月前因过度劳累后出现心悸、胸闷伴乏力、头晕,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偶发室早,当时未予重视。刻诊:心悸,胸闷,乏力,头晕,少气懒言,纳谷不馨,夜寐不酣,大便溏薄,舌质淡,舌体胖大,苔薄腻,脉细弱。

中医诊断:心悸

辨证:心脾两虚

治则:健脾益气,补血养心

二诊(2014年3月1日):患者心悸未作,纳佳,夜寐较安,效不更方,守方×14剂。

随访:守二诊方加减调治2月,心悸未作,诸症悉除。

按:心与脾五行母子相生,心主血脉,脾主统血,血脉充盛有赖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脾气虚弱,运化失司,则心血不足,心脉失养而见心悸,胸闷,气短,夜寐欠安;脾气亏虚则乏力,少气懒言,纳谷不馨,大便溏薄;头晕,舌质淡,舌体胖大,苔薄腻,脉细弱均属气血不足之征。方中以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山药补脾益气,脾气旺则血自生;当归补血养心;木香理气醒脾;茯神、酸枣仁、远志、合欢皮宁心安神;葛根升阳止泻。诸药合用,心脾同治,以健脾为主,使脾运得健则气血生化有源;气血双补,以补气为重,气旺则血自生,血足则心有所养。如是心脾双补,气血得生,诸症自除。

(五)内伤发热医案

王某,女,36岁

初诊时间:2014年5月3日

主诉:低热反复发作9年

病史:近9年来,低热反复发作,近1月来又作,周身酸痛,膝软乏力,大便每日1~2次,先实后溏,苔薄黄,舌胖,脉小弦。

中医诊断:内伤发热

辨证:脾虚,中气不足,阴火内生

治则: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二诊(2014年5月17日):低热已除,大便不成形,每日2~3次,苔薄,脉弦。守方去青蒿、柴胡、当归,加扁豆衣9g、枳壳9g×14剂。

三诊(2014年5月31日):中脘胀闷恶心,大便较前成形,每日2次,苔薄黄,脉小弦。守方加炒竹茹5g、紫苏梗15g,枳壳改15g×14剂。

四诊(2014年6月14日):诸症悉除,苔薄,脉小弦。守方×14剂。

按:患者反复低热多年,劳倦过度,饮食失调,久病失于调理,均可致脾气亏虚,中气下陷,阴火内生,故见发热。中气不足,脾失健运,故见大便溏薄;脾虚不能化生水谷精微,脏腑经脉失于充养,故周身酸痛,膝软乏力。本案之发热乃因脾气亏虚、中气下陷、阴火内生而致,故以黄芪补中益气,固表升阳;以太子参易党参,合炒白术益气健脾,当归补血和营,陈皮理气和胃;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共取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之义。配合青蒿养阴清热,怀牛膝补益肝肾,黄芩清上焦之热,山药增强其健脾固涩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