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医成长记:听故事 学伤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八回 皮肤病论治从太阳,疗风疹细说麻桂方

席建中正听得如神,诊室的门却被突然推开了,闯进来一位中年男子。中年男子穿着厚厚的军大衣,手臂上套着长长的皮手套,一手臂弯里还挎着一只摩托车全封闭头盔。只见他面色光润,声音洪亮,步履敏捷。席建中正在疑惑这个人到底是否是一个来就诊的患者,男子却把皮手套摘了下来,打开了话匣子:

“大夫,我是个摩的司机,常年在街上拉客,风里来雨里去的,一直身体健壮。可从前年开始,每到冬季我这头面、双手裸露的部位受了风吹就开始瘙痒,有时还会有一片一片地突起,痒得厉害。去医院看了几次,医生说是荨麻疹,给开了些抗过敏的药,吃了就减轻,可一停药就会复发。今年冬天特别冷,我这病也就犯得特别厉害。吃西药无法除根,就只好来看中医了。”

“唉,现在病人得了病,往往都是来来去去地看西医,只有西医看不好,实在没路可走了,才会想到看中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啊。”仲小依暗暗地为中医的现状叹息。

席建中却是满心兴奋:原以为到中医门诊实习是一件非常无聊的事情,没想到却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接触到一种几乎全新的替代医学理论,正好可以在许多方面弥补现代医学的不足。

“现在你身上有发作的风疹团块吗?让我们看看。”

中年男子撸起袖子,双手手腕部位露出了一块一块不规则的淡红色风疹团,他又指着自己的脖子:“你看,这里也有。”

席建中摸了摸,感觉到这些风疹团高起皮肤,形状不规则,并连接成片。风疹块的边缘部位微微发白,中间泛出淡红色。

“除了瘙痒,你还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吗?”仲小依问,“身上是不是特别容易出汗?”

“没有什么了,就是特别怕风吹,一遇冷风就会起风疹块。”

“患者风疹瘙痒遇风遇寒则发,应该是外感病,证属风寒。仲景在《伤寒论》中将太阳风寒表证分为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两大类,太阳中风的主要特征为汗出、脉缓,太阳伤寒的主要特征为无汗、脉紧。但患者除了恶风寒这一风寒表证的特征性表现,难以进一步判定到底是太阳中风,还是太阳伤寒。”仲小依向郭教授投去了求援的目光。

“是啊,患者的寸脉微浮,既不是浮缓,也不像是浮紧。”席建中也跟着附和。

“其实啊,在《伤寒论》中,太阳病除了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这两大类基本证候,还有一类相对比较特殊的证候,这就是太阳表郁轻证。太阳表郁轻证多为太阳病失治误治、迁延日久而成,这时病情多已较轻,表证的表现不够典型,难以判定患者是桂枝汤证还是麻黄汤证,所以仲景多使用麻黄汤与桂枝汤的合方来治疗。”

“我记起来了!仲景总共创立了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三个方剂来治疗这类证候。”仲小依显得有些兴奋,“其中,在桂枝麻黄各半汤证中,仲景明确提出了患者的主症为‘身痒’。”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23)”郭教授熟练地将原文背诵了出来,使得两位小医生有些愕然。

“在这一条中,仲景对于太阳病后期的转归,列出了三种情况。一是脉象去紧反缓,为外感得去、疾病向愈的佳象;二是邪正交争日久,邪未去而正已伤,表现为正虚邪存,当扶正解表;三是邪正僵持,外邪闭表,阳气怫郁,气血周行不利而出现面红、身痒。”郭教授娓娓道来,“对于太阳表郁轻证的辨治,由于其外感症状不够典型,仲景在抓主症的基础上,主要是根据患者寒热的多少来进行辨证处方的。桂枝二麻黄一汤主症为‘形似疟,一日再发’,其寒热症状最轻,病势缓;桂枝麻黄各半汤为‘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其寒热症状相对较重,发作更频,且有面红、身痒等外邪闭表,阳气怫郁的表现;桂枝二越婢一汤亦为‘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但多兼有口微渴、心微烦等内有微热的表现。再看用药,桂枝二麻黄一汤为5/12的桂枝汤加2/9的麻黄汤,重桂枝而轻麻黄,意在微汗解表;桂枝麻黄各半汤为桂枝汤与麻黄汤各取1/3,微增其发汗解表之力;桂枝二越婢一汤则为1/4的桂枝汤加1/8的越婢汤,发汗解表的同时兼清里热。可见仲景用药丝丝入扣,病变药亦变,务求切合病机。”

“桂枝汤和麻黄汤不都是治疗感冒的方子吗?怎么合起来就可以用来治疗荨麻疹呢?”席建中觉得有些难以理解,直率地提出了自己的困惑。

“其实,就是桂枝汤和麻黄汤不合方,它们本身也可以用来治疗荨麻疹等多种皮肤病。”郭教授乐呵呵地说,“在许多皮肤病的发病过程中,患者常常会伴有恶风、寒热、无汗等表证的表现,提示患者病位在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故可以借助解表剂使用汗法来治疗。广而言之,你们在方剂学中所学习的解表剂,它们不仅仅可以用来治疗感冒,或者是其他外感疾患,即便是许多内伤病,只要确定患者的病位在表,都可以使用具有解表作用的方剂来治疗。如仲景针对水肿提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的治疗原则,立越婢汤、甘草麻黄汤等来治疗水气在表,再如使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治疗湿热黄疸,均是汗剂在内伤杂病中的灵活运用。”

“当然,就荨麻疹而言,到底是选择桂枝汤、麻黄汤、麻桂合方,还是其他别的方剂来进行治疗,则必须通过中医的辨证来确立。辨证时除了要依靠上述汤证的主症,荨麻疹作为一种皮肤局部疾患,我们还可以借助风疹的颜色、形态等进行辅助辨证。如风疹色白、遇冷加重、局部无汗,多为卫郁营滞,属麻黄汤证;若风疹白中透红、恶风、局部时有汗出,多为卫强营弱,属桂枝汤证;倘风疹或红或白,或红白相间,遇风寒加重,汗出不明显,舌脉等也不典型,则可用麻桂合方治疗。另外,如果疹色鲜红、遇热加重,则多属风热;风疹反复发作,搔抓出血,湿水淋漓,则多兼夹湿热。”郭教授顿了顿,“临床上,麻黄汤与桂枝汤的适用症非常广泛,除了感冒、荨麻疹等,还可用于长期低热、支气管哮喘、痹证、银屑病等多种疾患。麻黄汤与桂枝汤所主治病证的共有病机在于营卫失和,二者均长于调和营卫,但麻黄汤的主治病机为卫郁营滞,桂枝汤则为卫强营弱,这是两者临床使用的主要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