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灵枢经》的学术特点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灵枢经》和 《素问》一样,都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创立卓有建树。该书的许多理论(如针刺、体质等)特点鲜明,对后世医学发展贡献最大。
1.针灸经络论
《灵枢经》是全面系统论述经络学说的最早文献。该书在 《经脉》、《经别》、《经水》、《经筋》、《本输》、《根结》等篇中不仅强调了经络的重要性,而且详细介绍了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五别络、十二经筋、奇经八脉的循行、特定腧穴、所生病证和治疗原则。指出经络 “内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将人体连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又能运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同时还能调节人体的机能活动,维持其相对的平衡协调。
在针法方面,《灵枢经》介绍了九针形制和适应证,强调了守神、候气的重要性,提出了数十种针刺方法,还详细介绍了针刺原则、补泻手法、针刺与四时的关系、针刺禁忌,以及脏腑、气血、经脉、肢体各种疾病的针刺方法等内容,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代针灸临床上大多只用毫针,其他针具已很少应用。加强对 《灵枢经》九针的发掘研究,可扩大针灸的治疗范围。该书关于具体疾病的针刺方法十分丰富,涵盖临床各科疾病,包括各种痹病、厥证、痿证、癫狂、心痛、胸痹、失眠、中风、偏枯、癃闭等数十种,可为针灸临床治疗提供有益的指导。
《灵枢经》中的刺法达数十种之多,更值得发掘研究。例如针刺补泻手法,《灵枢·终始》提出以针刺深浅行补泻:“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灵枢·官能》则提出了 “方”、“员”补泻手法,指出用针泻实,必须圆活流利,快速进针,迎着经气运行的方向直达病所,且不断捻转针头,使经气通畅,然后缓慢出针,摇大针孔,使邪气快速外散。若用针补虚,必须端庄安静,先按抚腧穴周围的皮肤,轻微捻转针头,端正针身缓缓进针,且安心等待气至,然后迅速出针,掩闭针孔,揉按皮肤,以使正气内存。上述针刺手法与 《素问·八正神明论》、《离合真邪论》等篇相互补充,成为后世针刺补泻手法的基础,也是取得临床疗效的主要手段。
关于针刺禁忌,《灵枢经》论述尤详。如 《灵枢·逆顺》指出:“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灵枢·终始》云:“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步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顷乃刺之。”以上论述亦应引起当代医家的重视,以免对患者造成伤害。
2.人体体质论
体质是指人体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物质、结构、形态、功能、性格等方面的个体特征。 《灵枢经》对体质的论述极为丰富,涉及体质的形成、各种体质的类型、体质与疾病的关系、以及不同体质的针刺方法等。该书根据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的多少比例不同,以及刚柔强弱、黑白肥瘦、年龄少长、勇怯耐痛、体态性格等的差异,区分为多种体质类型,认为不同的体质对病邪有不同的易感性,从而形成不同的病证,因而在治疗上也要因人而异。此外, 《灵枢》还根据人的 “白黑、肥瘦、少长”来区分体质类型,并提出相应的针刺法。又根据人的 “肥瘦”将体质分为 “脂、膏、肉”三型,据五行学说列举著名的二十五种体质类型特征。这些记载成为当今体质学说的重要内容。
以上论述充分说明,《灵枢经》对体质的研究不仅是中医学中最早的记载,也是内容最丰富文献资料,尽管分类尚不统一,亦参杂有主观推演的成分,但仍不失为宝贵的医学遗产。近20年来中医界对此进行发掘,通过文献整理、社会调研、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等进行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因此,禀承 《灵枢经》的宗旨,进一步开展对体质的研究,不仅可以实现中医证候的规范化,而且必将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
《灵枢经》除提出上述重要理论外,对脏象经络、气血营卫、病因病机、诊法治则等,也有很多精辟的论述,均对中医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鉴于篇幅所限不再赘述,读者可通过学习研讨细心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