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维生素营养障碍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一类有机物质,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维生素在体内含量极微,但作为酶或辅酶在机体代谢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因此一旦发生缺乏,代谢过程就将停滞或停止。
一、维生素A缺乏症
维生素A缺乏症是指机体所有形式和任何程度的维生素A不足的表现,维生素A缺乏不仅会影响儿童视觉功能及生长发育,还会损害免疫功能从而导致各种疾病,是发展中国家儿童严重感染和死亡发生的最主要营养影响因素之一,已列入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重点消灭疾病之一。我国严重的维生素A缺乏症现已少见,但亚临床状态的维生素A缺乏症仍较普遍。营养素补充是目前公认的改善营养缺乏性疾病的有效途径。
本病属与中医“疳证”范畴,与“眼疳”“雀目”等病类似,多因疳积后期脾胃气血衰败、脾病及肝,或热病后期调养不当、营养不足引起,治疗应侧重柔肝养肝明目、补益气血或滋阴平肝明目。
【临床表现】
1.眼部表现
维生素A缺乏症最经典也是最早被认识到的表现即是眼部的症状和体征。
(1)夜盲症:
患儿夜盲,或在黎明、黄昏等暗光中视物不清,是维生素A缺乏最早的表现。维生素A缺乏时,视网膜上维持暗视觉的视紫红质生成障碍,影响视网膜对暗光的敏感度,导致暗适应能力降低以致夜盲。
(2)眼干燥症:
可在夜盲症持续数周后出现,表现为眼干燥,具体为眼部不适,揉眼、眨眼增多,眼部发干、痒感、甚至为烧灼感,畏光流泪。眼部检查可见眼结膜、角膜干燥,失去正常光泽和弹性,透亮度减低并呈混浊的颜色,眼球转动时,结膜近角膜边缘处干燥起皱褶,可见灰白色微小泡沫状小点散在于表面,随后集成圆或卵圆形,表面微隆起,干燥,不易擦去,称为结膜干燥斑或毕脱斑(Bitot’s spots)。毕脱斑具有特征性,对维生素A缺乏的诊断具有参考意义。
(3)角膜软化:
维生素A缺乏初期,角膜发生干燥、混浊、角化,后期可出现软化、溃疡、坏死,引起穿孔,虹膜、晶状体脱出,导致失明。
2.皮肤表现
皮肤症状多见于年长儿,初起皮肤较正常干燥,脱屑,有痒感,以后由于毛囊上皮角化增生,累及毛囊和皮脂腺,角化物充塞于毛囊并突出于皮面形成丘疹,状似“鸡皮”,摸之有粗糙感,以四肢伸面、肩部为多,可发展至颈背部甚至面部。毛囊角化引起毛发干燥,失去光泽,易脱落,指(趾)甲变脆易折,多纹等。
3.生长发育障碍
严重维生素A缺乏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主要影响骨骼系统。表现为长骨增长迟滞,同时齿龈发生增生和角化,影响成釉质细胞发育。临床表现为身高落后,牙齿釉质易剥落,失去光泽,易发生龋齿。
4.感染易感性增高
在维生素A缺乏早期甚或亚临床状态时,免疫功能低下就已经可能存在,主要表现为反复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且易迁延不愈,增加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尤其是6个月到2岁儿童。这是临床中维生素A缺乏干预的重要原因。
5.其他
维生素A缺乏时会因贮存铁增加、外周血清铁降低而出现贫血,表现类似缺铁性贫血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血清铁水平降低,血清铁蛋白正常,肝脏和骨髓储存铁反而增加。维生素A缺乏能使泌尿器官的上皮发生角化脱屑,并行成一个中心病灶,钙化物以此为中心不断沉淀而形成泌尿系统的结石。
【辅助检查】
评价维生素A营养状况的实验室方法主要有血清维生素A水平、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水平、相对剂量反应(relative dose response,RDR)试验和暗适应检查等。
1.血清维生素A
血清维生素A水平是评价维生素A营养状况的常用指标,是维生素A缺乏分型的重要依据。正常水平为0.70~2.56μmol/L;可疑亚临床型缺乏(或边缘型缺乏)为 0.70~1.05μmol/L;亚临床型缺乏为0.35~0.70μmol/L;临床型缺乏多数≤0.35μmoL/L,并伴有特异的眼部和皮肤的临床表现。
2.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RBP)
与血清维生素A有很好的相关性,能反映血清维生素A水平,目前正常值范围尚无统一标准,其在感染、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时亦可降低,因此并非特异性指标,建议在检查RBP时应同时检查CRP。
3.相对剂量反应试验
可反映肝维生素A储备状况,在高度怀疑亚临床型或边缘型维生素A缺乏时可用此进一步确定。
4.暗适应检查
发现暗光视觉异常有助于诊断,此法可用于评估早期的维生素A缺乏,但需排除其他疾病的影响因素,并且此方法不适用于婴幼儿。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临床可根据有明确摄入不足或消耗增加的病史,以及明显的维生素A缺乏的特征性眼部及皮肤表现来诊断。实验室检查结果有助于确诊和疗效随访。边缘型维生素A缺乏往往没有特异的临床表现,其诊断主要依据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资料。
2.鉴别诊断
(1)角结膜干燥症:
角结膜干燥症多见于成人,表现为自觉眼球干涩,灼热,视力严重减退,结膜表面干燥,暗淡无光,易成皱褶,甚至粗如皮肤,结膜血管呈蓝色,角膜干燥混浊,知觉迟钝等。
(2)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绝大多数为典型病例,三联征常见,即典型的眼底改变主要有视盘颜色蜡黄,视网膜血管狭窄和骨细胞样色素散布。
(3)毛周角化病:
毛周角化病多为遗传性,发病迟缓,冬季较重,皮损多发于上臂及股外侧,血中维生素A水平多无改变。
【中医病症辨识要点】
本病中医主要及首见证候为“雀目”,即夜盲表现(暗适应下降),可见眼干、泪少、畏光,严重者眼痛、白睛浑浊(角膜干燥),多系脾胃受损,津液耗伤,肝气不足,不能上荣于目;若见午后潮热,烦躁不宁,黑睛生翳,则为肝血不足,肝热上攻,肝火循经上炎;黑睛翳溃糜烂可为脾虚湿困,清阳不升,睛目失养。皮肤干燥为又一重要证候表现,多责之肝脾肾不足,气血生化乏源,导致卫表不固,气血枯涩,不能濡养肌肤。
【治疗】
多数维生素A缺乏的病理改变经治疗后都可逆转而恢复,因此无论临床症状是否严重,或者是无明显症状的边缘型和亚临床型维生素A缺乏,都应尽早进行维生素A的补充治疗。
1.一般治疗
(1)去除病因:
如患儿因为疾病而影响维生素A吸收和利用,引起维生素A缺乏,应首先去除病因,及时治疗原发疾病,如纠正消化道畸形,控制感染,治疗各种消耗性疾病,同时补充维生素A。
(2)调整饮食与补充营养:
提供富含维生素A的动物性食物或含胡萝卜素较多的深色蔬菜,如胡萝卜、黄绿蔬菜、蛋类、黄色水果、菠菜、豌豆苗、红心甜薯、青椒、鱼肝油、动物肝脏、牛奶、奶制品、奶油等,也可采用维生素A强化食品,如婴儿的配方奶粉和辅食等。低年龄儿童是预防维生素A缺乏的主要对象,孕妇和乳母维生素A缺乏对胎儿及乳儿有严重影响,应保证充足的维生素A摄入,母乳喂养优于人工喂养,人工喂养婴儿应尽量选择维生素A强化的乳方。
2.药物治疗
(1)维生素A制剂治疗见表3-1。
(2)眼部治疗:有眼部症状者需要及早治疗,以防感染和角膜溃疡穿孔。可采用抗生素眼药水(如0.25%氯霉素)或眼膏(如0.5%红霉素)治疗,每日3~4次,可减轻结膜和角膜干燥不适。如有角膜软化和溃疡时,可采用抗生素眼药水与消毒鱼肝油交替滴眼。治疗及护理眼部时手的动作要轻,以免造成角膜溃疡或穿孔。
3.中医中药适宜技术
中医辨证施治
1)肝脾亏虚,血不养目
初现雀目,白睛干涩,眨目羞明,并见食少腹胀,面黄体瘦,精神萎靡,唇干口渴,舌淡而嫩,苔薄白,脉细或弱。
健脾益气,养肝明目。
八珍汤加减。
当归、白芍、熟地黄、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山楂、麦芽、夜明砂、鲜猪肝。腹泻加薏苡仁、白扁豆、山药;腹胀明显加砂仁、陈皮。
2)脾虚肝热,气血不荣
白睛萎黄,黑睛失泽,转动时白睛表层环绕黑睛处呈晕状皱起,知觉减退,羞明,重时黑睛枯晦、糜烂,并见腹胀,便溏,午后低热,夜寐咬齿,舌红,苔黄腻,脉细数。
健脾清肝,杀虫除疳。
肥儿丸加减。
人参、茯苓、白术、黄连、胡黄连、芦荟、使君子、山楂、麦芽、龙胆草。黑目翳溃,黄液上冲者,加栀子,白芍、蒲公英。
3)寒湿困脾,清阳不升
羞明明显,黑睛糜溃,变为蟹睛,眼珠枯萎,白睛粗糙,身体消瘦,毛发枯焦,并见腹膨胀,纳呆,腹泻,声嘶,舌淡,苔白,脉沉濡。
温中健脾除湿。
附子理中汤加减。
熟附子、干姜、党参、白术、茯苓、扁豆、薏苡仁。阳虚重者,加肉桂;积滞者,加山楂、麦芽;有虫者,加使君子、鹤虱;烦躁者,加胡黄连。
4.社区康复
(1)提倡母乳喂养,在妊娠和授乳期间母亲应注意补充维生素A,以防止维生素A的缺乏。
(2)合理喂养:及时添加辅食,培养良好饮食习惯,避免偏食。应及时添加含有维生素A的辅食,包括深绿叶蔬菜和黄色水果,如芒果和番木瓜,鱼肝油,动物肝脏、肾脏、蛋黄,以及胡萝卜汁、番茄汁等,也可食用强化维生素A的配方奶粉和辅食等。
【转诊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应转上级医院就诊:①疑似维生素A缺乏重症,需要检测维生素A含量、血浆视黄醇含量,以及需要做相对剂量反应、暗适应检查者;②出现角膜软化或溃疡等社区医师无法处理的严重临床表现者;③伴有原发疾病造成消化障碍,引起维生素A吸收障碍者,如消化系统解剖或功能异常(如唇裂、腭裂、幽门梗阻等)、迁延性腹泻、过敏性肠炎、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社区管理】
1.随访评估
准确评价易感个体和儿童的维生素A营养水平,建立社区健康档案,定期儿童保健门诊体检,进行夜盲史的询问、暗适应能力的测定、膳食调查等。
2.非药物干预(健康指导)
对家长进行营养教育,对新生儿及婴儿提倡母乳喂养,对幼儿、儿童通过合理配膳,增加乳类、蛋类及深色蔬菜等的供给,因时、因地选取摄入富含维生素A的食品。
3.健康保护和预防措施
针对有明确维生素A缺乏的患儿进行定期随访及纠正。
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症是一种小儿常见病,为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全身性钙、磷代谢失常而致钙盐不能正常沉着在骨骼的生长部分,最终发生骨骼畸形。佝偻病虽然很少直接危及生命,但因发病缓慢,易被忽视,一旦发生明显症状时,机体抵抗力低下,容易并发肺炎、腹泻、贫血等其他疾病。早期发现并及时调理,预后多属良好。由于生活条件、营养状况的改善以及科普宣教的普及,本病已逐年减少。
本病属于中医的“五迟”“五软”“鸡胸”“龟背”等病的范畴,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养护失宜,饮食不调,或疾病缠绵,调养不当,以致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而发病。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治疗应重在培补脾肾,益气养血,强筋壮骨。
【临床表现】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临床主要为骨骼的改变、肌肉松弛以及非特异性的精神、神经症状。重症佝偻病患者可影响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免疫系统,同时对小儿的智力发育也有影响。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在临床上分为初期、激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1.初期
多数从3个月左右开始发病,此期以精神神经症状为主,患儿有睡眠不安、好哭、易出汗等现象,出汗后头皮痒而在枕头上摇头摩擦,出现枕部秃发。
2.激期
除初期症状外,患儿以骨骼改变和运动功能发育迟缓为主。用手指按在3~6个月患儿的枕骨及顶骨部位,感觉颅骨内陷,随手放松而弹回,称乒乓球征。8~9个月以上的患儿头颅常呈方形,前囟大且闭合延迟,严重者18个月时前囟尚未闭合。两侧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膨大如珠子,称肋串珠。胸骨中部向前突出形似“鸡胸”,或下陷成“漏斗胸”,胸廓下缘向外翻起为“肋缘外翻”;脊柱后突、侧突;会站、走的小儿由于体重压在不稳固的双下肢长骨上,两腿会形成向内或向外弯曲畸形,即“O”型或“X”型腿。
患儿的肌肉韧带松弛无力,因腹部肌肉软弱而使腹部膨大,平卧时呈“蛙状腹”,因四肢肌肉无力,学会坐、站、走的年龄都较晚,因两腿无力而容易跌跤。出牙较迟,牙齿不整齐,容易发生龋齿。大脑皮质功能异常,条件反射形成缓慢,患儿表情淡漠,语言发育迟缓,免疫力低下,易并发感染、贫血等。
3.恢复期
经过一定的治疗后,各种临床表现均消可失,肌张力恢复,血液生化改变和X线表现也恢复正常。
4.后遗症期
多见于3岁以后小儿,经治疗或自然恢复后临床症状消失,仅重度佝偻病遗留下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辅助检查】
1.血生化检查
测定血钙、磷、碱性磷酸酶,血清25-(OH)D3(正常20~100ng/mL)和1,25-(OH)2D3(正常15-35ng/ml)在佝偻病活动早期就明显降低,为可靠的早期诊断指标,血浆中碱性磷酸酶升高。
2.尿钙测定
尿钙测定有助于佝偻病的诊断,尿中碱性磷酸酶排泄量增高。
3.长骨骨骺端X线摄片
发现长骨骨骺端佝偻病的特异X线表现,早期X线长骨骺部钙化预备线模糊;极期钙化预备线消失、骨骺端增宽、骺端呈杯状或毛刷状改变,骨质稀疏、骨干弯曲变形或骨折。
【诊断与鉴别诊断】
依据维生素D缺乏的病因、临床表现、血生化以及骨骼X线检查来诊断。其中血生化与骨骼X线的检查为诊断的“金标准”,不论婴儿还是儿童,血清25-(OH)D3浓度应当≥20ng/ml。早期临床的神经兴奋性增高症状无特异性。
1.远端肾小管酸中毒
尿中大量钠、钾、钙丢失,尿液不能酸化,患儿有骨痛、骨折、严重佝偻病表现,身材矮小,畸形严重,有代谢性酸中毒、多尿、碱性尿,血钙、血磷、血钾均可降低,血氯增高,通过尿液及血液检查,以便鉴别。
2.肾性佝偻病
有先天或后天原因所致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血中1,25(OH)2D3减少,钙磷代谢紊乱,血钙低,血磷高,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质脱钙,多在幼儿后期症状逐渐明显,形成侏儒。
3.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表现为出牙迟、前囟大而闭合晚,但有智能低下与骨龄落后,这点与佝偻病不同,必要时可查血清甲状腺素等进行鉴别诊断。
【中医病症辨识要点】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主要是禀赋不足,脾虚肝旺,或脾肾两虚;养护失宜,脾气亏虚;病后失养,脾肾不足。病机主要是脾肾两虚,脾虚肝旺。肾藏精,主骨,生髓,为齿骨之余;肝藏血,主筋,束骨;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精血不足,则骨弱髓乏,筋骨痿弱,机关不利,以致五迟,即立迟、行迟、齿迟、语迟以及头项手足无力。
【治疗】
预防和治疗均需补充维生素D并辅以钙剂,防止骨骼畸形和复发。
1.一般治疗
坚持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维生素D较多的食品(肝、蛋黄等)多到户外活动增加日光直接照射的机会。激期阶段勿使患儿久坐、久站,防止骨骼畸形。
2.药物治疗
(1)补充维生素D:
初期每天口服维生素D 125μg(5000U),持续1个月后,改为预防量。激期每天口服维生素D 250μg(1万U),连服1个月后改为预防量。
若不能坚持口服或患有腹泻病者,可肌注维生素D大剂量突击疗法,肌注维生素D 30万U,一般注射1次即可,1个月后改预防量口服。肌注前先口服钙剂4~5天,以免发生医源性低钙惊厥。
(2)补充钙剂:
维生素D治疗期间应同时服用钙剂。
3.中医中药适宜技术
(1)中医辨证施治
1)脾虚肝旺
烦躁夜啼,易惊惕,纳呆,多汗少力,发稀枕秃,囟门迟闭,出牙迟或少,肌肉松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健脾柔肝。
益脾镇惊散加减。
党参、茯苓、苍术、白术、钩藤、牡蛎、白芍、甘草。体虚汗多加五味子、龙骨;惊惕加蝉蜕;夜啼烦躁加竹叶、灯心草。
2)脾肾两虚
形体瘦弱,面色无华,表情淡漠,多汗肢软,出牙、坐、立、行走迟缓,可见方颅、鸡胸、肋骨串珠、肋骨外翻、下肢弯曲等骨骼畸形,舌淡,苔少,脉细弱。
补肾填精。
河车大造丸加减。
紫河车、当归、熟地、怀牛膝、龟甲、人参、鹿角片、苍术、茯苓、山药、杜仲。汗多加龙骨、牡蛎;虚烦不宁加酸枣仁、远志。
(2)中成药
每次15g,每日3次,连服1个月为1个疗程,适用于脾肾两虚证。
每服3~6g,每日3次,连服1个月为1个疗程,适用于脾肾两虚证。
(3)单验方:
苍术10g,海螺壳30g,煅龙骨30g,五味子3g,共研细末。每次服1~1.5g,每日3次。
4.其他疗法
矫形治疗采取主动和被动运动矫正骨骼畸形,轻度骨骼畸形在治疗后或在生长过程中可自行矫正。应加强体格锻炼,可作些主动或被动运动矫正。例如俯卧撑或扩胸动作使胸部扩张,纠正轻度鸡胸及肋外翻。严重骨骼畸形者外科手术矫正,4岁后可考虑手术矫形。
5.社区康复
(1)晒太阳:
最好的预防是晒太阳。人体所需维生素D约80%靠自身合成,有测定,阳光直晒后每平方厘米皮肤在3小时内能合成维生素D 18U。在阳光充足的室外,小儿穿衣不戴帽,预防佝偻病所需日光浴的时间为每周晒2小时。春夏季出生的孩子满月后就可抱出户外,秋冬季出生的孩子3个月也要抱出户外,开始每次外出逗留10~15分钟,以后可适当延长时间,如在室内应开窗,不可隔着玻璃照射。
(2)正确喂养:
正确喂养对预防有重要意义,提倡母乳喂养,母乳喂养的婴儿自出生后1周开始每天补充维生素D 400U,早产儿每天补充800U。及时添加辅食,断奶后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偏食,保证小儿各种营养素的需要。
(3)科普宣传:
对早产儿、双胎儿、人工喂养儿,补充维生素D以预防疾病仍是重要方法。
【转诊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应转上级医院就诊:①对按上述方法治疗后佝偻病症状、体征仍无明显好转者,应转诊上级院,以明确病因,不可擅自增加维生素D的剂量,以防蓄积中毒。②如出现抽搐症的表现要及时转诊。
【社区管理】
1.随访评估
记录门诊随访时间与复查内容,定期督促检查。
2.非药物干预
多吃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蛋黄等。另外像脱脂牛奶、鱼肝油、乳酪、坚果和海产品、添加维生素D的营养强化食品,也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
3.健康保护和预防措施
注意婴儿钙储备问题,母亲孕期有缺钙症状或冬春季出生的婴儿,其钙的储备都会受到影响。婴儿出生体重过重、生长速率过快都易导致钙的相对缺乏,可在应用维生素D时适当补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