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医籍珍本善本选校丛刊:证因方论集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眩运

有虚运、火运、痰运之分。虚有阴虚,有阳虚;火有虚火,有实火;痰有虚痰,有实痰。倘虚实不辨,阴阳不分,痰火不察,其不误治者鲜矣。

八味地黄丸

治相火不足,虚羸少气,王冰所谓“益火之原,以消阴翳”也,尺脉弱者宜之。

地黄砂仁酒拌,九蒸九晒,八两 山萸肉去核,酒润,四两 山药四两 茯苓乳拌,三两 丹皮三两 泽泻三两 熟附一两 肉桂一两 蜜丸。

地黄生中州之处,得土气最厚。曰地曰黄,顾名思义为黄庭之要药。但其禀质沉实,必须制度如法,得太阳之火,方能熟之,更得桂、附辛热佐之,贞下起元,复其见天地之心乎!真水真火得以既济,元关一窍悟者得之。山药、茯苓性味甘平,土金药也,引入二经以滋化源。山萸酸温,强阴气以润血脉。丹皮辛凉,泻阴分之伏火。泽泻咸寒,泻阳分之邪火,又导火邪从膀胱而出。得十补一泻之义,无壅滞矣。

六味地黄丸

治肝肾不足,真阴亏损,腰痛,足酸,自汗,盗汗,水泛为痰,发热,咳嗽,头晕,目眩,耳鸣,耳聋,遗精,便血,消渴,淋沥,舌燥,喉痛,虚火牙痛等证。

① 损:原作“捐”,据文义改。

地黄砂仁酒拌,九蒸九晒,八两 山萸肉酒润,四两 山药乳拌,四两 茯苓乳拌,三两 丹皮三两 泽泻三两 蜜丸,盐汤下。

熟地味厚为滋阴上药,主补肾填精,故以为君。山萸味酸归肝,乙癸同治之义,且肾主闭藏而酸敛之性与之宜也。山药色白味甘,入土金二脏,能培土生金,葆金生水,以滋化源也。丹皮清肝,用主宣通,所以佐山萸也;茯苓益脾,用主通利,所以佐山药也。至于泽泻有三功焉:一曰利小便以清相火;二曰行地黄之滞,引诸药直达肾经;三曰有补有泻,故用为使。此方为益肾之圣药。

回阳返本汤

治阴盛格阳,回阳补虚之剂。

熟附子 干姜 炙甘草 人参 麦冬 五味子 腊茶陈皮 面戴阳者,下虚也,加葱白七茎土浆水煎

节庵变易仲景之白通汤,而为回阳补虚之制。葱白、干姜、附子藉以通阳温经;人参、五味、麦冬藉以收阴生脉。然阴阳格拒,病深在脏,又非温经生脉所能通也。而节庵更有生心化裁之妙,佐以广皮芳香利气,土浆静镇中宫,线通气道,使以腊茶芳香苦降为之向导,大破格拒之阴,其飞越之阳有不翕然返本者耶?

八味养血汤

治阳虚眩晕,益火之源以生元气。

熟地 当归 山药 肉桂 茯苓 炒白芍 熟附子 丹皮 泽泻 山萸肉

地黄、萸肉、山药补足三阴经;泽泻、丹皮、茯苓补足三阳经。脏者,藏精气而不泄,以填塞浊阴为补;腑者,如府库之出入,以通利清阳为补。复以肉桂,从少阳纳气归肝。复以附子,从太阳纳气归肾。加归、芍者,养血生精,并可以柔桂、附之刚也。

八味生脉汤

治仝上。

① 仝:为“同”的古字,下同。

熟地 人参 麦冬 山药 萸肉 丹皮 茯苓 肉桂熟附子 泽泻 五味子

先天无形之火,乃真阳之火。人身无此火,则神机灭息,生气消亡矣。惟桂、附能入肾命之间而补之,故加入六味中。复以人参、麦冬、五味以收阴生脉而虚火归经矣。

② 惟:同“唯”,下同。

六味归芍汤

治阴虚眩晕,壮水之主以生精血。

熟地 当归 山药 萸肉 炒白芍 茯苓 丹皮 泽泻

地黄味苦入肾,固封蛰之本;泽泻味咸入膀胱,开气化之源。二者补少阴、太阳之精也。萸肉味酸入肝,补罢极之劳;丹皮味辛入胆,清中正之气。二者补厥阴、少阳之精也。山药味甘入脾,健消运之机;茯苓味淡入胃,利入出之器。二者补太阴、阳明之精也。足经道远,故制以大;足经在下,故治以偶。加归、芍者,以生肝木之汁,熄内风也。

六味生脉汤

治仝上。

熟地 茯苓 山药 萸肉 丹皮 泽泻 人参 麦冬五味子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六味汤为补肾之圣药,复以生脉散,得金水相生之妙用也。

茯神汤

治煎厥。

茯神去木 羚羊角镑片 北沙参 枣仁 玉竹 五味子远志去心 龙骨

《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处方当从益阴为主,何则?目盲不可以视,肝精不交于阳也,以玉竹、羚羊角、北沙参、枣仁凉肝热,救阴精。耳闭不可以听,肾精不承于阳也,以远志通调肾经不足之气。五味子收摄肾经耗散之精。茯神、龙骨收肝肾散漫之阳。补救阴阳,纤悉毕贯矣。

赤茯苓汤

治薄厥。

赤苓 陈皮 麦冬 人参 桔梗 芍药 槟榔 生姜

《生气通天论》曰:大怒则形气绝,血郁于上,使人薄厥。薄者,气血相薄也。用赤苓、陈皮、生姜利肺经血分之郁;用麦冬、桔梗清肺经气分之郁。人参固肺经之正气,使之下续真阴。白芍约肝经厥逆之气。使以槟榔导引至高之气下行,其厥自平。

益气补肾汤

治色欲伤肾,气逆不能归原,眩运,耳鸣,耳聋。

人参 炙黄芪 白术土炒 茯苓 炙甘草 山药 萸肉加姜为引。

参、苓、术、草功专健脾和胃。复以黄芪大补脾阳,山药大补脾阴。萸肉味酸入肝,并可摄纳肾气。中土有权而气逆自归原矣。

八珍汤

治气血两虚,皮寒骨热,烦躁作渴,饮食不进,小腹胀痛,眩晕,昏愦等证。

① 胀:原作“肫”,据《删补颐生微论》改。

熟地 归身 白芍 川芎 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

气为卫属阳,血为营属阴,不可使其偏胜,不可使其失养者也。纯用四物则独阴不长,纯用四君则孤阳不生,二方合用,则气血有调和之益,阴阳无偏胜之虞,诸症悉退矣。若真阴内竭,虚阳外鼓者,则于本方加黄芪以助阳固表,加肉桂以引火归元,名十全大补汤。

竹叶石膏汤

治实火眩运,仲景原治阳明汗多而渴,鼻衂,喜水,水入即吐,及暑热烦躁等证。

② 衂:同“衄”,下同。

石膏 人参 麦冬 半夏 甘草 竹叶 粳米 加枣煎。

此分走手足二经而不悖于理者。以胃居中焦,分行津液于各脏,补胃泻肺,有补母泻子之义也。竹叶、石膏、麦冬泻肺之热;人参、半夏、炙草平胃之逆。复以粳米缓于中,使诸药得成清化之功。是亦白虎、越脾、麦冬三汤变方也。

二陈汤

治痰饮呕恶,风寒咳嗽,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脾胃不和等证。

茯苓 陈皮 半夏 甘草 姜、枣引。

半夏辛热能燥湿,茯苓甘淡能渗湿。湿去则痰无由以生,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陈皮辛温能利气,甘草甘平能益脾。益脾则土足以制湿,利气则痰无能留滞,益脾治其本,利气治其标也。如渴而喜饮水者,宜去半夏之燥而易贝母之润。渴而不能饮水者,虽渴犹宜半夏也,此湿为本,热为标,非真像也。《宣明》加黄芩治热痰。

贝母瓜蒌散

治肺火壅遏,头眩。

贝母 瓜蒌霜 茯苓 橘红 桔梗

贝母、瓜蒌辛苦,以宣肺壅;茯苓、橘红甘辛,以通肺气;桔梗上开肺郁而痰饮自祛矣。

六君子汤

治虚痰眩运,脾胃虚弱,饮食少思,或久患疟痢,或食饮难化,或呕吐吞酸,或咳嗽喘促等证。

人参 白术土炒 茯苓 广皮 半夏 甘草

四君子汤加广皮以顺气,更能开胃进食。虚而有痰再加半夏,半夏虽燥,得参、术、苓、草以和之,亦化为君子,故亦曰六君子汤。若虚火等症,须加炮姜,其功尤速。

二陈四物去熟地加天麻汤

治血少痰多眩晕。

陈皮 半夏 茯苓 当归 白芍 天麻 川芎 甘草姜、枣煎。

二陈汤,化痰神剂也。四物汤,养血要药也。去熟地之滞,加天麻之润,故能治眩晕而効

① 効:同“效”,下同。

左归饮

此壮水之剂也。凡命门之阴衰阳胜者,宜此方加减主之。

熟地 山药 茯苓 枸杞子 萸肉 甘草

熟地滋阴养血,枸杞色赤补阳,山萸入肝肾以补精,炙草和中而泻火,山药健脾,茯苓益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