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序
血液病是一类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凶险多变、诊断和治疗上均有一定难度的疾病。有些血液病虽然是常见病、多发病(如缺铁性贫血),但因其发病率较高,故严重地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由于白血病是在儿童和35岁以下成人中恶性肿瘤死亡率占第一位的疾病,因而成为这一年龄段人群的最大“杀手”。目前有相当多的血液病不但临床表现复杂、并发症多、而且诊断困难、治疗棘手。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血液病的科研探索和经验总结并用以指导临床工作,为广大血液病患者解除疾病痛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不断进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就血液病而言,通过对细胞染色体的基因深入研究,使得一些病种的流行病学、病因学得以阐明。如使用染色体分析的方法来认识海洋性贫血和白血病的发病机制;通过羊水细胞的基因分析来解决血液病产前诊断等,都是血液病在诊断领域取得的突破的例证。通过化疗、骨髓移植等手段,使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预后大为改观,则是在治疗领域中取得进展的例证。
虽然血液病的防治和基础医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我们也应看到,现在医学在治疗血液病方面存在着许多困难和尚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应用免疫抑制剂或免疫增强剂,其不良反应明显,使得患者对这些疗法不能耐受而终止治疗;药物的疗效个体差异大,作用持续时间短,使得某些患者在停药后有容易复发的倾向;治疗环境、条件要求高,药品价格昂贵等,使得相当多的患者望而却步。所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总结,有所突破。而中医、中西医结合在某些血液病的治疗上既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又有疗效持久、价格低廉的优势,所以中医药治疗血液病的临床经验和基础理论是应该下大力气加以整理和推广的。
中医学虽无血液病专业及其病名称谓,但对血液及血证的论述不仅早有记载,而且论著颇丰。在这些医籍中各类血液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表现、辨证施治的论述精辟,记载极其丰富,是人类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支。50年来,在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血液病方面,从理论到实践,从方法到手段,在多层次多途径的结合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有关血液病学的论述,奠定了中医血液病学的基础。在这本医著中不仅阐述了类似西医学中的贫血、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殖性疾病、出血性疾病的病因病机,而且提出了治病求本,调和阴阳等治疗法则,至今对中医血液工作者仍有极大的启示和指导作用。目前对中医血液病研究更加深入,涉及领域更加广泛。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临床疗效、作用机制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既往“肾虚”被认为是主要病理变化机制,现在又提出髓海瘀阻也是主要病理变化机制,继而提出补肾合并活血的治疗原则;对于溶血性贫血,既往多使用益气活血之法,现在又提出清热利湿,凉血活血的新疗法;运用破血化瘀法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健脾补肾活血法治疗白细胞减少症,中药青黛及其提纯物靛玉红、异靛甲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使用砒霜(AS2O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一疗法不仅缓解率高,疗效确切,而且已经阐明其疗效机制与诱导造血细胞分化和凋亡有关,上述的有关论述已经得到全世界血液病专家的公认和重视。
在孙伟正教授主持下编辑的《中医血液病学》,集中了十余位有关方面专家的智慧,本着严谨求实、博采众长的精神,精心策划,几易其稿,历时3载而成。它是我国目前第一部中医血液病学专著,对血液系统各类疾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各家经验均有详细的论述。这本书把传统血液病理论和近年来研究进展结合起来,使之便于临床应用,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为中医血液病学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做了开创性工作。这本血液病专著的出版,必将受到中医、中西医结合和西医血液病学工作者的普遍欢迎。希望有志于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同道们,为繁荣中医血液病事业携手努力,为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治疗血液病的临床和基础理论做出更大贡献。
2000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