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尤重调理脾胃之法
中医认为肿瘤发病可受多种因素影响,与感受邪毒、饮食不节、七情内伤等因素均密切相关。贾师强调“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认为肿瘤发病的根本因素为脾胃虚弱。自古至今,医家们治疗癌症的理法方药各式各样,常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治法,且各具优势。也有医家强调治理脾胃,古人云:“脾为肺使,生金尤当补土;脾为心使,养心亦当健脾;脾为肝使,肝虚当先实脾;脾为肾使,治先天应重调后天”,“治脾胃,即所以安五脏”,“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经过临床实践总结,贾师认为调理脾胃在肿瘤治疗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指出“善治病者,尤在调理脾胃”的理念。
第一节 “脾胃虚弱”贯穿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正如《素问·刺法论》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贾师强调正气对预防肿瘤疾病的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气与维持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其盈亏有赖于肾中之精气的充盈,而肾中之精气又依赖于后天水谷之精气的培育,故若脾胃之气受伤,机体生化无源,必将影响正气盈亏,使免疫功能下降,从而降低机体预防肿瘤及抗肿瘤能力,导致肿瘤疾病的发生;脾胃虚弱,生化不足,机体终将导致气血亏虚,气虚则无力载血行血,可致血瘀,一系列病理产物随之产生,病理产物乘虚而入,凝结成块;机体脾胃虚弱,则运化失常,气、痰、毒、瘀随之而生,互结于机体,最终发生肿瘤,故脾胃虚弱是肿瘤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同时,脾胃虚弱又贯穿肿瘤疾病始终。目前临床上肿瘤治疗提倡手术及放化疗结合的综合治疗,在肿瘤治疗过程中,患者常可见脾胃虚弱之候。手术是肿瘤治法中最佳手段之一,但术后机体气血损耗,加之饮食不当,或情志因素,易伤脾胃,故临床上肿瘤术后患者常见纳差、腹胀、便秘或大便溏泄等症状。化疗是用化学合成药物治疗肿瘤的方法,在治疗中,其常见副作用为恶心、呕吐、纳呆等胃肠道反应,严重影响胃肠功能,最终导致脾胃受损。放疗是用各种不同能量的射线照射肿瘤,以抑制和杀灭癌细胞的一种治疗方法;许多中医医家认为放疗属热毒,热毒侵袭机体,耗伤脾胃之阴,故肿瘤放疗后,临床常可见纳差、纳呆、腹胀、恶心、反酸、便溏或大便干结、苔腻或无苔等伤脾胃之阴之症。
第二节 诊断上尤重视舌象
脾胃主气血的生化及水湿的运化;而舌质直接反映气血的盛衰、瘀滞以及热邪程度;舌苔的薄厚、干润、颜色,直接反应体内津液、水湿运化的正常与否,因此舌象可以说是脾胃证候的直接写照。贾师观察到舌象能较好地反映癌瘤病情的变化,舌诊可以指导立法用药。以肺癌为例,早期肺癌患者以淡红舌薄白苔或薄黄苔多见,此时患者多无自觉症状,或自觉症状较轻,多在查体时发现,一般体质较好;中晚期患者多见红舌或红绛舌,大多数舌苔增厚,苔色或黄或白,厚腻苔和燥苔较多见,此时症状较为明显,体质下降;晚期患者多见绛紫舌、紫暗瘀斑舌、光绛舌,苔或光剥,或霉腐浊腻,此时病情严重,体力不支。
贾师认为舌苔反映了气机、痰湿闭结的轻重变化。舌苔由薄而厚,由松而腻为里滞气结的加重,必伴喘憋加重,痰量增多,大便闭塞。为此立三焦逐邪法,意在升降气机,就近给病邪以出路,使气机归于正常。经用药,舌苔渐化,郁结渐解,舌苔退后渐生薄白新苔,为胃气渐复,其人必喘减便通纳增,精神转佳;如舌苔骤退,一二日又续生厚苔,为邪之假退,法当续攻。同时,舌质反映了癌毒由气入血、由浅入深的变化过程及血瘀的情况。患者舌质淡红或舌边尖红,为病邪在气分;舌质转红,舌体少津为热毒转盛入于营分;舌质红绛、绛紫、光绛舌为热毒入于血分,舌暗有瘀斑为瘀血。贾师立解毒祛瘀法意在祛瘀血裹结,搜入络毒邪,遏制肿瘤生长转移。经用药,舌色转浅,为毒瘀渐解之佳兆。
第三节 治疗上尤重调理脾胃
《慎斋遗书》曰:“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贾师认为肿瘤发生根本病机为脾胃虚弱,治疗过程中注重调理脾胃尤为重要。中医认为人以气血为本,《医林绳墨》曰:“脾胃一虚,则脏腑无所禀受,百脉无所交通,气血无所荣养,而为诸病”。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治病求其本,故调理脾胃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脾胃虚弱贯穿肿瘤发生与发展全过程,治疗肿瘤尤重调理脾胃。
肿瘤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在治疗中,应从整体出发,调理脾胃,调和气血,增强正气抗邪能力,从而预防和治疗肿瘤。贾师认为,肿瘤久病及脾或术后放化疗伤脾,导致机体脾胃虚弱,不耐攻伐,用药善用生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生薏苡仁、太子参、鸡内金、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等,以健脾和胃,祛痰湿瘀。用药不在于多和猛,在于辨证准确,药效专一,应补脾而不碍脾,忌用大剂量滋腻补药。贾师认为化疗药物属“药毒”之邪,化疗初期,邪毒直中脾胃,常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纳呆、口腔糜烂等脾胃虚弱证。由于“此时要病攻我补,避其锋芒,中焦为枢,补中可旁及四维”,因此在化疗前,常用健脾益气、和胃消导法,方用五味异功散加鸡内金、檀香、砂仁等,健脾、醒脾、和胃、消导同行,以斡旋中州,顾护胃气,则可截断药毒伤中之势。化疗后脾虚难运,食积不化,一味补气健脾,又会影响消导,反致痞胀而痛;此时宜消胀除满,祛食积而行脾,常用山楂、神曲、鸡内金、砂仁、半夏等。
贾师认为肿瘤久病或西医治疗后脾胃虚弱证症状明显,但该证不会单独存在。临床可见兼气滞,此时若一味补之,往往会气滞生满,导致胀满、疼痛等症加重,所以往往要加用调理气机之品,使气机条达,助所补气血运行疏通,用药可加乌药、枳实、大腹皮、佛手、木香等,此时常避用苦寒之药,待脾胃功能恢复,可酌情加用一些解毒抗癌的中药,如半枝莲、半边莲、猫爪草、白花蛇舌草等。脾虚挟湿或痰浊中阻时,虽致病之源是脾虚不运,但临证如不细查详审,急于求功,用甘淡滋腻之品,则反助胀闷痞胀,以致厌食、恶心,所以少用滋腻之药,如熟地、首乌及一些血肉之品等,常用茯苓、白术、陈皮、半夏等健脾除湿。古人云:“善调脾胃者,医中之上工也;节戒饮食者,医中之王道也”。贾师认为伤食能直中脾胃,注意饮食在调节脾胃治疗中也起到很重要作用。《灵枢·五味》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故保证患者能进食,在肿瘤治疗和康复也尤为重要。肿瘤患者需保证合理饮食,临床常提示患者忌食辛辣伤胃气之物及无鳞鱼等走窜活血之物,慎食生冷油腻损伤脾胃之品,宜食柔软、易消化的食物,以减轻脾胃负担,保护脾胃功能。
“脾胃虚弱”贯穿肿瘤发生及发展全过程,治疗肿瘤尤重调理脾胃功能,中药调理疗效显著,在肿瘤治疗中占据绝对优势,用药宜轻,循序渐进,随症加减,细水长流。
第四节 诊治中注重大便情况
四诊合参乃中医辨证诊病之大法,其问诊中询问患者二便情况则是医者了解病情的重要途径之一。了解二便的情况不仅可以直接掌握患者消化功能和水液的盈亏、代谢情况,也是临床指导用药的关键所在。大便不仅能反映脾胃肠功能,还能反映病之寒热虚实,正如《景岳全书·传忠录·十问》所说:“二便为一身之门户,无论内伤外感,皆当察此,以辨其寒热虚实”。贾师常说:“大便乃脏腑之信使”,在诊病中非常重视询问患者大便的情况,在处方用药常根据患者排便情况加减用药。
“六腑以通为用”,大便通则六腑通,六腑通则气机畅。大便乃大肠传导之糟粕,大肠接受由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吸取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通过气的运动将粪便有节律地排出体外。贾师常强调,大便不调通常反映出脏腑功能的紊乱——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失宣降则会导致腑气不通,大便干燥。脾胃升降功能失调,脾虚失于运化,通常会导致大便溏泄;胃火炽盛或胃阴亏虚则会导致肠失濡润,肠燥便秘。情志失调,肝气郁滞,肝木乘脾,肝脾不调,可出现腹痛泄泻。久病脾肾亏虚,肾气蒸化和固摄功能失调,不能主司二便的排泄,则会导致大便溏泄。若出现排便不爽、里急后重则反映出大肠湿热蕴结,肠道气滞。若出现排便时肛门下坠的感觉,则说明脾气虚弱,中气下陷。故大便如同脏腑的信使,将体内毒素排出的同时还如实反映人体五脏六腑的情况,能够使医者及时了解病情的轻重缓急。贾师在治疗肿瘤患者时,通常将排便情况的转变作为治病的阶段性转折点。
肿瘤患者在接受手术及放化疗后通常会出现大便不调的症状。腹泻者多由于邪毒损伤脾胃,致使脾失运化,大便溏泄,抑或患者思虑过度,心情抑郁导致肝脾不和,肝木克脾。贾师在治疗上多采用益气健脾、疏肝和胃之法。用药多以黄芪、太子参、茯苓、白术益气健脾,配以鸡内金、神曲、焦麦芽以健脾消食和胃;肝郁脾虚者常用逍遥散加减,在疏肝健脾基础上调理肠胃,往往收效较好。便秘者则由于气血亏虚,无力排便,加之体内气滞血瘀互结,放化疗所产生的邪毒炽盛,耗伤津液,致使排便困难,贾师在治疗上通常采用益气扶正,配以理气、化瘀、滋阴之品,使腑气得通,大便得下。用药多为黄芪、太子参、麦冬、五味子配以枳壳、厚朴、炒莱菔子、姜黄、郁金等,通常药到病除。针对晚期癌性疼痛的患者在服用如吗啡类镇痛药时,通常出现严重便秘,通常从理气论治,通理三焦气机,配以生大黄荡涤逐瘀。
大便乃邪毒的重要出路,根据患者排便情况,可判断疾病的发展情况及脏腑功能的强弱,同时也是遣方用药的依据,指导治疗。
(王金秀 陈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