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诊治心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篇 学术思想篇

第一章 力倡扶正培本、解毒祛瘀的学术思想

第一节 试论癌瘤“正气内虚,毒瘀并存”的病机观点

癌瘤属于中医学癥瘕、积聚、癌瘤等范畴。关于癌瘤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众说纷纭,至今尚未能提出一个系统的、明确的,并经临床验证为临床普遍接受的病机理论。笔者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临床实践经验体会认识到:虚、毒、瘀并存是肿瘤病机的关键所在,三者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正虚为本,邪实(包括癌毒、痰湿、瘀血等)为标,正邪交争”。因此,提出“正气内虚,毒瘀并存”的癌瘤病机观点,在治法上,扶正、解毒、祛瘀三管齐下,自拟消岩汤方治疗,疗效理想。

一、历代有关癌瘤的病因病机

癌瘤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致病过程。中医学古籍文献中有关癌瘤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5种观点:①外邪、寒凝:《灵枢·九针》云:“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痼病者也”。《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故宿昔而成积矣”。《诸病源候论》曰:“积聚者,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受于风寒,搏于脏腑之气所为也”。②正虚:《医宗必读》曰:“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景岳全书》曰:“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皆有积聚之病”。③血瘀:《景岳全书》曰:“血积有形而不移,或坚硬而拒按”。《医林改错》曰:“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④痰瘀互结:《丹溪心法》曰:“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痰夹瘀血遂成窠囊”。《疡科心得集》曰:“癌瘤者,非阴阳正气所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⑤毒结:《中藏经》云:“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生矣,非独因荣卫壅塞而发者也”。《仁斋直指方论》曰:“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毒根深藏”。中医学古籍文献的这些观点为后世辨治癌瘤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但也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

二、正气内虚是癌瘤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

人体正气亏虚,病邪亢盛,机体无力抵抗外邪,不能制止毒邪进展,机体不断受到损害,癌瘤就会发生发展。同时,癌毒内蕴,损耗正气。癌瘤为有形之邪阻碍相应脏腑功能和人体气机运行,产生痰、瘀、毒等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又影响人体脏腑功能和气机等,进一步使正气更虚,如此恶性循环,致病深不治。

据临床调查,癌瘤患者“正气内虚”主要来自以下4个方面:①先天禀赋不足:先天脏腑亏虚,即体质因素。相当一部分肿瘤患者有家族史,或有某些遗传基因的突变、缺失。②后天外感六淫、饮食劳倦、七情内伤、房事不节等因素所致气血、津液、阴阳的亏虚。正如《千金翼方·卷第十五》所言:“……不自爱惜,竭情尽意,邀名射利,聚毒攻神,内伤骨髓,外败筋肉,血气将亡,经络便壅,皮里空疏,惟招蠹疾”。③年老体弱:年老体衰,血亏气弱,脏腑、阴阳失调,癌毒乘虚而入。④因病致虚:久病多虚证,癌瘤病势缠绵,癌毒不断耗伤正气,正气日渐虚衰;加之手术创伤,脏腑缺损,失血耗液,正气难复。正气具有抗邪、固摄能力。正气虚则邪毒淫溢,癌毒流散四方,形成播散转移,进一步耗伤正气。临床上常见正气不足与肿瘤的进展互为因果,交替促进,加重病情。所谓“冲风赴林,而枯木先摧”,正气虚之人易感外邪,人之一身“最虚之处,便是客邪之地”。

三、毒是癌瘤发生、发展的特异性因素

中医学认为,“邪之凶险者谓之毒”。《诸病源候论·时气阴阳毒候》载:“此谓阴阳二气偏虚,则受于毒。若病身重腰脊痛,烦闷,面赤斑出,咽喉痛,或下利狂走,此为阳毒。若身重背强,短气呕逆,唇青面黑,四肢逆冷,为阴毒”。毒可分为阳毒、阴毒。阳毒即热毒、火毒、风毒;阴毒即瘀毒、湿毒、水毒。本文讨论的毒”可理解为诱发癌瘤生长的外毒和癌瘤长成后产生的危害机体的内毒——癌毒。癌毒是一种内生之毒邪,毒根深藏,易致瘀滞,易耗正气,易于扩散,癌毒淫溢,变证蜂起。

癌瘤的发生、发展与毒邪密切相关。人体正气亏虚,无力抗邪,毒邪内侵,蕴结体内,与内生之毒、瘀、痰互结,日久体内积聚渐成;肿块的存在(或残留癌细胞的存在)及其浸润压迫等有形实邪阻滞气机,导致气血运行、津液输布不畅,血停为瘀,津聚为痰;同时,癌毒耗伤正气,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血行迟缓,亦可致瘀;癌毒痰瘀互结,郁而化热,形成热毒;热毒伤阴,阴损及阳;此外,癌毒阻滞中焦,导致脾胃运化失司,无力运化水谷津液,可致湿浊内生,日久化生湿毒;再者,正气亏虚,肿瘤失去控制,异常增生,大量掠夺人体气血津液以自养,导致脏腑功能衰弱,阴阳气血亏虚,则使正气更虚。然而,虚、毒、瘀的内环境又有利于癌瘤的迅速生长、扩散及转移,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引起机体的功能紊乱。

试想,为什么现代癌瘤越来越多发呢?因为“毒”(尤其是“癌毒”)是癌瘤发生、发展、变化的特异性因素,如果没有毒的存在,纵然存在其他再多的病理状态或诱促因素,也不会致癌。癌毒的特性是毒加热(火),故热或火是癌瘤易发的基础环境。现在全球气候不断趋暖,加之周围环境中的各种致癌物质是癌症易发的基础环境。由于化学品和物理辐射、食谱的改变(已由过去的以素食清淡为主变为以荤辛厚味为主)等,导致体型由弱转盛,体质由凉变热。这样,人机体内外环境皆热,癌瘤易发所需的毒、热也就具备了。

对于人体来说,“毒”的来源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现代生活环境中的毒 大气、水源等环境污染,化工原料,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素的大量运用,食物添加剂的滥用等。

2.内生之毒邪 ①嗜烟酒、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体内毒素排出不畅,蓄积于脏腑,化生毒邪;②癌瘤产生的毒:由于肿瘤自身不断增长,压迫或侵袭脏器、组织,气血津液循环受阻,导致血瘀、痰湿等病理产物的蓄积;同时癌瘤本身血液供给不足,引起组织坏死、溃烂,向机体释放毒素。

3.癌瘤患者放、化疗的热毒、药毒。

四、瘀是癌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素问·举痛论》曰:“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气与血一阴一阳,相互生化,气行则血行,若气机失调,必然导致血瘀;或邪热入血,灼阴伤血,或痰湿阻滞,致使气血瘀滞,经络受阻,孔窍难通,积久则发为癌瘤。癌瘤形成后,阻碍经络通道,影响气血正常运行,会进一步加重气血瘀滞。久病体弱,气虚毒结亦可引起血瘀加重;此外,肿瘤患者接受手术、放疗或化疗后,也会出现血瘀证或使血瘀加重。而瘀滞状态又为癌毒的蓄积提供了条件。因此,气血瘀滞—癌瘤—气血瘀滞,形成恶性循环。瘀滞贯穿于癌瘤的全病程,是癌瘤的最主要病理变化。有学者观察了12 448例癌瘤患者舌象,发现暗红舌和紫舌共占3.44%,表明血液瘀滞是癌瘤的重要病机之一。此外,血瘀亦可引起癌瘤另一病理产物“痰”的生成,自古有“痰瘀同源”“痰瘀同病”之说,唐容川指出:“须知痰水之壅由于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癌瘤患者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外周微循环障碍(与癌瘤压迫附近组织、癌组织释放的活性产物及癌细胞脱落进入血液形成的微小血栓等因素有关)、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即血液处于浓、黏、聚状态)和凝血机制异常,这些可视为癌瘤微观血瘀证的表现。临床可见到肿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皮色青紫、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出血、舌青紫或见瘀斑瘀点、脉涩等血瘀证的表现。由此可见,血瘀既是癌瘤形成发展的重要病理机制,又是重要临床表征,血瘀证与癌瘤的形成与发展互为因果。

五、“正气内虚,毒瘀并存”是癌瘤病机的关键点

笔者认为,虚、毒、瘀贯穿于癌瘤病程的始末,三者相互并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正气内虚,毒瘀并存”是癌瘤病机的关键所在。正气亏虚是癌瘤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毒(癌毒)是癌瘤发生、发展的特异性因素,而毒和瘀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人体先有内虚(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外之邪气、邪毒乘虚而入,加之饮食劳倦、情志内伤,而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经络气血津液运行失常,引起局部(最虚之处)气滞、血瘀、痰凝、湿聚等相互胶结,化生毒邪蓄积于脏腑,留滞不去,郁结日久形成癥积、癌瘤。癌瘤为有形之邪,阻碍气血运行,耗伤气血津液,又进一步加重了血瘀、正虚、毒结,为癌瘤提供了适宜生长的环境,而癌瘤的迅速增长、扩散又使机体更虚,形成虚→毒→瘀→虚的恶性循环。此外,手术的创伤及放、化疗的毒性作为外因,可催化这一恶性循环。到放化疗末期则出现阴虚毒热,阴损及阳,阳虚阴竭,阴阳离决而死亡。

据笔者多年临床观察,癌瘤患者证候虚实错杂,往往是多个证型并见,其中虚、毒、瘀三证并见者可占80%左右。对本科门诊和住院癌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乏力、易疲倦、气短、胃肠气机呆滞(即感觉食物不往下走)、食欲缺乏、排便无力,脉细或无力等虚象;面色晦暗无华,爪甲紫暗、舌暗红或青紫或淡暗或瘀点,苔白厚腻、黄腻或白厚腻,痛有定处,脉沉弦或结代,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凝血机制异常,D-二聚体增高等瘀象;瘤体增长扩散、局部破溃、发热、口干、大便干结、舌红或绛红、裂纹、少苔或剥落苔、苔焦黑或黄腻、脉数大无力或洪脉或芤脉等毒象。可见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虚、毒、瘀三者并存关系密切,这也是癌瘤病机之关键。

“正气内虚,毒瘀并存”的癌瘤病机观点的内涵是:癌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共同的病因病机,抓住关键病机,统筹兼顾,以扶正解毒祛瘀为大法,结合不同体质、不同部位、不同病种,有所侧重、有的放矢、随症加减用药,根据“不同病期、不同病理阶段”以“不同途径”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给药,从而调整阴阳、气血、脏腑功能达到新的平衡,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复邪去。

第二节 扶正解毒祛瘀法治疗恶性肿瘤探析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目前现代医学对大部分肿瘤仍未找到很有效的防治方法,这是医学界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棘手问题。笔者在30余年的抗癌临床实践中采用扶正解毒祛瘀法治疗各类恶性肿瘤,疗效确切。本文就癌症从虚毒论治问题,略陈管见,望各位医学同道斧正。

一、正气内虚、毒瘀并存病因病机

1.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

《内经》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笔者认为,正气内虚,酿生癌毒,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是罹患肿瘤的主要病理基础。即医学汇编》所谓“正气虚则为岩”。《活法机要》云:“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脾胃虚弱,气血两衰,四时有感,皆能成积”。正虚为前提,邪气久踞,阻滞经脉气血,日久成结,久积成块,即为“癥瘕积聚”。正如《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所说:“壮盛之人,必无积聚。必其人正气不足,邪气留着,而后患此。”

此外,肿瘤一旦形成,便作为一种体内的邪毒与正气相争,不断耗伤气血,使正气更弱,气血津液耗损,脏腑失养,加重正虚。肿瘤在机体内能否控制,也决定于正气与邪气斗争的结果:正虚失于固摄,癌毒的扩散与转移趋势超过了正气的防护约束力,又使癌毒更易于扩散,疾病便会进展,最终导致癌毒的肆虐,使病情恶化而发生转移。因此正虚是肿瘤发病的基础,且贯穿于肿瘤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2.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壅塞荣卫,发为肿瘤

正气亏虚是恶性肿瘤的发病基础,癌毒内生则是恶性肿瘤的始动因素。正所谓“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毒的概念古已有之,《金匮要略心典》曰:“毒者,邪气蕴结不解之谓”。毒由邪气所生,邪胜谓之毒。癌毒是一种特殊的毒邪,除峻烈性、顽固性、相兼性等毒邪共有特点外,还具有劫掠精微、耗伤正气、阻滞气机、凶险难愈、传舍为患的特性。“癌毒”之说,早已散见于历代医家论述,宋代杨士瀛在《仁斋直指方论》中提到:“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毒根深藏,穿孔透里”,指出毒根深藏是癌隐匿、胶着的主要原因。

笔者认为,三焦气机升降出入失调是癌毒产生的根源。肿瘤初起以气滞不通为主,稍久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蓄积,再久积而变生毒邪,毒随营卫流行经络,无处不到,损伤正气,外阻经络,内损脏腑,夺精微以自养,如此“毒耗精、精养毒”,瘤体迅速长大,以致三焦运化升降疏泄功能愈益失调,毒痰瘀胶结互生,形成恶性循环,虚实夹杂,愈久愈深,最后造成真脏衰败不可恢复的局面。

3.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

恶性肿瘤患者血液循环处于“高凝状态”的说法,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可见瘀血是恶性肿瘤形成的重要因素,其与癌毒聚结成块并日渐增大而有别于其他毒邪致病。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属阴,赖阳气以运行,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三焦气机升降出入失调,脏腑经络上下表里气机不畅,营卫不和,血行瘀滞,稽留成积;另一方面,癌毒盘踞,阻滞气机,反过来也可导致血液运行不畅而成瘀。此外,癌毒耗伤正气,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血行迟缓,停而为瘀,亦是瘀血形成的原因之一。正如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所说:“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

二、扶正解毒祛瘀治疗大法

针对正气内虚、毒瘀并存病因病机,笔者经过多年抗癌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出扶正解毒祛瘀法治疗恶性肿瘤,验之临床,疗效确切。

1.扶正解毒祛瘀法立法依据

《灵枢·刺节真邪》中提到肿瘤为“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倡导用祛邪法治疗肿瘤;金张元素、李东垣等医学家提出“养正积自除”的著名治法;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积聚》中指出:“凡积聚之治,不过四法,曰攻,曰消,曰散,曰补。治积之要,在知攻补之宜,当于孰缓孰急中辨之”;至清代,受肿瘤多瘀的特点影响,提出活血化瘀的祛瘀大法。

2.临证思维

(1)立法三焦,重视舌诊,活用理气之品:汉代《中藏经》概括三焦云:“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府,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其中“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是《中藏经》三焦理论的核心。三焦作为人体中唯一的大府,能囊括和沟通其他脏腑的气化功能,并相和为用。恶性肿瘤患者三焦气机升降出入不利,病变虽然表现在局部,但是也一定存在着全身气机的乖逆以及邪气的壅塞。针对以上病机,笔者立三焦逐邪法,意在升降气机,就近给病邪以出路,开宣逐上焦之邪,分消逐中焦之邪,攻下逐下焦邪,使气机归于正常,不使毒邪在体内蓄积,才能做到邪去正安,气血复常。

笔者临床辨证重视四诊合参,尤重察舌质指导立法。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脏腑之精气上荣于舌,病则变见于舌,故笔者临床常根据舌苔的变化,以候肿瘤患者“病之深浅”,邪之“或寒或热或燥或湿”。诚如张登《伤寒舌鉴》谓:“盖邪气入里,其虚实寒热之机,必现于舌,非若脉法之隐而不显也。况阴盛格阳,与邪热郁伏,多有假证假脉,惟验舌上苔色之滑、燥、浓、薄,昭若冰鉴,无所遁形。”大凡癌毒病在上、中二焦,多邪盛正实,易抟聚而成苔,多苔色的变化;一涉下焦,多成正虚之候,易至舌质的变化。笔者管见,舌苔反映气机闭结的轻重变化,其由薄而厚,由松而腻为里滞气结的加重,舌质反映癌毒由气入血由浅入深的变化过程及血瘀的情况。

肿瘤患者三焦气机升降出入不利,癌毒内生,多以气滞为基础病理变化,继而毒瘀内生,胶着互结,进一步阻滞气机,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治疗上重视理气类药物的应用,以理气之品调畅三焦,而使气血流通,表里交通,上下通达。具体治疗上以杏仁、桔梗、苏子、桑皮轻宣上焦;莱菔子、厚朴、檀香、柴胡、枳壳斡旋中焦;沉香、槟榔、乌药调畅下焦。此外,考虑到肿瘤多正气亏虚,临床多用补益之品,但补益之品多味厚而滋腻,有壅遏气机、恋邪助邪之虞,因此提倡理气助补之法,在扶正方药中,稍佐疏理气机之品,使补而不壅,滋而不腻。

(2)屡攻屡补,分期论治:笔者认为,《内经》中“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大法同样适用于肿瘤的治疗,因而针对正气内虚、毒瘀并存的病因病机,提出扶正解毒祛瘀的治法,但攻邪即伤正,扶正亦助邪,怎样权衡患者正邪力量的强弱,拿捏好益气扶正与解毒祛瘀的尺度,是临证治疗的一大难题。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提出屡攻屡补、分期论治的治疗原则。

癌瘤患者全身属虚,手术及放化疗又耗伤其正气,因此益气扶正应贯穿癌症整个治疗的始终。初期,正虚不显,以解毒祛邪为主,少佐扶正之品,以鼓舞正气驱邪外出;中期,脏腑功能失调渐重,应及时调整扶正之品的比例,适时调理脏腑功能;晚期,正虚明显者,则以补益气血阴阳为主,同时配合解毒之品,以降低癌毒对正气的耗损,防止正气亏损加速,同时应注意晚期并发症的处理,急则治其标,而后图本。此外,诚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临床应严格把握解毒祛瘀中药的适应证,无使过之而伤其正气。

第三节 癌瘤“扶正培本,解毒祛瘀”治法精要

在癌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虚”“毒”“瘀”三者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贯穿始末。明确了“正气内虚,毒瘀并存”是癌瘤病机的关键所在以后,下面结合临床谈谈“扶正培本,解毒祛瘀”法的应用体会。

以下是恶性肿瘤的形成及治疗思路模式图(图1-1)。

图1-1 恶性肿瘤的形成及治疗思路模式图
一、扶正培本,攻补有序

恶性肿瘤为有形实邪,耗伤正气,阻碍气机,气滞则血瘀;郁久化热,灼伤血络,进一步加重气滞血瘀;正气虚则肠胃缺乏推动力,正气虚则无力抵御外邪,气虚则无力摄血,即因虚致瘀,癌瘤患者的扶正培本法主要包括:①益气健脾和胃理气:药用生黄芪、党参、炒白术、山药、生薏苡仁、茯苓、焦山楂、炒神曲、焦麦芽、鸡内金、佛手花、陈皮、炒莱菔子等。②益气养血:药用生黄芪、当归、阿胶、鸡血藤等。③益气养阴:药用生黄芪、太子参、北沙参、五味子;若表现为上焦阴虚,加天冬、天花粉、芦根、茅根;若表现为中焦阴虚,加石斛、麦冬;若表现为下焦阴虚,加山萸肉、生地、黄精、元参等。④益肾养肝:熟地、山萸肉、桑寄生、杜仲、狗脊、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等。

临证最重要的是认证准确,把握患者病机、证候的主要矛盾,离方不离法,攻补适度、攻补有序,这样才能达到速效。肿瘤患者证候多是虚实夹杂、寒热错杂,比如某患者初诊时虽然也有乏力倦怠、少气懒言、口干的证候,但是痰多、舌苔黄厚腻,此时主要矛盾是湿热实邪,当务之急是祛湿热,补气药需斟酌、不可用量过大、不可用太过温燥之品;久热必伤阴,但此时不可急于用养阴药,滋阴之品易助湿,当待湿热清除后再用。此外,对于肠癌寒湿泄泻、腹部隐痛的患者,法当清化寒湿、淡渗利湿、补中益气,笔者通常用补中益气汤合四神丸、痛泻要方加减,不可用太温燥的药,如高良姜之类,因其对胃肠刺激大。总之,临床证候是千变万化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去伪存真,抓住主要矛盾,把握治标与治本的时机。

扶正培本不等于大补,笔者不建议过食或过用大补之品,大补之品多黏腻碍胃,甚则伤及胃气。肿瘤患者本属虚证,大多消化功能较弱,或胃肠气机呆滞,平时饮食也当以软烂易消化高营养的食物为佳,如鸡汤、鲫鱼汤等。

二、行气活血得当事半功倍

恶性肿瘤患者晚期以虚证为主,久病入络,加之化疗的“药毒”和放疗的“热毒”常使患者出现因毒增虚-因虚致瘀滞-瘀滞聚毒-瘀毒增虚的恶性循环,因此,适当运用行气活血药可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喜用郁金、姜黄这一对药:两药为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均能行气活血止痛,用于气滞血瘀之证。郁金,性寒,擅凉血解郁、利胆退黄;姜黄,性温,擅散寒湿、通经络,两者合用则去性存用,行气活血祛瘀止痛之功倍增。此外,姜黄素是郁金、姜黄的主要成分之一,大量的研究证实姜黄素具有显著的抗癌作用,选用这一对药可谓是中西兼顾。

中医四诊收集的相应临床表现(面色晦暗无华、爪甲紫暗、舌暗红或青紫或淡暗或瘀点、苔白厚腻或黄腻或白厚腻、痛有定处、脉沉弦或结代等)和大量的临床研究(血液流变学指标、凝血机制异常、D-二聚体升高、癌栓等)都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癌瘤患者确实存在着血瘀证;临床案例也证实行气活血药运用得当确实能收到良效。但是活血不等于破血,笔者不提倡运用虫类破血药;另外,活血药的用量也不宜过大。恶性肿瘤的生长需要大量的血供营养,大多生长在血管旁,并且自身又生出许多微小血管,肿瘤的破溃容易造成失血。若是大量用虫类破血药,有可能造成出血或是促进癌细胞扩散转移。笔者多选用力量轻柔的活血药,如行气活血药:当归、川芎、玫瑰花、八月札、郁金、姜黄等;活血软坚药:王不留行、莪术、三棱等;化瘀止血药:三七粉、大黄炭、藕节炭等。

三、妙用理气药

“气为百病之长”“气行则血行”“善治痰者先治气”,气机乖逆则百病生,气滞、气虚(严重则可出现气陷)都可导致气机乖逆,而气虚可引起气滞,气滞又可导致瘀血、痰湿、内毒等病理产物的生成,因此气机的调畅与否对于肿瘤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尤为重要。若气机调畅了,邪实能得到缓解,肿胀也能减轻。笔者对理气药的运用颇有独到之处。病位在上焦治以理气宽胸,药用:瓜蒌、枳壳等;中焦治以疏肝和胃降逆,药用:玫瑰花、佛手花、香附、代代花、陈皮、旋覆花、檀香、砂仁等;下焦理气注重二便情况,药用:乌药、木香、大腹皮、莱菔子、厚朴、枳实等。

理气药具有推动作用,可助其他药一臂之力,若合理配伍可增加疗效,但虚弱者慎用理气药。以下介绍几组常用的配伍:①祛湿药(淡渗利湿、芳香化湿)+理气药:炒白术、茯苓、白扁豆、生薏苡仁、佩兰、泽泻+砂仁、厚朴、木香、防风、乌药;②祛痰药+理气药:冬瓜子、贝母+苏子、瓜蒌、枳壳、莱菔子;③消食和胃药+理气药:焦山楂、焦麦芽、炒神曲、鸡内金+陈皮、炒莱菔子、豆蔻、砂仁、旋覆花、佛手花、厚朴、枳实;④益气养阴药+理气药:生黄芪、太子参、麦冬+乌药、炒莱菔子;⑤化瘀药+理气止痛药:桃仁、红花、赤芍+元胡、川楝子、川芎、乳香、没药;⑥软坚散结药+理气药:王不留行、山慈菇、生牡蛎、夏枯草+郁金、姜黄等。关于气机与癌瘤下文将予以详细讲解,此处不赘述。

四、解毒抗癌,顾护胃气

毒邪是外来毒邪合内生毒邪,化疗药物属外来的以毒攻毒药,若化疗之毒不能及时排出而入里,就会伤及骨髓出现骨髓抑制(白细胞、红细胞降低),伤及心肌出现心肌损伤(心慌心悸、心律不齐等),伤及肝肾功能、出现脱发等,实则就是损伤了心脾肝肾,治疗当以中焦为切入点,扶正培本、时时顾护胃气。放疗作为一种外来的热毒,使患者出现干咳、无痰甚则咯血,接受过放疗的患者多伴有放射性肺炎、肺纤维化、放射性肠炎等。热必伤阴,热必动血,故对于放疗后患者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兼养阴。

毒邪、癌毒可从热化亦可从寒化,从热化多出现发热、呕恶等,从寒化多表出现舌苔厚腻、泄泻等,但由于饮食、环境、放疗等因素绝大多数毒邪热化。因此抗肿瘤药将近80%都属清热解毒药,该类药对肿瘤炎性渗出物有一定治疗作用,从而能够缩小癌灶,同时也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临床常用的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重楼、山慈菇、苦参、猫爪草等,苦寒之品易碍胃,再加之毒邪伤人先损脾胃,故对于肿瘤的减毒增效治疗的关键切入点是“脾胃”,临证尤重脾胃。

五、恶性肿瘤并发症的治疗思路

恶性肿瘤并发症的表现多样,但根据其属性大致可概括为“热”“水”“疼痛”三类。

1.“热”

热必伤阴,热必动血。据笔者临床经验,恶性肿瘤患者的出血证80%是虚热,20%是湿热。恶性肿瘤患者虚热以骨蒸劳热为主,用药多以阴分与气分之间的药物为主,如:银柴胡、地骨皮、青蒿、鳖甲、牡丹皮等。中医药在治疗癌性发热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采用笔者经验方制剂“癌热宁栓”(由银柴胡、地骨皮、虎杖、白花蛇舌草等药物组成)治疗30例癌性发热患者,与消炎痛栓组对照,两组有效率分别为86.7%和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6,<0.05)。经临床观察中药癌热宁栓治疗癌性发热,退热作用持久而稳定,无明显不良反应。

2.“水”

多以恶性胸腹水、水肿、癃闭、上腔静脉综合征等形式出现,治以淡渗利湿为主,兼以活血化瘀。淡渗利湿以调节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给邪以出路,使水湿之邪由二阴分消走泄,药用:五皮饮加减、抽葫芦、车前草、泽泻等。恶性水证多伴有瘀滞,水瘀互结,治水不忘化瘀,因此化瘀也是利水的关键,化瘀散结则气行血畅,气行则水行,可选用当归芍药汤、桂枝茯苓丸、血府逐瘀汤等加减。

3.“疼痛”

中药对于肿瘤0~3度的疼痛直接有效,而对于~10度疼痛一般采用中药+西药。若长期服用阿片类的止痛药,会出现便秘、恶心、呕吐等副作用,西医西药对这些副作用的疗效欠佳,不良反应及禁忌较多,而中医在这方面恰好是优势,采用健脾理气、和胃降逆、理气宽肠通便等疗法疗效确切。笔者经验方制剂“化坚拔毒膜”(由姜黄、蜈蚣、大黄、细辛、冰片、川乌等药物组成)治疗260例癌痛患者临床试验研究发现,化坚拔毒膜治疗多种轻、中度癌痛具有较好的镇痛疗效,可以显著改善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且用药安全,无不良反应发生。化坚拔毒膜用药30分钟起作用,2小时后镇痛作用达到高峰,用药8小时后仍有维持作用;且外用在7日的观察中均有确切的镇痛作用;其对于胸背部疼痛疗效优于其他部位;对肺癌所致的癌性疼痛疗效最佳,肠癌、乳腺癌、肝癌次之,对胰腺癌疗效最差。

六、结语

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辨证准确是关键。临床千变万化,离方不离法;如何施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仅在此将“扶正培本,解毒祛瘀”治法精炼概括,希望能为同道提供一些借鉴。

(贾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