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耕耘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房定亚

一、名家简介

房定亚(1937—),男,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博士、博士后导师,著名的风湿病专家,心脏病及肾脏病专家。历任东直门医院内科负责人,心血管研究组组长;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副院长、院长,老年病研究所所长,风湿病科学术带头人。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国老年学会、中医研究会第一、二届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世界中医联合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新加坡同济中医研究学院顾问、新加坡中华医学会顾问等职。1993年由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医学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二、治学之路

(一)学医初衷

房定亚教授1937年出生于河南南阳邓州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十岁时,故乡麻疹流行,他也不幸染病,合并喉炎,病情危重,虽静养调理而病不见愈,后竟失音不能言语。由于当时乡邻子弟中不时有人病亡,家人见此状也不由惊恐叹息。他回忆说:“当时家中有人连夜去请中医,人家也没来,只给了‘六神丸’,拿回来以后吃了十粒,放在嘴里含化,大概只有半个小时左右,就觉得嗓子里刷得一下利落畅通起来,竟然就能开口说话了,从此以后病情就有了转机,后来慢慢病愈活了下来。”房定亚教授深感中医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体会到中医的神奇,从此在心里种下了中医的种子,对中医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二)院校学习

1958年高中毕业,房定亚教授以第一志愿考取了北京中医学院,得以从贫苦的乡村走出来,从此有机会以医学技术回报社会。在上大学的六年里,他深爱着自己的专业,刻苦学习,各科成绩优异,又被同学们推选为院学生会的学习部长,工作勤恳踏实,得到各科老师的一致好评。

房定亚教授来自医圣张仲景故里河南南阳,对仲景医学思想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在中医学院授课时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门课程,主讲教师是陈慎吾教授等人,他们既是中医理论大家,又是中医临床大家,授课时理论联系临床实践,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房定亚教授对这两门课程可谓情有独钟,除了在课堂专心听讲,认真笔记,做读书卡片,还在课余时间反复熟读背诵,并按要求去做,“记颂条文烂熟于胸,终生受用无穷”。大学期间,他还认真学了大量西医的专业知识,为日后行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执教《金匮》

1964年,房定亚教授大学毕业,因学校加强师资力量便留校任教。由于他对仲景学术的执着和追求,以及在《伤寒论》、《金匮要略》课业中的突出成绩,被安排在北京中医学院《金匮要略》教研室执教。当年房定亚教授年仅26岁,并没有经历太多的临床历练,但他有幸得到了金匮教研室宋孝志和祝谌予两位名师的点拨,每次备课,除了参考历代注家的评述之外,都是两位老师在幕后提供临床的经验和实例,使其能够生动活泼地阐明条文中的辨病辨证要点、鉴别诊断要点和药物配伍特点,从而给听课的学生以具体直观的印象。每次备课,就是一堂内容丰富的专家讲座,两位老师对他口传心授,使他对《金匮》“病、证、症、方”相结合的诊治模式有了更为具体深入的认识,对其理论和临床能力的提高有着莫大的帮助,使他的学业得以精进一步。

(四)临床历练

1966年,北京中医学院金匮教研组与内科教研组合并,房定亚教授因此调入附属东直门医院内科教研组,后担任内科负责人。在此期间,他全身心投入医院工作,几乎每天抢救危重病人,组织中西医会诊,面对临床问题,常常请教中西医老师指正。此外,房定亚教授负责每周五去北京协和医院协作会诊,一年时间又学习了很多西医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病人临床诊治的疑难问题,还曾在《新中医学杂志》上发表过“治急性心肌梗塞并发症验案”等两篇论文,临床能力得以较快地提高。1974年房定亚教授参加了北京军区总医院保健班培训半年,在西医临床知识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以后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提供了铺垫。同时,房定亚教授任心血管研究组组长,进行“冠心病”科研攻关,研制“益气活血片”、“养阴清心饮”治疗冠心病和高血压,取得较满意效果,1977年课题组取得了成果,被授予“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

1978年,房定亚教授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从事医疗、科研及教学工作,曾任西苑医院副院长、院长,兼任老年病研究所所长。这一时期,在岳美中、方药中、时振声等著名专家指引下,房定亚教授提出了治疗肾衰之病应先保心、心肾同治的主张,并据此研制“仙草冲剂”为西苑医院院内制剂,颇受慢性肾衰患者的欢迎。

1999年起,房定亚教授任风湿病科学术带头人。他在临床工作的同时,善于总结经验,洞察规律,发前人所未发,在中医风湿病领域多有创建。例如他提出“内毒作祟”是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发生和发展的关键病因,“毒热致痹”是自身免疫性关节炎的发病基础,“热毒伤络”是免疫相关性血管炎的病理特征,强调“清热解毒、凉血护络”法治疗自身免疫性关节炎和免疫相关性血管炎,日益受到中医风湿学界的重视。

三、学术思想与经验

(一)学术思想

房定亚教授推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及“辨证论治与专病专方相结合”,这是其学术思想的鲜明特征。

他在《对岳美中教授所谈专病专方的体验》一文中指出:“在《伤寒论》中,开宗明义将‘辨病脉证并治’列于篇首,并在每篇中都详论主病、主证、主方;同样在《金匮要略》中以专病专证成篇,也首标‘病脉证治’为题,二者皆是在专病专证专方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的著作……病有病的专方,证有证的专方,给人以圭臬,为辨病论治与专方专药的应用树立了典范。后世医家遵医圣之意,沿用桂枝加桂汤治疗奔豚病,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风湿历节病,葛根汤治疗项背强急证……近年来,通过文献、临床及实验研究,研制出更有效的专方专药,如强肝汤治疗慢性肝炎,青蒿素治疗疟疾……雷公藤治疗类风湿病等,都是张仲景专病专方学术思想的具体运用和发展。这些专方的疗效显著,充分体现了专病专方的科学性。所以医者世世相传,代代发挥,反复实践,反复锤炼,筛选出许多治疗专病卓有成效的专方,强化了专病专方的思想,丰富了祖国医学伟大宝库的内容。”

房定亚教授认为,在临证时,要先辨病,后辨证,再论治。其理由是,每种疾病的基本矛盾决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证候之寒热表里虚实等,仅是从属于基本矛盾的不同表现。所以,先辨病是要了解疾病的本质和特殊性,以便解决疾病基本矛盾;后辨证是要了解证候的属性,以利于基本矛盾的解决;再论治是要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三者是密切相关的统一体,只不过是主次先后而已。但是病是本、是纲,证是标、是目,证依附于病。根据本标原委、纲举目张之理,在临诊时不能仅停留于辨识证候,务必要以辨病为重心,避免本末倒置,以偏概全。首先辨明疾病,然后辨病的证候属性,病证既明再辨古今专方专药的应用。如一患者,辨病为黄疸,用专方专药茵陈剂治疗,辨证属于阳黄者茵陈蒿汤主之,若属于阴黄者茵陈四逆汤主之。是凡先辨病后辨证的,则认病准,辨证明,方药专,疗效高。否则,一味辨证,必被繁杂的症状所迷惑,心无定见,莫衷一是,致使方药朝更夕改,病无起色,诚为医者不得其要也。另外,最重要的是,医者认识“病”解决“病”是目的,认“证”辨“证”只是解决病的手段,因此仅停留在辨证治病是不完整的,等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解决本质问题,因此,房定亚教授认为辨病是主要的,才是医学发展的根本。

房定亚教授指出,强调专病用专方治疗,非但不违背辨证论治精神,而且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所谓辨证论治就是根据四诊八纲、脏腑经络辨认病证,再依据病证予以相应的方药治疗。而专病专方的初始阶段恰源于辨证论治,一旦形成了“专病专方”就发展了辨证论治。因此,专病专方是辨证论治的升华,是千万人实践和智慧的总结。基于此,它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房定亚教授在临床中重视总结提炼,创制和借鉴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专方专药,如四妙消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舒督解痉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痛风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甘草解毒汤治疗白塞病;润燥解毒汤治疗干燥综合征;缓急疏痹汤治疗颈、腰椎骨关节病;三两三治疗过敏性皮炎;二仙汤治疗更年期关节炎;仙草冲剂治疗慢性肾衰等,增强了临床施治的针对性,提高了临床疗效和可操作性。

(二)临证经验

1.重视“气血理论”,治疗内伤杂病,包括冠心病,善用补气活血法

补气活血法肇始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清代医家王清任集气血论治之大成,他在《医林改错·气血合脉说》中指出:“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必停留而瘀”,并创补阳还五汤,制定了补气活血的治则。房定亚教授在临床用药中深得其旨,认为其法可宗。

房定亚教授在数十年临床实践中体悟到:“气病多虚,血病多瘀”,认为由于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生理功能的特点导致其耗损较大,病理上易出现不足的状态,所以在治疗上以补其不足为要旨。而气为血行的动力,气虚则无力推动和统摄血液循经运行而最易导致血瘀。房定亚教授认为,气虚血瘀证广泛存在于任何脏腑病症之中,典型的气虚血瘀证既有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脉细无力等元气不足的症状,又有脏腑经脉某些局部功能障碍、疼痛、癥块、唇色紫暗或皮肤瘀斑等血行不畅的表现。由于病机错综复杂,临床病例不一定都具备这些典型症状,临证时要谨守病机,不应受症状的局限,即使气虚或血瘀症状不明显,亦应根据病史和理化检查结果,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只要有气虚血瘀之机,即可运用补气活血之法。

冠心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房定亚教授认为,人体进入老年,由于年长气血衰少,加之长期受到七情、六淫及各种疾病的损伤,影响气血的正常循行,出现流通受阻,瘀血停滞,致使脏腑得不到气血的正常濡养,生理功能无法正常营运,造成痰浊等病理产物内生,从而加重了瘀血的程度,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形成脏腑虚衰、精气不足、瘀浊内蕴的病理状态,其病机多为脏气不足,心脉瘀滞。他指出,首先,血之所以在脉内生生不息地运行全身,有赖于气作为它的动力,一部分冠心病人,是因为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血运不畅而出现胸闷、憋气、气短、胸痛、自汗、脉细、舌质紫暗等症,中医称之为胸痹,其主要矛盾是气不旺盛。正如唐容川所说:“运血者即是气。”根据这种理论指导,房定亚教授拟定了益气活血的治则,标本同治。其二,从病理生理上看,气虚是产生血滞、血瘀的先导,气虚则血流缓慢,血液运行滞涩,最后形成血瘀。临床上有诸多因“瘀”导致的疾病可以反证这一点。如心肌梗死,或缺血性脑血管病,容易在休克、心功能低下、低血压时发生,也就是中医认为在气虚时无力行血而产生的瘀血证。因此房定亚教授在心血管病的治疗中,重视“血可破气不可伤”的论点,认为益气可以增加疗效,破气则会降低疗效,若单纯应用活血化瘀法,使患者疲乏无力,特别是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长期攻瘀破气,恐犯瘀滞不祛正气已伤之忌。《难经·十四难》曰:“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故治疗需以调畅气血为法,尤重益气活血之法,以使气旺血活,瘀化脉通。早在20世纪70年代,房定亚教授主持研发的益气通脉片(桂枝、党参、山楂、红花、檀香、甘草等)、养阴清心饮(麦冬、生地、牛膝、木香、川楝子、玄参、珍珠母等)治疗陈旧性心梗曾获中国中医研究院院级奖。但他同时指出,治疗心血管疾病,在临床上要灵活变通,不可死搬硬套,拘执一法,应视患者体质、病情不同而施药。除益气活血法外,房定亚教授在临床中还经常以温养气血的炙甘草汤治疗心律失常;以补气益阴的生脉散加味治疗慢性心衰、冠心病、心肌炎等;以宣通阳气,疏通血脉的冠心二号方治疗心气不足、心阳不振导致的胸阳不展,痰瘀阻滞的胸痹心痛之证。

2.提倡“治未病”的学术观点,擅长补肾保心法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

“治未病”的思想起源于《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玉机真脏论》言:“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并举例如“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等等。至《难经》及《金匮要略》则进一步言明:“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房定亚教授深谙仲景之法,在临床中重视脏腑经络疾病传变的规律,以“治未病”的学术观点指导临床实践,常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房定亚教授受《素问·玉机真脏论》“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启发,认为肾病日久,尤其是慢性肾衰逐渐发展恶化,将传变与心,出现心系证候,尤其以肾脾阳气虚惫,水气凌心之证最为多见,若不提早预防,心系证候将反复出现,不断加重,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甚至成为肾衰患者的直接死因,据统计,肾衰患者直接死于心脏病者过半,故此,房定亚教授早在80年代即提出治疗慢性肾衰必须“补肾保心”,“心肾同治”的学术观点。

房定亚教授认为在正常的生理状况下,肾与心两脏处在“水火既济”的动态平衡状态。心火下行于肾,资助肾阳以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行至心,资助心阴以涵养心阳,使心阳不亢。因心居阳位,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故在此过程中,应以心阳为主导,主明则下安。在病理状况下,若肾阳虚惫,累及脾阳,气化不利,水液停留体内,不得正常排泄,久而留为痰饮,则出现尿少、水肿、腹中停饮等症;甚或寒水湿浊内盛,不居阴位,反而上逆阳位,停聚胸膈,上凌心阳,则致心阳不振,心神不宁,出现心悸、胸闷、喘憋、气促等症状,即水气凌心之候,严重者因心阳虚脱而死亡。而心阳不展,不能下济肾阳以助肾阳温煦气化,则肾之寒水愈盛,形成恶性循环。在临床中也可以发现,慢性肾衰患者存在很多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钾、水钠潴留等,使患者心脏前后负荷均升高,冠状动脉病变加速进展,最终导致心肌缺血、急性或慢性心衰,以致心血管疾病成为导致慢性肾衰患者死亡的首要病因,此外,心衰可加重肾灌注不足,使心肾功能不全互为因果,不断恶化,这与近年来逐渐引起医者关注的“心肾综合征”的概念不谋而合。

房定亚教授指出,本着“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观念,若要在慢性肾衰的治疗中防止疾病传变、打破恶性循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遣方用药必须以“补肾保心”为原则,心肾同治,缺一不可,临证善用地黄汤类方合用生脉饮、丹参饮等治疗慢性肾衰,并在多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研制“仙草颗粒”(人参、冬虫夏草、黄芪、麦冬、五味子等)为西苑医院院内制剂,治疗慢性肾衰脾肾阳虚证,功能补肾保心、启关通格,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均表明其可以改善患者肾功能、保护患者心功能,提高慢性肾衰大鼠心脏射血功能,在临床中疗效肯定,颇受慢性肾衰患者的欢迎。

3.强调“治病求本”,善用“清热解毒、凉血护络”治疗弥漫性结缔组织病

《内经》确立了中医学“治病求本”的重要原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治病必求于本”,告诫医者在纷繁复杂的临床表现中,要探究疾病的根本原因,确定正确的治本方法,才能有的放矢,提高疗效。

现代医学中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白塞病等诸多疾病,临床表现各异,但其发作期均常见关节红肿疼痛,或伴发热、汗出、红疹、结节、溃疡、口渴、舌红、脉滑数等阳证、热证表现,应属于中医学“热痹”范畴。房定亚教授在临床中发现,各类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具有发作上的暴戾性、发展上的内损性、部位上的多发性、病变局部的侵蚀性、治疗上的顽固性等特征,远远超出了“热邪”的致病范畴,而具有“毒邪”致病的特点,因此认为“热毒”是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的根本病因。

结合现代医学发展,房定亚教授认为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免疫功能紊乱,产生超量的自身抗体、细胞因子、炎性介质等物质,均可归属于中医“内毒”范畴,“内毒”聚而不散,久而蕴蓄不解化热,即成为“热毒”。同时,该类疾病中,体表和内脏血管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炎性或坏死性改变,而且是其主要病理变化之一,疾病导致的广泛组织损害均与此炎症反应有关。房定亚教授认为该类疾病属于中医“络病”范畴,而“热毒伤络”即是其发病的关键病机,即为“发病之本”。

房定亚教授指出,“治病必求于本”,既是热毒,非“清热解毒”不能清其源;既伤血络,非“凉血护络”不能直折其势。清热解毒方药的凉血护络作用是通过清热解毒,孤立邪热,使热毒与血液不得相搏为害,而有效地保护血络,防止血络的损伤。同时,热毒蕴结,不能及时排出,治疗时在清解火热的基础上需考虑给热毒以出路,谨当遵《内经》“火郁发之”之说,用清热解毒兼有透发之性的药物发散郁结于内的火热之邪,使其从外而解,有助于热毒的祛除,病自痊愈。

房定亚教授善用“四妙勇安汤”、“犀角地黄汤”、“当归饮子”等为基础治疗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根据不同病证的特点,结合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病理、药理研究成果加减变化,用于治疗具有相同病理状态的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白塞病、多发性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均取得较好疗效。并创制“四妙消痹颗粒”、“金藤清痹颗粒”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湿热毒痹”证,成为院内制剂和国家新药。

4.师承经过

房定亚教授医学成长过程中,先后受教于三位名师,即宋孝志教授、祝谌予教授和岳美中教授,其学术思想、思辨特点的形成与这三位名师密不可分。学成之后,又将其医学体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众多传人和弟子,使之得以发扬光大。

(1)向宋孝志老中医学习经方:

宋孝志(1911—1994),湖南省宜章县人。自幼随舅父学医,早年悬壶羊城,因擅治疑难杂证名噪湘粤,1956年调至北京中医学院,先后在《内经》、《伤寒》、《金匮》教研组任教,1966年后在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从事临床教学工作。1965年,房定亚教授于北京中医学院《金匮》教研室任教期间,正式拜宋孝志教授为师,备课讲课都由宋老亲自指导,并在此后的10余年间跟随宋老临诊,深得其真传。

宋老是一位临床大家,尤其善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症,房定亚教授跟随宋老学习了用六味地黄汤加黄连、肉桂、潼蒺藜治疗糖尿病、用薯蓣丸和大黄䗪虫丸治疗虚劳、用小建中汤治疗胃溃疡、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神经衰弱等临床经验。关于经方使用中的方证对应,男女老幼体质因素,妇人经带胎产生理阶段,大毒药物的运用经验等,宋老均倾囊相授,使房定亚教授迅速摆脱了“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简单机械的相互印证,临床和教学水平进步很快。房定亚教授曾应用宋老的经验,应用薯蓣丸和大黄䗪虫丸治愈濒死的虚劳案,使其倍感经方之神奇灵验。

在宋老的启发和影响下,房定亚教授在临床中亦善用经方,如越婢加术汤治疗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苓桂术甘汤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衰,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关节炎,甘草泻心汤治疗白塞病,四逆散治疗肾结石,芍药甘草汤治疗痛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紫癜性肾炎等,均有自己的用药心得。

(2)向祝谌予老中医学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祝谌予(1914—1999),“京城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先生门人,施老在学术上提倡革新中医,主张中西医结合,这对祝氏影响很大,他于1939年东渡日本,系统学习西医四年,回国后即将西医诊断、中医辨证相结合的方法运用于临床实践。房定亚教授在北京中医学院《金匮》教研室任教期间,适逢祝老担任该校首任教务长及《金匮》教研室主任,房定亚教授得以在1965年至1966年亲随祝老学习。

祝谌予先生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只有相互补充,扬长避短,才能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提高疗效。他指出:“过去中医治病由于客观条件所限,没有或者不懂得用西医化验指标来参照,对疾病的疗效判定只能依据主观症状的改善或消除,实际上是不够完善的。”因此,祝老在临床上对某些仅凭中医直观感觉难以确切辨证的疾病,借助于西医现代仪器的诊断手段,明确疾病的性质和病位,加强立方用药的针对性,扩大中医辨证依据,丰富辨证内容,更好地发挥了中医治疗优势。在方药应用方面,祝老尊古而不泥古,敢于创新,不仅善用古方化裁治疗常见病,而且常常参考现代中药药理研究创制新方、药对,如验方“过敏煎”(银柴胡、防风、乌梅、五味子、甘草)、免疫Ⅰ号方(广木香、当归、益母草、赤芍、川芎),以及用生地、知母拮抗类固醇激素副作用等,验之临床确有疗效。

房定亚教授通过跟随祝老学习,体会到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确实可以大大提高中医治疗水平,他在继承祝老学术理念基础上加以发挥,提出了中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中医药理与西医药理相结合的学术主张。房定亚教授在临床中十分重视对现代医学知识的学习,如他在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中,抓住肌腱端病是本病特征性病理改变这一特点,提出本病属中医“筋痹”范畴,需从肝论治,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创制了验方解痉舒督汤,验之临床,屡获佳效。再如他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也是源于80年代学习了当时最新的西医病理研究报道,了解到血管炎是本病特征性的病理改变之一,在治疗血管炎的古方四妙勇安汤的基础上,创制了效方四妙消痹汤。

(3)向岳美中教授学习专病专方:

岳美中(1900—1982),是当代杰出的中医药学名家,享誉海内外。他自学成才,学宗三家(张仲景,李东垣,叶天士),在临床中尤其重视专方专药的使用。1980—1982年,岳美中教授卧病在床,而房定亚教授作为他的主治医师,在为其治疗的过程中学习到他的学术思想。

岳美中教授认为:《伤寒论》首揭辨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亦是如此,书中指出某病某证某方主之,此即为“专方专药”,后世《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皆依此法。他主张在专方专药的基础上照顾阴阳寒热表里虚实。如以四逆散治疗腹角痛,以四神煎治疗鹤膝风,以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以芡实合剂治疗肾炎蛋白尿等,均是岳老以专方专药治疗专病的体现。

跟随岳老学习的三年间,房定亚教授临床水平又有很大提升,岳老对房定亚教授的工作态度和好学精神给予很高赞誉,他在写给房定亚教授的信中称赞其工作“认真审慎,查度仔细”,岳老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毕生学术精粹口传心授,并认为房定亚教授“在专方的运用和药物配伍方面尤有心得。”

房定亚教授在跟随岳老学习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专病专方的重要性,他撰写《对岳美中教授所谈专病专方的体验》一文指出: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均以专病专证成篇,是在专病专证专方基础上进行论治的专著。近年来,中医界通过文献、基础及临床研究,不断研制出有效的专方专药,如清开灵治疗高热神昏,青蒿素治疗疟疾,雷公藤多苷、白芍总苷、青藤碱治疗风湿病等,也都是仲景专病专方专药学术思想的具体运用和发展,这些专方专药的疗效显著,可重复性强,充分体现了专病专方专药的科学性。在临证中掌握运用专方专药符合执简驭繁的论治规律,对掌握中医治疗要领和中医临床水平的提高,均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中西医及国际间进行临床医学的交流,从而促进中医药“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如能通过对专方专药的整理、研究,提供对若干疾病具有确效的处方并加以开发,那么所产生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不可估量。因此,必须对专病专方专药引起足够重视。

四、学术传承

房定亚教授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培养传承人3名,培养传承博士后2名,博士研究生6名。

1999年,房定亚教授率学术传承人周彩云主任成立了西苑医院风湿病科,周彩云主任重视将房定亚教授治疗风湿免疫病的学术思想在临床中推广应用,并始终把对其学术经验的传承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在周彩云主任带领下,西苑医院风湿病科于2007年成立了“房定亚名医工作站”,并于2009年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首届全国先进名医工作站(室)”称号,2010年获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完成“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名老中医临证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项目“房定亚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名家”项目“房定亚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研究”等名医传承课题,出版《房定亚治疗风湿病传真》、《房定亚——著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实录》专著2部。

风湿病科在传承房定亚教授经验基础上,重视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逐渐形成了专科专病的中医诊疗规范,如清热解毒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解痉舒督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清热利湿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分期定位治疗骨性关节炎等,完成了临床领域课题多项,如“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外用药防治疑难病”项目“消炎止痛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疼痛临床示范性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届“优势病种”项目“类风湿中医诊疗规范与疗效评价研究”等,发表相关论文60余篇。

据粗略统计,全国中医风湿学界阐述房定亚教授学术思想和运用房定亚教授临床经验的学术论文有100多篇。另外,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根据读者的需求,准备重印《房定亚治疗风湿病传真》一书,可见房定亚教授学术思想的传承脉络清晰,且得到了发扬光大。房定亚工作室传承谱系见下:

五、学术成就

房定亚教授在50年临床探索的基础上厚积薄发,开创了几项新的学术观点:①以辨病为主,辨证为辅,治以专方专药;②治疗结缔组织病以“毒热致痹”立论,从“热毒伤络”着眼,提出“清热解毒、凉血护络”的治法;③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提倡益气活血,遵“血可破、气不可伤”的原则;④开创治疗慢性肾衰“补肾保心”之法,心肾同治,防治并施。

房定亚教授主编《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老年肾脏病防治》、《冬虫夏草神奇疗效》等著作3部,主审专著《房定亚治疗风湿病传真》,《房定亚——中国中医科学院著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实录》等,参编《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肾炎的中医证治要义》、《中医营养学》、《抗衰老中药学》、《实用中年保健》等12部。先后在国内各中医杂志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如“四妙勇安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对岳美中教授所谈专病专方的体验”,“类风湿关节炎的证治体验”,“浅谈辨病论治与专方专药的应用”,“自制止痛消炎膏的应用”,“谈临床中西医结合”等。

房定亚教授历年主持科研课题多项,其中“益气活血治疗陈旧性心肌梗塞50例及临床体会”获中国中医研究院科学技术奖,“肿痛消治疗软组织损伤临床及实验研究”获中国中医研究院科学技术三等奖,“东乐膏”获五部委产品银质奖,“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大会奖,“四妙消痹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2008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二等奖。“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药新药金藤清痹颗粒的研究与开发”获2009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开发“仙草颗粒”、“四妙消痹颗粒”为院内制剂,开发“金藤清痹颗粒”、“东乐膏”为国家批准的上市新药。

为表彰房定亚教授在中医药传承发展中做出的突出贡献,中国中医科学院于2012年授予房定亚教授“岐黄中医药基金会传承发展奖”。

(供稿人:周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