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方集粹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王永炎院士序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中国中医科学院已完整度过了花甲岁月。恰逢中医药事业处于求生存奔向谋发展的转型期,于1955年以毛泽东、周恩来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英明决策鼎力支持,中央人民政府议决成立中医中药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机构,我院应势应时诞生,确是新中国的伟大创举,从全国调集的名医名家群聚我院,尽心竭力为国医国药之学翻开了崭新的篇章。追思上世纪1929年南京伪政府废止旧医案曾激发全国人民和中医药界的极大公愤,一辈先贤反击胜利,曾定“三·一七”为国医节。吾辈学人忆往昔当永志不忘,为国医国学之发展鞠躬尽瘁。

进入新世纪,一代学人当以文化自觉弘扬中华美德,致力中医药学学科进步与事业发展,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传承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中华文明历久弥新,国医国药尤以国学为指针,尤其重视传承。中医药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是科学与人文融合得比较好的学科。《黄帝内经》灵素之学法于上古晚周,儒道互补,奠定了理论体系的基石,两汉至今其医学发展得益于坚持中医药学的自身发展规律,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对中医药学而言,仁心是灵魂,临床是根本,传承是基础,创新是归宿。先贤倡导的“继往圣,开来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道出传承与创新的真谛。人类的宝贵财富都需要这种传承以发扬光大,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又称之为“传薪”,在佛学中称之为“传灯”,两者表述有异,核心相同。“传薪”源于《庄子·养生主》。其云:“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传薪者,传火于薪,前薪尽而火又传于后薪,火种传续不绝,薪尽而火传,绵延不绝也。

因何以“传薪”“传灯”譬之?这缘于灯与火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一经点燃,就拥有了生命。火的使用最终把人和动物分开,使人类走出蒙昧,走向光明;传薪与传灯,使学问与技术得以升华,从一般的个体经验上升为完整的学术体系,使之具备完整的结构,普适的价值和永续的动力。譬如,金元大家刘河间自述“法之与术,悉出《内经》之玄机”,倡导“六气皆从火化”,阐发火热病症脉治,创立脏腑六气病机、玄府气液理论,是深谙经典,勤于临证,发皇古义,传承创新的典范,值得我们景仰与膜拜。

“一灯能破千年暗,一智能消万世愚”。灯与火是智慧的象征,光明的使者。灯灯相传,心心相印,薪尽火传,绵延不绝。每个人心中拥有的无上智慧就是一盏明灯,它可以驱散黑暗,永葆光明。所以,以“传薪”“传灯”比喻中医药学术之传承,形象生动,贴切传神。中医药学源远流长,皆因于历代名家薪火传承。宏富的中医典籍,就是先贤们传给我们的“薪”与“灯”。他传递给我们知识,教会我们技能,开启我们的智慧,点燃我们心中的信念之火。历代名医大家无不循此路径而登堂入室,最终达到事业的高峰。

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家众多。他们不惟有扎实的理论、独到的经验和识证、组方、遣药的心法秘诀需要传承,其传承创新之举,悟道导航之功,甘为人梯之德,破策问难之论,诚心待人,博极医源,淡定淡雅,精进沉潜,惟仁惟学的精神,志笃岐黄,熟谙经典,汲取新知,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诸多美德,堪为师表,也是后学的典范,更值得薪火相传。

读经感悟:“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名医名家犹如一盏指路的明灯,具体而言,他们的经验和智慧,能让人少走弯路,寻捷径而登堂入室;大而言之,他们开风气之先,启智慧之门,引领着中医药学术的发展。名医名家似火种,在燃烧自己的同时,还义无反顾,去照亮、点燃莘莘学子、同仁同道,以期“灯灯相传”,实现中医药学术的光明灿烂,服务人类健康。

“传薪”与“传灯”是保持中医药学术长盛不衰的关键。《大智度论》云:“为令法不灭,当教化弟子,弟子展转教,如灯燃余灯”。其终极思想与核心目标都是在以正法传人育人,传递永恒的真理之灯,传播不灭的精神之火,传承无上的智慧之光。生生不息的生命历史长河,需要“传灯”以指引,高尚的思想与人文情操、伟大的智慧、优良的品质、精湛的技能需要“传薪”以留存。“天长地久有时尽,薪火传承无绝期”。

一门技术、一个学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忘记历史,忽视传承,前景堪忧。诸多先贤警示:“见传灯之欲灭,感大宅之先坏。”中医学人当有危机意识,必须传承与发展并重。崇尚国故,追思前贤,立德修身不断提高“悟性”,以期完整准确继承;慎思明辨,融汇新知,凝练理论内涵,提高临床疗效,成为新一代明医再图创新。

俗话说“道门深远,传承不易”。作为具有独特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知识体系的中医药学,做好“传薪”“传灯”“传承”工作,还需要吾侪同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以筚路蓝缕之力,期投石问路之功,方能探微索赜,触类旁通,精勤修学,证法实性,穷儒释道学理,业已达如灯传照的境界。

“世界开新逢进化,贤师受道愧传薪”。今天中医药学欣逢良好的发展机遇,然而乍暖还寒,期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科学人文和合共进。中医药学天人相应、辨证论治、形神一体的理论精髓与原创优势,蕴藏着丰富的哲学、史学、逻辑、心理等学科内涵,而体现在中医中药的理法方药之中。因此,自立自强、我主人随,加强中医药学知识体系、学术本质、理论精髓、特色优势的阐述和传承,引导中医药学术创新的方向,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高国际影响力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欣逢中国中医科学院建院60年华诞,院方组织编写《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名家学术传薪集》,这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此项工作,继往圣、开来学、弘医道、造福祉、利众生,必将国学国医国药发扬光大,彰显薪火相传之效力,亦将培养出更多的中医药名家。

回首建院60周年的历程,早期西学东渐在还原论盛行时,中华传统的农耕文化遭遇冷漠的年代,我院前辈学者于坎坷中负重而奋勉前行。今天13亿人口的大国复兴时代的到来,东学西学兼收并蓄,高概念的核心是生命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通,为中西医学整合创造了条件,中医原创象思维与临床辨证论治的优势,将为中医药学的科学研究拓宽了时空间,整体论能以包容还原分析成果。直面复杂系统科学多基因组学网络,可能促成学术的进步和学科框架的更新。在整体论设计的前提下,以大数据技术的支撑,寻求中医、西医学理上的契合点,可能遇到数以千次的擦肩而过,付出百年以上的努力,一旦突破则有望为实现统一的新医药学奠基。

“悬记千秋事,医王亦有初。”冀望中医界学人,中道和合,青出于蓝又胜于蓝,事业中兴发展,学科首善常青。让吾辈追思前贤,立德养性,唯道是从,团结一切关心、参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相关学科的智者仁人,互相勉励,倡导勤奋治学迎难而上的精神,为人类健康事业与生命科学的发展,向着光明未来迈进。

《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名家学术传薪集》业已完成,主编及整理编纂团队邀我作序。感编者之仁心,念传灯之迫切,澄怀以观道,积学以储宝,厥功甚伟,幸甚至哉,不敢懈待,自我励勉,寥志数语,乐观厥成。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

2015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