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临床眼科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篇 基础眼科学

第一章 眼科发展简史

第一节 中国眼科发展简史

眼科是人们在几千年来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临床学科,其形成与发展与整个社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我国眼科的发展史虽是连贯的,但从发展状况和学术特点来看,大体可分为六个阶段:萌芽阶段、奠基阶段、独立发展阶段、兴盛阶段、衰弱阶段和新中国眼科学的蓬勃发展阶段。

一、萌芽阶段(南北朝及以前)

早在公元前14世纪的殷武丁时代,就有殷贞王患眼病的甲骨文记载:“贞王弗疾目”。同时,在先秦、秦汉时期的《山海经》《诗经》《淮南子》等古籍也有对眼病及其民间治疗的一些记载,比如《淮南子》中有“夫梣木色青翳,而蠃瘉蜗睆,此皆治目之药也”,梣木即秦皮,目前仍是中医眼科的常用药物。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了眶、内眦、外眦、白眼、黑眼、约束、目系等一系列主要解剖结构的名称,阐述了眼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将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引入眼科辨证,为后世中医眼科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该书记录的眼病有目盲、目下肿、目黄、目赤、目赤痛、目瞑等15种,并介绍了30多种眼部症状及部分针刺疗法。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收载了八十多种治疗眼病的药物。从该书的记载来看,汉代以前已观察到眼睑病、泪器病、结膜病、角膜病等眼疾。

二、奠基阶段(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我国眼科学不仅继承了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且与日本、朝鲜、阿拉伯、印度等国的医学交流逐渐增多,这对丰富中医眼科学的内容起到了积极作用。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因病理专书,其中关于眼病的记载颇为详尽,有眼睑病、结膜病、角膜病、屈光不正等眼科疾病38论。隋唐时代的孙思邈著《千金要方》,书中首次归纳了容易引起眼病的19种因素;在眼病治疗方面,首次提出了食用动物肝脏的明目作用;单列针灸一卷,主张汤药攻内,针灸攻外,针与灸并用;除内服药外,还介绍了洗眼法、滴药法、冷敷法、热敷法、熏眼法、按摩法及钩割法等多种治疗方法。

晚唐时期的王焘著《外台秘要》,首次引入了印度医学理论,详细介绍了白内障、青光眼、倒睫等眼病。《龙树眼论》系我国首部眼科专著。原书已佚,其佚文可见于《医方类聚》《医心方》等书。该书记述了眼病的起因及各种眼病的治法,特别是较详细地阐述了针拨白内障的方法。《刘皓眼论准的歌》是继《龙树眼论》后的一部眼科专著,全书为诗歌体裁,便于记颂。首载“五轮歌”及将72种眼部病证按内、外障分类的方法,对后世学术影响深远。

唐代时的太医署为医学教育机构和医疗机构,将原属于内、外科的五官科疾病,细划分为“耳目口齿”科,自此,五官科成为独立的科目。

三、独立发展阶段(宋金元时期)

北宋的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收集了宋初和以前方书及民间验方,特别对白内障针拨手术有了详细的介绍。其后又有《圣济总录》,全书200多卷,有论有方,眼科部分在《太平圣惠方》的基础上加以扩充,写成12卷,包括眼病58门,手术2门,记载眼病用方758条,介绍了钩、割、针、镰法手术,内容较为丰富。《银海精微》是驰名中外的眼科著作,书中论述了五轮八廓学说和一些眼科基础理论,还叙述了多种眼科疾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并附有多种眼病简图。除内服方药外,尚有洗、点、针劆等外治法。元代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专设眼科一卷,重点阐述了五轮八廓学说,并分别叙述眼科七十二证的证治,内容简明扼要而实用。约成书于宋、元时期的《秘传眼科龙木论》是一部著名的眼科专书。该书按内、外障分类记叙了72种眼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列载了诸家秘要名方、药性,并介绍了金针拨内障以及钩、割、镰、洗等手术方法,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宋代设太医局,下分九科,将眼科从五官科划分出来,使眼科独立成科。此外,在宋代已有使用眼镜的记载,在宋代史沆断狱,南宋宗室赵希鹄所著《洞天清录》一书中已有用眼镜“叆叇”看书的描述。

四、兴盛阶段(明清时期)

明、清两代是中医眼科的兴盛时期。元末明初的眼科名医倪维德所著的《原机启微》是阐述理论比较系统的一本眼科专书。该书将眼病按病因分为18类,包括眼睑疾患、泪器疾患、结膜疾患、虹膜疾患、晶状体疾患、原发性及外伤性青光眼、夜盲、外伤及营养性眼疾患等,自此我国眼科有了系统的理论根据。

《审视瑶函》是明末清初医家傅仁宇父子编著的一本眼科学专著,全书将眼科病定为108症并做详细记述。收方300余首,介绍了金针拔内障以及钩、割、针、烙、点、洗、敷、吹等眼科外治法,同时详细介绍了用药禁忌和眼科针灸疗法等,内容比较丰富。此后有《目经大成》《张氏医通》《古今图书集成》《医宗金鉴》等医学书籍问世,在眼科处方、手术、器械、药物、病因等方面均有详尽记述。

明代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载有眼科药物400余种,在眼科方面“有赤目传变,内障昏盲,外障翳膜,物伤眯目”等病症的描述。后有清代赵学敏著《本草纲目拾遗》,内有眼科明目药20余种,眼科治疗用药50余种。明代朱棣等编有《普济方》是明代医方书大成。全书共180卷,眼科部分16卷,分眼病为57类,各类均附有论述。方剂除搜集明以前方书所载者外,并采录当时验方,内容极为丰富。

此外,明、清均设太医院,医学教育方面有医学提举司,眼科仍为一科。明清时期的中医眼科,在基础理论与临床治疗方面都有很大发展,眼科文献的数量与质量大大超过以前各代,所以说是我国眼科学发展的兴盛时期。

五、衰弱阶段

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百余年间,我国眼科学由兴盛转向衰落。眼科著作大多内容简单,无明显特色。黄岩的《秘传眼科纂要》、马化龙的《眼科阐微》、作者不详的《眼科奇书》、康维恂的《眼科菁华录》等均有一定的创见。随着西医眼科的传入,为中西医结合眼科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如徐庶遥著《中国眼科学》、陈滋著《中西医眼科汇通》等。唐容川著《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也包含眼科方面的内容。

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早期,西方国家在我国开始建立医学院校,设有眼科课程。但多与耳鼻喉科一起,内容简陋。1918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将眼科与耳鼻喉科分开。1916年我国李清茂由美归国,任该院眼科代主任,并翻译《梅氏眼科学》作教材,开始以中文系统地介绍现代眼科学。美国Peterson、加拿大Cuningham(韩培林)等亦在成都华西协合大学教授眼科学。

我国各地先后也建立起了以眼科为主的综合医院或眼专科医院。我国自办的医学校如天津医学馆(1881),即后来的北洋医学堂(1893)、海军医学堂(1914),北京医学专门学校等也培养新型医学生。其中成立较早的医院有北京同仁医院(1886)、顺德府仁慈医院(现河北省眼科医院1904)、华西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等。1931年波兰眼科专家瓦茨瓦夫·舒涅维奇神父(宣蔚仁)到直隶省顺德府(现河北省邢台市)仁慈医院任眼科医生并主管医院的医疗工作,开展了睑内翻矫治、睑板腺囊肿切除、白内障囊外摘除、泪囊摘除、青光眼环钻术、虹膜嵌顿术、视网膜脱离的电烧灼术及巩膜缩短术等眼科手术,可谓西医眼科技术在中国的较早传入。上海震旦大学、北京协和大学、河北省立医学院等毕业的大学生都慕名到这里跟宣蔚仁学习眼科技术,1948年原国家卫生部部长钱信忠为当时的邢台眼科医院题字“治病救人,防盲剔苦”。

眼科学术交流始于1887年创刊的《博医会报》(China Medical Journal),以英文刊出眼科论文,1915年创刊中文《中华医学杂志》发表眼科稿件。1929年毕华德等相继在《中华医学杂志》的英文版和中文版组刊眼科专号。20世纪30年代,毕华德、周诚浒、刘以祥、陈耀真在北京、上海、济南、成都先后成立了眼科或眼耳鼻喉科学会,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六、新中国眼科学的蓬勃发展阶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国的眼科医生仅有101人,主要集中在大城市。随着新中国医学事业的发展,眼科专业医师队伍迅速壮大。全国除了在大城市的医院设立眼科之外,省级的医院也都设立了眼科,甚至还成立了眼科医院、眼库和眼病防治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眼病防治和防盲治盲的需要,全国大多数的县级医院相继设立了眼科,有些基层乡镇医院也配备了眼科医师。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教兴国”政策指引,更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现代眼科学的发展,我国现有眼科医生已达3万余名。

新中国成立初期,沙眼是最严重的致盲性眼病。1955年我国汤飞凡、张晓楼首先在世界上分离培养出沙眼衣原体。经过全国开展大规模的群防群治后,沙眼致盲率迅速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沙眼已不再是我国致盲的主要原因,非感染性眼病白内障已成为首位致盲眼病。1984年国家成立全国防盲指导组,防盲治盲工作的重点转到白内障复明手术。现代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患者术后的视力改善和生活质量。防盲工作亦进一步关注到低视力患病率及低视力眼病如屈光不正、弱视、青光眼及眼底病等的防治。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及各省市先后陆续成立了眼科分会。眼科学分会还成立了专题协作组,1984年更名为学组。全国眼科大会每年召开一次,还穿插有各学组学术会议或各种类型专题研讨会,并与国际学术组织协办会议等,促进了我国眼科整体学术水平迅速提高。1952年创办了《中华眼科杂志》。眼科专著和参考书亦不断增加,其中以《眼科全书》(现《中华眼科学》)为代表,多次修订新版,成为最有参考价值的眼科书。其他各系统眼病学、手术学、诊断学、应用基础学、检测技术等中文专著纷纷出版,并扩展到英文版专著,进一步促进了知识更新和信息交流。20世纪80年代中山医科大学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眼科中心。1991年建立了卫生部眼科学实验室、视光学中心等之后,相继成立了教育部眼科学实验室和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与此同时,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实施振兴中医政策,我国中医眼科事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1955年起,北京等地先后成立中医研究院所,设立中医眼科研究室和临床科室。1956年起,全国各地相继成立高等中医院校,设立眼科教研室和附属医院眼科的门诊及病房。1985年成立全国中医眼科学会,并创办了《中国中医眼科杂志》等。通过临床教学实践,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中医眼科学》,并多次修订,不断充实完善。同时,路际平著《眼科临症笔记》、陆南山著《眼科临症录》、姚和清著《眼科证治经验》、陈达夫著《中医眼科六经法要》、庞赞襄著《中医眼科临床实践》、张望之著《眼科探骊》以及《韦文贵眼科经验选》《陈溪南眼科经验》《张皆春眼科证治》等,使名老中医的宝贵经验得到总结与推广。此外,中国中医研究院等主编《中医大辞典·眼科部分》、陆绵绵编《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病》和《世界传统医学·眼科学》、杨维周著《中医眼科历代方剂汇编》、唐由之主编《医学百科全书,中医眼科分卷》、成都中医药大学编《中医眼科学》、廖品正主编《中医眼科学》、唐由之等主编《中医眼科全书》、李传课主编《中医眼科临床手册》和《新编中医眼科学》、张铭连主编《中西医结合眼科疾病诊疗手册》等,一大批中医眼科专著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出版。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眼科学基础和临床水平的提高,眼科学成为发展最快的临床学科之一。2016年我国发布了首部《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颁布了首部《中医药法》,用法律为中医药振兴与传承保驾护航。目前广大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眼科工作者,正携手并进,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第二节 河北省眼科医院院史

河北省眼科医院(原邢台眼科医院)萌芽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据邢台卫生史志记载,当年法国神父包儒略在顺德府天主教堂为老百姓诊治眼病。光绪三十年(1904年)正式建立道济眼科诊所,是中国建院最早、规模最大的眼专科医疗机构之一。历经三个朝代115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以眼科为重点,以口腔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为特色,集医、教、研和急救、预防、保健于一体,国内眼科诊疗技术水平一流的眼科医院。目前医院分泉北和顺德两个院区,占地300余亩,建筑面积12万多平方米,为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且是目前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环境最优的三级甲等眼科医院。眼科被评为河北省重点学科和河北省临床重点专科;中医眼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并设有河北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河北省眼科研究所、河北省中医眼科研究所、河北省眼科司法医学鉴定中心、河北省防盲指导组办公室、河北省中医药重点研究室、河北省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单位、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研、教学机构。

一、教会医院时期(1886—1948年)

据《邢台卫生志》记载,1886年法国籍传教士包儒略在顺德府(现河北省邢台市)北长街北头路东建起了五间经堂。同时,利用他们掌握的眼科技术,为当地老百姓治疗一些常见眼病,这便是医院的萌芽。随着看病患者的不断增多,1904年春,顺德府天主教在北长街北头路西建立了一家诊所——道济眼科诊所,有二三人主持医疗工作(姓名不详),以眼科外用药为主要手段治疗眼病,此即医院的前身。1910年诊所扩建改称“顺德府仁慈医院”(图1-2-1)。1931年3月,波兰籍眼科专家瓦茨瓦夫·舒涅维奇神父(宣蔚仁)来此主持眼科医疗工作(图1-2-2),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白内障、青光眼、睑外翻矫治术、视网膜脱离术,并用巩膜电灼术治疗近视眼。1932年,医院扩建后更名为“顺德公教医院”(图1-2-3),有医生3人,护士22人,设病床30张,院长由波兰籍修女金兰英担任,宣蔚仁仍主管全院医疗工作。1937年初,宣蔚仁应北京中央医院(现北大人民医院的前身)邀请到该院帮助开展眼科。1938年秋宣蔚仁聘请中央医院徐校卿医生到医院工作并任医务主任。徐校卿与宣蔚仁密切合作,开创了医院发展新局面。1939年,顺德公教医院建成一栋二层楼房,病床增加到60张。

图1-2-1 顺德府仁慈医院时期的医疗器具
图1-2-2 宣蔚仁医师
图1-2-3 顺德公教医院

1946年3月晋、冀、鲁、豫军区卫生部进驻邢台北关,是年春,军区刘伯承司令员受军区卫生部长钱信忠的邀请并在邓小平政委的陪同下到顺德公教医院请宣蔚仁医生诊治眼病,是年6月,钱信忠部长派军区卫生部军医尹丁凡、唐熙凤到公教医院学习眼科技术。1946年9月,邢台出现了针对天主教堂医院的破坏行为,为把这所医院保存下来,钱信忠请示了刘伯承、邓小平等首长后,由主持华北局财政工作的薄一波批拔二亿七千万冀南币,将医院购买收归国有,医院改为部队编制并实行了供给制。当年12月医院更名为邢台眼科医院。军区卫生部医政科副科长李景园任政委,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副院长洪明贵兼任邢台眼科医院院长。1947年1月18日医院举行了开诊仪式(图1-2-4)。1948年5月,邢台眼科医院移交华北人民政府卫生部接管。是年夏,钱信忠部长亲笔为医院题写“治病救人、防盲剔苦”的匾额(图1-2-5)。期间,医院诊治了大量病人,特别是宣蔚仁、徐校卿等医师做了数以万计的眼科手术,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眼科医生,因此在国内眼科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图1-2-4 1947年1月18日眼科医院开诊仪式中洪明贵院长、李景园政委与全体员工合影
图1-2-5 原卫生部部长钱信忠为医院题词“治病救人,防盲剔苦”
二、1949—1966年

1949年2月,徐校卿任院长;1949年8月,医院交由河北省人民政府卫生厅直属,医院正式更名为“河北省人民眼科医院”。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院长徐校卿应邀到北京天安门前参加观礼。1952年8月,尹丁凡任院长;1954年2月,尹丁凡为邢台县一患者成功开展了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图1-2-6),术后视力达到0.8,填补了全省空白,成为国内较早成功开展角膜移植术的医院之一。《河北日报》《人民日报》《健康报》分别进行了专题报道。期间,医院不仅对白内障、青光眼、结膜病、角膜病、泪器病、眼睑病、眼肌病等手术进行了改进和改良,而且又成功地开展了球内异物取出、眶肿瘤摘除、角膜移植、网脱加压环扎等一些高难度手术,并相继成立了青光眼病房、眼镜磨片室、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房,开展了对葡萄膜炎、视网膜炎、眼肌麻痹等眼病的治疗工作。1955年11月,改称“河北省邢台眼科医院”。1958年医院创办了邢台眼科大学,1961年因政策原因停办,共培养学生500余人。同时,医院编写了《眼科学》讲义,通过举办河北省医训班、中级医疗干部培训班和“五官科医士班”,为各省(市)和部队医院培养卫生技术人才,到1965年底为全省90%以上的县医院培养了眼科医生,目前这批学生均已成为各地眼科的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

图1-2-6 1954年尹丁凡院长开展我院第一例角膜移植手术
三、1966—1978年

从1966年12月到1967年3月,医院虽处于管理瘫痪状态,但大多数医护人员仍坚守岗位,没有出现停诊闹革命的情况。1968年4月27日,医院更名为“邢台地区东方红医院”,1970年10月,改称“邢台地区眼科医院”。在毛主席“抓革命,促生产”的指示下,各项业务工作逐步转向正规。医院先后成功开展了眶外侧壁切开摘除眼眶肿瘤术、板层角膜移植术、熨烙术治疗蚕食性角膜溃疡及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视神经萎缩、小梁切除术治疗慢性单纯性青光眼、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等新技术、新项目。1976年8月由医院多名专家参与编写的一百多万字的《临床眼科学》定稿付印,该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且首次编入了中西医结合眼科的部分内容,受到了眼科界同仁的高度赞扬,印刷量高达15 000册。期间,医院先后自行和合作研发了红宝石激光视网膜凝结器、压平角膜接触镜、大口径角膜移植环钻等一批器械,其中,程锡勋研制的自制压平角膜接触镜荣获1978年全国医药卫生科技奖;冯建平自制的液氮冷冻器、氧气冷冻器用于临床实践效果良好,填补了河北省空白。

四、改革开放后的22年(1979—2000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医院各项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到2000年底,医院门诊量、住院人数、手术数量、年收入分别比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增长了1.38、1.97、1.93及75倍。同时,进一步加大了学科建设,陆续建立了新的白内障、青光眼、角膜病、眼肌病、眼眶病、眼外伤、眼底病、眼部整形与美容、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眼科等亚专科。各学科的技术水平也日益提高,如小梁切除术、虹膜根切术、人造瞳孔术、角膜移植术、青光眼与白内障联合手术、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红宝石激光治疗中浆病、激光凝固视网膜裂孔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角膜炎等方面,在当时国内均处于先进水平。从1979—2000年,医院共有54项科研成果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其中“HAP材料植入物治疗眼窝凹陷的研究”获1995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被推广至全国20个省和香港等地区的200多家医院;“慢性甲醇中毒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成果荣获1999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五、迈向新世纪(2001—2018年)

新世纪伊始,医院在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经验后,提出了“与时俱进、科技先行、以人为本、深化改革”的战略思想,着眼于“一切为了患者”这个中心,着重于“双提(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技能)”这个重点,先后制订40多项工作制度,实行了科主任负责制,把管理重心下移,健全了整体护理模式,改善了住院环境,实施绩效考核,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先后购置了德国西门子螺旋CT,日本、德国、瑞士产手术显微镜,日本NIDEK型准分子激光手术系统等先进设备百余台(件)。同时,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注重提升科研水平,新世纪伊始,医院共取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86项,其中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项。通过各项管理措施的落实,医院初步营造了医疗上以“特”招人,服务上以“优”暖人,技术上以“精”服人,收费上以“廉”待人的良好就医环境,受到社会和群众的广泛认可。

2008年,新一届医院领导班子提出了医院眼科“中原领先、国内一流、与国际接轨”的发展目标,并带领全院大力实施“育名医、创名科、建名院”的“三名”战略,使医院逐步走上由临床型向研究型转变的道路,医教研等工作均取得跨越发展。医院总资产由2008年的14 937万元增长至2018年的97992万元,增长了556%;年门诊量由30.7万人次增长至70万人次,增长了128%;年住院患者由13 251人次增长至28 733人次,增长了116%;总手术量由18 616例增长至34 677例,增长率86%。吸引了晋、冀、鲁、豫等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美国、新加坡、加拿大、新西兰等多个国家的患者前来求医就诊,是邢台市和河北省对外宣传交流的重要窗口单位,已成为晋、冀、鲁、豫中原地带区域性一流的眼科中心。

2008年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审核批准,医院成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站单位;2010年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眼科学院邢台临床科研基地和河北医科大学教学医院揭牌;7月,医院司法医学鉴定中心正式升格为河北省眼科司法医学鉴定中心;2011年医院成为瑞霖眼科临床救治(狮子)基金首批志愿者医院。并参与了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眼科学》(第2版)的编写和国家及河北省的三级甲等眼科医院评审标准、《中医眼科指南》的制定工作;2012年张铭连主任医师主研的科研项目“活血通络颗粒研制及治疗缺血性眼病的应用研究”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全市卫生系统和全省眼专科医疗机构中唯一获此奖项的单位。中医眼科被批准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为国内唯一获此殊荣的市级医疗机构;2013年医院开始建设“河北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为全省唯一眼科学重点实验室;同年10月,经河北省卫生厅批准,医院正式更名为河北省眼科医院;2014年,医院与天津中医药大学签订了“关于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协议书”,天津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基地落户医院。同年9月,成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项,获支持资金159万元,实现了邢台市和全省眼科医院“零”的突破;2014年10月,河北省重点工程——医院占地183亩、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的新院区投入使用,患者就诊环境进一步改善(图1-2-7)。2015年,医院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河北省科技厅授牌“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单位”,成为全省唯一获此荣誉的眼科医疗机构;2016年,医院被国家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确定为河北省唯一一家“中国县级医院眼科团队培训项目”执行单位,全国共有七家执行单位。同年,医院经省教育厅和省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批准,成为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非隶属);2017年张铭连主任医师主持的科研项目“Leber遗传视神经病变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当选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三届眼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理事会副会长。同年3月张铭连主任医师一行3人应邀出席2017年第9届波兰角膜国际论坛,并做了题为“中国中医眼科的传承与发展概况”的大会发言。同年6月河北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经过3年建设期,成功通过由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组验收,10月医院眼科再次被评为河北省重点学科。11月医院签约的外籍专家波兰西里西亚大学眼科医院爱德华院士,成功入选河北省首批“外专百人计划”(全省共10人)。12月成立了河北省眼科医院眼科联盟,并加入了全国眼科联盟,与新疆库尔勒市人民医院、山东临清市中医院、莘县第二人民医院和河北各地的30余家基层医院签约协作。12月医院通过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的三级甲等眼科医院现场评审,并再次获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18年全面开启医院“双一流”建设,围绕建设国内一流眼科医院、国内一流学科和专科这一战略目标,凝心聚力、创新作为,力争早日建成国际知名的眼科强院。2018年医院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快车”管理办公室确定为全国七家之一和河北省唯一一家“健康快车”的上车医院,2018年4—12月医院选派8名技术精湛的医护人员,历时8个月时间,在广东省湛江市和江西南昌、井冈山市等站点,为当地2000余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任务。经过河北省卫生计生委全面评审评价,5月30日,河北省卫计委发出通知,确定河北省眼科医院为三级甲等眼科医院,成为全省唯一一所三级甲等眼科医院,为医院实现医疗质量和安全、医院管理、服务能力的持续改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8年9月,医院作为改革开放40周年全省先进典型,河北电视台、河北广播电台、河北日报、长城网等媒体,对医院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创新发展,在医疗、科研、教学等取得的显著成绩,相继给予专题宣传报道。

图1-2-7 河北省眼科医院新院区

同时,全面构建“眼科大而强,亚科专而精”的发展格局,不断加强与京、津、粤和美国、加拿大、日本、波兰、新加坡等国内外眼科界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积极推进眼科学术和技术的发展。先后承办了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年会,中国(河北)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届国际眼科学术研讨会,第二届中国(河北)·东南亚中医药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三和第五届京津冀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交流会和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眼科分会2016年度学术交流会,特别是医院2009年以来连续九年在14~23次全国眼科学术会交流论文数量名列前茅。并大力推进“三名”战略,通过请进来讲学、走出去学习等方式,注重培养和引进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现有高级技术职称168人,医学博士、硕士160余人,张铭连院长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并获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另有16人分别获国务院和省政府特贴专家,省、市管优秀专家称号。20余人担任国家核心期刊主编,国家和省级眼科学会主委、副主委等职务。还创建了河北省首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河北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单位,联同北京同仁医院、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以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西三一大学、日本品川眼科中心、波兰西里西亚大学眼科学院等国内外科研院所开展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先后发表SCI论文20余篇,编写专著50余部;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均为全省眼科界最高奖项;成功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3项,填补全省眼专科医院的空白。特别是在遗传性眼病和甲醇中毒性视神经病变的研究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李瑞民 朱晓磊)
参考文献

1.李凤鸣,谢立信.中华眼科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8-16.

2.李传课.中医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23.

3.唐由之,肖国士.中医眼科全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7-17.

4.尹纳新.眼科中西医结合历史的回顾.中华医史杂志,2002,56(1):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