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籍补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 言

日本丹波元胤 《中国医籍考》乃其父子兄弟两代苦心孤诣所完成的学术巨著,被誉为 “我国千百来年医籍之府库”,“为医籍中最完备而有系统之目录”,在中国医学界享有盛誉。笔者多年来的学术研究得益于此书不少,如 《永嘉医派研究》、《丹溪学研究》二书就是由此书入手,不断深入而获得成果的。因此对先人 “为医家溯源穷流,辨析派别,可谓兼擅三长,独有千古矣”的赞誉,亦深有同感。但毕竟身为日本人,也就不能不有所隔膜,地域之隔,时代之隔,视野所隔,未备之处在所难免。《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言:“规模既大,其中偶有小小舛漏,如古籍后出之未收,门类分配之未当,人名歧出之未正,犹为论者所指摘。推之未见者尚尽有传帙,异名者或原是一书,一家见闻所及,岂能毫无遗议?”进而指出:“是书成后已阅数十年,傥有赓续者为之拾遗订坠,亦不朽之业也。”而今则近二百年,为之拾遗订坠更加迫切,此不朽之业更需人担当。因此,笔者有心为 《中国医籍考》拾遗订坠,以为不朽之名山事业。

这项工作计划撰写二书:《中国医籍补考》收载书目与 《中国医籍考》同步,《中国医籍续考》则续其后,二书以现存医籍为目标,时间上相衔接,从而反映现存医学古籍的全貌。

《中国医籍续考》载录自道光元年至宣统末年91年间的中国医学古籍,以现存者为目标,共得书3068种,其中现存2585种,阙20种,辑佚6种,为笔者亲见亲读者,共2611种;未见443种,佚失14种;牵涉撰作、编纂、校刊、出版者共2485人,姓名俱全者1700余人,姓名不全,或仅有字号无法考究其人者约200余人,456书著者姓名佚失,统以亡名氏称之,亦得456人。是书完成之后,获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11年7月出版,2013年获浙江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5年获国家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中国医籍补考》收载书目与 《中国医籍考》同步,截止嘉庆二十五年,亦以现存医籍为目标,取《中国医籍考》言 “存”而国内无论存佚者,言 “未见”、“已佚”而确存或有辑佚本者,凡1101种,新增2507种,共3608种,其中现存3244种,残阙73种,辑佚53种,未见223种,已佚15种,牵涉撰作、编纂、传承、校刊、出版者2631人,另有336书著者姓名佚失,统以亡名氏称之,亦得336人,共计2967人。本书研究考证医籍书名、卷帙、撰作或出版或校勘年代;考证医籍存佚情况、书籍性质、别名、简要内容、沿革变化、丛书子目;考证作者籍贯、姓氏、字号,载录其经历、医学成就等。搜罗书目,明辨著者籍贯,核实姓名字号;备录原书序跋及各家考论;详考年代,综述沿革,明其源流。每有参考异同,订正讹谬,并附己说于后,或阐述性质,或罗列别名,或简述内容,或载录版本,或记录演变,或考证真伪,或记收载丛书,孤本抄本,则别列藏书者。各门类之下列 《续考补编》,载录 《中国医籍续考》出版之后笔者所收集、阅读的属 《续考》范围的书目,共得408种,其中现存396种,残阙4种,未见7种,已佚1种,《中国医籍续考》未载201种,未见得见198种,原以为已佚而仍存2种,现存而过略补充内容7种。

《中国医籍补考》和 《中国医籍续考》二书为姊妹篇,与 《中国医籍考》相互参阅,读者自可见吾国医书之大观,按图索骥,亦可识得医学门径。或可冀其为学海之舟,而有裨益于学人,亦欲以吾人之努力,补日人之不足,而与日人之作或可媲美矣。

笔者已经实施了二十余年的中国医学古籍的目录学系列研究是全方位立体性的,分四个方面展开:《中国医籍补考》和 《中国医籍续考》二书是其首要的一项,对现存古籍书目整体性的调查、搜集和考证研究。二书共载录古医籍6877种,其中现存6218种,阙97种,辑佚59种,为笔者所亲见亲读者,共6374种,占全部书目的92.68%,并作了翔实周详的考证研究。其次是纵向的编年研究,根据医学古籍成书、出版、重刊的时间展开,注重版本流传,先后传承,于2006年著成出版 《宋元明清医籍年表》。第三方面是横向的地域性研究,根据著者的籍贯、生活地域、医事活动开展,注重学术环境和传承,注重文化的联系与影响,目标则扩展到有记载而无论存佚的医学古籍,如2008年出版的 《浙江医籍考》。这种横向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可以进一步开展诸如 《苏沪医籍考》、《安徽医籍考》、《江西医籍考》等地方性的医学文献研究,从而使我国医学古籍目录学研究达到新的高度和广度。最后,以书求人,由书及事,跳出目录学范畴,开拓新领域,研究中国医学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此为立体性研究的另一方面,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 《浙江医人考》,即是 《浙江医籍考》进一步深入开拓而取得的成果。

这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宏大计划,也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基础研究,笔者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积三十年之辛劳勤苦,个中甘苦,自是心知。人或以为枯燥乏味之至,我却甘之如饴,嗜之若醉;人或望而生畏,我自乐在其中,乐此不疲;人或急于求成,我自澄心潜志,心无旁骛,目不斜视。几多年来,有如愚公移山般,孜孜汲汲,焚膏继晷,四处奔波,多方寻求,埋首故纸,从经子史集、儒理医术、释典仙宗、道藏家乘之中,细细搜求,披沙拣金,集腋成裘。如今头童齿豁,目障耳背,华发暗添,腰椎微突,大有心力交瘁之感,而终成正果,也略觉欣慰。

经过长期的积累准备和艰苦的写作,2010年形成初稿,并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为完成中国医学古籍的挖掘整理与考证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又经多年的再三锤炼,数易其稿,其书终成,承蒙中国中医科学院朱建平研究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其成教授、北京大学资源美术学院管成学教授的热情推荐,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张同君、李丽两任主任和张科、陈东枢、孔烈编辑的鼎力相助,本书得到了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资助,从而得以顺利出版问世。山东中医药大学王振国教授百忙之中赐序以光篇幅,为本书增色添彩不少。值此书成付梓的收获时节,谨致以我深切的敬意和谢忱。

本书的资料搜集,得到学界朋友及各地各级图书馆及兄弟院校图书馆的热情支持,这是本书成功的必备条件。首先是温州市图书馆,在我的成长过程与学术历程中,温州市图书馆给予的关切与支持,是难以言表的。从已故张宪文老先生到朝气蓬勃的青年员工,几代温图人温暖着我的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学术“乳汁”。在我的工作单位,温州医科大学图书馆多年来以其丰富的藏书和热情的服务,使我的学术研究得到有力的支持。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是本书的学术支柱,丰富的古籍珍藏是不可或缺的学术资源,没有他们的热情支持,完成这项工作是无法想象的。学术途中,访书路上,艰苦跋涉,四处寻求,远及黑龙江、四川、兰州、贵阳、广州,五十多个图书馆遍布于全国,而追溯时间,长的已有三十年二十年之久,多的则三番五次不断上门。各地图书馆尽管风格各异,公共图书馆与专业单位图书馆各有特色,而朋友们的关切与支持,热情和认真,却是如出一辙,让人感动。于是把这些感触写出,成 《图书馆纪行》系列文章,在 《温州读书报》开辟专栏一一刊出,已有三年之久,先后刊发二十多篇,至今仍在继续中,以此表达我深切的敬意和感动。本书卷首,亦辟专篇致谢,表达我同样的敬意和谢忱。

日本东京大学人文社会系博士,现中国台湾东吴大学哲学系专任助理教授黄崇修先生从日本内阁文库复制了 《清源活水保婴痘证百问歌》两种,使国内久佚的珍贵古籍得以归国,有幸得读,何喜如之!浙江中医药大学胡滨先生、山西中医学院温静同学、甘肃中医药大学王世栋老师等,大力协助,不辞辛劳为我收集资料,上海中医药大学高驰博士更陪同我在上海图书馆抄录复制了许多书目资料,后来又一起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图书馆寻书访书,为此付出了好多时间和大量精力。2014年4月江西中医药大学访书,得到图书馆诸工作人员的热情服务与关切,事过两年,今年元旦过后,接狄碧云老师电,告知当时查找不着的 《脉诀阶梯选要》已经找到,并寄来相关资料。无锡书友杨帆多年来孜孜汲汲地搜寻收藏古籍,不惜节衣缩食,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与他的交往不仅使我得到许多有价值的书目材料,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那种热爱传统文化、追求心灵理想的精神境界。他们的热情支持令我感动,谨于此敬表谢忱。

本书得到温州医科大学科研处、社科处、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办公室、科教处、信息技术处有关同志,以及本人所在科室的中医同仁的热情关切与大力支持。本人的助手,温州医科大学李旭讲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刘若海主治医师和林士毅博士;本人的学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薛轶燕博士、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周坚、周奕、毛丹丹硕士,温州市中医院金永喜硕士,做了大量的资料搜集、文字处理等多方面工作,于此一并表示谢意。

书海浩瀚,本书规模颇大,内容广泛,工作艰巨,笔者限于学识精力,识见未到之处在所难免,或有舛漏遗误,读者诸君倘为之拾遗订坠,是亦为笔者所热望者焉。

联系方式: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325027

E-mail:liu-sj@163.com

刘时觉

2014年8月28日初稿

2016年4月18日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