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理解剖及各神经的病变体征
核:舌下神经自舌下神经核发出,此核位于菱形窝底、舌下三角深处,延髓中线的背盖部。
出脑部位:其纤维从神经核发出,沿中线两旁,穿过延髓,经锥体和下橄榄之间出脑。
出颅部位:在副神经之下,经舌下神经孔出颅。
分布与功能:支配同侧的舌内肌、舌骨舌肌、茎舌肌、颏舌肌。其中以颏舌肌起主要作用。伸舌时,双侧颏舌肌共同作用,推舌出口腔。
核上性病变:如内囊病变时的偏瘫,多伴有上运动神经元舌肌瘫,伸舌偏向偏瘫侧,无舌肌萎缩及纤维束震颤。
核性病变:如急性脊髓灰质炎、延髓空洞症等累及舌下神经核时,发生同侧舌肌萎缩、舌肌纤维束震颤、伸舌偏向患侧,常伴有其他延髓脑神经核(Ⅸ、Ⅹ)病变的症状;因而发生吞咽及构音困难。
舌下神经周围部病变,见于舌下神经管局部病变,发生同侧舌肌瘫痪及萎缩,无纤维束震颤,一般无吞咽及言语构音障碍。
因为一侧舌肌麻痹引出的主观症状较少,因而也可以(像副神经一样)使用舌下神经做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移植”神经。这个手术比副神经“移植”困难一些,但效果较好。
双侧舌肌麻痹时发生咽下、咀嚼困难,言语亦有障碍,尤其舌音字构音困难。
舌麻痹常见于延髓空洞症。有时是颅底恶性肿瘤的早期症状。高颈段深部外伤,颈动脉造影合并症均有报道。亦可见于白血病。舌下神经的神经纤维瘤虽极少,但也偶见。
核:为副神经核,位于脊髓的颈1~4(部分人在颈4~7)节段前角基底外侧部。有部分纤维起自延髓疑核和迷走背核,出脑后随迷走神经而行。
出髓部位:在第一至第六颈节处,前、后根之间,从脊髓侧面发出,先是6~7条细根,出髓后汇集成一个神经,在椎管内沿脊髓侧面向上,经枕骨大孔向上入颅腔。
出颅部位:入颅后走向颈静脉孔,由此孔出颅(图6-3)。
分布与功能:从颈静脉孔出颅,支配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的上半部。副神经的作用是使头转向对侧(胸锁乳突肌),使臂、肩和锁骨峰上举(耸肩),使肩胛带拉向后方,肩胛向脊柱靠拢,使两臂举过水平线(斜方肌)。
核上病变:前中央回下部为副神经代表区,上运动神经元纤维支配两侧副神经核,主要支配同侧,故一侧上运动神经病变,多无明显症状。
核及核下病变:核性病变可见于脊髓灰质前角炎,副神经损伤可见于外伤、颈部手术等,主要表现为病变同侧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上部麻痹、萎缩,核性损伤可见肌纤维束震颤,头无力向对侧转动,患侧无力耸肩,向外侧平直抬手不能超过肩水平线。
一侧胸锁乳突肌及其他颈肌痉挛,表现为扭转性斜颈,多为锥体外系的器质性病变、某些药物中毒所致。但笔者曾观察到一些经暗示疗法而治愈的病例。
一侧副神经切断造成的功能损伤,有获得部分代偿的可能。因而,副神经有时被选为治疗顽固性周围面神经瘫痪的“移植”神经。
核:有四个核,均在延髓背盖部。包括:①迷走神经背核:为副交感(内脏)传出(运动)核,位于第四脑室底下部,迷走三角的内侧部;②疑核:为躯体运动核,位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与下橄榄核之间的网状结构之中;③孤束核:为副交感性(内脏)传入(感觉)核,位于迷走神经背核的腹外侧,上端达脑桥下界,下端达第四脑室尾端,核旁有一束传入纤维,称为孤束;④三叉神经脊束核:为躯体感觉核,一小部分迷走神经的纤维入此核。
出(入)脑部位:在延髓的腹外侧,橄榄体和绳状体之间,在舌咽神经之下出(入)脑。
出(入)颅部位:出脑后向外行走,由颈静脉孔运动纤维出颅,感觉纤维由此孔内神经节(颈静脉节、结状节)出发入颅腔。
分布与功能:迷走神经出颅后,形成神经干,在颈部下降,行走于颈动脉鞘内,至颈根部,左右迷走神经以不同的径路进入胸、腹腔。
右侧迷走神经,自右锁骨下动、静脉之间入胸腔沿气管右侧下降,达右肺根后侧,继续分成若干小支,再形成食管后丛,迷走神经后干,自食管后穿食管裂孔而入腹腔。
左侧迷走神经于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下降入胸腔,经主动脉前面,达左肺根后侧,分若干小支,形成肺后丛及食管前丛,后者在胸下部再合成迷走神经前干,于食管前穿膈而入腹腔。
颈静脉神经节位于颈静脉孔内,结状神经节位于第一、二颈椎横突之前。
迷走神经有几个临床意义较大的分支(图7-5):①脑膜支,感觉支:起于颈静脉神经节,周围支分布于颅后窝的硬脑膜、横窦及枕窦,因而脑膜病变容易伴发呕吐。②耳支,感觉支:起于颈神经节,周围支主要分布于外耳道后壁、下壁及耳廓背侧皮肤,因而刺激外耳道可引起咳嗽。③咽支:主要为内脏传出纤维,至咽部各肌,亦含感觉纤维,司咽部黏膜感觉。④喉上神经:在结状神经节之下发出,是一支较大的感觉神经(到达喉及咽的下部),喉上神经的运动纤维还支配环甲肌,其功能为拉紧声带。⑤心脏神经:迷走神经心脏支对心率发生抑制性作用。⑥ 喉下神经(或 喉返神经):其起始部左侧较低(在主动脉弓以下),右侧略高(在锁骨下动脉之下)。它主要是运动神经。除环甲肌外,全部声带肌均属喉返神经支配。从临床方面看,后环甲肌的作用为扩张声门裂,此肌仅为呼吸作用。真正的发音是由使声门裂收缩的声带外展肌(环甲肌及外侧环甲肌)完成的,其他使声带放松的声带肌也起发音的作用。
核上病变:一侧迷走神经的核上病变,因系两侧半球支配,多无症状,两侧核上性病变则表现为假性延髓麻痹(见后述)。
核及核下病变:一侧核性病变时,发生软腭、咽、喉部运动障碍,语声有鼻音,发“啊”音时健侧软腭上提而患侧低垂,如为两侧核性病变,则更有吞咽困难,形成延髓麻痹(见后述),可见咽部肌肉萎缩。
核下周围神经病变时发生 迷走神经麻痹。因迷走神经的行程很长,迷走神经麻痹可造成各种各样的症状。可根据其症状表现,进一步判定病变部位。①如迷走神经的病变位于上胸部,常可单独出现一侧喉返神经症状。可有声带完全麻痹(同侧),在吸气及发音时全无运动,声带无张力,轻度外展并逐渐萎缩。因而声音沙哑。双侧喉返神经麻痹引起双侧声带居于中线而不能运动,只遗一小裂。语音严重沙哑,有时完全无声,吸气伴喘鸣。喉返神经麻痹时还可见同侧咽上缩肌麻痹,即咽反射消失。咽下困难,一侧病变时多不明显,双侧病变则十分严重,因咽肌阻碍很难将食物后送,喝水也很困难,常可发生反呛。②如病变高于喉返神经,除喉返神经麻痹外,因伤及心脏支而伴发心动过速。此时,压迫眼球使心率减慢(眼心反射)的作用可能消失。但一侧迷走神经损伤的病例,常无心脏症状出现。③如病变位于结神经节,即喉上神经连接部以上,除喉返神经麻痹症状与可能的心动过速外,更有喉部感觉消失。④如病变在结神经节与颈静脉神经节之间,感觉缺失范围可上达至咽部咽门以内,咽缩肌功能部分或全部消失。⑤最后,如病变在颈静脉神经节以上,则有耳支受累的症状,表现为外耳道感觉减退。在这种情况下,也偶有感觉并不减退反而过敏者,以致压迫其耳屏(tragus)感到咽部刺激引起咳嗽。
迷走神经麻痹的原因(这里主要说周围性病变,尤其喉返神经麻痹)临床上主要有:纵隔肿瘤、主动脉瘤、肺肿瘤、胸腺瘤、甲状腺瘤、颈腺肿胀、迷走神经纤维瘤。心脏显著扩大(二尖瓣狭窄)也偶可造成左侧喉返神经麻痹。
迷走神经也可因多发性神经炎(吉兰-巴雷综合征)而受到损害。
迷走神经支配的肌肉发生痉挛,例如咽缩肌痉挛,多是心因性的(如癔症性咽下“麻痹”)。腭弓运动正常而双侧咽反射消失亦为癔症色彩。 癔病性失音也常见,多发生于情绪因素之后。喉内镜检查可见试图发音时双侧声带不动,但呼吸时运动正常。有心因性与器质性的过渡类型,所谓功能性喉返神经不全麻痹,常见于过度使用声带之后或呼吸道炎症之后,一般预后良好。
病例介绍:
张某,男性,45岁。1980年3月22日在门诊就诊。患者于1972年前发现右侧胸锁乳突肌中部似渐肥大,触之类似一个颈部淋巴结,除用力压挤或触摸引起反射性咳嗽外,无其他不适。当年11月临床诊断为迷走神经纤维瘤。1973年2月9日在他院于局麻下手术,切除神经10cm,术后病理切片为神经髓鞘施万细胞瘤。术后发生声音嘶哑;胃肠运动及分泌功能紊乱,胃肠蠕动很快,经常腹痛,进食后不能消化,有时排出未消化的米粒,每天进食两斤粮食仍不足维持营养;全身出汗很少;心率变快,一般均达120次/分,后经数年对症治疗,降至80次/分左右;术后口干严重,每天需喝水1万多毫升;肺功能测定为限制型,提示换气功能受损。至患者就诊时,仍有声音嘶哑、右侧声带麻痹。胃肠蠕动仍感稍快,但一般消化功能已基本恢复,脉搏80次/分。软腭运动正常(术后未曾发现右侧软腭下垂)。
此例术前仅表现为刺激迷走神经时引起咳嗽,术后发生了一系列迷走神经脱失症状,但经对症治疗数年后出现了部分代偿功能,唯声带麻痹(喉返神经)未能恢复。出示此例,对于理解迷走神经功能有一定帮助。由此可见,一般内脏功能代偿恢复可能较大,而声带支代偿能力差,因此临床上常见持久性喉返神经麻痹。此例体征表明,软腭运动属舌咽神经支配,未因迷走神经切断而麻痹。
核:有三叉神经脊束核,接受舌咽神经分布于耳廓、外耳道皮肤的躯体感觉纤维,细胞在上神经节;孤束核(上部),接受舌后部、扁桃体及耳咽管黏膜的感觉,属内脏传入纤维,细胞在岩神经节;下涎核发出腮腺分泌纤维(一般内脏传出),疑核(上部)发出支配咽上缩肌和茎突咽肌的纤维(特殊的内脏传出纤维)。
出(入)脑部位:在延髓橄榄体与绳状体之间以3~6个小根出脑,在迷走神经出脑部之上方。
出(入)颅部位:与迷走神经一起,由颈静脉孔出颅。
上神经节在颈静脉孔上方,岩神经节在颈静脉孔下侧的岩小窝内。
分布与功能:①司味觉纤维:传导舌后1/3、咽部及腭部的味觉入岩神经节,节细胞之中枢支入孤束核上部;②司普通感觉纤维:传导舌后1/3、软腭、咽后壁、扁桃区、欧氏管、中耳、鼓膜、外耳道后壁、颅后窝硬脑膜等部位的普通感觉,入岩神经节,节细胞的中枢支入孤束核;③司运动纤维:自疑核出发,支配同侧茎突咽肌、咽上缩肌,使软腭上提。
自主神经纤维:副交感性,经岩小浅神经至耳神经节,终于腮腺,司腮腺的分泌。
核上病变:因舌咽神经为双侧大脑半球支配,一侧核上病变不产生破坏性症状。
核及核下病变:由于舌咽神经的运动功能与迷走神经交互支配,单独舌咽神经损伤可无明显运动障碍或仅有同侧软腭上提不能。舌后1/3可有触觉及味觉丧失,如孤束核整个病变,将在病变侧半舌无味觉,舌后1/3、悬雍垂、软腭、后咽壁、扁桃区、欧氏管、外耳道后壁等部可有痛、温、触觉障碍。
核下周围神经遭受鼻咽癌、扁桃体肿瘤等病变破坏时,产生持续性舌咽部疼痛,常因吞咽而加剧。也常伴发附近脑神经损伤。
孤立的一侧病变很少见。
两侧病变时,根据个体差异,可能除感觉及味觉障碍外,可出现双侧腭弓麻痹,造成咽下困难、呕吐反射消失,发音障碍、鼻音、喝水反呛等症状。
孤立的两侧舌咽神经麻痹有时可见于白喉后神经炎时,有人发现扁桃体切除后可发生一时性舌咽神经麻痹。
舌咽神经痛,为发作性剧痛,部位在舌的后部、软腭弓或耳的深部。咽下可诱发疼痛,压迫扁桃体亦可引起发作。
原发性舌咽神经痛可通过舌咽神经切断术而止痛。如主要为咽部疼痛,可在颈部切断,如在耳深部疼痛,则须从颅后窝内切断。少数患者因茎突过长而发病,截除茎突,即获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