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肽与生命科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多肽的吸收

过去的科学研究认为,蛋白质经消化道酶促水解后,主要以氨基酸的形式被吸收。近两年的科学研究认为,人体吸收蛋白质的主要形式不是以氨基酸,而是以多肽的形式吸收的,这是人体吸收蛋白质机制研究的重大突破[3]。科学试验证明,多肽的吸收机制具有以下特点[4]

(1)不需消化,直接快速被吸收。

(2)吸收时,多肽不会被破坏。

(3)多肽能100%地被人体吸收,且具有主动性。

(4)人体对多肽的吸收不需耗费人体能量,不需增加消化道特别是胃肠功能的负担。

(5)多肽在人体中表现出载体作用,可将平常人所食的营养物质,特别是钙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吸附、粘贴、装载在本体上。

(6)多肽可在人体中起运输工具的作用。

(7)多肽被人体吸收后,可在人体中起信使作用。

多肽类药物的分子量大,脂溶性差,难以透过生物膜,一般只能注射给药,所以目前上市的多肽类药物多以注射途径为主。但是注射给药导致给药途径单一,且需要频繁给药,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和痛苦[5]。文献报道的多肽非注射给药研究途径有鼻腔、肺部、眼、舌下、口服、直肠、阴道、皮肤等,其中研究最多的是鼻腔给药、肺部给药和口服给药[6]。自20世纪80年代初,多肽类药物已成为了一类重要的治疗类药品,吸引着国内外的专家对这一领域进行活跃的研究。口服剂型最易被患者接受,是多肽类药物非注射剂型的主要发展方向。口服吸收的机制大体有载体转运、胞饮作用和M细胞途径、细胞旁路三种方式[7-9]。但是,多肽由于自身的特殊理化性质,机体对其产生了多种屏障,如酸屏障、酶屏障和膜屏障,口服的生物利用度较低,限制了这类药物的口服吸收[10]

人们研究的重点放在克服这些障碍上。早期,有研究者研究了微乳对口服多肽类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影响,将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CsA)制成O/W型微乳[11],其中的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起到助吸收作用,从而增加了CsA对肠道的渗透能力。他们用自制山地明微乳胶囊剂、山地明Sandimmun口服液、新山地明微乳剂Neoral分别喂饲小鼠后,发现自制CsA微乳的生物利用度与Sandimmun和Neoral相比分别增加了3.3和1.25倍。目前,通过对多肽类药物进行化学修饰,加入吸收促进剂,应用微粒和纳米给药系统及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等改进方法,促进了口服制剂的发展[9],同时已研发一种新的口服剂型,可以将注射或皮下注射与口服治疗桥接起来[12]

体外细胞实验验证了穿膜肽寡聚精氨酸具有很强的入胞能力,将其修饰在纳米粒表面可以协助纳米粒入胞,大鼠在体回肠段给药实验结果表明寡聚精氨酸 [poly(arginie)8,R8]修饰的胰岛素纳米粒(INS-NP)口服生物利用度有了显著提高,此给药系统的安全性良好,上述结果为设计多肽蛋白类药物口服给药系统提供了新的思路[13]。通过制备天然蜂毒多肽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研究得出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和蜂毒冻干粉(1.0mg/kg)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79.88%和5.23%,可见多肽类药物口服结肠定位系统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14]

多肽的吸收机制非常特殊,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多肽的吸收机制优于其他物质,因此,它的吸收机制的发现对人类的生理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人类应该利用多肽的吸收机制,把人类的生命健康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也是多肽吸收机制发现的重大意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