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一、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架构
一般大型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科的医院感染管理实行三级管理,即第一级为医院层面的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第二级为医院行政职能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科,第三级为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组长为医疗主任,副组长为医疗副主任及护士长,小组成员为查房医疗组长、各位医生、各级护士呼吸治疗师及清洁工人。新生儿科的每位工作人员都对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防控有责任及义务。各成员分工及职责包括下面内容。
(一)组长职责
1.全面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根据本科室医院感染的特点,制定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包括各种制度、规范以及操作流程等,并组织实施。
2.监测本科室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
对本科室的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进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积极协助调查。
3.指导本科室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监督检查使用情况;对疑似感染病例及时进行病原微生物送检和药敏试验。
4.组织本科室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和技术培训。
5.督促本科室各级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
6.定期召开感染管理小组会议,分析讨论感染病例、消毒隔离制度落实情况调查、医院感染预防及控制措施等问题。
(二)副组长职责
协助组长不断完善新生儿科消毒隔离制度、规范及流程等,负责指导、督促、检查新生儿科各级人员认真执行新生儿科消毒隔离制度;协助组长及监控医师培训进修生、实习生等轮转人员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如新生儿科消毒隔离制度、手卫生规范、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等。
对病房的空气、物体表面、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以及使用中的消毒液进行细菌采样,对细菌采样不合格的要查找分析原因并及时进行整改。
对新生儿的配奶用具、配奶及喂奶环节进行监管,确保病儿奶源使用安全;加强母乳喂养安全知识的健康教育,加强新生儿科自体母乳库的清洁消毒以及冰箱温度的管理。
包括接触病人前后洗手、无菌技术操作,使用中呼吸机、暖箱等医疗仪器的清洁、消毒、更换及终末消毒,床单、小毛巾、婴儿衣服等布类的更换等。
分析讨论感染病例、消毒隔离制度落实情况调查、医院感染预防及控制措施等问题。
(三)监控医师职责
1.掌握新生儿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当出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时,经治医师应及时向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负责人报告,并于24小时内填表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感染;当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立即向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负责人报告,采取有效隔离方式,控制感染,并积极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进行调查。
2.发现医院感染病例按规定填表报告。
3.负责督促并检查本组各级医师(住院医师、进修医师、实习医师等)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等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4.掌握新生儿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原则,做到合理使用抗生素。
5.呼吸机治疗师重点加强机械通气患儿的病例统计及数据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感染预防及控制、呼吸机管道的应用及消毒管理。
6.参与培训本科室各级医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
7.定期参加感染管理小组会议,分析、讨论感染病例、消毒隔离制度落实情况、医院感染预防及控制措施等问题。
(四)监控护士职责
1.协助护士长落实新生儿科消毒隔离制度。
2.督促及检查各医疗护理环节中的新生儿科消毒隔离制度的执行情况。
3.每日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对使用呼吸机以及留置PICC等静脉或动脉导管的病儿进行资料收集,协助开展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
4.加强留置导管的观察及置管部位的护理,如PICC置管、脐静脉置管、留置导尿管等。
5.协助监控新生儿科各病房的空气、物体表面、医疗用品和使用中消毒液的细菌采样,对细菌采样不合格的要查找分析原因并及时进行整改。
6.当发生感染或疑似感染时,按要求正确采集标本并及时送检。
7.定期参加感染管理小组会议,分析、讨论感染病例、消毒隔离制度落实情况、医院感染预防及控制措施等问题。
二、制定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防控制度
制度的制定应有法可依。科室应以国家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5年版)、《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为准绳,结合《新生儿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2009年试行),并根据科室规模、收治病人状况、开展具体的诊疗护理技术、科室人员配置等制定医院感染的相关制度及管理流程,如新生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新生儿科消毒隔离制度、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新生儿科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新生儿科隔离管理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新生儿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制度等,不断修订并落实各项医院感染相关制度及措施,并制定特殊操作流程规范(如PICC操作规程),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工作人员防控医院感染的意识,增强医务人员的执行力,保障患儿安全。
三、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防控具体措施
多中心研究显示,各地区各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这说明各新生儿病房对院感的防控措施差异明显,因此,可通过改进临床实践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可考虑从新生儿科的建筑设计、工作人员医院感染防控意识与理念、分区收治不同疾病病种、规范抗生素的使用等方面进行防控。
(一)建筑布局与医院感染防控
新生儿病房的建筑设计应做到布局合理、分区明确、人物分流,标志清晰,以最大限度减少各种干扰和交叉感染,同时满足医护人员便于随时接触和观察患儿的要求。病房入口处设有手卫生设施和更衣室(国外已取消更衣室,但根据我国国情还是主张设置)。新生儿病房的整体布局应使病房的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区域等有相对的独立性,以减少彼此之间的干扰并有利于感染的控制。
从医院感染防控安全角度考虑,新生儿病房每个管理单元以≤50张床位为宜;床位使用率若超过110%(国外超过93%)则表明新生儿病房的床位数不能满足医院的临床需要,应增加新生儿病房单元数。新生儿病房床位空间应符合要求,即首先应满足患儿医疗救治的需要,无陪护病室抢救单元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6m2,间距不小于1m;其他床位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3m2,间距不小于0.8m;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设立单间或家庭式NICU;有陪护病房每床净使用面积不低于12m2。新生儿病房建筑修饰必须遵循不产尘、不积尘、耐腐蚀、防潮防霉、防静电、易清洁和符合防火要求的原则。
新生儿病房应具备良好的通风及采光条件。有条件者应装配气流方向从上到下的空气净化系统,能独立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每个单间的空气调节系统应独立控制。
新生儿病房应当配备手卫生设施。新生儿病房的洗手槽设计应保证洗手时不溅水、不积水。洗手槽的体积最小应为61cm×41cm×25cm,洗手槽上应贴有关于洗手说明的指示图。水龙头旁不能有通风设备,与洗手装置相连的墙壁不得疏松多孔。设置放置洗手液、纸巾及垃圾回收桶的空间,最好设置自动纸巾分发设备,以保证纸巾只在洗手过程中才与使用者接触。
(二)医院感染防控意识与理念
医院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医技人员,甚至工人等,首先必须有医院感染防控的意识。其次,秉承“洁净的护理即是安全的护理”(clean care is safer care)的医院感染防控理念,从手卫生、洁净的环境、洁净的物品及仪器以及规范的操作对医院感染进行防控。
2009年WHO发布医护人员手卫生指南,同期我国原卫生部颁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将手卫生列入医院优先监测3项目标之一。洗手是最经济、最简单易行的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手段。据报道,做好手卫生可以降低30%~80%的医院感染。但据国外研究报道,N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为67%~76%。而国内调查结果显示,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更低,即使洗手,合格率也仅为35.6%~75.6%。
能否有效实施手卫生,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1)医护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意识:在医务人员之间,洗手行为会相互影响。一般情况下,科主任、护士长是对洗手行为最有影响的群体。其次是对手卫生意义是否有充分的认识。部分医务人员对手卫生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够,从而忽略手卫生。再次,有部分医务人员担心洗手液和手消毒剂会损伤皮肤,可能会导致手部皮肤皲裂、破损,从而影响了洗手的积极性。此外,新入职的工作人员以及轮转人员等,手卫生的意识相对较薄弱。
2)洗手设施的便捷性:新生儿室通道及房间内洗手池的位置、手卫生设施的便捷性、洗手液、擦手纸是否配备充足、快速手消毒剂以及干手设施是否齐备等均是影响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的重要因素。
3)医务人员人力资源的配置及工作强度也是影响手卫生依从性的重要因素。
1)定期培训:新生儿各病房应对手卫生以及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展开定期培训,增强工作人员医院感染防控的意识,尤其是对于新入室的工作人员、进修生、实习生等更应强调洗手意识。
2)完善洗手设施:进入新生儿室的通道以及各病房房间应具备完善的洗手设施,包括多套洗手池、感应式或脚踏式水龙头、对皮肤刺激性小的洗手液、擦手纸,张贴“七步洗手法”的海报等,病床挂速干手消毒液,方便手卫生的实施,以提高工作人员洗手依从性。
3)评估人力资源及工作强度,合理配备人员。
新生儿病房应做到环境舒适、安静、整洁,保证空气清新与流通,温湿度适宜。室内温度保持在22~24℃,湿度保持在55%~65%。新生儿普通病房每天上、下午开窗通风各1次,每次20~30分钟。每日使用动态杀菌机连续消毒房间2次,每次30分钟。层流净化病房须定时更换初、中、高效过滤器,保证层流效果。新生儿病室每日清洁拖地不少于2次,拖布专室专用,如疑似污染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病室窗台、操作台等物体表面每日擦拭2次,保持清洁、干燥,无污迹、霉斑,有明显污染时使用清洁剂或消毒剂擦拭。治疗室、储藏室、病房、走廊、卫生间、污物间等的地面,每天使用清水或清洁剂湿式清洁1次,污染时随时清洁。消防通道不加锁,严禁堆放物品,保证通道通畅安全。
包括医疗器械、用品及生活物品。
接触完整皮肤黏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一用一消毒。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标准。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物品或布类,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回收,遵循先清洗、后消毒或灭菌的处理程序。严格特殊管路的消毒,如呼吸机管道为环氧乙烷消毒,7天更换管道一次,有污染时及时更换,有条件的医院最好使用一次性呼吸机管路。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新生儿病室的医疗废弃物管理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①配奶用具或吸奶、储奶用具、奶瓶、奶嘴可采用高压灭菌消毒或使用一次性奶瓶、奶嘴。②毛巾、衣服、襁褓套等布类也应清洁消毒。每周更换不少于一次,污染后及时更换。患儿出院后床单位要进行终末消毒。③治疗室冰箱及奶制品存储箱要定时清洁与消毒。④新生儿暖箱的湿化液每日更换,用毕终末消毒。
所有操作包括基础操作及专科操作均应按照相应的操作标准及规范进行。无菌操作时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实施标准预防。
对感染或疑似感染的新生儿以及耐药菌感染的新生儿进行隔离,安置在隔离病房,床头有隔离标志。护理人员固定、诊疗用品专用、接触患儿应穿隔离衣,戴手套。
对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气管插管、各种外科术后安置引流管、中心静脉置管、免疫功能缺陷、多重耐药菌定植或感染的患儿重点管理,加强隔离与消毒措施。严格掌握各种侵入性操作的适应证及禁忌证,如气管插管、PICC置管、换血等,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
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病情、置管情况等,发现疑似感染或确诊感染时,采取相应消毒隔离措施。
如皮肤颜色青灰、反应变差、奶量减少或拒奶、发热、心率增快、呼吸窘迫、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黄疸、休克及出血倾向等,常预后不良。
医院感染常导致的并发症包括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及DIC、化脓性脑膜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应立即隔离,检查血常规、CRP,并做病原学检查,包括痰、分泌物、大便、血的培养等。
定期进行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及环境卫生学监测,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
(1)相关工作人员在医疗废物处理工作中必须做到标准防护。
(2)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被医疗废物刺伤、擦伤等伤害时,应当及时报告护士长、医院感染管理科,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由医院感染管理科登记备案。医院感染管理科处理后要分析总结经验,减少事故的发生。
(3)禁止转让、买卖医疗废物,禁止在非收集、非暂存地倾倒、堆放医疗废物,禁止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中。
(4)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根据《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对医疗废物实施分类管理,并按照要求及时分类收集医疗废物。
(5)根据医疗废物的类别,将医疗废物分置于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标准和警示标识的规定》的包装物或者容器内。
(6)在盛装医疗废物前,应当对医疗废物包装物或者容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他缺陷。
(7)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不能混合收集。少量的药物性废物可以混入感染性废物,但应当在标签上注明。病理性废物采用冰箱低温、防腐暂存。
(8)隔离的感染病人或者疑似感染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使用双层包装物并及时密封。
(9)放入包装物或者容器内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不得取出。
(10)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
(11)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当对被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或者增加一层包装。
(12)盛装医疗废物的每个包装物、容器外表面应当有警示标识。
(13)科内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责任人为护士长。当保洁工人与专职废物收集运转人员移交医疗废物后,护士长及运转人员应及时填写医疗废物交接登记表,要求做到字迹清楚并签全名。
(14)产生的医疗废物应有医疗废物登记表。登记内容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每年及时更换新本。
新生儿室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明确职责。对本科室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进行监测,分析讨论感染病例,持续改进,保证临床安全。
在现阶段,我国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呈现如下特点:①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和新生儿病房是最常见的感染暴发地。②接触传播仍是最常见的感染途径。③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先天性疾病患儿、接受有创操作的患儿是易感人群。④感染菌最常见为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和葡萄球菌为主,条件致病菌感染有增加趋势,多重耐药菌感染亦有增加趋势,需要警惕。⑤部分感染暴发事件中新生儿病死率高,败血症、感染中毒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常见死因。
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复杂、难以控制,可能造成巨大损失与后果,应引起高度警觉和极大重视。如果能尽早发现感染暴发和上报,积极进行控制处理,并得到院外专家的支援,及早予以合适的治疗和实施感染控制措施,可能控制感染蔓延,避免患儿死亡,减少损失。
附:医院感染暴发应急预案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暴发流行应急预案
一旦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趋势,应立即做好以下工作:
1.隔离确诊病人或疑似病人,划定专门的区域进行监护及诊治。
2.加强医疗护理工作,确保病儿生命安全。安排有经验的医护人员管理,其他医护人员不得进入隔离区域。
3.积极寻找可能的感染途径,并收集病原学证据。
4.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空气、物表及生活用品、医疗物品的消毒,用后医疗物品先消毒—清洁后再消毒。
5.在疑似院感流行期间,加强住院病人的周转,控制住院病人数。
6.立即向医院相关职能部门(医院感染管理科、医疗质量管理部、护理部)上报。
7.服从医院及相关职能部门的统一调度及安排。
要点荟萃
1.三甲医院新生儿科的三级管理架构
(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2)医院行政职能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科。
(3)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组长为医疗主任,副组长为医疗副主任及护士长,小组成员为查房医疗组长、各位医生、护士、呼吸治疗师及清洁工人。每位工作人员对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防控都有责任及义务。
2.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防控具体措施
(1)建筑布局与医院感染防控:①病房建筑布局应符合环境卫生学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原则;②床位设置从医院感染防控安全角度考虑,首先应满足患儿医疗救治的需要;③病房应具备良好的通风及采光条件;④配备完善便捷的手卫生设施。
(2)工作人员具备医院感染防控的意识及理念,秉承“洁净的护理即安全的护理”的医院感染防控理念,从手卫生、洁净的环境、洁净的物品及仪器以及规范的操作对医院感染进行防控。
(3)分区收治不同疾病病种,加强重点人群管理,及时识别感染病人,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及早进行治疗。
(4)规范抗生素的使用。
(5)定期进行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及环境卫生学监测,持续改进,保证临床安全。
(陈 琼 李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