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藏象辨证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藏象辨证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藏象与藏象学

一、藏象的概念

藏象,现代汉语亦写作“脏象”,是指内在脏系统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反映于人体外部的征象,而这种征象可以作为推断脏系统功能变化的依据。

“藏象”二字,首载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1可见《内经》对藏象的论述,包括了人体结构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主要内容,涉及了脏系统的生理活动和与之相联系的心理活动、形体官窍、自然环境因素等。张介宾《类经·藏象类》注云:“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2

1 唐·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67.

2 明·张介宾.类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33.

从字面分析,藏有二义:一为动词义(读作cáng),指藏匿,“若匣匮之藏禁器”3;一为名词义(读作zàng),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脏腑包括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胆、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中医学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气血精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功能活动。

3 刘衡如,校.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134.

“藏”与脏器的概念不同,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学的整体观察和“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决定了“藏”是在形态性结构的基础上赋予功能性结构而形成的形态功能合一性结构。例如:心“如倒垂莲蕊”的形态及“主血脉”的功能,无疑是通过解剖分析而发现的,而其“主神志”的功能则是通过整体观察推理而赋予的。因此“藏”的概念,不仅是一个解剖学概念,更是一个生理、病理学概念,属于功能单位。而西医学的脏器概念,则是一个形态学概念,指机体内外的器官实体。脏器的功能又借助解剖与生物、化学、物理方法,主要从微观层面去认识。如西医学中的心脏在循环系统是一个动力器官,其收缩在循环系统形成一个较高的压力,将血液射入动脉;舒张时则压力最低,把血液吸到心脏。心脏的这种泵血功能推动着血液循环,完成人体组织细胞的物质交换功能,从而维持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由此可见,中医学的“藏”与西医学的脏器名同实殊,内涵大不相同。

象有四义:一指现象,如天象、星象等;二指分类,如阳象、阴象;三指任何有形物质的特定表现,如肾精亏虚之象为成人早衰、脑鸣、健忘;四为象的类比,是认知手段,如通过花朵多生于植物顶端判断其药用适于头部疾病,因而有“诸花皆升”之说。藏象中的“象”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征象和比象,其涵义有二:一是指内在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如“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1;二是指人体与外界自然环境的事物、现象按五行归类所获得的比象,如心“通于夏气”2,“南方赤色,入通于心”3等。

1 唐·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16.

2 唐·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67.

3 唐·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26.

“藏”与“象”有何联系呢?一般而言,任何外见的表象都有一定的内在物质或能量基础,自然界的各种变化与内脏的功能活动也相互关联。“藏”是“象”的内在本质,“象”是“藏”的外在反映。外在征象客观地反映了内在脏腑功能变化,从而作为推断脏腑功能变化的依据。中医学正是通过观察外在征象来研究内脏的活动规律,认识内脏的本质,即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4“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5。“藏象”把形与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较确切地反映了中医学对人体生理活动与病理变化的认识方法。

4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262.

5 刘衡如,校.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165.

二、藏象学与藏象辨证学

本书的姊妹篇《中医藏象学》6是藏象辨证的理论基础。藏象学是研究人体各藏系统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在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等学说的指导下,经历代医家长期生活、医疗实践以及对人体解剖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比拟、推演,经高度概括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论;旨在通过人体外部的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从而有效地指导疾病预防及治疗。它是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藏象学研究的对象是有生命活力的有机体——人。人体是极其复杂的有机整体,各组成部分之间在形态结构上不可分割,在生理功能上互相协调,在病理变化上互为影响。这种从整体统一的观点来研究人体,是藏象学的基本原则。

6 王琦,吴承玉.中医藏象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中医辨证思维的预设是在活的机体动态中通过信息的输入输出与反馈来认识人体。这种思维方式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原理、依据与认识方法均来源于中医藏象理论。中医藏象学中的“象”可以理解为“动态、客观、真实地”折射内部功能的表象状态。人体的五脏代表五个生理系统,每个系统的脏、腑、体、窍等的“象”相互联系,构成一条动态的信息链,共同反映机体的状态信息。通过对这种信息链整体和局部的辨识,可以推断每个生理系统的功能状态,进而把握人体的整体健康状态1

1 王琦.王琦学术思想说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82.

本书根据中医藏象学的思维原理,创造性地提出“以藏系统为病位核心,按病性分类立证”的辨证思维模式,创立了“以象测藏,从症辨证”的中医藏象辨证新体系。藏象辨证学是运用藏象理论研究中医辨证的思维原理以及基本内容、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学说。藏象辨证是在中医藏象理论指导下,根据“以象测藏、从症辨证”的原则,对病人的各种临床信息进行分析,识别证候,从而对疾病当前阶段的藏系统病位与相关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规范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藏象辨证体系体现了中医辨证学发展由博返约、返本归根的必然趋向,使辨证方法回归其理论基础——中医藏象学。藏象辨证学以藏系统为病位中心,按病性分类立证,对中医辨证的理论原理、思维模式与辨证原则进行深入研究,运用多学科综合的研究方法,构建了包含藏象病位、藏象病性、藏象病位特征、藏象病性特征、藏象基础证、藏象复合证的概念体系;并将临床信息划分成主症、次症、舌脉表现、西医学检验指标四大类,通过组合创建了藏象辨证思维模式,体现了“以象测藏、从症辨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病证结合”的辨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