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
类风湿关节炎是遗传、环境及免疫系统紊乱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病因研究迄今为止尚无定论,但单独一项均不足以导致疾病的完全发生。研究显示,患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一级亲属中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久居阴冷潮湿环境、吸烟、各类病原菌感染、产后、从未妊娠等人群易患类风湿关节炎。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一级亲属发生类风湿关节炎的概率为11%,单卵双生子同时患类风湿关节炎的概率为12%~30%,而双卵孪生子同时患类风湿关节炎的概率为4%,基因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易感性和疾病严重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某些环境因素与类风湿关节炎的易感性相关,在部分人群中吸烟是最明确的因素,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刺激呼吸道的天然免疫系统有关。在吸烟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发现了瓜氨酸肽,这可能刺激了抗瓜氨酸肽抗体的产生,而抗瓜氨酸肽抗体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密切相关。
潜在的病原体可能通过多种机制诱发本病,包括直接感染滑膜、病原体的某些成分与识别受体结合后激活了天然免疫;或者通过分子模拟机制诱导了自身适应性免疫反应的发生。类风湿关节炎可能的感染性病因有:支原体、细小病毒B19、反转录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风疹病毒和风疹疫苗、肠道细菌、分枝杆菌、细菌细胞壁等。
免疫紊乱被认为是类风湿关节炎主要的发病机制,以活化的CD4+ T细胞和MHC-Ⅱ型阳性的抗原递呈细胞浸润滑膜关节为特点。滑膜关节组织的某些特殊成分或体内产生的内源性物质也可能作为自身抗原被抗原递呈细胞呈递活化的CD4+ T细胞,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导致相应的关节炎症状。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可以通过经典途径固定并激活补体,已有确凿证据证明受累关节局部有补体的产生,这直接证明了自身免疫参与了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过程。
研究发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以合成与瓜氨酸肽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及抗瓜氨酸肽抗体,这种抗体的出现对于评价预后具有重要作用。与类风湿因子相似,抗瓜氨酸肽抗体在临床关节炎症状出现之前即可出现,因此可以作为免疫高反应性和亚临床炎症的标志物。抗瓜氨酸肽抗体也可由滑膜组织中的B细胞产生,并能在滑液中检出。这种抗体的出现提示疾病更具有侵蚀性,破坏骨和软骨组织。
另外如Ⅱ型胶原、糖蛋白39、软骨连接蛋白、免疫球蛋白等自身抗原及某些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α、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等亦参与了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过程,介导炎症损伤,促进了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
总之,类风湿关节炎病因多样,机制复杂,各种因素综合作用,最终导致关节炎症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