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说是冷粥,也不能说全对,但对于那刚出锅的粥来说,是冷了,但对嘴来说,也不算太冷,还是有些温度的,只是因为天气冷了,盛到粥桶里容易冷。陶宽爷爷知道,这粥也不是他家多余的,也许就是他们家里午饭,只不过是到了中午,再加点水煮一会就成了,关键还是,自己给人家盛了一碗,到了中午,他们就得放更多的水,粥也变得更稀了,甚至可能家里的老人就干脆不吃了,而省给那些需要做事的人吃,老人也许今天要饿一天了。陶宽爷爷这样想着,但看到陶磊那样的眼神,也只有狠下心来,端起粥碗往外走了。陶宽爷爷早年在外面走得多,知道在家有在家的难处,出外就更难了,但你不出来,整天窝在家里,可能整个家庭都会收到饥饿的威胁,自己出去了,总有些机会,有了机会就可能挣到吃的,家里人也就不会挨饿。陶宽爷爷出来的时候都不敢回头去看,他怕看到那家老人的眼神,如果真的看到老人的眼神,陶宽爷爷心软了,就可能把盛到碗里的粥倒回粥桶里。不要说普通的百姓人家,就是有些收获的文人有时候也这样过日子。早上取下一天的生活费用,不敢有丝毫的耽搁,怕万一有了耽搁,就把今天吃饭的钱给花了,拿着今天生活的钱直奔米店,把手里仅有的钱买米,碰到米涨价了,就少吃点。买好了米,尽量得走小路,走偏僻的路,走不太让人碰见的小路,这样才能把米带回家里。到了家里,把米全倒进了锅里,然后就生火做饭,这得还要看米的多少,米少了还得多放点水,米够也就饭稠些,今天的心情也更好些。有了米,烧火做饭的时间的快乐的,也是短暂的,更多的是有希望的,只要这时候没有朋友来,这顿饭还是可以安心得吃。随着火的煎熬,米也吃透了水,变得饱满,火越烧越透,米也慢慢散发出迷人的饭香味,等饭有了香味,就把火撤了,留着微火炖着,没一会儿,米变成了饭,这期间,得好好得看着,不能有丝毫的差错,不然就成了锅巴,也就把一天的快乐给毁了。等把饭完全煮熟以后,稍微得摊凉以后,把锅里的饭平均分成了三块,不能有太多的差别,不然就三餐不平均了,有了富裕的中班或者早餐,可能就少了晚餐的份额。然后把其中的二分铲上来,用盘子盛好,接着放水再煮,等完全变成了稀饭才就着咸菜吃,这也是一天的开始,有了这份稀饭垫底,至少今天可以穿得整齐点,能站直点,不至于被人看到自己的囧态。过去在封建社会,碰到荒年灾月的,政府和地方也会施粥济灾,那时候的粥是有要求的,要筷子立着不倒,包袱皮解开不散,就现在来理解,那不是粥,那是饭,若是做到这样的要求,有些假了。其实我们知道,粮食的丰产还真的要感谢袁爷爷,过去我们也问过村庄里年龄大的老农,他们所给与的解释,那时候的产量很低,几乎是现在的二三成样子。根本谈不上所谓的筷子立着不倒,包袱皮解了不散的说法,也许是文学的加工罢了,正如刚才的文人的生活,确实不容易。同样,在那个年代,陶宽爷爷对于别人家粥的给与,陶宽爷爷是深感亏欠的,这也导致了陶磊后来到这家人来认干娘的事,这自然都是后话。陶宽爷爷端着一碗粥进来,顺手递给了陶宽妈,陶宽妈心里有些不平静了,没有当家不知道油盐柴米贵,陶宽妈知道这一碗粥的代价,但自己确实很饿了,陶宽妈抬眼看着陶宽爷爷,很难想象陶宽爷爷居然端来了一大碗粥,到了现在,陶宽妈才发现自己当时的决定是多么正确,也很庆幸自己到底是赌赢了,当时,陶宽姥姥几乎是哀求着陶宽妈:孩子,你要想清楚,陶宽家里没有婆婆,会给你带来无尽的烦恼,现在唯一可以看到那家的希望就是:陶宽爹会一门手艺,至于家里人的情况你是一无所知,真如果到了那一天叫你哭都找不到门。但陶宽妈很坚定,她就认陶宽家会有好日子等着她的,现在这一大碗粥就是例证。陶宽爷爷没有做太多的解释,而是从陶宽妈手里接过了陶磊,抱着陶磊走到医生那里去了。陶宽妈捧着着一大碗粥,含着眼泪,根本就不需要菜,就着粥的残余的温度,倒进了嘴里,陶宽妈知道,自己不只是为了自己的肚子饿,更多的是为了陶磊,陶磊太需要奶水了,自己再不吃点东西下去,哪还有奶来喂陶磊。陶宽妈吃粥的速度极快,用喝粥来说还更恰当。陶宽妈不只是吃粥,更多的是陶宽爷爷对她的疼爱,几乎是父女之间那种爱,陶宽妈觉得自己嫁对了人,嫁对了家庭,嫁对了自己的人生。有了粥的垫底,陶宽妈精神也好了很多,但总觉得意犹未尽,本来已经饿过了头的胃,没有吃粥前都不觉得饿了,只是觉得自己精神差,人软,加上劳累,最关键的还是担心陶磊的病情,但现在呢,陶磊的病情有了很明确的确定,确定陶磊身体没有太多的病情。反而让人感觉软了,正如那些很紧张的人,突然放松了,人就一下瘫软了下来,甚至有些支撑不住,有了陶宽爷爷端来的那一大碗粥,仿佛是落水的人抓到一块可以救命的木板,真想从陶宽爷爷一把夺过来,但理智让陶宽妈有了不应该这样做,这粥是陶宽爷爷哪里端来的,怎么端来的,陶宽爷爷自己吃了没吃,对于这一连串的问题,都抵不过自己作为一个母亲的身份,她得舍下一切来保证陶磊有奶吃,陶宽妈可以肯定判断出陶宽爷爷还是饿着肚子的,甚至也需要一碗水来垫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