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关系并不稀缺:求一个人,不如找一类人
大家都想找到的人物,就是那些会被看作“资源”的人。这种人能够满足其他人在某方面的需求,说白了就是能在某件事上帮到大家。
这种人周围一定聚集着很多想要找他帮忙的人,而他的时间有限,所以发展这样的人际关系,一定比较难。如果我们把所有希望只寄托在一个人身上,那只会给自己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很可能导致事情真的办不成。
其实,什么人会被看作人际关系资源,和我们怎么定义自己的核心目标有关。我有一位朋友,他临时被叫到杭州开一个会,需要在次日上午八点抵达杭州。但当时他在江苏的一个小城市,他的秘书联系了所有熟人,也订不到那个时间的火车票。
后来,这位朋友对秘书说:你找熟人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买火车票对吧?你买火车票又是为了什么?秘书听了这段话,恍然大悟,赶紧给领导约了一辆出租车,开着出租车硬是连夜赶到了杭州。这个朋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在次日八点到达杭州,而不是找到火车站的熟人。
当他们重新回到核心问题,直击本质的时候,就把能给自己提供帮助的人的范围大大扩展了。这个例子很简单,但对于其他事情来说,道理也是一样的。
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想要办成一件事,往往是要找到一类人,而不是某个人。比如我们要约一本经管类的稿件,可能需要找到一位有分量的企业家或者经济学家;再比如我们要做一套青少年图书的营销推广,想办一场线下活动,就要找到附近所有这个年龄的孩子。如果我的朋友想考某个学校的研究生,那么他就可以选择去找这个学校相关专业的导师,看看有没有人愿意收他。这样,我们办成这件事的难度就会低很多。
想要找到我们需要的那类人,有时候靠单一的网络搜索引擎不一定办得到,效率也未必高。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关键人物,把他当作搜索引擎,从他那里获取有用的信息,再去连接其他人。
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当我们的搜索引擎呢?就是那些认识一大串我们要找的那类人的人。比如我想认识一个医院里的大夫,我可能会先找导医台的人、开电梯的人去了解情况。我想认识一个街区里所有爱美的女性,我就先去找这个街区里的健身教练、美容院。我想认识一个导师,我可能就会先去找他的研究生了解情况。
这些能够充当你的搜索引擎的关键人物,往往比你的目标人物更容易接近,因为他们的时间相对来说更加充裕,也更容易被拉近关系,接受与你的闲谈。从他们那里,你可以了解到很多有用的信息。比如哪个大夫更擅长问诊,哪个大夫更擅长手术?同样是导师,哪个导师更加愿意迅速做出学术成果,而哪个导师更佛系一些?
事先了解到这些情况,你和目标人物建立联系的时候,就会更加顺利。
比如在出国留学季的时候,很多同学想要提前了解国外的导师,想知道什么样的学生,才能入得了导师的法眼。那么,大家其实就可以在国外硕博论文数据库里,查一下这位老师指导过的毕业论文,根据毕业论文,来评估一下自己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也可以请教自己的师兄、师姐,根据往年的经验,看看他们对这位导师以及这座学校,有什么样的看法。这些事前的工作一定会对达成你的目标有帮助。
对人际关系进行挖掘,往往可以从身边的人开始做起。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提出了一种理论,把人际关系网络分为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两种。你和身边的同事、朋友、亲戚的关系,是一种强关系;而你和只见过一面的朋友、网友的关系,则是弱关系。强关系意味着你们有共同的生活朋友圈,要面对和处理的问题也是类似的。
比如说你想知道附近的打印店在哪里,谁家的早餐最好吃,在哪里可以得到最便捷的停车服务,等等。对于刚入职的新人也是这样,如果能经常和公司的老员工一起吃饭,就能从闲谈中得到不少工作中需要的信息,等真的遇到问题的时候,就能比较容易地迎刃而解。
所以说,经营强关系也好,经营弱关系也好,都不是让你去做一个功利的人,也不是让你去讨好那些大人物。有时候,能帮你的人可能恰恰是在不经意间认识的。
此外,知道别人遇到的问题,自己可能有一天也会遇到,有利于我们保持好的心态,待人接物的时候更有包容心,也会更愿意倾听别人的问题和烦恼。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特别留意和珍惜身边的几类人,无论是在强关系中,还是在弱关系中,他们都应该凭借自己的个人能力或者性格魅力,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
首先,是“内行”型人物。内行,顾名思义就是熟知内情的人。推而广之,他知道的内情可以是行业内幕,可以是专业知识,也可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他们总是能最先接触到内部信息。当内行发现了连接价值的可能,就会向其他人揭露这一价值。
以前,找到内行给自己指导,是比较不容易的,但现在,有了“在行”这样的网站,你只要花点钱,就可以把行业专家约到咖啡馆里,和他面谈。你所付出的代价,有可能远低于这些行家付出的时间成本,但你却可以用这种方式,获取行家十几年乃至数十年的行业经验。
其次,是联络员型的人物。这种人自己不一定有多强的专业知识,但是他们善于和人打交道,喜欢交流和沟通。他们交游广阔,能够把掌握的消息和资源第一时间传遍周围的整个世界。联络员型的人物起到的作用,是把两个素不相识,但有潜在交往空间的人联系在一起。
举个例子,我能跟陈志武老师合作,就是因为我认识了一位叫岑科的媒体人。如果没有他,我就不可能跟陈志武老师合作,也不可能跟央视《大国崛起》这部经典纪录片的导演李成才合作,签到后来获得了当年年度财经图书奖的项目——《华尔街》。这样的关键人物,也许是你在某个领域里非常熟悉的朋友,也许是你在拓展资源的过程中认识的一个伙伴,他本人未必是大名人,但是他了解了你的需求之后,就会给你很多帮助。
最后是“推销员”型的人物。他们不一定有很强的人际关系圈,但是由于他们自身在情感上的天赋,往往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让每个人都接受他说的一切,打消人们的顾虑。
虽然关键人物对我们构建人际关系来说很重要,但也不要忽略你的其他朋友。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用到什么信息,也许一条信息的价值,要到很长时间之后才能显现出来。
有一次,我要向某位财经作家约稿。我看着他的名字,突然想到似乎七八年前我和一个朋友聊天的时候,那位朋友曾经提到过他。于是我开始搜索我的微信聊天记录,发现果真如此。于是我的那位朋友就介绍我们认识了。
搭建人际关系网,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我现在的公司里,可能有的人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之后,他就离开了。有些人会不喜欢自己的下属或员工离自己而去,尤其是自己花了很多心血培养的、那种自认为跟自己很铁的下属,这是人之常情,但我觉得做领导者最重要的就是格局比普通人更开阔,没必要那么狭隘。也许他离开你的公司之后,也会成为你在外部很重要的一个搜索引擎。
这些以人为节点的搜索引擎,不仅能帮你找到人,还能帮你避开人际交往中的一些坑。我有一位细心的朋友,他说现在参加同学聚会之前,他都会认真地做功课,了解多年不见的老友有什么人生经历。如果别人遭遇了人生的坎坷,那么他就会注意在言谈中避开相关话题。比如有的同学在家庭方面走得不是那么顺,就要避免谈及另一半。以前可能大家都待在老家,相互都了解彼此的情况,但现在可能很多人一年才回去一次,当然就有很多情况是不了解的。对老朋友温柔一些,不要触及别人的痛处,朋友认为这是现代社交中的一种基本礼仪。
除此之外,想要与你认为重要的人建立新的社交关系前,也需要特别注意运用搜索力。比如在见一个重要人物之前,你需要先做功课。你需要通过种种渠道去了解,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喜欢什么,哪些话题是你可以和他聊的,他身边的什么人可以影响他的决策……你把这些信息都调查清楚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会更顺利。
总之,在人际关系中使用搜索力,就是把人当作搜索引擎,把已经建立和积累的关系当作数据库,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具有特殊能力或者魅力的关键人物,会助你一臂之力,让你的人际交往无往而不利。
人际关系拓展的“六三一”原则
把60%的社交时间,花在10%有价值的人身上;
把30%的时间,花在与你相熟的30%的人身上;
剩下10%的时间,用来维系60%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