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形象:文化自信与国家形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提升电影文化软实力 助力中国国家形象建构

侯光明侯光明: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国家电影智库秘书长。

电影是国家形象的一个重要维度,影像中展示的国家形象一直是世界话语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以来的100多年间,从旧中国的积贫积弱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再到如今的改革开放,各种关于中国的言说在电影荧幕中都在发生嬗变,也建构起变化的中国形象,只是这个形象在更大程度上是“他塑”而非“自塑”。

早期的影片中的华人形象以及中国形象亦是固定的、符号化、标签化的,中国人或勤劳,或谦卑,而像《大地》等绝大多数影像中的中国人则是贫困、沉默、隐忍、守旧的形象,等待着西方世界的救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西方国家围绕中国的发展出现很多声音,“中国威胁论”与“中国崩溃论”等两种争论交替出现。尤其是英、美等国对中国的报道呈现妖魔化特征,大肆宣扬中国崛起对西方产生的威胁。因此,以电影艺术创新为驱动,发挥电影在国家形象塑造方面的功能价值,塑造客观、正面的中国国家形象是当务之急。

一、塑造国家形象,创新强化中国文化主体性

首先,要提高电影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中国电影这些年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21世纪初以来进行了深化改革,单从电影票房的情况来看,连续十几年高速增长,创造了电影史上的奇迹。非但如此,从2010年起,中国的电影排片量就成为了世界第二,中国网络电影也异军突起,院线电影和网络电影群2017年大概有1600多部,2018年是2000多部。在中国电影蓬勃发展的同时,中国电影也有一些弱点,这样的弱点与我们大国形象、与电影发展的程度远远不匹配。中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建立电影强国,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是电影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尤其是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是重中之重。近些年,中国国产电影《战狼2》《红海行动》等在国内影响力方面收到了很好的反响,很多艺术片也取得了成功。然而在国际视野中,我们却看到了另外一种倾向,整体上的评价效果是不佳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思考中国梦如何适应国际环境,中国电影如何按照现在的既定目标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

其次,构建文化识别度高的电影体系。电影是一个多种属性的艺术门类,它1895年诞生在欧洲,其诞生受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人类发明了电力使得电影成象可控。伴随着电视从黑白色发展到彩色,从3D、4D到5D,电影作为技术与艺术的高度融合呈现得更为明显。在2018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张艺谋的创意演出获得了全世界的喝彩。这个演出完美地呈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展示了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所以,影像大有可为,影像中的国家形象前景可期。国家形象的构建要依托中国文化,依托技术跟艺术结合的影像体系,使得优秀中国文化在影像体系中具有清晰的文化身份,从而建构起中国国家形象。

最后,构建中国电影学派,掌握国家形象自塑的话语权。综合来看,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不高,中国电影中的国家形象不清晰,主要在于我们并没有掌握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权。在电影文化的对外传播过程中,我们缺乏一股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电影力量,尚未建立起文化精神辨识度高的电影体系,这就迫切需要建构起来自中国、体现中国、代表中国的中国电影学派。我们在过去的岁月里,亦步亦趋地跟着欧洲和好莱坞发展,而电影的话语体系大部分都是欧洲人创造的,中国人有五千年的智慧历史,我们更应该为人类的电影发展作出贡献,应该有中国理论、中国学派。

二、塑造国家形象,构建全方位的内容体系与传播体系

如果用电影来塑造中国形象,可能需要考虑很多问题,其中,一个是内容,一个是渠道。在内容层面,首先要考虑如何体现中国形象、展示中国梦的新主流影片,将大国意识与命运共同体的意识融合在一起,为人类贡献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让中国梦和世界梦接轨。其次,要关注人民生活,电影要反映现实主题,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2018年以《我不是药神》为代表的现实主义题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折射出当今中国社会改革的历程与进步,客观地呈现出中国现实和中国形象。此外,要基于民族艺术传统寻找东方意境。中国的民族艺术传统中的诗、书、画蕴含着丰富的东方美学特征,比如,张艺谋的《影》以水墨元素的画面渲染,《妖猫传》视觉上盛唐气象的营造,《卧虎藏龙》中曲径通幽的中国意象,给观众呈现了具有中华古典美学韵味的诗意画卷和东方情境。

在传播渠道层面,中国电影的一个重要传播方向,即借助大中华文化圈的自由传播向外拓展。亚洲的电影特色鲜明,中、日、韩都有各自的电影文化,依托地缘和文化上的相近性进行传播,包括东南亚在内的大中华文化圈或许是中国电影最容易传播的范围。从更具体的传播层面而言,一是要拓展以电影节、电影周为传播载体的文化交流活动,使得电影文化交流活动得到政府层面的支持,使得中国电影以官方途径进入国际视野,在国际层面塑造中国国家形象。二是注重电影传播平台的建设,中国面向国际的电影频道数量还较少,无论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周边传播环境抑或是对欧美传播的影视频道,跟电影传播的需求整体表现为不相称,电影频道乃至电影联盟等平台的增加是当下传播的一个方向。今天,在网络传播的大环境中,电影传播渠道在互联网平台布局与建设尤为关键,借助互联网平台的高流量和吸附力,汇集目标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的注意力,使得电影中的中国形象在网络受众中得到认知。

三、做好电影教育,发挥电影文化对于国家形象构建的价值

构建中国电影学派,塑造与传播中国形象,是中国教育者义不容辞的担当。而中国电影的发展与繁荣也应该回归到源头来思考,它离不开中国电影教育的滋养。电影教育是电影产业发展的“芯片”,提升中国电影文化“高峰建设”,提升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使电影更好地助力于国家形象的构建,关键是要通过不断完善的电影教育有效弥补电影产业的诸多短板,以培养出大批专业电影从业人员。

今天,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强国,要使中国电影从扎根本土走向世界,电影教育也要抓住机遇、勇于创新,担负起电影人才尤其是优秀电影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以服务电影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为宗旨,推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能够体现中国国家形象的“中国电影学派”的构建,助推“电影强国”建设。当前,中国电影高等教育界提出以“高举新学院派大旗、培养新学院派人才、创作新学院派文化大片、构筑新学院派的理论和评论体系、打造新学院派奖项”的“五位一体”的“新学院派”电影强国工程,都是中国电影教育界对于提升电影文化软实力、推进电影中的国家形象构建的尝试与努力。

北京电影学院是中国电影教育中的前行者,以北京电影学院78级学生为核心的“第五代”和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学生为主力的“第六代”,都已经写入历史并还将继续推动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在未来的征程中,培养精通中国本土文化兼具国际视野的电影人才,推进中国电影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和完善,既是北京电影学院在中国电影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使命,也是北京电影学院在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中的责任与担当。

电影中的国家形象构建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作,它非一己之力,也非一日之功,它需要全社会的集体智慧与共同努力,有赖于诸位教育者、实践者一道凝心聚力,砥砺前行,推动中国电影教育与世界接轨,使得中国电影教育迸发出更大的能量,推动电影对国家形象的塑造、构建,为中国电影和世界电影的发展作出长足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