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 传播好国家新形象
国家形象的树立和提升,是个塑造问题、建构问题,也是个传播和展示的问题。作为专家学者和新闻传播工作者,我认为最主要的责任就是用学术语言和传播手段讲好中国故事,真实地传播当代中国新形象。由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办的国家形象论坛已经连续举办多届,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搭建交流和讨论国家形象学术问题的开放平台,在学术界和媒体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次论坛以“文化自信和国家形象塑造”为主题,我觉得很好,很契合当前的形势需要。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中国奇迹,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文化建设仍然相对滞后,在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精英与大众、西方与东方等多元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激荡起伏中,文化认同的差异很大,国际影响力也处于弱势。如何通过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构建和传播中国国家形象,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问题。在当前中美贸易争端导致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有所恶化的情况下,这是一个更加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和践行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时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就明确指出了文化自信是一个“根”和“魂”的问题。
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充分信任和积极传承、努力践行,是对其文化精神的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念并以这样的文化价值观引导国民,是在内心形成的一种最深刻、最根本、最持久的文化信念,借以铸造国家之魂和人民的精神家园。历史已经证明,对中华民族来说,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民族、国家的强盛,也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自信从何而来?我认为从三个方面来。
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吸取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积聚起来的创造智慧和精神力量。深入挖掘、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与阐释的基础上,积极融入当代的思想理念、科学精神,使其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魅力。从挖掘中华民族精神这方面看,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独特的东方文明类型,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今天仍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这种产生于前现代化时期的文化,对解决当代全球化和现代化中面临的难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西方尚在以“神”为中心炮制宗教文化体系的时候,中国已经立足地上、关注生命,探讨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文化体系。所以,中华文化传承至今的人学价值、理性光辉、修齐治平、爱国兴邦、治史崇文、重礼尚乐等思想理念非常丰富,应当进行重点挖掘。中华文化创造的“礼乐制度”,在规范社会行为、规范个人、家庭、组织秩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遍布各地的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中华民族精神创造的文献典籍、各民族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前人留下的文化名城、名镇、古文化村落,都凝聚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文化精神,应当很好地保护、研究、开发、利用,赓续中华民族的血脉。
二是对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把近代中国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一代一代传下去。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爱国志士就不断奋起反抗外敌侵略,流血牺牲,奋斗不止。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和汗水写就了辉煌历史,孕育出有鲜明特色的中国革命文化。她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革命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时代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精华,是我们不忘本来、面向未来的精神支柱。
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奠基,在改革开放时代发展起来的先进文化。它所包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涵盖了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引领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这三大方面构成了中国文化主流,一脉相通,奔流不息。我们要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融通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当代实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获得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是中国文化在创新中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我们要通过文化传承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培养人们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自豪感、博大精深的敬畏感、文化价值的认同感、转化利用的责任感、保护传承的紧迫感与文化自强的光荣感,积极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国文化的特殊魅力不断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二、文化自信是国家形象传播的根基
增强文化自信与国家形象传播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关联的密切关系。文化强国建设和文化自信是国家形象传播的前提和根基,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全面提升必然是国家形象建构和传播的全面提升。反过来说,没有文化自信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就得不到加强,国家形象的提升也就谈不上。
国家形象建构需要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既需要高度文化自信的党的领导、有文化自信的良法善治,也需要有文化自信的公民努力、社会协同。也就是说,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需要强大的文化自信作为内在动力,而国家的文化强盛必然带来国家形象传播力的全面提升。而这种提升同样也不断地推进国家的文化繁荣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当代中国的发展不仅要有必需的硬实力,更要有必需的软实力,即制度、精神、思想、文化。国家形象是软硬实力外在化的标识,也是外界认识、认同、评判不同国家的舆论焦点。中国想走向世界,文化首先要走上舞台,只有文化这个旗帜举起来,世界人民才能知道中国在想什么、要做什么、要走向哪里、给世界带来什么,也就是确立你的形象定位。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传统的东方大国,在全球早已树起文明古国的形象,但在近代落伍了,被西方人讥讽为“东亚病夫”“东方睡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但客观地讲,这种认可主要是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益使然,并不是国家形象的根本改变。究其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是意识形态和制度之争问题。由于我们没有选择西方推崇的理论、道路和制度,没有照搬它们的现成模式,而是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以常常被某些势力污称为“邪恶的价值观”和以“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误会、误解、误判,甚至抹黑、歪曲、攻击、妖魔化更是常态。
二是文明差别和文化差异问题。文明是社会技术进步的标志,各个国家是不相同的,西方主要国家已经进入工业4.0和信息化时代。而中国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数字文明立体交叉,既有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也有扶贫攻坚这样的系统工程。不同的文明差别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评判标准。至于文化差异,从来都是存在的,认知能力、价值判断、行为方式、话语体系、重要观念,都妨碍了人们对中国的深入了解。这需要更多跨文明交流和跨文化对话来解决,承认差别和差异,消除分歧和误解,增强更多的认同和共识。
三是现实和行为问题。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一些恶性事件、公民素质和不良习俗问题,以及经济、市场、对外交往中存在的社会诚信和文明缺失问题,往往给国家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因少数人的作为而导致中国的现实形象与国际社会的认知形象出现了巨大反差,加上媒体负面炒作,到过中国的人和没有到过中国的人是完全不同的印象。从目前的国际认知度来看,国家形象的研究和传播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大问题,也是新闻传播学的重要课题。
大国不但重“物”、重“器”,更要重“神”、重“形”,要做到物丰器利、形神兼备。运用国家软实力塑造和传播中国的大国形象,应该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中国在全球的位置和作用问题,关系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注重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这四个“大国形象”指出了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要求,也指明了国家形象建设的总体方向。专家学者具有的优势是文化知识,应当以智库的方式塑造国家新形象,也应当以文化交流的方式传播国家新形象。
三、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传播好国家真实形象
文化自信是内心强大的力量,一个国家、一个人只有自信才不会对世界、对社会说假话、报假新闻、欺骗舆论,搞虚假形象。作为新闻传播教育者和实践者,我们必须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以科学的学术精神,展示和传播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形象,纠正在国家形象传播上遭人讥讽的虚假之风、浮夸之风。不真实就是不自信,结果适得其反。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国家形象传播的效果,尊重规律、转变思维、壮大媒体,运用现代传播技术与平台真实、全面、准确、科学、有效地传播和展现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巨大变化,向全球传播中国的真实形象,努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贡献力量。
(1)培育对外传播多元主体,全面展示中国社会。首先,要改变只靠外事和外交传播的格局,而要把媒体、文化、学者、外经、外企、公民都调动起来,培育多元主体,合力传播中国新形象。大众媒体是传播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主体,我们既要鼓励我们国有的媒体“走出去”,也要鼓励民营的文化机构和新媒体“走出去”,在境外提供更为丰富的中国文化产品和传播服务,避免海外受众对我们传播主体的偏见,他们更相信学者和民众的说法。支持学者用学术文化讲述中国故事。随着出国留学、在外经商和出境游人数的迅猛增长,以及对外文化和学术交流的增加,公民形象传播力量不可小觑。我们要把对外人际和小众传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鼓励国民以更好的个人修养和习惯展示优秀的中华文化,以会议、学术交流等形式充分向海外受众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随着来华留学生和入境游人数的增长,我们还要注意引导他们充分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使其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形象传播的使者,从而影响其国家的居民和社会。
(2)创新对外传播渠道,提升国际传播能力。随着技术的发展,对外传播的大众媒介形态日益多元化,从传统的出版、报刊、电台、电视台,到当前的互联网传播平台,形态越来越丰富,而且在互联网中也存在新闻网站、社交媒体等多种传播平台。所以,我们既要发挥传统媒介深度阅读的优势,也要抓住新媒介受众面广的特点,扬帆出海。中华文化的传统出版物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表达文化自信、对外塑造国家形象非常重要的环节,有助海外研究人员深度地了解中国传统。但也要看到,今天的人们越来越习惯于视觉性阅读:看视频、网上浏览,人们越来越喜欢用耳朵听书、用眼睛思维。我们要适应媒介形态的变化,整合对外传播渠道,用内容和技术提升我们的对外传播能力,以更丰富、更有影响力的传播渠道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的改革开放。
(3)打造文化学术精品,充分展现中国智慧。中华优秀的历史文化、近代以来精彩的革命文化和代表当代社会飞速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都是重要的可供挖掘的学术文化宝贵资源,是优秀的精神产品原生土壤。我们的内容创造者应该更有效地挖掘利用、打造出内容丰富的精品力作。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只有打造有感染力的文化产品,包括出版物、网络文学、电影、电视剧、动漫等,才能充分地展示中华文化的根和魂、当代中国文化的血和脉,才能提升全球华人的文化自信、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塑造国家形象重点是要改进我们创作的思维方式、加工推送的传播模式,加强国际沟通力建设,改进传播语言体系,用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传播中国国家新形象。
(4)完善对外传播策略,做好效果科学评估。国家形象对外传播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精心研究与总体战略相配套的策略,针对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人群,设计不同的传播策略和方式、方法,做到精准有效传播。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我们要持续跟踪和评估各类传播主体与渠道的实际影响,科学地进行评估、评价,找出经验和教训,以便不断改进;要适时调整和改进中国对外传播的策略,调整对外传播布局;要加强高素质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积极调动文化和公共外交的力量,履行国际传播的责任,让全球感受负责任、敢担当的大国形象。
当前,由美国单方面挑起的中美贸易争端,其背后并非美国简单地追求国际收支平衡和更多的就业岗位,而是反映了美国强烈的想遏制中国的霸权思想。研究和实践都证明,对进口中国的产品加征关税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美国贸易逆差问题,其背后根本反映的是因制度之争、价值观之争所支配的美国遏制中国发展的强烈意图。在西方国强必霸、修昔底德陷阱等思维定式下,使美国对中国的内政、外交产生了一定的误解、误读。事实上,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流动着“世界大同”的基因,始终崇尚和平、和睦、和谐,向往人类命运共同体、天下大同的未来。这种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无意挑战美国的世界领导权。在当前这种动荡不安的国际政治环境下,作为新闻传播研究和实践者,应该深入思考如何更加有效地传播中华文化观念和政治理想,用我们的文化传播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缓解美国的焦虑,回答世界的疑虑,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制度之争、价值观的较量将是长期的文化斗争,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的中国,更需要以自身的文化实力和话语体系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思想理念,以创新思维和现代表述方法进行跨文明对话,与其他国家进行良性的文化互动。我们要继续完善对外传播机制,在官方与民间、政府与市场等力量配置方面增强内在协调,在传播模式上不断创新,在跨文化对话样态上更加丰富多元;进一步学会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在世界舞台上形成别国能够接受的话语体系,让世界逐渐听得懂并接受中华文化,让世人在文化交流中感受中国真实的国家形象。
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围绕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作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希望今后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取得更大成绩。我希望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进一步发挥校内多学科交叉优势和国内外专家云集的便利,从多个学科角度丰富中国特色国家形象理论研究,深入探讨国家形象建构、国家形象塑造、国家形象维护和国家形象传播等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既有中国特色又易为外界理解、接受的国家形象理论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为学校、为国家作出新贡献。
最后,祝愿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