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我国的航天事业及相关事业
钱学森院士把人类在大气层之外的飞行活动称为“航天”。他还提出了“航宇”一词,亦即“星际航行”——在行星之间以至恒星之间的飞行。
中国的航天事业(航天系统工程)是在钱学森院士归国之后起步的,与钱学森院士具有直接的关系。1955年11月25日,钱学森访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又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陈赓院长从外地专程赶回哈尔滨,询问钱学森:“钱先生,您看,我们能不能自己制出火箭来?”钱学森说:“为什么不能?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就不能造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陈赓院长坚定了信心,在哈军工设立了导弹专业,后来升格为导弹工程系,还设立了研制核武器的原子工程系。
1956年2月,钱学森向党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力主优先发展火箭与导弹技术。同年3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主持制定《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把喷气推进和火箭技术列为国家的重点发展项目。同年10月8日,在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的领导下,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1958年8月,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根据同年5月毛泽东主席的提议把发射人造卫星列入科学发展规划。1965年1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基础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机械工业部。1982年5月,第七机械工业部改名为航天工业部。
1960年11月5日,我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成功发射;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中国“两弹一星”研制任务胜利完成。从1956年算起,仅仅用了13年半。在这段时间中,国际形势很不好,美国与西方国家全面封锁中国,1960年中苏关系出现大转折,苏联撤走专家、中止援助;中国的经济与科技还不发达,由于“大跃进”“三面红旗”等缘故,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1966年夏季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对“两弹一星”事业形成许多干扰。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党全国集中力量办大事,“两弹一星”成功研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两弹一星”不仅为我国建立战略导弹部队提供了装备技术保障,增强了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御能力和作战能力,而且带动了中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邓小平同志说:“如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两弹一星”,其中的火箭技术与人造地球卫星都是与钱学森院士的技术业务密切相关的。科技界认为:没有钱学森院士归国,取得“两弹一星”事业的胜利,起码要推迟20年。
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及中央军委制作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授予钱学森等23位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太空,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太空,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中国发展航天事业贯彻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本章2.6.1节主要介绍把中国第一名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的神舟五号飞船,说明载人航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发展载人航天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2.6.2节回顾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飞船。2.6.3节介绍与航天事业相关的其他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