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灯设置,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你的闪光灯投入实战
闪光灯作为最方便、可控的人工补光用具,体积小、功能强大,摄影人应该优先考虑配备一盏闪光灯,结合不同的配件使用会发挥出强大的功效。同样,对于初学者而言,闪光灯的各项设置也显得过于复杂。本节依然给出一个符合上手需求的闪光灯设置方案。在后期的拍摄实战环节,会用到这里介绍的知识点。
本书以佳能的580EXⅡ闪光灯为例进行介绍,其他品牌的闪光灯虽略有区别,但基本原理都是相同的。关于闪光灯的使用,可以专门写一本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热靴摄影的相关书籍。这里只介绍最简单、最实用的操作,熟练掌握这些参数方便大家应对大部分闪光灯的拍摄,最后的“使用小结”里,提供了本书文字论述基础上的最简单的设置建议。
将闪光灯的启动拨杆拨到“ON”的位置,启动闪光灯,屏幕开始显示相关参数。开始使用的时候一定会觉得按钮非常多,事实上,它们的参数配合也确实有很多变化。本节的宗旨是引导初学者迅速设置闪光灯,发挥闪光灯的补光效果,所以,只介绍其中两个关键模式的设置。
ETTL模式
ETTL模式,闪光灯的“自动”模式
相机液晶屏的左上角显示“ETTL”符号,说明相机的闪光灯目前处于默认的“ETTL”模式,TTL是“Through The Lens”的缩写,我们可以把它看作闪光灯的自动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系统会通过自动评估透过镜头的光线来决定“准确”的闪光灯输出量。在最初的拍摄中,我们可以充分信赖这个模式。一般而言,这个模式可以提供比较令人满意的闪光灯输出,而且能够根据拍摄现场的光线变化和被拍摄物体距离镜头的远近,快速调整输出量。当然,这个模式下的闪光灯输出一般都是中规中矩的,如果需要更加强烈的个人风格,就需要在“ETTL”模式下,调整闪光灯曝光补偿。其方法是按下闪光灯下部圆形拨盘中的“SEL/SET”选择设置键,在液晶屏幕的“ETTL”字样下会出现闪动的曝光补偿符号,左右转动圆形拨盘,可以在“+3”到“-3”的范围内调整闪光灯的输出。“+3”为最强闪光输出,“-3”为最弱。
但ETTL存在的缺点也比较明显,ETTL不会告知拍摄者实际的闪光灯输出量,它是自动判断的,所以拍摄者很难了解不同场景实际所需要的闪光输出。一般来说,在相机与拍摄主体的距离保持相对稳定,或者现场光线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闪光灯的手动模式来调整闪光灯输出,从而获得更加符合自己需求的补光效果。但如果现场环境变化较多,被拍摄体与相机距离经常发生变化,ETTL模式则是最佳选择。就如同对光圈、快门优先模式和纯手动M挡的认知一样,有这样一种误解,“手动调整参数似乎总比自动的高级”。不可否认手动可以获得更加精准的控制权,但面对很多需要随时调整的场合,自动模式显然并没有什么低级之处。最佳的选择是可以自由随意地选择两种模式,而不是抱有某些“偏见”固守一种。
需要注意的是ETTL模式并非只配合相机的自动模式、光圈优先或者快门优先,当相机处于手动曝光模式的时候,依然可以使用闪光灯的ETTL模式,ETTL只是通过计算通过镜头的光量来设置输出,至于这个通光量是用相机的什么模式设定的,不在ETTL模式的考虑范围,两者没有必然联系。
小知识:增加闪光灯的输出并非增加闪光灯的发光强度,而是增加了闪光灯的发光时长。
高速同步模式,高速快门下的完美补光利器
高速同步是第二个经常使用到的设置。按下闪光灯控制面板上的“高速同步/后帘同步”按钮一次,“ETTL”字样的右侧会出现了“高速同步”图标(注意,是按下一次,按下两次则会进入后帘同步设置,出现图标,这个时候只要连续按该设置键切回即可)。
在了解高速同步之前,要先了解一下“闪光灯同步”这一概念。单反相机在按下快门拍摄时,成像系统前的幕帘会打开,只有在幕帘全开的情况下,成像系统才能全部接收瞬间的闪光,快于这个速度时,就会有一部分光被幕帘挡住,在照片上形成黑色的阴影。每一台单反相机的同步速度都不同,一般来说以1/250秒居多,笔者使用的5D MarkⅡ在Av模式下,同步速度为1/200秒,也就是当使用闪光灯拍摄时,如果相机的快门速度高于1/200秒,最终拍摄的画面上就会出现黑色的遮挡。一般在室外环境下,快门速度都会远远超过1/200秒。所以这时需要设置闪光灯为高速同步模式,它的工作原理是在快门幕帘露出间隙的每个瞬间都发射闪光,从而用多次闪光弥补每个被暂时遮挡的瞬间。当然这就需要闪光灯在一次快门拍摄过程中多次连续闪光,会造成闪光输出的下降,但由于大部分闪光灯补光属于“填充式”补光,所以功率的下降一般不会影响补光效果。同时,高速同步模式下依然可以设置闪光灯曝光补偿。
闪光灯使用常识:经典的“跳灯”技法
一般而言闪光灯直接安装在相机顶部的热靴上,初学者会很自然地使用下页上图(左)的灯位进行拍摄,但如果想拍出理想的具有艺术效果的唯美人像,只要有一点可能性,都不要使用这种“默认”灯位。这样的发射会产生强烈的阴影和不自然的突兀光影,除非是在一个极端简陋的场合,找不到任何反射物,又急于留下非常重要的瞬间,才考虑这样用灯。
在室内拍摄的时候,要习惯使用下图(中)的灯位,这个灯位也就是常常被人们提起的“跳灯”,闪光灯向屋顶发射闪光,经过屋顶的大面积反射(一般是白色),形成均匀的漫射光,照亮相机前的拍摄对象,可以大幅度地消除阴影,获得自然的补光效果。注意,如果屋顶太高,或者为深色,这样拍摄往往得不到足够的光照。
当屋顶太高或者为黑色的时候,或者在室外拍摄没有顶部反射面的时候,可以按照下图(右)的方式,扭转灯头,寻找墙壁或者其他大面积的反射物,同样可以获得比较均匀的反射补光。但会在被拍摄主体上形成从左到右或者从右到左的自然光亮衰减。例如,灯头朝向画面的左侧墙壁发光,那么镜头前的人物画面左侧的脸颊会比较亮,右侧的就会暗下来,因为光是从画面左侧向右侧反射的,会有自然的衰减,不过可以利用这个特性,拍摄一些有一定光比的作品。
初学者的习惯灯位
跳灯用法
非顶部反射挑灯用法
光圈:F2.8快门速度:1/200焦距:27毫米 感光度:200曝光补偿:+1.3
跳灯的柔和反射让模特脸部得到均匀、柔和的补光
摄影师支招:在拍摄时,将闪光灯设置为“ETTL”,对拍摄对象进行测光,如果快门速度高于同步速度(查一下自己相机的说明书,了解这个数值是多少),则切换到“高速同步”状态进行拍摄,然后用闪光灯曝光补偿调整闪光灯的输出以达到理想效果。再具体一些的建议是,在室外拍摄基本上都需要将相机设置为高速同步模式;在室内弱光状态下,则需要取消高速同步模式,使用纯粹的“ETTL”模式。此外,闪光灯还有手动、后帘同步、频闪等模式以及焦距的调整,这些可以随着拍摄经验的积累进行深入尝试,本书只提供最快的上手推荐,所以此处不再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