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照楼笔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8章 《所见》,晚清一首可以比肩唐诗的诗作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一个诗歌的民族。

诗歌在中国已流过五千年的光辉岁月,奔腾的黄河,浩汤的长江,巍峨的长城,都是它厚重底蕴的见证。

时至今日,尽管人类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诗歌仍然流淌在中国社会的演进中,仍然浸润在中国人的生活里。

在中国社会的内核里,在中国人的内心里,诗歌依旧熠熠生辉。

诗歌是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土壤,是中国人繁衍发展的精神食粮。

中华民族最核心的哲学思想和价值理念,就承载于不断继承和创新发扬的诗歌之中。

诗歌陪伴中国人走过历史,诗歌亦将陪伴中国人走向未来。

众所周知,诗歌在中国有两大源头,一个是《诗经》,确切地说,是《诗经》中的“风”。一个是《楚辞》,代表作是《楚辞》中的《离骚》。“风”开辟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而《离骚》则开辟了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

“风”和《离骚》像中国诗歌的一对翅膀,成就了中国诗歌的腾飞。

正如袁行霈教授在其《中国文学概论》一书中指出的那样,“中国文学的长河,是以诗歌为主流的”,对其他文学体裁以及艺术的许多门类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文章和艺术的影响。

之所以会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源于中国诗歌的四大内在特质。一是抒情性,中国诗歌特别注重抒情的表达,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无论是边塞诗歌,还是山水田园诗歌,都强调诗歌的抒情性。二是尚善的态度,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就是不离开善的准则。三是乐观的精神,《易经》说:“穷则变,变则通。”,中国的哲学观念中,逆境的极点就是顺境的发端,在这种观念影响下,中国诗歌往往以否极泰来看待和描写人生。四是含蓄美,中国诗歌要求通过有限的字句和表达来启发读者的无穷想象,特别注重以小见大,言尽意远,含蓄不尽。

这四个特质,成为了中国诗歌的核心衡量尺度。

诗歌在魏晋时期走向自觉,它的重要代表就是建安诗歌以及陶渊明的田园诗。它们成为中国诗歌的厚重积蓄和沉淀。

终于,到唐代,诗歌走上了巅峰!五绝,七绝,五律,七律,都达到空前的高度。李白、杜甫、韩愈和白居易成为中国诗歌星空中最耀眼的星辰。

盛唐的衰落,使诗歌也不得不走下巅峰。“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一首《乐游原》,为唐诗画上了句号。

后来宋诗,明诗,清诗,虽不乏经典诗作,却再也无法企及诗歌曾经的巅峰。

然而,晚清的一首小诗却朴素生动,轻松明快,如果在唐代,一定可以步入唐诗的殿堂。

它便是袁枚的《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寥寥数语,妙趣横生。袁枚把儿童的天真烂漫,农耕社会的自由闲适,人心灵深处的纯真无邪表达到了极致。

朗读这首诗,如果你是一个诗人,你会有无尽的想象。如果你是一个画家,你会有无尽的想象。如果你是一个音乐家,你仍然会有无尽的想象。事实上,无论是哪个读者,朗读此诗,都会有无尽的想象。因为它写出了最朴素也最无价的东西。

我多想变成那个牧童啊,骑着黄牛,漫步林间,闻听鸣蝉,走进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