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9章 红薯是个好东西

落日余晖映入懋勤殿,朱由校再度睁开双眼,面无表情地起身走回了西暖阁。

王朝辅心悦诚服,匍匐谢恩。

他心中知道,从此以后,自己将名正言顺地留在乾清宫。

他也在心中嗟叹,自己宦海沉浮多年,走到如今这一步,怕已是用光了几辈子的运气。

王朝辅没有那么大的野心,能有今日,他已是千恩万谢,只想着能一直这样下去,做皇帝身后诸多影子的一个。

......

因魏忠贤搞出来的动静,朱由校得以抽身,将目光放在番薯种植这一块。

就历史上的经验看来,小冰河时期无论西方还是鞑清,全都靠红薯、马铃薯渡过难关,保存了大量人口。

鞑清那所谓的康乾盛世,主要是靠摊丁入亩和红薯、马铃薯这两样早在晚明就引入的作物大量普及。

摊丁入亩,导致民间的大量隐藏人口被发现,直接让鞑清人口爆炸式增长。

人口上去这么快,乍看起来好像真有那么回事儿。

那问题来了,这么多人口,鞑清是怎么养活的?

答案还是红薯和马铃薯。

红薯和马铃薯,都是高淀粉食物,好不好吃尚且不论,反正特别适合饥荒的时候拿来救人。

无论之前你有多饿,吃上一个烤红薯你就饱了,一个不行,那就两个,反正产量高!

朱由校早和王在晋谈过开源节流的问题,奈何京畿等处早特么要钱没钱要粮没粮了。

生产力想要上去,首先你人口就得上去。

大明人口不少,但生产力为啥上不来?因为大家连吃饱饭都费劲,谁还有那闲心给你搞生产。

朱由校明白一点,无论东林怎么黑自己,只要能让饥民吃饱饭,圣明之君的名头是跑不了的。

话句话说,眼下只要将红薯推广开来,先解决了灾区人民吃饭难、难吃饭问题,其他事儿都不算个事儿!

而且红薯产量上来了,一样可以酌量发给边疆,缓解连年战争造成的糜饷问题。

这么好的玩意儿在大明不推广出来,却让后世鞑清捡了便宜,朱由校只要一想起来,就觉得心痛。

......

王在晋接了皇帝的圣谕,也是欣喜不已。

他本以为,此前皇帝并没有听说过这种国外传来的新型作物,想要劝他接受需要花费一番功夫。

却没想到,事情这样顺利。

皇帝谕命自己与海商陈经纶详谈番薯之事,这是莫大的信任,要知道,朝廷的官员与商人相联系,很容易产生中间利益。

对很多人来说,这次与海商细谈合作的事儿,代表着能大肆赚取中间利益的机会。

自古民不与官都,如果这个海商陈经纶真心想让朝廷推广番薯,前来的官员他就要好好的“孝敬”。

不然,谁会鸟你这个从国外传进来的作物?

在王在晋看来,这不是他自己本身的利益,这是功在本朝,利往千秋的百年大计!

海商陈经纶,时下福建海商第一家。

说起来,这还要感谢他那在后世大名鼎鼎的父亲——陈振龙。

陈家的上任家主陈振龙,自幼吟读诗书,年未二十即中秀才,在常人看来,这又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可是后来,看透官场利益的陈振龙厌倦科举,弃儒经商,移家于闽县,随众海商赴吕宋经商。

在吕宋,陈振龙见当地朱薯遍野,并了解到此作物耐旱、高产、适应性强,生熟皆可食,遂主动向当地人学习种植法,出资购买薯种。

万历二十一年五月,陈振龙密携薯藤,避过吕宋国出境检查,历七昼夜,航行回到福州,开始在住宅附近试种。

是年,闽中大旱,五谷少收。

陈振龙促其子陈经纶,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申报吕宋朱薯可以救荒。

当年,番薯试种成功,百姓之间一传十、十传百,于次年遍植福建各处。

陈振龙引入的番薯,有效解决了时年闽人饥荒之灾,陈家自此崛起,在福建当地享有很高声望。

至于眼下番薯这个名字,还要从福建巡抚金学曾说起。

当年,陈振龙为感激金学曾推广之德,欲将朱薯改称金薯,但遭后者拒绝。

金学曾以其由吕宋国引进,将之称做番薯。

名字什么的不重要,王在晋看重的是它易大量种植的特点,万历年福建那次饥荒已经证明,番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陈经纶承袭父亲衣钵,打算将番薯推广到全国更多地方,但是如当年福建巡抚金学曾那样的人已经很少。

饥荒,对百姓来说是足以令他们家破人亡的灾难,可对当地文官来说,这代表着可以再大捞一笔。

一旦某地发生饥荒,朝廷议来议去,总要赈灾。

赈灾,掏空了朝廷的太仓存粮与内库存银,地方上官员层层盘剥,最后发下去多少,消失多少。

饥荒问题没解决,反倒变本加厉,引起民乱。

此刻,京师内一座酒楼二层的雅间之中,就坐着一个穿着灰色长衫的年轻男人。

其相貌,大概还不到三十岁,却已经一副老成深沉的样子,见他静静坐在椅子上,动也未动。

“哎呀!”须臾,一身便服的王在晋走进来,拱手笑道:“让陈兄久等了,实在失礼!”

陈经纶大笑几声,忙起身将来人迎进来,还端了摆正了一把椅子,道:

“王先生哪里的话,能结交您这样的人物,这是我陈家沾光了啊!”

王在晋心中没什么变化,顺着陈经纶的手坐下来。

其实,他心中也知道。

商人嘛,无利不起早,有这么一个可以大赚特赚,又于民间积累名声的机会,谁不会上赶着来。

当年这陈经纶父亲陈振龙自吕宋引入番薯,都说是为了闽地饥荒。

可但凡是有些眼见的,谁不知道陈家从里面名利双收,如今也有了不小的家业。

天下间,有些事儿,看破不说破罢了。

王在晋满面笑容,也道:“陈振龙为国为民,当为我大明番薯第一人啊!”

“我看,要让今上那位,给你们陈家立个牌坊才是。”

王在晋这话,让陈经纶听得暗暗皱眉,却也是大笑几声,待上菜的人退出去后,才又是道:

“哪里哪里,只是家父见闽地饥民遍野,实在不忍罢了。”

两人各有各的心思,都是互相扯皮。

王在晋静静抿了一小口桌上的茶,等着陈经纶给自己交底,陈经纶则在猜测朝廷到底是不是真的想推广番薯。

朝廷在此事上的认真程度,几乎决定了他陈家的朝夕存亡。

要知道,番薯这个东西,又好种又管饱,对饥民来说自然有如天眷,可是相对的,却也挡了某些人的财路。

现在的陈家,因这事儿被有些官员和商人联手打压,就快要不行了。

自己想要闯出条路来,就得找一个靠山。

这天底下最大的靠山是谁,不就是紫禁城里边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