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思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文字活动中的视觉因素和书写因素的分解

在文字工作执行模型中,视觉和书写两种活动因素相互比较,视觉活动往往具有主导意识,而书写活动往往是被动的、无意识的。因此,书写空间旋转匹配系统是一种被动性的执行系统。为了将这种无意识生理成分从文字活动过程中分离出来,成为我们有效的感知,首先需要判断的是,书写心理起源在我们当前文字活动中的表现。我们究竟是以书写意识,还是以绘画意识参与文字活动,对其生理、心理联系方式进行分析。只有在当下文字活动的总体概念中,将视觉和书写这两种基本因素进行有效分解,并从理论上作出明确区分,书写才会成为一种专门的概念而进入我们的意识中,并成为一种有效探讨的对象。

一、视觉特征与书写特征的异质性分离

有关左手书写文字活动性质的定性。要解释社会出现的左手书写活动的性质问题,首先需要剖析人体结构,了解书写活动中所使用上肢手腕生理关节活动特性。从人体生理结构的特性与文字活动关系着手,分析左手书写活动性质是最为有力的。人体生理结构学表明,人类属灵长类脊椎动物,其生理构造是以脊椎为躯干中轴,在身体躯干中轴两侧是四肢,上、下两肢体是左右对称结构,这种左右对称的各骨骼关节构造极端复杂,但有规则,它不单具有各自独立的自转动功能,而且有180度翻转对称的奇妙转动特征。如果左、右手向同一方位转动,属非对称转动。其转动结构的同一性上存在着180度相位差,是非对称转动结构。如果右手向左转动,左手向右转动,或者同时反向,属对称转动。虽然左、右手时而同时对向、时而同时逆向转动,但该转动属翻转对称转动特征,左、右各生理关节转动相位差为0度,属同一转动结构。例如,在各种喜庆场合的拍手运动,就是一种对称转动结构。

翻转对称转动是人躯体生理关节结构的特征之一。特别是人的手腕关节,它并不是机械转动轴,而是一种不规则生理转动轴,该关节的顺时针和逆时针转幅度是不同的。因此,当左、右手以同一方位转动时,两者在顺时针和逆时针转幅上存在着明显的结构性差异。

人类文字行为有一个基本动力准则,凡文字一般都是由右手书写加工定型的。因此,在文字图像背景上,潜在地存在着两种不同结构的信息提取方法:一种是视觉对图像的空间规划、地理环境定位;一种是书写空间旋转匹配,即书写生理对文字图像中的书写结构信息提取。当右手书写时,视觉生理与书写生理在提取文字图像信息上具有同一性,我们把它称为书写。但是,当左手书写文字时,情况就不同了,人在图像信息和书写信息处理中,它只存在单一性提取的可能:如果按文字图像结构方式进行提取,图像是合格的,但书写转动结构发生了180度翻转,书写结构的提取信息是错的。如果按书写转动结构进行提取,书写转动是对的,但文字图像发生了180度翻转,文字图像结构的提取信息是错的,是反字。因此,左手书写出现了文字活动上的两难性。

图2-2

左手书写是文字活动中的一种异质性同构现象。也就是说,同一视觉图像信息由不同生理器官书写,左手书写就是书写上的生理病灶。在当今神经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有关人脑局部损伤患者的行为变化临床观察证明,任何一个特定的皮质病灶确实破坏一些心理的进行,同时,另外一些过程仍旧保持完好。例如,在左半球的顶、枕区中的特定病灶,能导致知觉和运动的空间定向的破坏,但病灶并不妨碍流畅的语言、对音乐旋律的再认或再现;但是,当皮质颞叶区(听觉)出现局部损伤时,则观察到完全相反的情况,它导致听觉组织的破坏,流畅的语言受到严重的破坏。但是,空间中的定向、运动的空间组织等照样保持着。左手书写就像各种脑生理缺陷一样,具有单项选择的心理加工的分离功能:当人处在自动无意识书写的情况下,它为了保持提取文字图像结构的一致性,而无意识地放弃书写转动结构的一致性追求。当人处在意识书写的情况下,并假设在右手发生生理病变之前,他就是一位“得笔者”,那么,他在使用左手书写时就出现了两难选择,如果他保持提取文字图像结构一致性,他的书写转动结构就是错误的。如果他继续与右手书写转动结构保持提取向一致的话,那么,他写的文字图像结构将是反的,是错的。左手文字工作执行模型在视觉加工和书写加工的使用协调上的选择具有内在分离意义。它所隐伏着的文字活动上的矛盾,既有人文字活动的历史根源,又有当代书法反映,是隐伏汉字书法活动中视觉意识操作和书写意识操作的最初分水岭。

左手书写在其书写认知问题上出现了视觉意识和书写意识上的明确两分。左手本质上是绘画性的无意识书写,它只保留了文字结构的视觉图像成分加工,无意识地放弃书写结构的正确性追求,属异质性书写心理加工。我们把这一单任务操作现象定义为“视觉操作书写”。

图2-3 动物的视觉操作书写

视觉操作书写是一种缺乏书写意识根基的文字活动。当人长期处在这一心理反应的认知阶段时,人的书写意识反应会中止,对视觉变异行为反应会变得敏感。此时,人对文字活动的理解是相当宽泛的,人可以不按书写因果关系去读解它,也容许各种不同方式去替代它。因此,视觉操作书写对书法的理解是广义的,是一种绘画、书写相混的总体概念。因此,书写总体概念在社会文字非书写意识评价中被广泛使用。这一评价不存在书写规范和书写文化价值意识,它可以在从异质到同质的变异梯度的最广范围上使用而导致书法归类变得模糊。在现代媒体娱乐频道播放中,常常介绍各种特异功能文字书写表演,其中也包括动物书写。

然而,实际上,媒体所谓的书写“高超特技”并不一定就是书写生理行为。当人长期处在意志加工状态时,视觉生理认知误区却在放大。长期的绘画意识使人对变异性、特异性书写变得敏感,人越向特异功能方向转移,这一书写就越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书写。因此,左手视觉操作书写具有书法初级排除法功能。它首先对混迹在社会上的虚构书法,如动物、奇人、左手书法作出明确的区分。其次,对右手汉字书写活动中双任务操作的重要性的揭示,为书写活动上的“同质性分离”起到了一种理论铺垫作用。

历史上南朝庾元威《书论》一文中记载了“反左书”书写现象。“反左书”是一种书写杂体,当历史上这一文字活动心理逐步发展,并渗透到书写领域时,由于没有书写真迹保存,后人对这一记载的书写现象的判断就更加混乱,缺乏理论依据。不论是支持右手写反字,还是左手写反字,双方都没有从书写与图像提取意识这一层面来进行区分。

因此,左手书写现象指向这样一个问题:人对文字认知心理的最初反映是什么。在人类文字活动意识中,不论是左手还是右手,视觉心理活动总是在先。视觉生理是文字活动的第一要素,人只对图像信息有提取意识的反应,而对书写结构的提取并无明确的意识反应。只有当人在排除视觉活动因素,书写转动意象才能在我们脑海中初步形成。左手视觉操作书写的理论意义在于,它告诉我们,人首先满足的是社会视觉需求、满足文字视觉检测活动上的统一性,按照文字的总体结构形式特征去显示它。视觉操作是人的书写心理第一反应,而左手书写现象就是解开汉字书法之谜的第一切入点,它为判断历史与当代、客体书法活动中究竟动用的是书写意识,还是绘画意识提供了最初的判断依据,是一个真正触及当前中国社会最普通的大众书写心理问题。

二、视觉特征与书写特征的同质性分离

视觉单一性书写操作现象并不仅仅发生在左手,右手也一样。为了在右手书写活动中提取书写结构,我们用书写圆圈放大实验来对右手上肢生理转动结构进行分析,通过右手书写在适应不同大小的空间环境(现实书写空间、中间过渡以及非现实书写空间)时,由上肢生理转动放大所产生的关节结构自发性变换,对各关节转动的生理特性进行书写结构性、功能性划分。

图2-4 书写圆圈放大图

实验要求:使用硬笔工具。转动跟踪及其顺序要求:由最小圈转动直径与日常书写文字一般大小开始,逐步放大至50~60公分。从小到大,再从大回复到小。由于该圆圈放大过程退去毛笔笔画形态特征的噪声,直接专注于上肢生理特征与书写空间环境变化的活动关系上来,从而使我们注意到,在日常文字活动中被我们忽略或不注意的三种不同生理结构的转动意象:一、当转动轨迹处在最小圈径时,上肢生理自动锁定了躯体与上肢连接的最近端肩关节,转动主要由离躯体最远端手腕关节担当;二、当转动轨迹逐步放大时,上肢生理转动由桡、尺手腕关节与肘关节配合转动为主。三、当上肢生理转动进一步放大,手腕关节转动逐渐减弱,大臂带小臂的肘关节转动逐步加强,最终,在最大圈径处,上肢便自动地锁定了离躯体最远端的手腕关节,转动由离躯体最近端的肩关节转动担当。

当我们在此基础上再从最大圈径向最小圈径还原(可顺时针或逆时针进行)时,一个奇妙的转动意象产生了:在还原过程中,人以最大圈径肩关节转动为起点,一直收缩到最小圈径转动时,它的初始放大—最远端手腕关节转动几乎消失了。这一实验表明:上肢生理有一个决定性、关键性的特征,当上肢手腕生理开始放大时,离躯体最近端的肩关节转动便悄然开始,并逐步放大。当上肢生理转动从放大向原点返回时,肩关节转动又阻止了该过程向反方向回到原点。

这是发生在右上肢生理系统内部、微观层面上的书写力的运动,它确立起一个书写活动规则,并告诉我们过去书写生活中三个事实:一、上肢生理系统是一个书写力运动的自由变体,该生理内部存在着随书写空间变化而变化的优势转动关节。各优势转动关节与不同书写空间环境相对应,形成了相互独立的转动结构、不同书写力的内部竞争。我们把这一生理系统内部自发性书写竞争现象定义为上肢转动本征结构。二、我们把从小到大的上肢生理放大过程定义为书写放大第一过程,把从大到小的收缩过程定义为书写放大第二过程。三、第一过程和第二过程是同一上肢生理系统中两个不同生理关节策动的书写动力中心源,我们把由手腕关节策动的书写动能,称谓书写动力中心①。由肩关节策动的书写动能,称谓书写动力中心②。并把上肢转动本征结构以书写动力中心①为轴心的转动定义为书写正向联结,以书写动力中心②为轴心的转动定义为书写负向联结。

(一)两组不同关节结构的书写活动参数组合成三种放大、缩小的书写经验

根据对上肢生理系统中书写转动力的理解,我们就可以根据不同的书写目的需求,停留在某一空间转动层次上、对其书写转动成分进行鉴别和区分。由于右手书写第一过程和第二过程存在书写转动生理结构性差异,那么,第一过程和第二过程就是两组不同的书写参数。

一组是由书写动力力中心①策动。手腕关节是人体关节中一个特殊关节,它由桡、尺侧交替转动组成封闭式生物运动链,我们熟悉的外文书写线条的粗细变化,就是该运动链与书写面之间随机压迫纵深性波动特性。根据该关节所产生的人类文字活动的共性特征,我们把这种随机纵深波动的卵型螺线条定义为书写性线条,是书写活动上的“常数”。

一组是由书写动力中心②策动。大臂、肩胛关节为轴心的转动呈开放式生物运动链,该运动链与书写面之间呈平行转动,属非随机压迫纵深性波动特性。由于该生理结构与手腕生理关节不同,它无法与书写线条特征保持严格一致性,出现了与人类书写活动非共性的负相关特性。因此,书写动力中心②是非书写转动结构。我们把由书写动力中心②产生的非随机纵深波动线条定义为绘画性线条,是书写活动上的“变数”。

书写上的“常数”与“变数”是上肢生理在不同书写空间环境中所呈显出的书写力的变异特征。在社会历史过程中,人对不同书写运动感知的特殊内部动力的应用,对两组书写参数的再认和再现可粗略分为三种书写经验组合:第一种是日常书写经验组合。当笔记本上写一个2向黑板上写一个2进行书写转移时,从图像的视觉形态看,它们基本是同构的,但在看似相同的放大、收缩的线条中,上肢生理经历了两个不同的书写策动中心,存在两种不同优势转动关节的书写自动转换。当人感到书写放大行为的艰辛时,便自动停止或放弃了对这种书写经验的把握追求。这就是日常书写经验组合。第二种是大众书学书写经验组合。在自发书写放大基础上,对自发放大的书写艰辛通过意志克服,致力于书写动力中心②的“书写力”的参与,形成了上肢转动本征结构以大臂、肩胛关节为轴心转动的书写经验负向叠加组合。这就是在日常书写基础上继续前行的大众书学行为经验组合。第三种是书法书写经验组合。通过对书写结构的提取,在书写放大过程中,形成了上肢转动本征结构以手腕生理关节为轴心的书写经验正向叠加组合,这就是历史社会上的书法书写经验组合。

上肢生理实验具有右手书写转动成分的同质性分离功能,它为书法探索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不仅可以根据我们的意愿调节观察的条件,抽象一个书写生理现象,使得某一书写心理过程的自我观察成为可能;而且在这一书写活动行为准则中,第一次将日常书写经验作为一个书写活动基准,在与书法活动的对比中,把书写放大看作是一种书写生理机制的失调程度或守衡过程来进行衡量。

其次,书写“常数”出现的时空范围相当微小。它说明该书写现象出现的前后时间顺序、与社会历史过程相互作用的认知加工、人对书写“常数”把握的意识时间极为短暂。而上肢转动本征结构内部、正向与负向生理放大的对抗倾向存在,则预示了汉字书写性态成熟之后,它还会朝一个变异特征前行。在未来的某一时期,“书写”会越变越糟。整个汉字书写文化的复杂性和矛盾冲突都聚集在这一生理活动的狭窄范围内。

图2-5

(二)有关书写心理效用函数问题

现在,我们再回到日常书写活动中进行观察。我们书写生活的特殊性在于,它从一开始就是在一定环境中被决定的书写知识模式。这一模式一开始就受视觉操作指导,根据复空间定位的序列跟踪完成的。也就是说,即使处在圆圈放大的最小圈径中,其书写活动规律、线条的随机纵深波动的书写特征,都是通过内隐地学习到的请参考《记忆心理学》第333页。

书写心理效用函数就是人无意识书写行为的适当表达,是大众书学行为的心理基础。当它处在书写放大第一过程初始值时,上肢转动本征结构以书写动力中心①呈正向联结态势,属书写行为。当它逐步脱离日常书写空间环境,处在圆圈放大之际并且与书写动力①相连旋转时,前臂肘关节和书写动力中心②开始放大,它们对桡、尺书写具有辅助放大功能,书法理论上称谓“送导”。送导是上肢转动本征结构从书写正向到非书写动力结构负向联结转移的中间状态,当它进一步生理放大、并接近“圆圈放大”最大值、处在非现实书写空间环境时,书写生理便自动锁紧、送导逐渐消失,书写由大臂带小臂异质性器官——书写动力中心②所替代,俗称“书写功力”,书写功力是上肢转动本征结构以书写动力中心②的负向联结。因此,在这一数学表达式中,存在着各种等级的书写力和非书写力自动交替的无意识心理比较,每一种转动层次都可获得特殊的书写运动经验。当人对“书写黑板效应”的心理需求从书写放大第一过程向第二过程转移,并定位在书写动力中心②,进行强化训练时,人已完全淡漠了前序列的书写运动意象。最初的书写运动意象未经真正触动,那么,对相关书写线条特征的把握就相当模糊。当人丧失了对最初书写线条特征的鉴别,圆弧放大到无限,由曲线变成直线时,书写送导也失去了辅助放大意义,受优势转动关节书写动力中心②的竞争支配,书学对书写力的认知,便从书写向书写功力行为自动转换。在这一行为的实际书写操作中,只要涉及直线,既使在小书写空间活动范围内,它也是一个无限大的圆弧中的一小段,是功力替代书写的产物。由于这一书写无意识现象的普遍一般性,因此,上肢生理非书写结构的内部竞争—书写功力替代就是人的书写心理第二反应。

图2-6

书写心理第一反应主要发生在日常书写行为中,书写心理第二反应主要发生在书学活动中。而书写心理第一反应和书写心理第二反应的叠加利用,就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书学变异行为。在我们以往绝大部分的书写讨论中,这种无意识变异行为在空间上的“力量”比较是发挥实际评价作用的。书学以得“笔法”为目的,笔法中的“笔力”就是书写质量,而不可将上肢生理中“力量”等同于“笔力”的书写质量。然而,当人在非现现书写空间环境活动时,无意识地把一个几乎相同的、放大的绘画性文字图形纳入书写活动范畴之内。人们时而描述的是书写,时而描述的是绘画,它并不需要依赖对特定书写概念,提取书写结构为评价标准,只要该活动图形与一个文字符号相关,那么,该活动便与“书写”一词捆绑在一起,只要画得漂亮,书写有力量,它就是“书法”。把书写动力中心②的行为意义凌驾于书写动力中心①行为意义之上,这种非书写结构心理连结所导致的结果是,书写结构并没有被认知、提取,相反,绘画因素却被大大强化了。

目前理论所关心的重点,不仅仅是生理抽象上的机械形式联系,还包括促发书学者对书写型文字体验的经验养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于日常书写的心理向书学发展的当代书学,它从一开始就处在书写心理效用函数最大值,那么,人在书学活动中究竟习得的是书写还是绘画,“放大”对于书写结构提取又意味着什么?今日“书法”,人们早已用一个书写总体概念将历史与自身紧紧捆绑在一起了。书写心理第一和第二反应普遍地、潜在性地存在于社会各阶层、领域之中,它几乎涵盖着整个社会文字活动的全部内容的。因此,书写心理效用函数就是非书写意识评价的重要参数,是一个社会性大众书写文化讨论。它对汉字历史演变连续性和持续性而言,起着负面的社会舆论宣传作用。

书写心理效用函数是书写变异的时空过程,这一概念提出了一个非常深远的、有关历史与当今汉字文化的现实问题,甚至还涉及汉字的时间意义和命运问题。因此,书写心理效用函数是整个汉字文化史的认识论基轴。将隐伏在上肢生理系统上的结构性变量的前后顺序,以及这一物质基础进行思考的思想运动规律揭示出来,就是中国书法发生、发展、形成和衰退历程的讨论,具有判断社会历史书写运动向量的定标意义。只有当我们认识这一事实、认同这一观点,察觉到这一行为的不可靠,是一种不完善器官造成我们对书法误判时,我们才有可能重新审视自我、审视历史,一个历史社会书写文化的怀疑体系才有可能建立起来。因此,书写心理效用函数具有第二书写基础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