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精要(第七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后冷战时代

1989年柏林墙倒塌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但是,实际上,冷战结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和其他苏联改革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启动了两个方面的国内进程——政治开放和经济改革。政治开放,加上新技术——录影带播放机,使俄罗斯普通国民自十月革命以来第一次能够把他们自己的生活标准同西方国家进行比较。结果证明他们严重处于劣势。政治开放还打开了对政治体制的批判之门,其高峰是多党制的出现和一党专政的共产党进行了重大的重新定位。经济改革破坏了作为共产主义体制关键组成部分的计划经济的基础。一开始,戈尔巴乔夫及其改革家寻求拯救这个制度,但是一启动,这些改革就导致了华沙条约组织的解散、戈尔巴乔夫于1991年12月的辞职以及苏联本身1992—1993年的解体。

戈尔巴乔夫的国内改革还导致了苏联外交政策的转向。为了把苏联从阿富汗战争的政治泥潭和经济消耗中解脱出来,同时为了“保全面子”,戈尔巴乔夫建议,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应该成为地区安全的保障者”Mikhail Gorbachev, “Reality and Guarantees for a Secure World,”as reported in Foreign Broadcast Information Service, Daily Report, Soviet Union, September 17, 1987, 25.。阿富汗是一个试验案例,联合国观察员小组监察和证实了超过十万苏联军队于1988年和1989年撤离——这个行动在冷战高潮时期肯定是不可能的。与此相似,苏联人同意并支持1988年古巴从安哥拉撤军。国际上,苏联已经在近邻和远地放弃了义务承诺。最重要的是,苏联人同意在多边行动中合作以维持地区安全。

对所谓世界新秩序提出的第一个后冷战考验,是对伊拉克于1990年8月入侵并兼并科威特作出回应。尽管苏联同伊拉克存在长期的友好关系,但是苏联(以及后来的俄罗斯)还有其他四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首先一致同意对伊拉克进行经济制裁。接着,它们在一份安理会决议中同意支持为恢复现状而采取的手段——用多国军事力量将伊拉克逐出科威特。最后,它们支持派遣联合国伊拉克科威特观察使团监管这一地区,允许联合国实施人道主义干预,为伊拉克的库尔德人和什叶派穆斯林创建一个安全港。虽然在这些行动的每个方面达成共识(或者说服中国弃权)都是困难的,但联盟还是建立起来了,这种团结在冷战期间是不可思议的。

聚焦

后冷战时代的关键发展

● 苏联/俄罗斯外交政策发生了变革,20世纪80年代末在联合国监督下由阿富汗和安哥拉撤军。

●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对此作出的多边回应使前冷战对手实现团结。

● 政治开放和经济改革在1992—1993年重组的俄罗斯继续进行。

● 南斯拉夫解体为几个独立国家;波斯尼亚和科索沃随后发生内战,联合国和北约采取行动。

● 扩散的种族冲突出现在中部和西部非洲、中亚和印度次大陆。

20世纪90年代的特征是,先前的盟友和敌人需要在更复杂的世界中致力于确定新的身份和利益。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威胁消失了,那么像北约这样的组织的目的是什么?国家外交政策的目标如果不是聚焦在遏制他国侵略,那么还会是什么?例如,美国和以色列在打仗和赢得国家间战争的能力方面是其他国家不可同日而语的。但是,那些他国可能是谁呢?专门用于赢得国家间战争的武装力量在次国家暴力冲突中可能会发挥什么作用?尽管西方试图和平解决冲突,但南斯拉夫的解体却在整个十年中被放任自流。与此同时,世界目睹了中非大湖地区的种族冲突和暴力事件。卢旺达和布隆迪的灭绝种族事件实际上被国际社会给忽略了。尽管美国拥有卓越地位,但俄罗斯还是维持着足够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来阻止美国干预跨高加索地区的种族敌对。

这种双重现实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既趋同又趋异,并一直延续到今天。南斯拉夫的解体在美国领导的对塞尔维亚的战争中达到了高潮,这场战争的目的是制止对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人进行种族袭击。北约对塞尔维亚进行的78天空袭,以塞尔维亚人妥协和将科索沃省移交联合国治理而结束。这场战争还严重挑战了国际法的核心原则:从技术上讲,北约在科索沃的行动是对塞尔维亚主权的侵犯。但是,北约领导人声称塞尔维亚人的强奸、掠夺和谋杀构成了更大伤害,并因此提出,侵犯主权原则造成的伤害要小于允许塞尔维亚人杀害和虐待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人造成的伤害。这次事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直到今天还在。

显然,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是国际关系的一次重大变革,是一个历史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历史时代的开始。美国压倒性的军事实力,加上经济实力,对于很多人来说似乎让国际事务进入了一个美国卓越的时代,其卓越的程度甚至罗马人或亚历山大大帝都无法匹敌。美国似乎能够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国,甚至当它的所作所为得不到盟友支持时,也是如此。然而,这种卓越时刻现在看起来却令人怀疑:事实证明美国的实力并不足以威慑或阻止种族冲突、内战和践踏人权事件的发生,不管这样的事件发生在索马里、卢旺达,还是前南斯拉夫。而且,很多威胁,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已经不证自明地告诉我们,这些威胁因其本身的性质而要求通过多边参与进行治理。任何单独一个国家,不论多么强大,都无法仅凭一己之力应对这些威胁,实现国家安全。

全球视角

解释冷战的结束:前苏联的看法

很多美国外交史学者把冷战的结束归结为美国采用的政策:建设能够在核战争或常规战争中战胜苏联的强大军队;发展世界上最强大、最多元化的经济。然而,在苏联,对于导致冷战结束的事件,人们却有不同的看法。


前苏联的主流观点是,导致冷战结束的因素在于苏联自身一系列漫长而复杂的国内发展。诸多政治、经济和人口因素导致苏联突然解体,并导致冷战结束。国际关系理论家没有预见到冷战的结束,或许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苏联自身的内部因素,并缺乏足够长远的历史视角。

作为苏联意识形态的支柱,共产党的政治主导和统治在20世纪80年代末已经遭到严重削弱。斯大林对苏联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犯下的可怕罪行被揭发之后,苏联帝国边远地区的敌对性进一步加剧了。苏联很多小共和国和次民族地区对中央政府心怀怨恨,因为中央政府强迫它们实现俄罗斯化,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让某些少数民族重新移居,以及其他灾难,如30年代初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人为饥荒。围绕这些事件展开的越来越公开的讨论削弱了普通民众的意识形态热情,并动摇了他们对“人民政府”的信任。

20世纪60年代,部分苏联领导人看到了苏联经济、技术和农业领域的停滞状况。对苏联政权的国内批评者谴责已经僵化的高层政治领导。到80年代中期之前一直有效的领导职位终身制意味着,不管业绩如何,一旦任命,政治领导人就可以在位20年,甚至更长。他们没有改革体制并使之现代化的动力,年轻人则没有机会发挥他们的领导才能。领导层的失误因糟糕的经济而被放大,在社会各个阶层造成广泛的不满和怨恨。

此外,苏联是一个民族非常多元的国家,包括15个主要共和国,其中某些共和国还包括“自治”共和国和地区,居住着几百个少数民族。尽管苏联经济上受益于在广袤的领土上开采资源,但维持帝国统一的成本却非常高昂。各种援助不断流向边远地区,苏联的国家建设因此受损。随着对经济的不满日益高涨,共产党推进的意识形态陷入颓势,到80年代末,各种地方民族主义运动开始填充意识形态真空。

在80年代中期之前,苏联计划经济的内在弱点和低效在部分程度上被能源部门依靠石油和天然气出口的利润所掩盖。但是,苏联的工业和农业部门非常落后、低效和没有竞争力。技术发展也陷入停滞。80年代世界石油价格的骤跌使问题更复杂了。结果导致苏联对基本粮食产品实行配给制,加上国内制造商品的质量过于低下,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因此信誉扫地,并使人民对政府的不满进一步加剧。日益缩水的国家预算再也不能承受同美国进行军事竞赛带来的负担,不能为昂贵的阿富汗战争提供财政支持,也不能维持越来越四分五裂的帝国不走向解体。

所有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达到了高潮。戈尔巴乔夫知道苏联迫切需要变革,他因此启动了雄心勃勃的国内改革。他的改革被统称为“经济改革”,即“重组”经济关系,包括取消中央计划和削减政府补贴。“政治开放”是改革的政治维度,“开放”就是放松审查和鼓励民主化。在外交政策方面,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意味着,改善同美国的关系,通过共同的人类价值观实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共存。这些国内变革的主要理由是经济方面的。减少军事开支、获取西方贷款对于处境艰难的苏联而言是国家生存不可或缺的。

戈尔巴乔夫1991年在俄罗斯议会发言。

东方阵营的迅速解体导致国际体系的均势发生严重倾斜。日益兴起的民族主义运动和本土自由主义力量不断得势,在前苏联共和国的首次竞选中赢得了在当地议会的实质性代表权。最终,俄罗斯成为最早宣布独立并获得主权的国家之一,其他共和国在1991年的“主权游行”中如法炮制。苏联的事实解体标志着冷战的历史进入重要一章。但是,鉴于最近发生在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事件——尤其是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我们还不能说苏联解体是冷战历史的最后一章。

评析思考题

1. 传统观点认为,西方经济和军事主导地位导致苏联“失败”;苏联观点认为,内部脆弱和收缩是主要根源;我们如何在两种观点之间进行平衡。

2. “政治开放”的本意是让苏联公民能够分享信息,但它也使他们能够把自己的生活跟其他国家进行比较。这种发展会如何影响共产党的合法性?

3. 如果国家能够从本国和他国的错误和成就中“学习”,那么像中国这样的国家从苏联解体中学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