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上海社区研究的重要意义
社区是一个社会学概念,从德文的“gemeinschaft”到英文的“community”再到中文的“社区”,国内外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学家做了大量的社区研究。大约从1987年国家民政部召开“全国城市社区服务工作座谈会”开始,社区作为政府和学界共同培育出来的一个概念和实体,在大众话语传播中逐渐流行起来,也成为中国社会学乃至其他社会科学的关注对象。
社区研究可以区分为两大类型:本体论的和方法论的。本体论意义上的社区研究是把社区作为一个客观实在和相对独立的研究主体和研究对象来对待。这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滕尼斯对人类结合形式做出的“共同体”与“社会”的理念型划分,也才会使西方学术界围绕着传统社区在现代城市中的命运展开“社区失落”、“社区存续”和“社区解放”的争论。因此,这类社区研究在国内主要回答“是否存在一个共同体意义上的社区”、“它的理论及现实意义何在”、“社区如何从自在走向自为”、“什么样的社区治理结构才是合理的”等问题。方法论意义上的社区研究是把社区当作一种研究社会的特殊方法、研究范式和切入点,或者说把它作为研究其他主题的一个具体而独特的“场域”。这类社区研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社区”来透视“社会”,这在中国早期本土社会学家(例如费孝通和吴文藻等)的农村社区研究中就曾体现得十分明显。
具体到中国的城市社区研究,主要包括三大议题。一是社区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这可能是社区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范式。这类研究从社区生活特别是社区政治着手,将社区视为社会的代表,通过社区去验证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某些重要论点,例如朱健刚、桂勇、王汉生等人以及笔者自己的研究。二是社区中的社会资本、社会网络与社会交往。社会资本具有互惠、信任和网络等特点,其基本内涵与“共同体”意义上的社区非常接近,因此,对社区社会资本的研究可视为本体论社区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石发勇、黄荣贵等人的研究。还有对社区日常生活与交往的研究,有的是通过社区日常生活来透视背后更为宏观的理论问题,有的是考察社区日常生活与社区运动的关系,有的是将空间纳入社会运动或社区形成中来研究,例如郭伟和、吕大乐等人的研究。三是社区建设、社区治理、社区参与等研究。这类研究紧贴民政部推动的“社区建设”运动实践,总结各种模式和经验,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例如卢汉龙、雷洁琼、李友梅等人的研究。这类研究也关注社区参与的主体、类型、形式、程度及其影响因素,即谁在参与、为何参与、如何参与、效果如何等问题,例如杨敏、李辉、熊易寒等人以及笔者自己的研究。
不管是从两大类型还是从三大议题来看,在中国城市社区研究成果中,上海已然成为重要的田野观察地和案例来源地。但是,上海经验本身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反而显得碎片化和静态化。所谓碎片化,是指上海的局部或个案经验被分别用于特定的研究目的,缺乏对这些局部或个案经验的整体性理解。所谓静态化,是指对上海经验的研究大多描述当时状况,缺乏对新时期的总结,也缺乏对不同时期的连贯研究。
2000年时,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等曾经出版了两套书,分别是《上海社区建设研究报告丛书》和《上海社区发展报告(1996—2000)》。这在当时是很好的上海社区实践经验总结,但今天来看也有其局限。前一本书直接分成八个专题(社区经济与社区服务,社区保障与社会福利,社区发育与社会生活,社区物业运作,社区文化与精神文明,社区党建与群众工作,社区调解与社会稳定,社区组织与居委会建设),缺乏对上海经验的整体总结。后一本书虽然有整体总结,但停留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历史阶段。
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最近的十多年来,上海社区治理在各个方向上都有新的尝试、突破和创新,但相关研究成果仍然没有很好解决碎片化和静态化的问题。2008年出版的《大都市社区治理研究:以上海为例》,只用了一章的篇幅介绍“转型中的上海社区治理现状”。2010年出版的《和谐社区:上海和谐社区建设报告》,只是调研报告的结集。2014年起,上海市社会建设办公室陆续出版《创新:社会建设之魂》(上海社会建设十大创新项目汇编)和《聚力前行——上海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优秀案例汇编》等,只是案例资料的汇编。2017年,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的《中国道路 上海实践基层治理创新》,是涵盖而非重点聚焦社区治理。另外一些研究著作,仍偏向于方法论意义而非本体论意义的社区研究,虽然以上海为背景,但重点并不在于上海本身。例如,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两位学者于2018年最新出版的著作《城市社区治理:上海的经验》和《社区治理与中国政治的边际革新》,均是如此。
专门总结上海社区治理长期动态历程的研究并不多见,并且留有遗憾。2015年出版的《口述上海 社区建设》一书,由亲历上海社区建设的各级党政部门领导回忆讲述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决策过程,对总结上海经验有重要的资料价值,但也缺乏资料整合与学理研究。论文方面,仅见市委党史研究室严爱云、市委党校何海兵、华东政法大学童潇分别对上海社区党建、社区体制改革、社区工作者政策做的历史发展阶段研究。
时至今日,适逢改革开放40周年,实有必要对上海基层社区治理经验做一次整体的、动态的研究。这正是本书的背景与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