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多元内涵:上海探索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从“文化大都市”到“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确立与发展阶段

迈向新世纪的上海文化面临着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发展,针对全市文化需求,该阶段的文化策略频出,其面向21世纪的指向性、战略性和前瞻性明确,对上海文化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文化大都市”已取得良好发展成效的基础上,2011年,九届上海市委十六次全会正式提出2020年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并提出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这无疑对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具有重大意义《到2020年,上海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解放日报》,2011年11月24日。。同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又提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并特别提出要着力推进“文化创新”,中央也多次要求上海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探索文化科学发展并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探索路径等,由此,上海为进一步维护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提供制度性保障,积极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蒯大申:《上海文化发展报告(2012):转型发展与上海文化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27—38页。

2012年,上海市第十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上海文化改革发展的总体定位,提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这一目标,上海市大力提升文化的开放程度和多样化氛围,通过制度和机制建设,创造多元宽松、多样融合、兼收并蓄的良好文化环境,让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成为文化创造的动力和源泉。瞄准建设吸引世界先进文化思潮和领军人物到上海进行文化活动的机制和平台,提高上海的文化创造力和领导力,占领世界文化高地,引领文化思潮,输出上海城市精神和文化价值。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以文化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休闲娱乐业为主体的三大核心产业,力争成为国际文化产业的重要基地。调动政府企业社会各界群众广泛参与文化事业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有利于文化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制度环境。大力进行文化设施建设,借助后世博发展契机,继承世博会留下的文化精神和基础设施,打造一批具有世界水准的文化设施,使上海成为有影响力的世界文化和艺术传播交流中心。

一、定位与原则明确

党的十八大之后,文化改革发展进入新时代。2013年6月14日,中宣部在北京召开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座谈会,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会议并做出重要讲话。上海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部署,谋划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首先,上海针对新阶段的文化改革发展统一了思想认识:一是充分肯定成绩。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有力推进下,上海文化改革发展成就卓著、基础扎实、全国领先,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开创新局面打牢了基础、坚定了信心。二是认清严峻形势。应对国际社会的文化竞争、顺应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适应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实践需要、服务于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工作大局,这些都是新阶段上海文化建设必须正视的新挑战。三是把握新问题。对照中央对文化改革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上海文化体制改革也进入了攻坚期、深水区。宏观层面需要完善“部局一体”党委管方向政府工作专题报告集.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2512/node22538/userobject8ai23712.html,2016年9月11日。、政府管操作的工作制度,完善国有文化资产“四个统一”的监管体制《国有文化资产如何管好用好》,《光明日报》2015年6月18日。;微观层面需要使转制文化企业真正从文化单位转变为市场竞争主体、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促进文化主体更丰富。需要从顶层设计、制度建设的高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大文化走出去力度,提高文化传播能力,加强文化从业人员队伍建设。这些都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4年,上海市委宣传部开始着手制定上海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并要求按照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14年—2020年)》的工作部署,坚持立足当下、规划长远,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确定任务、把握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前瞻思考,提出上海深化文化体制改革2020年目标要求和本年度工作要点,即按照分步实施、扎实推进的要求,分阶段明确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项目,并进一步确立总体目标,勾勒基本框架,明确原则要求,力争到2020年,全面完成方案提出的各项改革任务,使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基本建成文化要素集聚、文化生态良好、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文化英才荟萃、文化交流频繁、文化生活多彩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至此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与此同时,方案在其四项原则中,对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发展提出了更为精准的要求:要深入把握目标定位,也就是要结合“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的中期评估,按照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定位,以开放视野和国际眼光,对标国际水平,把握发展趋势,聚焦难点瓶颈,既锁定当下工作重点,又筹划“十三五”规划布局,勇于善于攻克短板,提高上海文化改革发展的整体水平。

为此,上海市又提出下一步文化改革发展的工作重点:即聚焦四个重点,力求实现突破性进展。一要促进转制文化企业深化改革,真正发展为文化市场竞争的主力军。二要大力推动主流媒体进军新媒体,谋求传统媒体创新转型。三要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各类文化主体丰富发展。四要高端设施与基层网络建设并举、增进内容服务实效与创新运行机制并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四是落实十大任务:增强转制文化企业市场竞争力,推动主流媒体进军新媒体,促进文化主体更丰富,深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文化宏观管理能力,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分类实施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推进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抓住机遇深化文化走出去荣跃明等著:《上海改革开放40年大事研究卷十:文化繁荣》,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为“国际文化大都市”能够向纵深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政府职能切实转变

近年来,上海围绕“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积极培育文化主体,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初步构建起全球城市文化体系的主干和框架。上海市政府坚持在文化建设上有所为,有所不为,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构筑起市区联动的文化资源支持系统,提高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能力。在文化投入上,上海已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投入模式。文化产业取得较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近12%,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建成一批文化产业的相关服务平台,包括文化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文化产业产权交易平台,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的统计制度;形成了文化产业集聚区,政府为一批创意产业园区和一批文化产业基地正式授牌。大力进行新一轮文化设施建设,借助后世博发展契机,继承世博会留下的文化精神和基础设施,打造一批具有世界水准的文化设施,使上海成为有影响力的世界文化和艺术传播交流中心。

三、社会环境多元文明

“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建设应该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发挥各个个体的文化建设潜能,释放多元文化建构的空间和活力。民间和社会是其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动员社会和社区文化建设主体参与文化建设和文化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塑造文化建设主体、培养文化消费者和凝聚文化认同的重要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的社会发展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在改革开放的几个发展阶段中,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口规模尤其是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无不对城市发展带来了极大影响。仅以浦东新区为例,常年生活、工作在浦东地区的国际人群已经超过30万人,世界500强企业已有300多家入驻浦东,陆家嘴、金桥、外高桥已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城区,并且出现了外籍人士居住较为集中的联洋国际社区、香梅国际社区,陆家嘴核心区的国际化商区、街区快速成长,国际化成为区域变化的普遍现象和基本趋势。

人群构成和社会文化需求上倡导兼容并蓄、和谐共存,鲜明体现出多种主体、多元文化、多样需求均衡有序发展的显著特征。这些特点决定了上海“高度国际化区域”开放、兼容、多元、创新的发展理念与特征,也为上海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发展的多元并举、兼容并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在社会文明程度上,自2008年起,上海市文明办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契机,大力推进上海城市文明的建设,连续五年开展了10次“城市文明指数”的测评,成效显著,广大市民对上海城市文明建设的满意程度与日俱增。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该项测评工作也逐渐显露出需要改进之处,因此,在总结历年测评经验、分析问题不足的基础上,遵循坚持问题导向、减轻基层负担、强化道德素养、重在实地实效的基本要求,在以往上海文明城区测评三个维度“环境文明、秩序文明、服务文明”基础上,增加“素质文明”维度,即城市文明进步包含环境文明、秩序文明、服务文明、素质文明四个方面,充分体现了“文明城区创建更加注重人的素养和人的境界”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课题组:《上海城市文明进步指数测评指标体系构建》,《上海质量》2015年第2期。。该测评指标体系中包括图书馆、影剧院等重点公共场所秩序等很多指标也为上海全市文明文化整体水平提升和良性发展提供了保证。

四、国际化环境包容开放

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目标是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成为各种异质文化交汇交融的中心。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模式和发展道路前提下,通过开放文化空间,让各种异质文化在“和而不同”的共生环境下进一步融合成具有世界性意义和表征人类新文明的新文化。

(一)自贸区与“四个中心”城市建设

进入新世纪后,在全球经济政治秩序经历深刻调整和中国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的大背景下,为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上海及时主动地调整城市经济结构,“十二五”时期,上海确定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对上海文化发展更是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上海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上海通过全力推进经济、贸易、航运、金融中心建设,使得上海成为中国经济的“四个中心”城市成为一项国家战略。

国际文化交流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持续发展指出了更为明确的方向,即是要在此背景下,将上海打造成为一个国际资本和各国信息、技术、商品的集散中心,使上海成为国内、国际经济的最佳结合点,而且同时也必须成为国际间科技、教育、文化的交流中心,在国际上具有强大的文化辐射力和吸引力。通过世界性的经济、贸易与文化科学的联系,使城市处于国际发展的背景之中,与国际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蒯大申:《论国际大都市形成的文化条件》,《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

(二)迪士尼度假区建设

作为曾经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由华特迪士尼公司和上海申迪集团共同投资,于2011年4月8日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正式破土动工、2016年6月16日正式开园的“上海迪士尼度假区”,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乃至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标志性项目,是继加州迪士尼乐园度假区、奥兰多华特迪士尼世界度假区、东京迪士尼度假区、巴黎迪士尼乐园度假区和香港迪士尼乐园度假区之后,全球的第六个迪士尼度假区上海迪士尼度假区:[2018-05-28].https://baike.baidu.com/item/上海迪士尼度假区/3337842?fr=aladdin。,凸显了海派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特点,成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目标持续推进的重要抓手之一。

(三)国际文化交流实现突破

积极实施文化“引进来”“走出去”战略。通过组织“为中国喝彩”——卫星双向传送、中国文化年“上海文化周”等一系列大型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创新对外文化交流方式途径,加大对外文化交流力度广度;继续做好政府间文化交流项目的同时,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加大文化出口贸易力度,大型原创舞剧《野斑马》率先闯出中国现代艺术精品在国际舞台“商业巡演”模式,杂技梦幻剧《ERA―时空之旅》则首创文化项目“出口不出国”模式,“走出去”战略取得新突破。以各类国际性艺术节为平台,以努力吸纳世界各国名团、名剧、名家、名展汇聚上海为目标,“引进来”战略取得新突破。世界顶级乐团频繁造访,各国经典艺术竞相上演,国际一流明星纷至沓来,各类艺术展览接踵举行,城市文化交流能级大幅提升,城市文化交流呈现前所未有的热闹景象,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建设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