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帝传之月净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2章 剑神的意志

妙境、法境、莲境、华境、经境,所有的境界与剑法的融合,才能提升灵见剑神的意志。

精灵曰:“词剑灵语本天义神。妙境、法境、莲境、华境、经境,对此有很深的体悟。神梵音samādhi,旧称三昧剑,三摩提剑,三摩帝剑。译言定剑,正受剑,调直定剑,正心行处剑,息虑凝心剑。心定于一处而不动,故曰定。正受所观之法,故曰受剑。”

周围的画面,立即浮现。

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调直定。

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之依处,故曰正心行处。

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曰息虑凝心。

“智度论五曰:‘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同二十八曰:‘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同二十曰:‘诸行和合,皆名为三昧。’妙境、法境、莲境、华境、经境,所有的境界与禅定结合。”

“同二十三曰:‘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世界来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妙境、法境、莲境、华境、经境,所有的境界与振剑灵兴结合。”

“止观二曰:‘通称三昧者,调直定也。’大论云:‘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

“大乘义章十三曰:‘定者当体为名,心住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定。言三昧者,是外国语,此名正定。’同二曰:‘以心合法,离邪乱,故曰三昧。’”

“同九曰:‘心体寂静,离于邪乱,故曰三昧。’同二十曰:‘定者据行便息乱住缘,目之为定。就实而辨真心体寂,自性不动,故名为定。’新称三摩地,译为定或正受,等持等念。”

又曰现法乐住。定与正正受。其义同前。平等保持心,故曰等持。诸佛诸菩萨入有情界平等护念彼等,故曰等念。

是就利他业而释之也。又现定中法乐,故曰现法乐住。

正受之异名也。

“唯识论五曰:‘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探玄记三曰:‘三昧此云等持,离沉浮,故定慧等,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也。’”

“法华玄赞二曰:‘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而至于境,即是定也,云三昧者讹也。’”

“玄应音义三曰:‘三昧,或言三摩提,或云三摩帝皆讹也。正言三摩地,此译云等持。等者正也,正持心也,持谓持诸功德也。或云正定,谓住缘一境,离诸邪乱也。’”

“菩提心义一曰:‘梵云三摩地,唐云等念。入有情界,平等摄受而护念之者。’”

月净佛道:“使心神平静,杂念止息。念佛三昧有二种:一、一心观佛之相好,或一心观法身之实相(此二者即观想念佛),或一心称佛名(称名念佛),修行法,谓之念佛三昧。是因行之念佛三昧也。二、为此三种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禅定,或佛身现前,或法身实相。谓之念佛三昧。是果成之念佛三昧也。”

“因行之念佛三昧谓之‘修’,果成之念佛三昧谓之‘发得’。”

“观无量寿经曰:‘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又曰:‘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经七曰:‘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是故非声闻缘觉二乘境界。’”

“智度论七曰:‘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

……

作为郑神,州的神,天剑神说道……

精灵曰:“指神之事物的精窍剑、要诀剑。指,禅定境界剑。系修行剑者之剑心,定于一处,而不散乱之状态。又作三摩地剑、三摩提剑、三摩帝剑。意译为定剑、等持剑、正受剑、调直定剑、正心行处剑、息虑凝心剑等。三昧即心定于一处,故称定;远离惛沈、掉举而保持平等的心,故称等持;正受所观之法,故称正受;调整散乱的心使正直,故称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的依处,故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言息虑凝心。”

月净佛道:“佛教用语。此一将心集中于专一对象的精神作用,可分两种,一是与生俱来的精神集中能力(生得定),一是因后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后得定)。前者乃前世业力的结果,后者由修行而得。心到达三昧的状态时,起正智慧,进而与所观境冥合,分明了知,而悟得真理,甚至于直接感见圣境,此称三昧发得,或称发定。可知,三昧是证悟(正见)的必须阶段。”

精灵曰:“【三昧】。然而对此三昧,各宗看法不一。俱舍宗以之为十大地法之一,唯识宗则列为五别境之一。而此二宗均以之为心所之一,认为心为此心所所摄持,故能住于一境,然而经部则认为心于一境相续而转,名三摩地;《成实论》主张三昧与心无异,即二者皆不许另有心所存在。”

月净佛道:“(梵samādhi,巴samādhi,藏tin%-n%e-h!dsin)。在旧译经典中,往往将三摩地(samādhi,三昧、等持)、三摩钵衣(samāpatti,等至、正定现前)、三摩呬多(samāhita,等引、胜定)混而为一,皆译为三昧。实则其中唯三摩地是三昧。且据有部的说法,三摩地通有心定、散定,三摩钵底及三摩呬多则通有心、无心,而不通于散定。此三摩地一语,并非佛教固有的用语,在佛教兴起时代的印度已广被使用,瑜伽派视之为解脱的方法,置于瑜伽八支中的第一支。后来佛教也采用此语,纳入佛法体系中。三摩地、解脱、禅及三摩钵底等词,皆指心相续转于一境的状态,但其义略有小别。”

“《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一云(大正26·82c)︰‘禅者,四禅。定者,四无色定、四无量心等皆名为定。解脱者,八解脱。三昧者,除诸禅解脱,余定尽名三昧。有人言,三解脱门及有觉有观定、无觉有观定、无觉无观定名为三昧。有人言,定小三昧大,是故一切诸佛菩萨所得定皆名三昧。’妙境、法境、莲境、华境、经境,所有的境界与三昧剑灵真火结合。”

参言梵希神,立即讲到这些知识。

说天月神,的分析神,画出更多的文字和画面。

说到,更多重要的事情。

除上述外,《大智度剑论》灵卷,剑二十八,也谓三昧剑有两种︰(1)声闻法中之三昧剑,即空三昧剑、无愿三昧剑、无作三昧剑;

(2)摩诃衍法中之三昧剑,即有觉有观剑、无觉有观剑及无觉无观之三昧剑。

其次在三重三昧剑中,又有空空三昧剑、无相无相三昧剑、无作无作三昧剑等。

综合以上二剑论所说,狭义之三昧剑乃指空等之三三昧剑,广义则指四禅剑及其他诸定剑。

在原始佛剑教中,如《阿含剑》等剑灵经典,所说的三摩地剑,大抵是四禅八定剑、空无相无愿剑,及有觉有观剑等的三昧剑。

“大乘剑灵经典中,则出无数种三昧剑,如《法华经》卷一出无量义处三昧,旧译《华严经》卷六出华严三昧,《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五出海印三昧,《超日明三昧经》卷上举出十一种三昧,《大品般若经》卷三及卷五举首楞严、宝印等百八三昧等等。”

“而以说三昧为主要内容的三昧经典亦多,如《般舟三昧经》、《慧印三昧经》、《自誓三昧经》、《佛印三昧经》、《念佛三昧经》、《金刚三昧经》等。”

“此外,天台剑宗立有四种三昧剑的修行,依《摩诃止剑观》卷二(上)所载,有︰常坐剑、常行剑、半行半坐剑及非行非坐剑四种剑,而修四种三昧剑的道剑场,称为四三昧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