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一九〇七年
闻萍醴义师失败有作
呜咽笳声怨,南朝王气消。[112]
赤乌吴正朔,[113]黄犊汉歌谣。[114]
胡运百年永,[115]楚风三户凋。[116]
招魂何处是?江汉水迢迢[117]。
题解
萍浏醴起义,又称“丙午萍浏之役”。是同盟会策动会党和矿工举行的武装起义。1905年,湖南发生水灾,官僚豪绅乘机哄拾米价,饥民载道。1906年,同盟会会员刘道一等从日本回到湖南联络会党,宣传同盟会纲领,酝酿起义,相约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三处同时发动。起义于12月初爆发后,各路义军遍布附近几县,数日内即占领麻石、文家市、上栗市等重要市镇,推会党首领龚春台为起义都督,发布中华国民军起义檄文,以同盟会政纲为号召,屡败清军,声势浩大。清政府调集湘鄂赣及江宁军队数万人镇压。起义军被迫分散作战,至月中溃败。刘道一等死难。柳亚子本人并未直接参与此次起义,故曰“闻萍醴义师失败有作”。
吊鉴湖秋女士(四首)
恶耗惊传痛哭来,吴山越水两堪哀!
未歼朱果[118]留遗恨,谁信红颜是党魁!
缺陷应弥流血史,[119]精魂还傍断头台。
他年记取黄龙饮[120],要向轩亭[121]酹一杯。
黄金意气铁肝肠[122],革命运中最擅场[123]。
天壤因缘悲道韫,[124]中原旗鼓走平阳。[125]
飘零锦瑟无家[126]别,慷慨欧刀有国殇[127]。
一笑人间痴女子,如君端不愧娲皇[128]。
饮刃匆匆别鉴湖[129],秋风秋雨[130]血模糊。
填平沧海怜精卫,[131]啼断空山泣鹧鸪。[132]
马革裹尸[133]原不负,蛾眉[134]短命竞何如!
凭君莫把沉冤说,十日扬州[135]抵得无。
漫说天飞六月霜[136],珠沉玉碎[137]不须伤。
已拚侠骨成孤注,赢得英名震万方。
碧血摧残酬祖国,[138]怒潮呜咽怨钱塘。[139]
于祠岳庙[140]中间路,留取荒坟葬女郎。
题解
此诗作于1907年。这一年正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的“多事之秋”:徐锡麟在安庆谋刺恩铭,秋瑾于绍兴就义,杨卓霖遇害,潮州黄冈、惠州起义先后受挫;黄兴两番进攻钦、廉一带,并偕胡汉民袭取广西镇南关,亦相继失败……这一系列事件无疑会给诗人的心头笼上浓重的阴影。在此诗中,诗人将秋瑾喻为衔石填海的精卫,足见诗人并不甘沉沦,一种殄灭仇雠、光复河山的拯世宏愿盈溢于墨楮之中。至若“六月飞霜”“钱塘怒潮”诸典的化用,皆有无穷悲慨寄焉。由于第四首前三联的超大容量,尾联一出,足以收绾全篇——一腔忠烈的鉴湖女侠,自当与于忠肃、岳武穆名垂千古矣。按:秋瑾,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字璇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1904年留学日本,次年先后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1906年为反对日本取缔留日学生而归国。在上海主编《中国女报》,力倡女权,昌言革命。1907年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联络金华、兰溪等地会党,组织光复军,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发动皖、浙两省起义。徐起义失败后,清军于同年7月13日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不屈。是月15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无题
偕刘申叔、何志剑、杨笃生、邓秋枚、黄晦闻、陈巢南、高天梅、朱少屏、沈道非、张聘斋海上酒楼小饮,约为结社之举,即席赋此。
慷慨苏菲亚[141],艰难布鲁东[142]。
佳人[143]真绝世,余子[144]亦英雄。
忧患平生事,文章感慨中。
相逢拚一醉,莫放酒樽空。
题解
柳亚子与陈去病、高天梅因倾心反清革命,夙有结社之愿。1907年冬,为酝酿组织南社,曾在上海相约诸友酒楼小饮,柳氏即席赋成此诗。约2年后,南社正式成立。此诗极赞无政府主义者苏菲亚、布鲁东,并将其视为楷模。此激壮之声,雄杰之态,无疑是诗人力拯国运的政治激情的外化。按:刘申叔,名师培,又名光汉,号左庵;何志剑,名震,为刘氏之妻。二人皆为江苏仪征人,曾在日本创刊《天义报》,宣传无政府主义。1909年,刘申叔为清两江总督端方收买,出卖革命党人。故南社正式成立时,刘、何并未加入。
杨笃生,名守仁。湖南长沙人。曾任《神州日报》主笔, 1911年以痛愤国事,在英国利物浦蹈海自杀。未加入南社。
邓秋枚,名实。广东顺德人。曾发起“国学保存会”,出版《国粹学报》《神州国光集》等,宣传反清革命。后未加入南社。
黄晦闻,名节。广东顺德人。与邓实等组织“国学保存会”,并创办《国粹学报》,后加入南社,以诗文鼓吹革命:辛亥革命后为北京大学教授,政治上趋于保守。
张聘斋,名家珍。江苏金山人。南社成员。
四月二十五日(四首)
伤心今日是何日?忍死遗民[145]泪眼枯。
从此中原虚正朔[146],遂令骄虏擅皇都[147]。
魂依凤辇排阊阖,[148]血洒龙髯泣鼎湖[149]。
二百年来仇未复,普天犹自奉胡雏[150]。
闽越金陵蔓草荒,[151]桂林灵气拥真皇。[152]
三忠[153]戮力身先殉,半壁偏安[154]事可伤。
西粤存亡归阁部[155],南云惨淡话中湘[156]。
最怜[157]日暮途穷后,犹有挥戈李晋王[158]。
翠华[159]摇落百蛮中,姬、姒[160]河山梦已空。
辛苦鹗音还粤地,[161]猖狂狼子胁秦封[162]。
蒙尘岂是徽钦主?[163]镌石争夸弘范功。[164]
回首高皇[165]干净土,神州依旧混华戎。
天南义旅[166]起堂堂,司隶威仪[167]旧帝乡。
小挫纵然闻洱海,[168]大勋终望集昆阳[169]。
一成兴夏诛寒浞,[170]三户[171]亡秦忆楚王。
好待收京传露布[172],十三陵[173]畔奠先皇。
题解
关于此诗,作者另有诗题云:“四月二十五日,前明永历皇帝殉国纪念节也。”按:永历帝,即桂王朱由榔。据《南疆逸史·永历帝》载:“十二月丙午朔,大清兵至,白文选(南明将领,桂王时,功封巩昌王)自木邦(在云南龙陵县南边外潞江之西)降;戊申,缅送上与太子至军前。明年三月丙戌,至云南府;四月戊午望日蒙难……蒙难之日,暴风雷雨,昼晦,士卒皆出涕。丛葬于北门之外。”按:清末爱国志士鼓吹民族革命,往往以追思明朝亡国之痛,寄托悲愤,此即柳亚子以《四月二十五日》制题之所由。如陈去病在给高旭的信中便痛切陈词道:四月二十五“为汉族最惨苦、最伤痛之一日。盖永历英主生为俘囚亦既已矣,而身受绞杀,死后更遭扬灰之戚,较诸杨琏真珈捣毁宋六陵,取理宗顶骨为饮器,其残忍为甚。……故特告君及安如(即柳亚子),务必来西湖向苍水墓上一哭,以泄吾无穷之悲。”在《永明皇帝殉国实纪》一文中,陈氏又说,历史上的这一天是“吾皇汉民族永堕于奴隶牛马之第一日也”。而在现实中,革命党人现在已经在云南发动了起义:“一剥而不复者,终古无是理也;有因而弗革者,吾又未之闻也。是以一发千钧,卜生机于硕果,普天同愤,须有待于今时。爰纪确闻,以告同志,庶几勖励,用报大仇……而我今国民军政府之进攻云南者,当共见有彩幢羽葆,立云中指麾,而益鼓动震奋以杀贼也,必矣。”(《永明皇帝殉国实纪》)陈去病相信天道的循环往复本身将为“革”提供便利。
陈去病的上述知见,在柳亚子的心中激起强烈的共鸣。他深信发生在“旧帝乡”的云南起义一定会得到更多的庇佑。一旦起义成功,则一定要用胜利的欢呼,告慰明朝历代皇帝的英灵:“好待收京传露布,十三陵畔奠先皇。”全诗充溢着对清廷惧外媚敌的无耻行径的极度鄙夷,对外夷凭陵、清廷颟顸无能的现状深致忧虑,对发生在“旧帝乡”的云南起义寄予厚望,诗人的一腔忧国忧民的血泪真情,夺纸而出。
自题磨剑室诗词后
剑态箫心不可羁[174],已教终古负初期[175]。
能为顽石方除恨,便作词人亦大痴。[176]
但觉[177]高歌动神鬼,不妨入世任妍媸[178]。
只惭洛下书生咏[179],洒泪新亭[180]又一时。
题解
1903年,柳亚子自题诗稿曰:“磨剑室诗集”,且自称“磨剑室主”,盖取意于唐诗人贾岛《侠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借以自道行藏;柳亚子之所以崇尚作为“内美”之象征的“剑气”,无疑与诗人那种渴望建功立业的郁勃襟怀、沛然莫可御之的正大之气互为表里。
无题
南社会于虎丘之张东阳祠,同邑陈巢南、吴县朱梁任、虞山庞檗子、云间陈陶公、上海朱少屏、娄东俞剑华、冯心侠、宝山赵夷门、丹阳林力山、毗陵张采甄、张季龙、魏塘沈道非、山阴诸贞壮、胡栗长、歙县黄滨虹、顺德蔡哲夫、福州林秋叶、太原景秋陆咸来莅止,盖自社事零替以来,三百年无此盛矣!诗以纪之寂寞湖山歌舞尽,无端豪俊[181]又重来。
天边鸿雁联群至,篱角芙蓉[182]晚艳开。
莫笑过江典午鲫[183],岂无横槊建安才[184]。
登高能赋[185]寻常事,要挽银河[186]注酒杯。
题解
此诗系柳亚子为纪念南社成立而作。为增加“史”的因素,诗人巧妙地发挥了诗题这种“附加成分”的叙事功能,将南社成立的地素、人素(文本涉及的人物)、时素(文本涉及的时间范畴),通过诗题锚定在特定的历史规约的系统上,从而解决了以诗纪事的困难,然后便可腾出手来,尽情地感事抒怀,用心在焉。按:南社为辛亥革命时期进步的文学团体。由陈去病、高旭、柳亚子发起,1909年11月13日成立于苏州。社名取“操南音不忘其旧”之意。对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对清王朝专制统治,起过积极作用。
南社早期参加者多为同盟会会员,民国政要黄兴、宋教仁、陈英士等皆曾隶社籍。其后社员达千余人,但政治思想面貌趋于复杂:辛亥革命后,部分成员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斗争。随着革命的发展,少数人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少人则投靠北洋军阀和反动政治派系,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反对者。1923年终于因内部分化而停止活动。社员所作诗、词与文章,辑为《南社丛刻》,共出22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