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思,更相爱——我的“沔阳三蒸”
朋友聚餐选餐馆,如果我是主宾,征求我的意见,我会直言不讳地说,不要(上)川菜馆,不要湘菜馆,不要海鲜酒楼;如果是人家选好了餐馆,就座后点菜时征求意见,我就说有鱼或肉,有青菜,两样不辣的就行,别的随你们。
初次见面的会说:“你不是湖北人吗?湖北人是吃辣的呀!”
于是,我就要给他启蒙了:是呀,大致说来,国人的口味偏好是所谓“东甜、西酸、南淡、北咸、中辣”,湖北人大多能吃辣的;但是湖北名菜没有一样是辣的,比如毛泽东诗中咏到的“武昌鱼”,比如“湖北煨藕汤”,比如武汉的名小吃热干面、豆皮、汤包。只有什么“周黑鸭”(鸭脖子),是被我的仙桃老乡池莉的小说,在我离开武汉后的这十多年里搞出名的。
于是,我说,哪天我请你去尝尝我老家的“沔阳三蒸”,在广州好多家湖北餐馆都有这道名菜,它们跟辛辣不沾边。我住的“五羊新城”,就有家叫“手拉手”的武汉餐馆,以“沔阳三蒸”为招牌菜之一。从“五羊新城”往南,过广州大桥前行百余米,又有一家湖北餐馆,当然也有“沔阳三蒸”。最地道的,在中山大学南门不远处的康乐村,那里有很多做布匹和服装生意的沔阳(仙桃)人,家乡人做家乡菜给家乡人吃,聊慰思乡之情。
“沔阳三蒸”好在哪里?你跟人家说历史如何悠久是没有用的,对人家讲你的乡情乡思更是白费口舌,要讲它们如何有营养价值,符合现代人养生保健的追求,当然,同时也要有味觉享受。
在这两方面,“沔阳三蒸”还真不用吹,的确“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它既不辛辣,也不肥腻,更不咸酸,完全不用担心增长了“三高”。而且,我们江汉平原没有山珍海味,以“鱼米之乡”的鱼和米为主要食材的“沔阳三蒸”,自然是最地道最原生态的。
具体一点对外乡朋友介绍,要讲所谓“三蒸”,就是米粉蒸肉、蒸鱼、蒸蔬菜。而且,最正宗的蒸法是要“上甑”的,而不是用一般的蒸笼。这“甑”,不要望文生义,以为它是陶器,它是用杉木或松木箍的,外形如同一只战场上擂的大鼓。最好的蒸法,应该是把鱼、肉、菜三样与磨细的大米粉拌好后,放在米饭上一起蒸。
不要说我不懂美食,又从不下厨,嘴笨说不清楚,就是再能说会道的厨师,讲得再细再好,也不如你打开甑闻一闻香,盛出三蒸来亲口尝一尝。
老实说,我是一个家乡观念淡薄的人,相信“好男儿志在四方”的古训。能“系”住我的乡愁的(我一直认为,对于离乡的游子来说,是什么物事和亲友“系”住了他们的乡愁,而不是“记”住乡愁,就像我们水乡“系”船的有缆绳和桩子),除了年过花甲的姐姐及姐夫们,最是这“沔阳三蒸”了。
虽说“沔阳三蒸”,首先是因为它好吃,符合我的养生保健要求,才成为我的最爱;但是,也不可否认,在情感层面,我思念“沔阳三蒸”,因为其中有家乡风物和岁月流痕的记忆,有家乡风俗和亲人的念想。
在我的少年时代,中国一直处于贫困之中,即使在江汉平原这样的鱼米之乡,能吃上三蒸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只有每年除夕(俗称“大年三十”)吃团年饭,是一定要“上甑”,要吃“十碗(菜)”的。无论如何,父母也要拼出十碗菜来,其中就包括“沔阳三蒸”。来了贵客(比如新上门的女婿,俗称“姑爷”,又叫“娇客”),是要“上甑”的。别人家有“喜事”(主要是婚礼,也有生日宴之类),要请送了“人情”(礼金)的亲戚和乡邻赴宴(俗称“吃长伙”),那也是要“上甑”吃“十碗”的。
我印象中,“沔阳三蒸”的米粉,我们那一带叫“细米籽”,是用晚稻米磨的,据说早谷米不好吃。蒸鱼用的鱼,有鲤鱼,有青鱼,有鲩鱼,也有用不上正席的鳝鱼。我最喜欢吃蒸鳝鱼。蒸肉用的猪肉,据说最好的是五花肉,不肥也不瘦。我最喜欢吃蒸排骨。蒸菜用的菜,有好多种,随季节变化,我最喜欢的是茼蒿。我不喜欢吃蒸芋头,怕“发膨”胀肚子,芋头叶子或嫩梗子倒不错。监利县的舅舅来了,妈妈有时会让我们上地头田埂上挑“细米菜”(一种可开白色小花的野菜)做蒸菜……
往事历历,如梦如幻,这是情感,是私人的念想。而我真心地喜爱“沔阳三蒸”,一本正经地向外地出生的子侄辈和朋友推荐它,则是出于理性,觉得它有共享的价值!
2015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