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中英冲突及鸦片战争
中国国际贸易,英国最为发达,双方均为垄断;中国限制贸易于广州,买卖由行商主持,英国设有专利公司,其他商船不得来华。外船之来粤也,纳船货二税,货税则税率章程向未公布,船税分三等征收,大船纳银一千一百至二千余两,二三等船征银自四百至八百两。英国东印度公司船只多为大船,美船则为小船,他国兼有大小商船,英商颇处于不利之地位。官吏征税又多勒索。行商或以资本短少,不善经营,一八二七(道光七)年,倒歇两家,又有欠债不还者。公司视为口实,禀报两广总督李鸿宾请求废除行商买办,得在省城自租房栈,囤贮货物,关督视船征税等款。李鸿宾以其违反旧制,且与民夷不相交之意不合,批驳不准,而英船不肯入港,以为要挟,乃减船税,添置行商,作为让步之条件。公司原无别港贸易,商船再行入港,问题固未解决。一八三二(道光十二)年,英船北上,驶往福建、浙江、江苏、山东、奉天谋觅新港,船长告知华官则谓广东贸易不公,各省长官严禁人民与之贸易,乃再南下。中国时视商为末业,国际贸易,无足轻重,朝廷亦以区区税收不足介意,大臣疆吏不知形势之剧变,墨守旧法,专倾向于防弊。公司则以求利为目的,遵守中国之法令惯例,故得相安。及公司废除,争执遂起。
十九世纪初叶,英国工商业大形发达,其资本家以拿破仑之封锁欧洲大陆,妨碍实业之发展,要求政府取消公司专利之权,许其经商于印度、中国。一八一三年,国会通过议案,准许商人自由贸易于印度,公司仍得垄断中英之商业二十年。公司之买卖货物于广州也,设有职员,管理船只水手事宜,遵守中国之法令,相安无事。及专利之期将届,英国舆论高倡自由贸易于中国;其主要之理由,则为美国无专利公司,其在华贸易之地位占据第二,东印度公司之存在,徒为股东之利益耳。政府受其影响,公司势将失其专利之权。事闻于粤,李鸿宾传令英商寄信回国,略称公司解散,英国当另委员办理商业事宜。英国国会通过法令,取消公司之特权,遣派商务监督来粤,组织法庭,审理刑事海上罪犯等。一八三三(道光十三)年,英王委任律劳卑(william John Lord Napier)为监督。律劳卑为英王族,兼上院议员,曾任海军官长,地位颇高,其佐之者,多前公司之职员。英王谕其住于广州,其管理之区域,限于黄埔、广州,后始扩至虎门外之伶仃岛;又训令其与华官交涉,须本于和善劝说之原则,不得刺激中国人民之恶感,英人当守中国之法律。外相巴麦尊(Lord Palmerston)训令其到粤后,即以公函直接通知总督,斟酌情形,要求增加通商口岸,议定商约,但须谨慎从事,不得引起华人之恐惧与恶感;其交涉须报告于政府,听候训令,务使华官明了英王诚恳之志愿,而欲对于中国发生亲善之关系,促进两国人民之幸福。外相又令监督不必即时组织法庭,以起华人之反感。吾人今观训文之要旨,一方面则求迎合华人之心理,遵守中国之习惯,一方面则令监督函告总督。按之惯例,领事向称大班,其往来公文,总督则用谕批,大班则上禀帖,多由行商转达,乃自相矛盾,困难遂起。
一八三四年,散商来粤。七月十五日,律劳卑船抵澳门,会同属员,乘兵舰前往虎门外之川鼻岛,改船驶入黄埔江,二十五日晨,抵广州。方其抵澳之信息报于总督卢坤也,卢坤称为夷目,知其地位异于大班,饬令行商往澳,问其来意,告以中国法律,说其于得朝旨之先,住于澳门执行职权,苟欲来之广州,须先报于行商。行商二人往澳,而律劳卑已入广州之商馆,函告其使命于总督,请求谒见。行商二人见之,其译员方译原函为华文,行商告以总督命令,监督称其为官,将直接致公函于总督,并无须其转达。据卢坤奏疏,夷目不肯接行商,岂行商托词推诿耶?二十六日,书记前往投递公函,封面系平行款式,中写大英国字样。总督衙门远在城内,广州惯例,外人不得入城,乃候守于城门。斯门也,向为外人递禀之地。书记商请往来之官员转递,历三小时,无许之者,值按察使至,请其携往,不可,行商自请与之转递,书记弗许,官吏亦不为之传递,书记遂归商馆。明日,行商来访律劳卑,始说其改公函为禀帖,律劳卑不可。二十八日,行商奉命声明苟不改函为禀,总督终不肯收。双方相持不下。卢坤乃以律劳卑擅至广州,不守法令,迭谕行商通事,说其退出广州,以待朝命,苟或拒绝,则即证明其无能为,当受重罚。其心目之中,以为行商通事得与外人往来,有监督管理之权,本于推诿之思想,连坐之法令,而责其负责也。同时,粤海关监督重申管理夷人之章程,而益严其条例。
八月八日,行商再谒律劳卑,谓广州气候炎热,不宜于人生,婉劝其暂归澳门,律劳卑不从。后二日,行商函约英商开会于公所,讨论解决之方法;英商以监督之反对,不肯赴会。行商无奈,送上总督、监督会衔之命令于英商前辈。其所处之地位日感困难,总督令其对于律劳卑之行动负责,四次说其遵守旧章,退居澳门,而律劳卑反言一切事件当与衙门往来,不能接收传谕,亦不能具禀,毅然拒绝回澳之请。行商无如之何,乃为避免责任自救之计,禀告总督停止英商买卖。卢坤颇主慎重,意欲婉谕律劳卑回澳,批称英王向来恭顺,散商安静,不能以一人之过,概行封舱。封舱虽无损于天朝,而英国无茶叶、大黄,势将无以为生。夷目若不悔悟,则商业将永停止。又令行商传谕,告以“外夷贸易事宜,向系洋商(即行商)经理,从无官为主持之事”,二国向来不通文移等情。而律劳卑不理传谕批示。会卢坤得报英舰二只泊于虎门之外,饬委员三人问其来粤办理何事,谕其兵船回国。二十二日,行商通知律劳卑谓于明日有官员来访,监督大喜,信其达到待遇平等之目的矣。及期,委员三人来至商馆,通事依照习惯,列官员之位于上座,律劳卑改放座椅为西方会议之式,争执达两小时,委员久立于门外。始肯让步入室,及坐,询问律劳卑来粤之原因职务,及其回澳之期。律劳卑答称来粤,由于前督函请英国派员管理商业,职务则于函中述明,总督接收之后,自可明知,返澳之期,现尚未定。此段所叙之会访情状,据摩斯《大清帝国国际关系史》(Morse,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之一三二至一三三页,而于兵船回国,则无只字。据卢坤奏报,委员带同通事前往,夷目不肯令其传转言语,无从晓谕。卢坤所奏,殆为避免责任之饰辞,抑岂委员之蒙蔽乎?
卢坤以为夷目执拗傲睨,乃以封舱为恫吓,责令行商说其出境,急于星火。律劳卑仍不屈服,出示晓谕英商不必以停止贸易为虑。卢坤谓其居心抗衡,商于关督等官照例封舱,九月二日,出示停止英夷贸易,四日,发贴布告,指摘英王未有公文知照夷目来粤。律劳卑自称夷目,究不知为商人,抑为夷官,乃不遵守法度,妄肆要求,以自绝于天朝,其他夷商仍得贸易。卢坤采取之方法,自当时中国之思想而言,颇为和缓谨慎。卢坤在粤年久,明知英国船炮之利,顾虑关税之收入,不敢轻启衅端,其奏报朝廷,则谓市尘稠密,又值乡试,不宜用兵,且夷目尚无不法别情,众商怨之;封舱之后,禁船入口,“使其内外消息不通,律劳卑内则见逼于同类,外则莫逞其阴谋,自不能久居夷馆”。其所谓众商怨之,盖据行商之禀报;仍令其晓谕散商,并遣军队监视。七日,泊于虎门外之兵船二只奉命入港,炮台发炮阻之,不得,驶入黄埔江,结果增加卢坤之责任,而交涉益趋于恶化。卢坤命塞省河,调兵船巡防,派兵严备,一方面仍令行商晓谕英商,据其奏报则称创之太甚,将扰于他地也。会律劳卑身染疟疾,不能视事,交涉由商人传转,商人谓律劳卑不知例禁,兵船护货,误入虎门,自知错误,求恩下澳,兵船退出。其言虽不免于粉饰,而商务监督固屈服矣。二十一日,英舰驶退,律劳卑率其属员登船而去,卢坤遣兵船八只监之,奏称将其“押逐出口”。二十六日,律劳卑抵于澳门,卢坤复准英商贸易。奏上,道光谕曰:“始虽失于防范,终能办理妥善,不失国体,而免衅端,朕颇嘉悦,应降恩旨。”君臣之心,以为问题解决矣。
综观律劳卑来粤之始末,其争执要由于中外政教之悬殊,夷夏之别太严,而并起于误会也。英王委任律劳卑之为商务监督,为应粤官之请求;粤官之意,殆为大班式之领袖,负责管理英船水手而已。不幸英国委任要员来粤,而令其以公函通知总督。律劳卑乃不遵守惯例,直入商馆,要求总督平等相待,总督遂处于困难之地位。商务监督之来华,英国政府先未通知北京,又不给与证书。其驻于广州也,向无旧例,总督必须奏报朝廷,而于皇帝谕旨且无把握。盖政府不知国际关系之变迁,本于轻视外人之心理,囿于旧档成案,即可将其驳斥,如嘉庆称英国“蕞尔夷邦,何得与中国并论!”英舰驶入黄埔江,报之朝廷,卢坤奉旨革职留任,将士亦受重罚。朝旨倘或不准夷目驻于广州,而律劳卑已至商馆,当可认为办理不善,而即予以处分。律劳卑之递送公函,则又违反中国之体制,官吏首重体制,何肯与之平等往来?卢坤之言曰:“事关国体,未便稍涉迁就,致令轻视”,盖时英商陈说皆用禀帖,疆吏轻视夷狄,固不肯自降于卑位,而与夷目平等。尤有进者,人臣无外交之义,擅受夷书,即为私通外国,当受重罚。卢坤之地位颇为困难,乃不接收公函,托言其为商人,责令行商说其退出广州。同时,律劳卑不稍让步,争执既久,各趋于极端。律劳卑则以国际贸易,互有利益,英国之国势,不弱于中国,其长官往来,必须立于平等之地位,力拒改函为禀,进而要求谒见总督。今自吾人观之,要求谒见,出于英国训令之外,而又违反当时中国之习惯;其在西方,虽然当然,而固困难适行于十九世纪初叶之东方也,律劳卑深受刺激之后,报与外相曰:“凡与中国交涉,当以武力为后盾,否则徒耗时日耳。”十月,病死于澳门。粤官谓其违抗天朝,获得神谴,林则徐后于禁烟之时,尚以为言。律劳卑之来,促进两国之误会与恶感而已。
律劳卑既死,其属员德庇时(John Francis Davis)代为监督。德庇时初为东印度公司职员,在华颇久,精通华语,熟悉中国情况,及为监督,采行缄默政策。总督卢坤忽饬行商传知英商,转告国王,委任大班来粤。德庇时置而不理,劝说商人,维持现状,勿与华人口实。英商之在广州者,轻视向为公司之职员,反对其缄默政策;十二月,多数签名上书国王,请求派遣大员,而以武力改良待遇。德庇时反对此议,固不意政府后竟采行也,一八三五年一月,去职。其属员罗白生(sir George Robinson)代之。罗白生亦为公司之职员,遵其政策。会上川岛之土人捕获英船水手,扬言出金始得赎回;监督上书于总督,命人递送,其人备受侮辱,终未递出而归,幸粤官救出水手,其事始已。其时粤官既不承认商务监督,监督不能保护英商,而其处分判决之案,又多不能执行,外相巴麦尊且不之助,其职权益微。罗白生违反外相训令,设办公处于伶仃岛,报于英国,政府罢免其职。一八三六年十二月,嘉理·义律(Charles Elliot)继之,义律初为律劳卑属员,后以监督之迭更,渐居要职,至是,信其外交手腕,高于华官,由行商转递禀帖于总督,称其为英在华最高之长官。总督邓廷桢批示,谓其仍为夷目,而非大班,须暂住于澳门,迨奏明得旨之后,再来广州,明年,邓廷桢奏称义律如大班之例,至省照料,不得逾期逗留,朝旨许之。四月,义律始至广州,报告其经过于政府。外相令其不得再用禀帖,并须直接递送公函,义律既得训令,又以鸦片问题,复去广州。其时朝旨禁烟,粤督始认义律有管理英商之权,令其禁止商人贩运鸦片,义律遂回澳门,建议政府,谓用武力,始得中国之平等待遇,禁烟造成严重之局势,将或引起战祸。巴麦尊乃请海军大臣训令东方舰队保护在华英人之利益,于是英国对华之政策为之一变。一八三八年七月,舰队来粤示威。义律进省,为其司令代呈事件,要求免写禀字,嗣后有事传达,派人递信,而邓廷桢拒绝不收,乃归澳门。舰队长官遣人递信于水师提督关天培,请其代呈,亦不可得,但未造成事端。
英商自公司特权取消,得自由贸易于中国,而中国只许其贸易于广州,以为商业上之机会太少,税则无定,住于商馆,多感不便,盖自律劳卑后,管理外人之章程益严故也。其尤使之不满者,则为广州国际贸易,仍操于行商之手。英船之来粤者较多于前,争贩货物,茶丝之需要过于供给,价值大增,英商谓其处于不利之地位,益恶行商之专利焉。行商自改联保以来,流品益杂,道光据奏,疑其增加私税,拖欠夷钱,以致酿成律劳卑之不遵法度,谕卢坤等从严惩办。其复奏多为行商辩护,疏中所谓议定章程,严禁欠债,不过徒有其名,额数视前反有增加,竟逾三百万元。外商禀告总督,总督责令全体行商摊赔,初无效果。英商再行禀告总督,又报于本国政府。总督复令行商归还,一八三八至一八三九年中,行商摊还欠款约二十万元,余款尚多,且无利息,英商自不满意。其尤难于解决者,则禁烟之问题也。鸦片关系于我国者,至深且巨,兹言其略史于下。
鸦片传入中国,始于唐时。初以治病。其法制之成丸,形状类鱼,病人食之,颇有神效,食之既久,则成为瘾,不能间断。其在中国也,旧称罂粟,或称波毕,或作阿芙蓉,回人携其种来华。其种据植物专家之研究,则波斯产也,殖于甘肃、云南诸省,而大宗鸦片,则来自印度。初葡人垄断东方之商业,贩运鸦片来华,其后英国东印度公司扩张势力于印度,贩卖始多。其时国人改食为吸,说者谓受水烟、旱烟之影响而然,烟原产于美洲,西班牙人植其种于菲律宾岛,闽人经商于岛中者,传其种于福建,吸者日多,政府禁之,顾未有效。十八世纪,国人始仿其法,改吸鸦片。一说佛陀曾教其弟子吸烟治病,其说近于附会,鸦片之在今日印度,仍多吃食,固难武断其法来自印度也。吸烟之法,装烟斗于竹竿,置煮成烧好之鸦片一粒于斗上,火于灯上,而抽吸之,自此而后,吸者日多,一七二九年,雍正诏禁贩卖熟烟,开设烟馆;其时输入,年仅二百箱耳,但未有效。乾隆重罚内地贩卖之商人,亦无效果,东印度公司以其获利之厚,奖种于印度,土耳其、波斯亦有输出,其运入于中国者益多。鸦片之来粤也,关督视为货物,征税后运入货栈,由行商转买。一七九六年,嘉庆嗣位,诏禁鸦片,严重其罚,不意一八〇〇年,增至四千余箱,嘉庆再申前禁,外商不准输入,农夫不得种植,广东鸦片之贩卖,始脱行商之手,例定洋船到于广州,先取行商保结,保其必无夹带鸦片,然后准其入口,但时官吏、洋商莫不视为具文。其贸易情形,则与前不同,鸦片来粤,关督不征税金,外商或出售于澳门,或带至黄埔,卖于江中,贩卖之华人奸商贿赂官吏,上自总督,下迄胥吏,莫不视为致富之源。
一八二一(道光元)年前,鸦片输入最多之年,只五千余箱。会总督阮元严办澳门囤户,禁止鸦片入口,澳门黄埔江内始无烟土。人民之有烟瘾者,饭可不吃,衣可不穿,而一日不吸鸦片,便如大病遽发,卧于床中,涕涎交流,龌龊万状。夫法禁止吸烟,初则罪止枷杖,渐而递至徙、流、绞监候,何其销路反激增耶?曰:鸦片之改食为吸,嗜者始多,已如上言,社会上造成之原因,则非本章所当详论;兹略言其背景。我国人口增加不已,工商各业皆不发达,人民家居无事者,不知凡几,国内又无相当娱乐之游戏,闲居无聊,乃以一灯一枪,为其消遣虚度时间之计;其稍染疾病者,信其吸之,可即痊愈,由是吸烟进为朋友应酬之消费物品。其无以为生者,日益堕落,社会认为无赖,而千年来之礼教与道德,奖进姻睦,一家一族之中,富者当恤其穷困之亲友,无赖且得借端要挟,其无可靠之亲戚,则开烟馆,贩卖烟土,聚赌抽头,为社会上之寄生虫,甚者且谓苟不吸烟,反无衣食。迨其烟瘾已深,乃视鸦片为其第二生命,不惜抛弃一切,罄其所有,以过一时之瘾。官吏胥役视为利薮,勾结奸商,包庇转运,甚者更自吸食。外商之贩烟来粤也,专博厚利,反信腐败之官吏,借禁鸦片之名,重索贿赂而已。及是,黄埔江、澳门严禁贩烟,而国中需要之量数,未为稍减,烟犯不惜出其重大之代价,以求得之,外商应其所需,泊烟船于虎门外之伶仃岛。自一八二一至一八三九年,史家称为伶仃时代,外船卸其所载之烟土于趸船,奸商之贩卖者,勾通巡海兵弁,用扒龙快蟹等船,运银出洋,运烟入口,船中有火器自卫,外商更有贮鸦片于南澳者。美人记载官吏之问答,可见其公然包庇。外商出售鸦片之后,多带现银回国,获利之厚称于当时。内地则四川、云南、广东、福建、浙江初皆种植,一八三一年(道光十一年),奉旨严禁。刑部加定烟犯罪名,督抚及地方官年终具结,谓其署内无食烟之人,不幸多为具文。一八三五年,鸦片输入竟达三万箱。
于此禁烟而烟反行畅销期内,鸦片问题日益重要,其常刺激官吏者则银价日贵也。外商初至中国,带银贩买丝茶,及鸦片之销路日广,改运鸦片。嘉庆四年(一七九九年),粤督觉罗吉庆奏言“以外夷之泥土,易中国之货银”,请禁贩买烟土。嘉庆二十三年(一八一八年),粤海关总督限制夷商带银三成回国,伶仃期内烟贩概用现银买烟,外商买货之后,常有余款,其不贩货者则带之回国。每两纹银,先换制钱一千文上下,而时增至一千六百,地方长官解银入京,常或补赔。鸿胪寺卿黄爵滋奏云:“自道光三年至十一年(一八二三年至一八三一年),岁漏银一千七八百万两,自道光十一年至十四年(一八三一年至一八三四年),岁漏银两千余万两,自道光十四年至今(一八三四年至一八三八年),漏至三千余万之多。此外福建各海口,合之,亦数千余万两。”其数究非切实调查而得,颇可怀疑。其时兑换无一定之比例,钱商视其币质及需要定之。道光制钱轻于前代,亦其要因之一,时人则信鸦片漏卮造成银贵也。自道德方面观之,吸烟实为罪恶——破坏家庭之幸福,社会之治安,禁烟之动机,初盖生于道德观念,后则兼为经济问题。
一八三六年,太常寺少卿许乃济为免纹银出口之计,上奏弛开烟禁,以货易货,庶塞漏卮。文武官员、士子、兵丁,吸者斥革,不问民间,并许其种植罂粟。道光下其议于广东长官,长官奏称可行,而内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朱罇,忽持异议。一八三八年六月黄爵滋言之尤力,请限期戒烟,犯者死罪。道光谕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地将军及直省督抚各抒所见,妥议章程。迅速具奏。疆吏复奏或赞同死罪,或反对严刑,中无一人主张弛禁。道光更谕朝臣复议,亦无异言。十月,谕曰:“各直省将军督抚,趁此整顿之时,同心合意,不分畛域,上紧查拿,毋得稍行松劲。其贩运开馆等犯,固应从重惩办,即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吸食不知悛改者,亦著一体查拿,分别办理”,京中王公有以吸烟革爵罚俸者,许乃济亦以冒昧渎陈降级致休。帝既决心禁烟,十二月,诏授湖广总督林则徐钦差大臣,颁给关防,驰赴广东查办海口事件,节制水师。复谕邓廷桢不可观望推诿,须力合作。方许乃济之请弛禁也,义律信其计划当必采行,其时外商贩卖鸦片,获利颇厚,而其道德观念,尚未认为罪恶,反信官吏之腐败,禁烟之无效,弛禁征税之后,得免偷运,而易于管理也。乃事出其意想之外,而总督邓廷桢下令驱逐贩烟商人九名出境,义律言其未贩鸦片,九人亦未离粤,邓廷桢查拿烟犯,缴收烟枪,严禁窑口,责令水师搜捕走私船只,谕饬夷人趸船离粤,外商推诿,几致封舱。
道光十九年(一八三九年)三月十日,钦差大臣林则徐抵于广州。林则徐生于福建侯官,身长不满六尺,而英光四射,声如洪钟,警敏精核,顾其早入仕途,虽在交通便易之大城,而亦不知外国之情状。其为官也,清正果决,所至有声,及朝议禁烟,官至湖广总督,于其境内,搜获烟枪三千余杆,土膏一万余两,民妇称谢,上疏详言鸦片之害,及禁烟办法。道光授为钦差大臣,予以便宜行事之大权,则徐入京陛见,决心禁烟,其谕外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抵粤后,奏言夷船闻风开驶,难保不潜行售卖,宜乘势驱逐,且曰:“贩卖之奸夷,多在省馆,虽不必遽绳以法,要不可不喻以理,而怵以威。臣林则徐当撰谕帖,责令众夷人将趸船所有烟土尽行缴官。”十八日,林则徐等坐堂,传讯行商,发下谕帖,其主意则晓谕夷商将泊伶仃等洋趸船所贮之鸦片,尽数缴官,由行商查明,造具清册,呈官点验,收明毁化,一面出具夷字、汉字合同甘结,声明嗣后来船永远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字样,限期三日内回禀,并令行商伍绍荣等到馆开导。明日,海关监督下令封港。封港据林则徐奏疏,在义律人省之后,由于颠地(Lancelot Dent)欲逃,照例办理;其言颇可怀疑。据外人记录,林氏抵粤,外船出入虎门已失自由,义律进省,途中颇受危险。英人详记此事之原委,虚构殆不可能,林氏则患朝廷责其轻启衅端,所奏盖不免于装点。此为国内之积习,非独林氏一人为然也。及三日之期,英商议决禀告钦差,谓其住于广州,深知法禁,不敢贩烟,钦差固不之信,始肯缴交鸦片一千余箱,钦差言其数仍不足,传谕在粤年久之颠地入城,他商患其留之为质,称无保障,不敢应召。二十三日晨,广州知府等官及行商人于公所,官员业已摘去顶戴,行商二人带有铁链,钦差盖以其奉行不力,而予以惩戒也。英商四人见之,官员行商力说颠地遵命入城。林则徐奏疏,称其恭顺,赏以红绸二疋,黄酒二坛,并饬其开导夷商缴烟。斯日会商达于深夜,未有结果,将于明日再行讨论。会义律自澳入馆矣。
初义律住于澳门,二十二日,得知钦差谕帖,令虎门外英船驶往香港,将由兵舰保护,致抗议书于澳门同知,报告其事于本国政府,谓钦差大臣借端勒索,将取坚决之态度,以应此变,明日,乘船前往广州,途中冒险前进,二十四日,抵于商馆。粤人大惊,谣言蜂起,林则徐奏称颠地希逃,乃行封舱,且曰:“夷馆之买办工人,每为夷人潜通信息,亦令暂行撤退,并将前派暗防之兵役,酌量加添,凡远近要隘之区,俱令明为防守,不许夷人出入往来,仍密谕弁兵不得轻举肇衅,在臣等以静制动,意在不恶而严,而诸夷怀德畏威,均已不寒而栗。自严密防守之后,省城夷馆与黄埔澳门及洋面趸船信息绝不相通,该夷等疑虑惊惶。”工人退出商馆,并不得供给食料于外人,外人迫而烹煮饮食,洗涤用具,治理琐事。据美人记载,夜间仍有供给食料于外人者。二十五日,义律请求发给英船牌照,以去广州,钦差催其先行交出鸦片。二十七日,再谕夷商缴烟,内容一论天理,鸦片当绝,违天则死。二论国法,中国法令严禁鸦片,并优待夷人,乃今夷人贩烟,害内地人死。三言人情,广州为好码头,夷人互市,中国不惜其茶叶大黄。四述时势,政府决心禁烟。斯日,义律通告英商,略称现为生命安全之计,商务监督代表政府,缴交鸦片于中国,凡有鸦片之商人,须即报告其确数于监督;并用禀帖报告钦差大臣,情愿呈缴鸦片,明日,禀报鸦片总数凡二万二百八十三箱。斯数也,皆印产鸦片,义律意欲联合外商一致对华,美商所有之印土,一千五百四十箱交之,其报告之箱数,中有计算二次者,实数为一万九千七百六十箱,不足之数,买于新自印度来粤之商船,共值六万余磅,战后英国始出赔款偿清。他国产生之鸦片,则未交出,美商有土耳其鸦片五十箱,未曾呈缴,则其证也。义律禀报后,商馆之防守如故,钦差殆欲强其于二三日内完全交出也,旋知其在伶仃,万不能行,四月二日,许人供给食料于商馆。其奏报朝廷,称义律情愿呈缴鸦片,距撤退买办之时,业已五日,馆中食物窘乏,即赏给牲畜等物二百数十件。又曰:“凡夷人名下缴出鸦片一箱者,酌赏茶叶五斤。”对于外人,钦差宣布先行交出鸦片四分之一,买办工人回归商馆,再交四分之一,恢复黄埔澳门之交通,再交四分之一,许其贸易,扫数缴清,则恢复原状。
缴交鸦片,已有办法,其尚难解决者,则为甘结之声明,嗣后来船永远不敢夹带鸦片也。初钦差饬夷商具结,外商答称自愿不贩鸦片,唯无权力干涉商业,管理其他商人,而中国应向其政府交涉也,林则徐改定甘结,由各国领袖商人签字,商会讨论谓其牵入政治,宣告解散。钦差谕知义律,义律私谓宁死不从,对于钦差固不敢也。据林则徐之奏文,义律初请宽限,自开舱后凡在印度商港者,给予五月为限,凡在英者,给予十月为限,然后实行新例,则人皆悉知,忽而改称倘必取结,则英国人船只得回国,其惶恐无主之情状,可以想见。其时缴交鸦片,极形忙碌,商馆附近之守兵巡船,次第撤去。义律心怀怨望,意图报复,不惜越出职权,下命商人离粤,以为战争之初步。五月二十一日,鸦片缴清,后二日,钦差大臣林则徐、两广总督邓廷桢会衔指定烟贩十六名,永远驱逐出境。二十四日,义律、英商乘船前往澳门。方义律之将去广州也,恳求美商一同退出,且曰:“君去,则外商尽去,不久吾人可使无赖之华官让步。”美商答称国中无王,不若英国可得要求赔金也,拒绝其请。义律乃言将使美商,不能留于广州,其仇视中国之甚,实有求战之决心。
英商缴交之鸦片,存放于虎门附近,林则徐驰奏解送京师,御史奏言不便,道光谕其“率同文武官共同销毁,俾沿海共见共闻,有所震詟”。则徐得旨,患其火烧之后,余烬尚或可用,乃于海滩挑成二池,前设涵洞,后通水沟,先由沟道引水入池,撒盐其中,次投箱中烟土,再抛石炭煮之,烟炭汤沸,颗粒悉尽,其味之恶,鼻不可嗅。潮退,启放涵洞,随浪入海,然后刷涤池底,不留涓滴。共历二十三日,全数始尽销毁,逐日皆有文武官员监视,外人之来观者,详记其事,深赞钦差大臣之坦然无私。自吾人观之,于腐败官吏之中,而林则徐竟能不顾一切,毅然禁烟,虽其计划归于失败,而其心中,则为人民除去大害,可得昭示天下,固民族之光也,其失败之主因,多由于对外知识之浅陋,以为英国毫不足畏,欲以武力恫吓解决,乃不辨明有罪无罪,一律围困之于商馆,使其饿而缴交鸦片。巴麦尊致书清相,陈说英国之立场,一谓官吏先前包运鸦片,置而不问,一旦强迫商人缴交,一指凌辱英国职官。二者均非创始于林氏,钦差大臣之责任,不过适用旧法而已。适当处置之方法,一则切实管理沿海岛屿,一则与英国交涉解决。不幸前者为时太久,后者先无前例,时人囿于环境,知止不殆,知之,亦不能用。八月,林则徐得旨准许照会英国女王维多利亚(Queen Victoria),内称英国恭顺,而不肖者夹带鸦片来华,夷人分中国之利,而害中国,天良何在?别国贩烟至英,亦王所深恶而痛绝也。告以新例缴烟,亦可免罪。同时,林则徐捕拿烟犯,搜查鸦片烟具,创设戒烟所。其奏报成绩,称迄于六月二十八日,获犯一千七百九十二人,土膏六十四万八千七百五两,枪七万二百七十八杆,锅五百六十五个。大臣议定凡设窑口贩土者,首要斩立决,从犯绞监候,夷人贩土者斩,予以一年六月为限,限内缴烟者免罪,上谕戒烟限期一年六月。各省长官受其影响,奉行颇严,而随在吸食之官绅、工商、妇女、优隶、僧尼、道士固不能一旦断瘾也。鸦片之市场,需要犹殷,价目昂贵,改由福建海岸偷运,朝命邓廷桢往办。禁烟既有希望,苟无意外之变,最低之限度,鸦片之为害,当必减少于国内也。
英商去后,广州国际贸易衰落,粤官始大惊讶,初义律住于商馆,连具十余禀,词均恭顺,及离广州,尚请派员妥议章程,林则徐派员前往,并赏以茶叶一千六百四十箱。义律既至澳门,心无所惧,六月五日,禀称船只入港,须候本国训令,如许于澳门装货,则感戴靡既,乃不肯议章程,拒领茶叶。此后凡有批谕,皆不接收。其驶入黄埔而贸易如故者,则为美国商船等。先是,林则徐访知美商鸦片,出产印度,贩自英商,召问美国大班(领事)。大班言辞相同,故无问题,至是,美船抵于码头,船主立时具结,结文略称遵守天朝之新律,不带鸦片入境,其贸易状况,一如往日。英船之集于香港也,互相保护,其贩来之棉花货物,运去之茶叶丝绸,概由中立国之商船转运。义律初甚恶之,欲禁茶丝运往英国,顾无实效,七月七日,外国水手醉酒暴动于九龙之尖沙村中,棍杀林维喜。村人谓为英人,粤官谕令义律交出罪犯,义律不收谕文,后始答称国籍姓名,究不可知,悬赏缉凶,出款抚恤死者之家,判定嫌疑人之罪。林则徐奏曰:“人命至重,若因英夷,而废法律,则不但无以驭他国,更何以治华民?义律肆意拒违,断非该国王令其如此,安可听其狂悖而置命案于不办?任奸宄以营私坏法养痈,臣等实所不敢”,乃遣兵驻于香山,以便控制澳门,禁给英人食料,撤退买办工人,谕饬葡官驱逐英人。英人五十七家,迫而住于船上,深感不便。会军舰一只来粤,义律商于葡官,准许英人居住,由其保护澳门,葡官婉辞拒之。九月四日,义律带船至九龙口岸开枪射人,死兵二人,伤者六人,强购食物而去,又以失船将欲封港,美商抗议,乃止。义律之禁止贸易也,英商之损失颇巨,渐而改变思想,林则徐新奉上谕,不可冒昧偾事。双方由葡官居中传达,再行接近,二十四日,澳门同知蒋立昂奉命与义律会商,义律言趸船无烟,自愿请人往搜,结具分写汉文洋字,由其加印,对于林维喜案,则言醉酒滋事者,中有美人,可由其悬赏缉凶。中国方面说其交于华官代审,义律更求住于澳门六日,清理事件,许之。其磋商具结之经过,林则徐奏曰:“结内但云如有鸦片,将货物尽行缴官,而于人即正法字样,仍不肯写。”其原因则以船主、货主并为一谈,而水手私带,兵役栽赃也。关于贸易,据澳门新闻纸之记载,钦差先有印约,许于虎门外之川鼻岛起卸货物,中国方面现无材料将其证明,具体办法,究不可知。会英船“Thomas Coutts”以为监督禁令,越出职权,置之不顾,十月十五日,驶入黄埔具结贸易。商船“皇家撒克逊号”(Royal Saxon)亦将入港。林则徐以为英商就范,又奉朝旨不必顾虑商业,改取坚决之态度,二十五日,下令义律交出林案之罪犯,并谓泊于外海之船只,限于三日内入港,或驶归国,否则纵火烧之。后二日,责问义律不禁海岸之鸦片贸易,令其交出汉奸,义律答称出于职权之外,商于舰长史密斯(H.Smith),史密斯率兵舰二艘,驶向虎门,义律同往,十一月二日,抵于川鼻岛,要求取消焚毁英船命令,准许英人住于岸上等。三日午前,水师提督关天培率兵船二十九只前向英舰,史密斯令其后退,不得,开炮击之,战祸遂起。林则徐奏称,“皇家撒克逊号”入口,而兵船追令折回,关天培闻而诧异,率兵船阻之,英船开炮。其奏言开战之日,与外人记录相同,而所叙之情节与之迥异,岂观念不同,而报告各谋卸责耶?“皇家撒克逊号”以受军舰之阻挠,不得入口,固为事实。林氏奏言战胜,则不足信,斯役也,英舰损失极微,《中国文库》(或称《中国月报》)记载粤船之被击沉或破裂者凡四,余多受伤,逃入虎门。林则徐则称英舰败逃,不值追剿,夷兵落海,获帽三十一顶,四日、八日、十日等小战六次,均为全胜。
战祸之促成,自中国方面而言,殆由于官吏知识之幼稚,林则徐陛见皇帝,奏云:“内地茶叶大黄,禁不出洋,已能立制诸夷之命。”后至广州,奏曰:“茶叶大黄两项,臣等悉心访察,实为外夷所必需,且夷商购买出洋,分售各路岛夷,获利尤厚。”大臣亦信夷人嗜利,不能自绝于天朝。钦差心中既有成见,以为外人不敢启衅,乃命兵士巡船包围商馆,断其供给,外人住于馆中者,不论国籍,不分良莠,处于惊惶困难之中。及义律禁止英船入港,林则徐奏曰:“义律之勒令夷船聚泊口外,仍为图卖新来鸦片,恐被进口搜查起见,夷情诡谲,如见肺肝,即无别滋事端,亦不得容其于附近口门,占为巢穴。”林案发生后,英人不得住于澳门,钦差谓其缺乏粮糗淡水,“此一端,即足以制其命”,又以中国封港,其货无处可卖,其本国距离中国太远,出兵不易,女王叔父有觊觎之心。安南曾诱歼其船,他国恶之,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国,即或战争,中国亦无所惧,且曰:“夫震于英吉利之名者,以其船炮利而称其坚强,以其奢靡挥霍而艳其富,不知该夷兵船笨重,吃水深数丈,只能取胜外洋。破浪乘风,是其长技,唯不与之在洋接仗,其技即无所施。至口内则运掉不灵,一遇水浅沙胶,万难转动。是以货船进口,亦必以重资请土人导引,而兵船更不待言矣。从前律劳卑冒昧一进虎门,旋即惊吓破胆,回澳身死,是其明证。且夷人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其腿足缠束紧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奏上,道光谕其不可偾事,朝廷尚无战争之意,会九龙枪杀兵士报于朝廷,道光对于蒋立昂、义律会议,批曰:“既有此番举动,若再示以柔弱,则大不可。朕不虞卿等孟浪,但诫卿等不可畏葸,先威后德,控制之良法也。”川鼻战后,林则徐奏称小战六次,无不胜利;但曰:“苟知悔悟,尽许回头”,而朱批则云:“不应如此,恐失体制。”其时林则徐尚欲保护英船入口,朱批则以其同为一国之人,不应如此办理,且曰:“若屡次抗拒,仍准通商,殊属不成事体,至区区税银,何足计算!”更诏授为两广总督,防备英人。林则徐之初坚决而后让步者,盖其留心外事,已知战争实无把握。英船泊于香港,水师无如之何。所可惜者,朝廷尚不能辨明传言与事实也。十二月六日,粤吏布告停止英商贸易,一八四〇年四月,林则徐奏称利用渔户,烧汉奸船大小二十二只,蓬寮六处,除烧死淹毙外,尚生擒十名,足寒英夷之胆。乃时英船尚在香港,而水师不敢驶出虎门,唯自杀汉人而已。军事则虎门炮台,曾由邓廷桢修筑,林则徐命造大炮,沿海诸省则无防备。
英国远在欧洲,其时传递信息,顺风三月,迟则四五月,最迟六月。义律报告及商人请愿书,九月,始到伦敦。巴麦尊作为根据,承认义律越出职权引起战祸之行动,义律之敢若此者,盖自律劳卑死后,迄于林则徐之来广州,英国对华政策,除规定公函往来而外,别无训令,对于商人,警告其不能保护贸易于一国境内,而违反其国之法典,其因中国执行禁烟法令,而受损失者,由于自取;而于商务监督,则饬其不得干涉商人之企业。二者尝相矛盾,历任监督均言除武力而外,难得解决争执之问题。其海军来粤示威,已趋向于改变政策,义律遂得利用时机,其向九龙华兵开枪,则造成战祸也。及林案发展,川鼻海战,报至伦敦,政府益得辩护之材料,大城商会,及工商界领袖主张出兵。政府党之议员倡言宣战,其一部分竟不知东方情状,如发言者,有谓中国准许贩卖鸦片,有谓苟不惩戒中国,则危险将及印度。其主战之理由,则为侮辱英国国旗,妨碍商业,强取财产,而须出兵求得将来安全之保障,以及外交上之平等也。其反对党者,谓华人不知英国国旗,而政府不应强输毒物于中国也。其党势力弱小,国会通过宣战,政府遣军舰陆军来华,决定一八四〇年六月,封锁广州。女王任命乔治·懿律(George Elliot)为和议专使,义律为副使。
一八四〇年五月,林则徐奏称英夷兵船来粤,六月二十一日,其海军指挥伯麦(Colonel Sir Gordon Bremer)始至,明日,布告自六月二十八日起,封锁广州。义律俄发中文通告书,诋毁林则徐,劝说华船赴英船停泊处贸易,由其保护等情。俄而懿律亦至。其时英国海陆军在华之实力大增,海军共军舰十六艘,大炮五百四十尊,武装汽船四艘,运输船二十七艘,陆军凡四千人,均归懿律节制。其军舰高大,汽船为新造之利器,行动自如,兵士各有利枪。中国军器,炮为百年前之旧式,极形笨重,陆军有弓、矢、长戟、刀剑、藤牌、鸟枪、扛炮等,兵士以弓矢为利器,恶用鸟枪,以其偶一不慎,火药爆发,而危险殊多也。将校既无军事知识,兵士又无严格之训练,缺额极多,器械恶劣,如火药官买例价每斤三分,而时价则一百六七十文,乃以劣货充之。澳门新闻纸论中国武备曰:
中国之武备,普天之下,为至软弱极不中用之武备,及其所行为之事,亦如纸上说谎而已。其所出之论,亦皆是恐吓之语,皇帝之官府办事,只有好斗气,相争而小胆。其国中之兵,说有七十万之众,若有事之时,未必一千合用,余皆下等聚集之辈。其炮台却似花园之围墙,周围有窗,在海岸远望,亦是破坏,炮架亦不能转动,却似蜂巢。其师船之样,若得我等或美利坚之私兵船,在一点钟之久,即可赶散各师船,中国敌外国人,不过以纸上言语,真可谓之纸王谕国矣!
报纸之论调,轻侮中国,无以复加,其一部分固国内之实情。据裕谦奏疏,民间先已传抄外国报纸上之信息,此殆出于英人之口吻。裕谦主战,其言英船,宽有三四五丈不等,长有二三四十丈不等,厚有尺余,较国内兵船及闽广大号商船,均大至倍蓰,固信而有征。广州封锁之后,懿律统率军舰来浙,其去广东者,非惧林则徐之设防,乃奉行本国北上之训令,而以交涉于广东,无所进步也。七月四日,舰队驶达舟山群岛,要求定海镇将张朝发献炮,不得,进攻,城陷,知县姚怀祥自杀。英国之用兵,作为交涉之胁迫,主旨仍在议和。七月二日,英船以白旗前往厦门递送巴麦尊译文公函,请求长官转递朝廷,守将拒之,英船遂去。闽浙总督邓廷桢夸张战胜,上奏道光,且曰:“所获夷尸,当场脔割,悬首炮台,共见共闻。”英船于浙,则托鄞船投递公函于浙江巡抚乌尔恭额。浙抚以其居心叵测,奏称即将原书掷还,英人言其抄录译文,始行退还。其时沿海要港,有英舰巡查,禁止船只出入。八月,英使坐舰驶入渤海,进逼北河,要求长官派员接收照会,直隶总督琦善约其于十八日听候回信,将其奏报朝廷,道光许其接收,十五日,遣人往收公函。其辞甚长,略称中国初不实行禁烟,官吏私受规礼,包庇贩卖,忽而吓勒缴烟。函中要求凡五,一给偿货价,二昭雪亵渎,平等待遇,三割让岛地,四清还商欠,五赔偿费用,其细目则向专使议商。琦善复称林则徐受人欺蒙,措置失当,冤抑可代昭雪,于其要求,初则婉辞拒绝,无如直隶海防毫无预备,乃奏英夷愧悔,道光谕以羁縻之法应之。三十日,琦善接见义律,懿律则未上岸,义律出全权证书,提出要求,欲琦善承认,否则开仗,封锁北河。琦善以“天津切近京畿,盐漕铜船出入,边衅一开,则殊危险”,迫而让步。义律对于烟费,必欲中国赔偿,而上谕不可,义律仍不让步,再言烟费不已,琦善答以隐约之辞,谓经钦差大臣秉公查办后,必有满意之解决,最后议决“即以所言为定,俟到粤再行商议,条件未妥之前,不能撤兵”。九月,英舰南下。
定海陷后,朝廷始知局势之严重,上谕将浙抚乌尔恭额交部议罪,谓其事前既无准备,临事复觉张皇,以致该夷船驶至定海县,纵令三四千人登岸滋扰,提督亦受处分。初,林则徐奏称夷船或至天津,皇帝下谕琦善断不能据情转奏,渐乃听信传言,怀疑林则徐致寇。七月,下谕两江总督伊里布著颁给钦差大臣关防,驰驿前往浙江,查办事件,其使命盖防英人,而说者疑其访查林则徐构衅之由。及英舰抵于北河,琦善洞悉英夷船坚炮利,而中国炮为旧炮,不足防守,主张抚议,先言英人负屈之由,无从上达天听,继称停止英人商业,其货变色,赔累不支,遂铤而走险,现有愧悔之心,后向人言,“极称英夷强横,非中国所能敌,并称此次若非设法善退,夷船早已直抵通州”(御史高人鉴奏语)。道光初禁转达夷情,忽而谕其接收公函,更下诏曰:“著该督随机应变,上不可以失国体,下不可以开边衅,总期办理妥善,毋负责任。”其改变政策者,殆以英人诉冤,朝廷秉公办理,即可无事,战事持久,沿海各省均须设防,调兵遣将,所费不赀。林则徐在粤,于英舰封港,捕去出口之船只,除奏疏表示愤懑外,别无办法。伊里布抵浙,首言浙江江南之水师单薄,闽粤之水师较强,迭请调之入浙。朝廷以其顾此失彼,均不之许。朝廷既主和议,八月,林则徐奏报烟禁,朱批曰:“外而断绝通商,并未断绝,内而查拿犯法,亦不能净,无非空言搪塞,不但终无实济,反生出许多波澜,思之曷胜愤懑,看汝以何词对朕也。”此后凡其奏章,均有朱批驳斥。十月,林氏奏称英夷不能持久,烟禁必当维持,不可羁縻,中有他国效尤,更不可不虑,帝于其旁批曰:“汝云英商试其恫吓,是汝亦敢效英夷恫吓于朕也,无理可恶。”奏云:“若前此以关税十分之一,制炮造船,则制夷已可裕如”,又于其旁批曰:“一片胡言。”其时琦善已授钦差大臣,驰往广东,林则徐、邓廷桢均奉旨革职,诏曰:“本年英夷船只,沿海游弋,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直隶、盛京等省,纷纷征调,糜饷劳师,此皆林则徐等办理不善之所致。”对于转递公文,道光则欲臣下转奏,使其洞悉夷情,辨别真伪,相机办理。疆吏裕谦奏称不敢代奏夷书,朱批斥其顾小节,而昧大体,必致偾事。乌尔恭额以未递夷书,奉旨拿问办罪。伊里布于浙,诱捕英人,上奏其事,朱批曰:“豺狼之性,岂肯甘心受亏,如有周章棘手之处,朕有所问矣!”伊里布始知朝旨,旋奏浙省,更不宜轻于攻击,致误事机,朱批则曰:“甚合机宜,不负任使,可嘉之至。”帝望和甚殷,不幸中变也。
英使返之定海,始知岛中潮湿,不宜人生。驻守之兵士,初则醉酒,营中多病,长官禁酒,而病者仍未减少,全军人数不足四千,而病者以一人或病数次,竟达五千,死者凡四百余人。义律以浙官捕得英人,囚于木笼,备受虐待,商请伊里布释放,伊里布允许改良待遇,而拒其请。英使复与伊里布议定浙江休战,十一月十五日,南下,二十日,船抵澳门,明日,船以白旗投书,而受炮击,转请澳门同知递送。琦善道歉始已。和议之初,懿律称病回国,其先一日,华官见之,毫无病容,说者谓与义律意见不合,托病去职。和议之难题,则为赔偿烟价,要求土地。烟费索价二千万元,琦善先许三百万元,不可,增至五百万,义律仍持异议,最后决定六百万,分五年交清。土地则义律鉴于英商住于船上,极感不便,要求割让香港不已。琦善曾奏报朝廷曰:“其岛环处众山之中,可避风涛,如或给予,必致屯兵聚粮,建台设炮,久之必觊觎广东,流弊不可胜言”,乃拒绝之。义律转请中国开放定海、厦门,更要求上海,交涉久无进步。琦善奏称密谕兵士防守,而炮台实不足恃,且曰:“即前督臣邓廷桢、林则徐所奏铁链,一经大船碰撞,亦即断折,未足抵御,盖缘历任率皆文臣,笔下虽佳,武备未谙,现在水陆将士中又绝少曾经战阵之人。从前所称断其水米接济,不过托故空言,即叠获胜仗,亦均不免粉饰。”十二月二十九日,义律要求与琦善面议条件于澳门,琦善不可,一八四一年一月六日,义律提出最后通牒,未得结果,七日,军舰炮击虎门外沙角大角炮台。琦善时以形势迫急,增兵四百防守,并令提督关天培严防,不幸炮台被毁,水师亦败。关天培请将义律来文,从权答复。八日,义律交来条件,限三日答复,琦善始许割让香港,不另开放口岸,奏言英人懊悔,愿归定海、沙角炮台,二十五日,亲往虎门与义律会议,商订条件:一、割让香港;二、赔款六百万元;三、平等待遇;四、阴历正月十日后广州开市。此系义律之报告,而琦善则讳莫如深,虽广东巡抚怡良,亦不令其闻知,及怡良据属下报告,以割让香港入奏,始将条件上奏。其内容除割让香港而外,均与义律所言不符。对于烟费开市,只字不提,关于两国职官往来,则维持原状。其意岂欲蒙蔽朝廷,以求减轻其罪耶?要之,琦善缔结之条约,远胜于南京条约,其见解实高于时人,且迫于形势,固无奈何。其奏言广东情状曰:“地势无险可扼,军械无利可恃,兵力不固,民情不坚,战抚两难,商之将军、都统、巡抚、学政及司道府县,暨前督林则徐、邓廷桢等,佥称藩篱难恃,交锋实无把握。”和议既成,琦善割让香港,伊里布交还俘虏,英军交还炮台、船只、定海。
道光之主和,由于误解诉冤之所致,以为罢免林则徐等,即可无事,及知英使要求赔款、割让土地,再主战议。朱批有云:“若不乘机痛剿,何以示国威而除后患?”其心中深信英夷虽船坚炮利,然而一经登岸,则技立穷,下令调兵备战,并谕伊里布严防,俄得琦善奏报交涉之经过,更谕之曰:“偿款开放商埠,均不准行,逆夷或再投递字帖,亦不准收受,并不准再向该夷理谕。倘逆夷驶近口岸,即行相机剿办,朕志已定,断无游移。”其前诫惩不递夷书之疆吏,而今忽有此谕,矛盾抑何其甚?虽曰愤懑之极,实有害而无利也。道光更饬伊里布乘虚进攻定海,及英舰进攻虎门外之炮台,上谕宣布其罪状,有云:“其逆天悖理,性等犬羊,实覆载所难容,亦神人所共愤,唯有痛加剿洗,聚而歼灭,方足以彰天讨,而慰民望。”诏授御前大臣奕山为靖逆将军,杨芳、隆文为参赞大臣,调派湖北、四川、贵州、湖南、云南之兵六千人,合前派之兵四千名,共一万人,并饬吉林、陕西等省长官预备出兵。迨琦善迫而议和,尽许义律之要求,上奏自辨,力言广东形势危急,战无把握。朱批曰:“朕断不似汝之甘受逆夷欺侮戏弄,迷而不返,胆敢背朕谕旨,仍然接递逆书,代逆恳求,实出情理之外,是何肺腑,无能不堪之至!汝被人恐吓,甘为此遗臭万年之举,今又摘举数端,恐吓于朕,朕不惧焉!”乃诏革去琦善大学士,拔去花翎,交部议处。怡良不协于琦善之议和,奏称义律布告香港割让于英,朝令锁拿琦善,押解来京,查抄家产。浙江方面,伊里布迭奉上谕进攻,而以事实上之困难,不敢出兵,曾称粤省夷务查办完竣。道光批曰:“无能误事,不遵朕旨,唯知顺从琦善,盖自有肺肠,无福承受朕惠也。”及和议成后,伊里布归还捕获之英人,英军全数自定海撤退,道光则谓由于粤省声罪致讨所致。伊里布奉旨入京,交部议罪。裕谦代之,亲往定海巡查两次,布置防务,奏称逆夷出示勒令投顺,并完纳钱粮,而士民不顾身家性命,始终不从,用毒药熬成浓汁投水,该夷死亡相继,现查白夷尸六百余具,黑夷一千数百,团练擒解逆夷,乘其昏睡,或潜取财物,或抛掷砖石,竟夕惊扰不安,夷性多疑,不敢留恋。其言出于推测附会,多非事实,且为士民邀功。杨芳于和议时奏曰:“现在大局,或须一面收复定海,一面准其于偏岸小港屯集货物”,朱批曰:“现在断不准有此议论,唯有尽数殄灭逆夷,务令片帆不返。”其心中横有成见,而于臣下奏报,概以恶意解释,对于英国海陆军之实力,茫然不知,而欲战胜,反速祸耳。琦善所订之条款,较之南京条约,损失尚小,自朝廷方面而言,出重代价,始乃屈服,谋国之不臧,一至于此,悲哉!同时,条件报于英国,巴麦尊认为义律不遵训令,疏忽于商欠、行商、军费,及将来之保障等。四月,内阁会议,将其否决,罢免义律,而以璞鼎查(Henry Pottinger)代之。
朝廷调遣入粤之兵先后凡一万六千人,其路近者,业已入粤,琦善更修缮炮台,义律对于粤官声称中国调兵备战,蔑视和约,现将定期打仗,再作计较,终无满意之答复,二月二十日,传命军舰备战。二十三日,战争开始,炮击炮台,其守兵凡八千人,而英舰之炮火猛烈,时称其较官炮射远一二里,二十六日,炮台毁陷,虎门失守,关天培死之。英舰驶入黄埔江内,毁林则徐购置之兵舰,水师败散,明日,湖南兵应战亦败。报至朝廷,道光添派齐慎为参赞大臣,调广西、湖南之兵兼程往援,琦善则于广州会同林则徐、邓廷桢守城,以白旗求和。三月五日,杨芳始至,奏称英兵距城二十里,拟以棉花浸桐油烧毁贼船,利用水勇,斩献渠首,乃战不胜,英军陷城外炮台。城中大惧,藩司带库金十五万两,设局于佛山,并将百余万两提贮内城。杨芳无奈,再向义律请和,其上奏朝廷,则言兵单,暂为羁縻,由美领事调停,恳求朝廷准许英人通商。事实上恢复贸易为义律停战之条件,其心中以为封港已久,英船来粤者,无货可运,暂时开舱既便于商船,而又增加英国海关收入也。商人起运货物,迅速异常,均信战争势将复起。五月,奕山、隆文各率兵至,初拟于十日后火攻,不幸天雨,未能进行。义律于商船出港后,要求粤官停止军事预备,不得,军舰逼近广州。二十一日傍晚,奕山伏兵岸上,命水师预备火攻,夜半袭击英舰,奕山奏称火焰冲天,号呼之声,远闻数里,焚去英船多只。其报告战胜,要多粉饰。英舰炮攻炮台,连战四日,兵士游民乘机掠于商馆,水师散失,军队退守城池,居民移入内城,人心慌乱,奕山等大恐。二十六日,英军二千三百余人,前进攻城,百姓扶老携幼,吁求拯救于将军衙门。奕山奏言夷人请清商欠,俯允通商,即行退出虎门,归还炮台,因为生灵之计,公共派知府余宝纯议和。义律先曾出示官宪爽约构衅,将军大臣等及各省营兵须出城离粤,否则攻城,尽抄城内产业,意欲粤人促其出城。至是双方议订要款凡四,一、将军营兵限于六日内离开广州。二、七日内交出六百万元。三、款交后,英舰退出虎门。四、赔偿商馆内之损失。斯役也,完全屈服,义律以六百万元代价,作为广州赎金。英人犹言其未攻下广州,以挫粤人之气,而去将来之祸。奕山率兵偃旗息鼓,退出城外,但其奏疏则仍混饰。
广东之战,清兵多于英兵,而大小战争,无不败北,其将杨芳久历戎行,为国内名将,奕山为近支皇族,非不悉心计划,而结果若此者,盖有数因。水师非军舰之比,军械之利锐相去甚远,兵士全无纪律,纷扰抢劫,互斗杀人,殴伤差役。浙江试演大炮,炸裂四尊,死伤兵士多名,其无经验与训练,可想而知。广东自此败后,莫不丧气,按察使王廷兰与友人书曰:“粤省此番用兵,所调各省之兵,万有七千,不可谓不多,各库银款数百万,饷不可谓不足,木料买自广西,火药枪炮解自江西、安徽,军装器械不可谓不备,而卒至决裂溃败,一至于此。维时城门全闭,夜间,贼用火箭火弹,直打城中、城外东西南三处,火光烛天,烧去民房千余,呼号之惨,不堪言状。大帅有令,官兵自城外逃回,开门准进,而城中百姓,不准放出一人。所虑一蹶不振,从此为外邦所轻,更恐无赖匪徒,渐生心于内地。”城内火焚之屋,共有八百间。五月三十日,英兵于城外萧冈三元里奸一妇人,村民聚众,余宝纯弹压始已。说者根据传言,夸张其事。《防海纪略》曰:“三元里民愤起,倡议报复,号召各处壮勇。夷兵终日突围不出,死者二百,殪其渠帅曰伯麦,曰霞毕,首大如斗。”其自慰之技,殆亦可怜。奕山奏称自开舱后,英商感恩,不敢再扰广东,请撤兵回防,并言广州危急,曾得观音山之神相助,朝廷以为无事,饬令裕谦等酌裁军队,闽浙总督颜伯焘奏参奕山,附王廷兰书,言其欺蒙昧良。道光先时盖已得有密报,非不之知,但以抚局已成,竟暂不问,促令疆吏撤兵。其时广州商业如常,英国设官治理香港,义律等候训令,七月,自澳乘船返香港,途中飓风大作,船破,土人救之,始免于难。奕山会同总督祁奏曰:“海风陡发,击碎英夷房寮码头,并漂没船只等情”,道光得奏,谕称淹毙夷匪汉奸,不计其数,账房寮篷,吹卷无存,所筑码头,坍为平地,扫荡一空,浮尸满海,发给大藏香二十炷于奕山,以谢海神,并派亲王诣神行礼,不知大祸又将至矣。
八月十日,璞鼎查抵于澳门,其所奉之训令,确实明白,十三日,通知粤官,义律回国,政府新命其为和使,将即北上,订商和约。奕山遣余宝纯见之,谋阻其北上,而英船业已驶出,共兵舰十只,汽船四只,大炮三百三十六门,陆军二千五百余人,二十五日,致书厦门长官,要求献出炮台城邑。厦门为福建要港,总督颜伯焘主张战议,招募兵勇,建筑炮台,縻款甚巨,不意一旦遇敌,而即失守。颜伯焘收集败兵,召练新军,以谋恢复。道光得报,调兵入闽,不准接收夷书,来则尽杀乃止,下令各省严防,截回撤兵,且曰:“向来议者,皆以彼登陆后,即无能为,乃今占据厦门,逆焰仍然凶恶,是陆路亦不可不加严备。”道光至此,始知英国亦有陆军,调兵二千,增防天津,并派大臣往察天津、山海关防务,更谕奕山乘虚进攻香港。九月六日,英船开出厦门,留船守鼓浪屿。舰队停泊于定海海面,二十六日,开始攻击定海。初朝廷不慊于琦善之议和,两江总督裕谦好为大言,道光授为钦差大臣,统兵防浙。裕谦遣总兵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驻守定海,及英舰再至,三将力战而死,定海再陷。
十月八、九日,英舰驶近镇海,十日,进攻。裕谦及提督余步云督战,力不能守,裕谦自杀,余步云败逃,镇海遂下。十四日,英军不战而得宁波,居民自称降民,璞鼎查以裕谦惨杀英人,初欲火烧宁波,幸而不果。道光得报,授奕经为扬威将军,哈哴阿、胡超为参赞大臣,驰往浙江,调兵应援,俄以北方防务重要,参赞大臣不能南下,改命文蔚、特依顺代之。英军既据宁波,遣船至慈溪测量水路,其城官逃兵散,罪犯逃监,衙门被毁,英船更至奉化、余姚,其情状同于慈溪。及冬,璞鼎查按兵待援,回归澳门。中国方面则谋恢复浙东,奕经驻于苏州,召兵于江北,年底援兵始至,一八四二年二月,抵于杭州,会同参赞,计划作战方略,同时攻取宁波、镇海、定海,使其不能相顾,三月十日,四鼓进攻,天明,均大败退。英兵于宁波、慈溪地界,毁坏曾住兵勇或屯火药之房屋庙宇,十五日,进陷慈溪,火焚清兵大营,追杀甚惨。道光得报,始知战无把握。浙抚刘韵珂奏称可焦虑者凡九,不能再战,二次奏请起用伊里布。道光之意转变,令伊里布往浙江军营效力,并谕所获逆夷汉奸,不准释放,亦不准杀害。
四月,刘韵珂奏称英有援兵到浙。五月七日,英军全数开出宁波,镇海之兵亦退,奕经言其恐惧逃走,乃隔数日,而乍浦之警报又至。耆英奏称暂事羁縻,耆英身为宗室,原任将军,及道光迭催奕山攻取香港,而奕山推诿,诏授耆英为钦差大臣,兼任广州将军,前往查办,时抵浙江,故有此请。上谕斥其惊惶失措,办理不善。英将亦不之理,十八日,攻击乍浦,其地防兵凡六千人,力战不却。英人赞其勇,败后,生者多自杀死,妇女亦多投井。杭州派兵往援,而乍浦已陷,道光则以一日而城即陷,防兵未能力战,深自愤懑,其心中则以定海曾恶战六昼夜也。乍浦失守之日,刘韵珂奏曰:“此时战则士气不振,守则兵数不敷,舍羁縻而外,别无他策,而羁縻又无从措手。查大兵到浙,数月之久,不待未能克复三城,该夷反退出宁波,大帮船只豕突浙西,占据乍浦,凶焰不可遏抑,臣刘韵珂愤恨之余,哭不成声,讫无良策,臣等亦皆束手,唯有相向而泣。”奕经为和议之计,遣人前往乍浦,交还俘虏,而英船已去。六月八日,两江总督牛鉴得知英船驶近吴淞,其炮台有老将陈化成驻守,更亲往督战。英舰炮火猛烈,牛鉴知事已不可为,先行逃走,陈化成战死。十九日,英军不战而下上海,二十日,英船自黄埔江驶抵松江,测量水势而回,牛鉴则称将其击退。二十三日,英舰驶去上海,官吏不知其所往也。其时璞鼎查率援兵至,先是,英国计划,攻取镇江,断绝南北运河之交通,调兵助战,至是来华,实力大增,共有军舰二十五只,汽船十四只,大炮七百二十四门,运输船犹不计焉,陆军一万余人。璞鼎查分之留守香港等地,其作战者,凡六千九百七人。七月六日,英船抵于浏河,驶过福山、江阴,未遇抵抗,十四日,驶近镇江。镇江时为交通要道,驻有旗兵一千余人,由海龄统率,参赞大臣齐慎等率兵来援,牛鉴亦至,协商防务,决定旗兵守城,援军作战。二十日,英舰开始攻击,应战之兵败退,旗兵登城拒战,颇为勇敢,俄而城破。多自杀死,英船再行上驶,廿七日,有船二只,停泊于南京附近之八卦洲,八月九日,舰队直抵城下,乃订和约。
道光最后之主和,固由于战败,而国内情状之不安,亦促成之也。一八三八年,御史贾臻奏称粤省匪徒纠人入伙,动辄千人,更有结拜三点会者,凡抢掳勒赎及杀人放火各巨案,皆系此类所为,大为乡里之害。其人近与烟贩勾结,持械护送,及政府严禁鸦片,湖南郴州、桂阳一带,则会匪烟贩,出没无常,此拿彼窜,为害日烈。广东虎门之战,省城各官家眷,先行逃避,人心益形惶恐。御史骆秉章奏曰:“城厢内外民铺户十迁八九,内地匪徒肆行劫掠,难民有被抢去财货者,有掳去妇女勒赎者,伤心惨目,不可言状。各处会匪乘机扰害,或千人,或数百人,白昼抢劫村庄。”其言本于传闻,虽不尽确,然可略见纷扰之一斑。迨战争之区域广大,清兵凡遇英军无不败溃,乃畏之如虎,风声所传,殆如草木尽兵,而沿海诸省调兵设防,大为害于民间。御史吕贤基奏曰:“比年以来,地方官不能上体圣意,每于近海之区,借防堵以派费,于征兵之境,借征调以索财,以及道路所经,辄以护送兵差,供给夫马为名,科敛无度,近闻湖北、湖南、安徽等处,皆有加派勒捐之弊,又闻浙江、直隶、山东亦然。”此种现象于战争期内,殆难幸免。方英军之入镇海也,官兵不敢入宁波拒守,邑人惊惶逃避,拥挤自相践踏,哭声遍野,而无赖匪徒又乘机劫夺。刘韵珂上奏其事略曰:“该府居民闻警星散,十室九空,土匪大肆抢劫,毫无顾忌,不但该府如是,即距镇稍远之慈溪及绍兴府所属,无不皆然,甚至省中亦复讹言四起,人心惊惶,纷纷迁徙。”后英船驶入长江,人心惶恐,居民迁徙,匪徒乘机抢夺。江苏巡抚程矞采奏曰:“乡僻地方,本属安静,每于夜半更深,讹称寇盗前往劫杀,因而老幼群起逃避。该匪徒等在室则伙抢米钱,在途则截留衣物。”镇江陷后,牛鉴奏称盐枭处处蠢动,放火肆抢,不能禁止。江南河道总督麟庆言之尤详。其辞曰:“扬州府城,当逆夷入江之时,居民大半迁徙,店铺全行闭歇,食用交匮。维时枭匪散在四乡,乘迁肆劫,仪征县城濒临大江,为商运捆盐之地,即为枭匪丛集之区。”中记其二党仇杀火焚盐船。末曰:“又闻清江浦黄河以北,亦有土匪,聚众欲图滋事。现在清江因下流居民迁徙人众,米粮腾贵,以致民情惶惶,宵小窃发。”骆秉章亦上奏曰:“运河一路及山东、青曹二州,俱有土匪,肆行劫掠。若不及早查拿,恐日久蔓延,更为可虞。其为英人攻陷之城邑,居民尤苦,其原因则为地方官吏或逃或死,土匪先毁衙门,大肆抢掠,乡人继之。厦门、慈溪、上海、镇江莫不皆然。曹晟《十三日备尝记》记载英军退出上海,长官出示曰:“有聚众三人夜入人家,及白日持械抢夺者,登时处死,照例勿论。”镇江先由外兵抢劫,土匪乡人继之,其惨状备见于《出围城记》。英军时于运河扣留公文函件,发而读之,长官或谓境内无兵可调,或言匪徒谋变,人民深患英军将至。其恐怖之辞,溢于言外,清廷殆入于危险时期,其言和者不得已也。
道光于奕经败后意始稍变。刘韵珂迭次上奏形势危急,不能再战,奕经交还英军俘虏,以为羁縻之计。耆英于浙,令伊里布设法议和,牛鉴亦以羁縻为言,上谕初尚责之。及英船驶入长江,伊里布奉旨赏得四品顶戴,耆英亦得谕旨办理羁縻事宜。二人更奉令入苏进行,迭致照会于璞鼎查,其困难则为英使要求中国全权大臣面商和议,而耆英等未奉任命,道光且言战费不能议及,更不可轻身与璞鼎查会晤,以致堕入奸计。璞鼎查于其要求停战,均不之理。及镇江失守,道光诏著耆英便宜行事,并有此时业已专意议抚之语,更令奕经暂缓赴苏,以其带兵或碍和议也。其时耆英尚在无锡,函请璞鼎查先派人员会议,然后再由大臣面议,七月三十一日及八月一日,两奉密谕,中有“应行便宜从事之处,即著从权办理,此事但期有成,朕亦不为遥制”。耆英遂约伊里布前往南京。方其行于途中也,英船泊于江面,牛鉴迭次遣人言和。璞鼎查复称钦命全权大臣前来商订条约,即可罢兵,乃以钦差大臣与全权无异相答,耆英等将即来宁,并录上谕示之。八日,伊里布至,十日,耆英抵省。道光明降谕旨曰:“两载以来,沿海生民突遭蹂躏,朕心实有所不忍,与其兵连祸结,何如息事安民?是以叠经密谕该大臣等,设法羁縻,以全民命,此朕万不得已之苦衷,谅该大臣等必能善体朕意,期于有成,著即遵照前旨,妥为筹办,不必他有顾虑也。”和议由布政使黄恩彤、侍卫咸龄等往议,耆英等则迭奉切勿轻上夷船致有意外之变之谕旨,留于城中。十二日,璞鼎查提出要求赔款二千一百万元,割让香港,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官员往来用平行礼等。十三日,闻知援兵入城,声称开炮攻城,人民惊慌,吁求救命。黄恩彤等连夜出城会议,议定赔款先交六百万元,英船退出长江,条约盖用御宝等。道光得报,谕称福州万难开放,可以他处代之,余多准许,黄恩彤商于英使。英使请代以天津,乃作罢论。其他争执,尚有去行商,及挈眷同住二点。二者英使持之坚决,耆英始肯让步。其关于同住,奏报朝廷曰:“今若有室庐以居其货,有孥以系其心,既挟重赀,又携室家,顾恋滋多,控制较易。况英夷重女轻男,夫制于妇,是俯顺其情,即以暗柔其性。”和议既有进步,二十日,耆英等谒见璞鼎查于船上。二十四日,璞鼎查至下关静海寺答拜,固请入城,耆英许之。二十六日,英使入城,二十九日,条约于英船上签字,是为南京条约。
条约凡十三款,其主要者如下: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港口,许英商贸易,眷属居住。英国得派领事管理其地之商贾事宜。二、割让香港,听英治理。三、赔偿烟费六百万元,商欠三百万元,军费一千二百万元,共分四期迄于一八四五年交清。英军暂驻于定海、鼓浪屿,俟款交清,五口开放后,始撤归国。四、废除行商。五、放还俘虏,赦免工作于英军之华人。六、五口进出货物,中国公布公平划一之税率,贩入内地之英货不得加重课税。七、两国往来文书,概用平等款式。综观条约之内容,实基于巴麦尊之训令。通商港口为开放之商埠,外人得经商居住,其初至者与华人杂居,后购圈空地,设置租界,建筑房屋,为其居住区域,上海则其明证,华人不得入内杂居,后始开放,扩地日广,设官治理,发达益甚,进而侵犯我国之主权,其在英美先进国家,原无通商口岸租界之限制,外商入其国中,多能置地,建造房屋,开设商店,不受苛例限制。我国通商港口,初盖由于特殊环境,租界之成立与管理,则侵略之结果也。领事之在欧美,职为商业委员,其在中国,则权颇重,领事裁判权颇提高其地位。英使要求香港者,则以港内水深,便于停泊大船,外相先主割让定海,义律改求香港。其时英国业已设官治理,后更宣布其为自由商港。关于赔款,南京条约载明二千一百万元,一八四一年八月一日后,英军各城所得之款并入扣除,而广州之六百万元,则未计入。英国共得二千七百万元,耆英等对之,未有异议。英国训令则言不得争执赔款,以致和议决裂。中国代表苟或核减,当无困难也。撤兵之期,则英船于十月二日全数驶出长江,定海、鼓浪屿之驻兵于虎门条约改定赔款交清后,撤归本国。其他诸点,义颇明显,殆无须解释也。通商章程言明于广州再议。
耆英等之议订条约也,当兵败之后,强敌逼临城下,和议决裂,则不堪设想,心中存有恐惧,乃为时势所迫,俯首下心,且其生于闭关时代,不知国际大势,外交方略,而又缺乏缔结条约之学识与才能,唯有听命于人而已,其历多日而始议成者,一则奏报条件于道光,一则译成中文,英人记载中国代表未曾批评或增减条约上之字句,其唯一之志愿,见于容止者,则和议早成,而英船即去南京也。要之,和议之成,颇赖耆英之力,军机大臣中之主和者,则穆彰阿也。条约奏至朝廷,道光谕曰:“耆英等奏详陈夷务情形,亲往夷船,妥为招抚一节,览奏愤懑之至,朕唯自恨自愧,何至事机,一至于此?于无可奈何之下,一切不能不勉允所请者,诚以数百万民命所关,其利害且不止江浙等省,故强为遏抑,各条均准照议办理。唯该夷所请,均已允准,即当迅速定议,全数退出大江,不得任其耽延,惊扰行旅,至此外一切紧要事件,必应筹及者,均著责成该大臣等一一分析妥议,不厌反复详明,务须永绝后患。”乃条约成后,交涉日多,困难之问题,相继而至,台湾惨杀事件,则其证一。初英船二只前后于台湾触礁,其地长官达洪阿等捏奏战胜,俘获二百余人,几尽杀之。璞鼎查要求将其解部审办,道光坚持不可,会耆英访得其情,始遣闽浙总督怡良往查,得其欺饰冒功之罪,达洪阿等奉旨革职,其事始已。
斯战也,我国统称鸦片战争,盖以其由于缴交鸦片而起。外国历史学者则言其原因复杂,林则徐之强缴鸦片,只其导火线耳。吾人平心论之,印度输出鸦片,征收重税,为其政府大宗收入之一,英国对于商人运烟来粤,公然谓为经济原因,舰长有禁商船偷运者,政府斥其干涉商人之企业,而远调之,宜其指毒物为财产,而向中国索款赔偿也。清廷自战败后,威信大失,进行之计划为之停顿,禁令虽曰依然存在,而官吏不知其属于内政,有投鼠忌器之虑,书籍且有以烟禁无效,归罪于条约,未曾提及禁令者,此可代表时人之心理。战争之失败,由于不知英国之情状,海陆军之实力,而自信太深,造成祸机,以致无法挽救也。战争期内,及和议成后,朝臣疆吏尚未觉悟,琦善访知英国女王择配,奏曰:“是固蛮夷之国,犬羊之性,初未知礼义廉耻,又安知君臣上下?”关于其人,林则徐言其腿足伸屈不便,耆英称其夜间目光昏暗。道光批曰:“众口一词,信然。”骆秉章奏曰:“该逆兵目以象皮铜片包护上身,刀刃不能伤,粤省义民以长梃俯击其足。应手即倒。”福建举人黄惠田呈平夷策略,中云:“逆夷由安海放桅而来,日食干粮,不敢燃火,其地黑暗,须半月日始出口,方至息辣。”道光于战争迭败之时,访求安南人造船,以为可败英船。及得其人,毫无所用,而官吏仍信天下水师,以安南为最强。迨英船退出宁波,往攻乍浦,弈经言其恐惧逃走,御史苏廷魁奏曰:“现在粤中传闻有英夷本国为孟加拉人(Bengal)攻破等语,孟加拉为夷货聚集之所,经英夷占据,尽收其税。孟加拉怨之最深,乘虚捣击,是以逆夷兵船纷纷遁回援救。”道光得奏,谕令追剿,达洪阿捕获难民,奏称得其供词,自犯顺以来,费去不下二千万元。且曰:“彼以货财为命,今闭关,货物不行,所在私售无多,价亦大减,璞鼎查始冀如义律故智,思得所欲,及不可得,且人船丧失,所耗益多,其情势必绌,饥而扑食,乃更扬言大举,窃恐其势将离,未必复能持久也。”凡此无稽之谈,不知得自何地,竟为官吏所信,而并上奏朝廷。其无辨别是非之能力,故难权衡轻重,审察利害,而有正确之决定也。战争之损失,要由于国际知识之幼稚,和议成后,耆英、伊里布等均为当时清议所不容,军机大臣王鼎反对和议,相传其在道光之前,指责穆彰阿之误国,帝乱以他语。王鼎愤懑自尽,遗疏极论穆彰阿之欺君误国,以求皇上之觉悟,其刚愎无识,殆不可及,足以代表所谓贤士大夫之怀抱。英人观察官吏,谓其多为极端顽固。其害则自蔽聪明,不受忠告,而偾事误国也。
战争失败之原因,略言于上,而在当时则归罪于汉奸。汉奸盖就人民贩卖货物于英军,或为之工作而言,其造成者,则国内人口滋繁,生活艰难。大多数之人民,未受教育,久于专制政府之下,丧失民族精神,遂视国家之荣辱,不关于心,甚者不惜工作于英军,而自摧残本国。其心目之中,徒为一时之职业,以及多得酬金耳。其愚蠢无识,原无轻重,乃官吏视之,为英军筹划,有神奇之技。广州之战,说者谓英军熟悉地方情形,其出发作战,布置得宜,由于汉奸报告。镇海之陷,大理寺少卿金应麟奏称英夷先用洋银收买兵丁,以致镇将左右均属汉奸,其炮被盐汁浇灌,不能点放,弈经谋复三城,计划严守秘密,及其失败,则诿罪于汉奸助逆。后英舰驶抵南京江面,耆英等奏称其将遣汉奸偷挖高堰,高堰远在高邮之北,英人殆不之知。甚者且言英国译员马礼逊等为改穿夷服之汉奸。其荒谬无识,可称绝伦。道光既得奏报,迭令严防,而军队仍败,对于汉奸,忆懑之至,改令招抚,来者多为无知愚民,曾谕捕拿福建已革举人某,及访得之,乃在台湾。大臣之奏报,一则由于白相恐吓,一则借以减轻责任,《南京条约》第九条规定赦免汉奸。道光批谕曰:“其有助逆抗拒官兵及为向导内应者,即与叛逆无异,天理难容,必应按律惩办,其中情罪较轻者,即不加诛戮,亦应牢固监禁,以杜后患。”幸其人数无几,未致严重交涉也。
道光既不明知英军火器之利,对于战败之兵丁,则以其未曾力战,迭谕将其先遁者杀之,以警其余,奈其无济于事。武将之遇英军也,战败则死,报之朝廷,恩恤即至,其不死者,则交刑部议罪。文官凡有守土之责者,亦然。道光曾谕臣下曰:“由来尽节捐躯之大小文武,俱按定例,予以恤典,从无论及平素居官若何,若失地偷生之辈,其治罪与否,视其平素居官之贤否,以为准则,有是理乎?能服天下乎?”其用意则奖尽忠死节之臣,其残酷不仁,无济于事,则不之问。英将谓收容俘虏,至为不易,实由于此。交战之先,清廷未曾对英宣战,公文上只有剿讨之命令,悬赏购头之布告,其最残酷者,首推裕谦。裕谦于浙,诱获英人二名,上奏其死曰:“先将两手大指连两臂及肩背之皮筋剥取一条,留作奴才马鞭,再行凌迟枭示。”吾人今日读之,尤为心悸。朝廷之法令既严又常责人力不能为之事,谕旨前后时相矛盾。大臣唯有捏奏军功,假造事实耳。道光曾批奕经奏文曰:“不实不尽之至朕只恨世道人心,何至如是之不诚不实?朕以重任付诸臣,诸臣无不还朕一欺字,再不解是何存心也。”专制帝王淫威之毒,抑何甚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