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映沉影(代序)
——《浮光》读后
刘锐
鸿篇巨作《浮光》,投入四个昼夜阅读完毕,两眼酸痛又干涩。然而书中的魅力,鼓荡着神经不休不止。
作者为我们展现李兰石艰难曲折而又烂漫多彩的人生。动荡的岁月,搅拌着屈辱,李兰石顶着歧视,抱着信念,教书育人,大胆探索追求,终于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李兰石又一直不弃爱情,65年生死热恋着一位女性;热待着同乡的、同学的、同事的、忘年的女友,恪守着超越性别的纯真友谊。
人类共同的美德“尊重妇女和儿童”在书中得找了到诠释。在泛泛言情小说中,作者为我们奉献了一朵奇葩。作者用清纯的人性秉笔,挥洒着血泪抒写了赵忠祥老师所慨叹的“第三种爱情”。儿女情长,刻骨铭心,爱恋一生,幽怨一生;相爱而不能成为眷属,其情可悲可悯。主人公——李兰石,面对讲台一辈子,面对女娇们一辈子,抒写情怀一辈子。
《浮光》是作者一生心血的结晶,在世界文学之林,少见如此之硕果。
中国文学之巅,也不多见的一座高山。
一次机会见到作者吕老师,因为是同行,无言自通。得知教了一辈子书,又写了一辈子书,这样做人的人实在不多,格外引人注目,于是出现了开头的起笔。这厚厚的一本书,稿纸有一尺余高,让我走进了吕老师的精神世界。
李兰石尊重自己教书育人这一职业,也尊重自己的爱情与友情。然而一辈子总在压抑中,总在欲求不得、欲呼不畅中,总在坎坷中,总在无奈中,倒也庆幸,很多窘状都受援于纤纤秀手们的帮助与解决。这是一部人生另一种意义的儿女情怀列传。面对异性世界,东方、西方的文艺家的著作中,都笔触其中。
俄国“诗的太阳”普希金,墓志铭上写下了“懒惰与爱情消磨自己愉快的一生”,并且用决斗保卫自己的爱情。印度泰戈尔的《园丁集》,为寻求自由爱情而歌唱;英国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为爱而殉情;中国的“梁祝化蝶”,追求爱而升华;《孔雀东南飞》,恰是“门第”障碍的牺牲品。“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爱情的代价往往是淋漓见血的。李兰石的爱情悲剧,也是李兰石的悲哀,可为后来者鉴。
吕老师的巨作,回答了这一沉郁的话题。作者用一生的坚守,一生的经历;用作品的主线、主体,交代了这个爱的题解——起于草甸子上的嬉戏,起于课桌上的“楚河汉界”——青梅竹马的伊秀,分别数载,音容两杳;初中同窗不相识,班级开展“一帮一,一对红”活动,两人携手共进,再续前缘。伊秀是兰石人生的偶像,纯真的友情,终生不渝。而在完小的一次野游活动中,童年的李兰石初识红衫小女孩柳淑珍,从此一个天仙般的女孩融入李兰石的生命。两人生死相恋,合合分分,终是“花自飘零水自流”。中师读书,李兰石受到李菁等几位女友的呵护关爱。错综的感情纠葛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叫人心碎的画面,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戏剧性冲突。工作岗位,与海涯、舒萍、华絮、冰雪的友谊交往;谈友情,谈人生,以文会友,形成纯真的异性友好系列。既不失言情色彩,又不落俗。师生间的忘年交,与洪雁、冷华,以文交流,以文长智,构成大手小手合作的笔墨友谊新卷。在上面,爱情与友情界线分明,纹理不乱,密而有别。
书中主人公李兰石认为:“爱一个人,又把她禁锢在枷锁下,让她备受感情的煎熬,爱也就黯然失色。当爱情变成鸩酒,他只有抢先喝下,才能还爱情本来面目。”“在情感世界里,从来就没有什么值与不值!一个人心灵已被掏空,死亡对他也许就是最好的解脱。”主人公这一“爱情信仰观”“爱情归属观”,可谓爱情忠贞的铁律。然而李兰石并没有冲破“爱是一生的”“爱是自由的”“爱是有时会被逼殉情的”樊篱,“爱”也是“门风”“门第”“成分”所阻碍的受伤体,基本上尝到中外爱情痛苦的各种打击。尽管主人公李兰石的感情世界百孔千疮,他还是冲破樊篱,在婚外延长着爱情的足迹,执着追求着爱的尊严,仍期待有一天团圆。可见,一旦爱播在心田,纵然天荒地老也不会放弃追求。大仲马说:“恋爱不会因结婚而终止;爱的事业是永无止境的。”这种爱情尽管有逆传统意识,却也是人性、人伦最真实的体现啊!主人公李兰石拼100余年时光,用生命来谱写他不老的爱情,缩小了爱情的外延,深化了爱情的内涵,形成了一支爱的永恒的情歌。
眼前吕老师六十五万言的《浮光》巨作,不能不说是平凡而伟大之举。没有毅力休想成功,而毅力源自爱的执着,叛道的坚持,痛苦的煎熬,男女的誓盟。“爱情是一种信仰,是灵魂支撑的动力。”这部巨著可以用俗话来说:“日子好过,拿笔不放很难,平均每月得写出千字文来。”作者贵在坚持,无论春夏,无论顺逆,这是诺言的继续!应该肯定,吕老师是单纯的人,人生目标明晰,人生目的明确,对生活的要求很简单,就是一生要写一部“事业与爱情”话题的心作。为了孩子们燃烧红烛,为了追求天性的感情世界的真谛,终于在垂老残年,问世了这部《浮光》。这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追求。不怕逐日渴死,专学精卫填海;执着一念,犹如飞蛾扑向火焰,求那一刻极致的光亮,死而无悔无憾。65年艰辛岁月,100余万闪亮文字,可钦!可佩!
再说李兰石的人生旅途,在岗位上几乎未顺利。“家庭成分”给他定下了基调,“娘胎里带来的麻烦”。尤其在那傲慢与偏见的社会环境中,读初中的这些未成年学生们,就经历了批判、批斗,卷进了时代的政治旋涡。如有一学生打比方说引水工程的凹形蓄水池像个“王八坑”,就被冠以污蔑大跃进的罪名,遭受批斗,并给予记大过处分。书中这类事件还有好几处。读中师时,是全国吃不饱年代,说三道四是“忘本”,“是阶级立场问题”;在这共和国最困难时期,作者形象、客观地表现了一代学子高度的爱国热情和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精神。中师毕业,兰石踌躇满志,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扑向家乡的热土,而迎接他的却是冷风暴。兰石被分配到一个偏僻大队的小学教学,既无食宿条件,大队领导又粗暴专横,非但不能公正对待,反而揪住其家庭出身辫子,诬以种种罪名,弄得兰石无法立足,被安置到更偏远学校。这时,只有校园这块净土给他纯洁,只有小学生是他的近亲。兰石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中,开始了成为中国马卡连柯的梦想。他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学习做人的道理;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吹着短笛,看孩子们唱歌跳舞。校园,是孩子们的天堂,也是兰石的天堂,兰石成为名副其实的孩子王。“文革”了,兰石父亲、老教师李济桃被造反派打成“三反分子”,遭到批斗,关进“牛棚”。兰石写了一张为父亲和其他受害者鸣不平大字报,当即被打成“现行反革命”,给造反派抓进公社羁押犯人的“小号”。为使爱友不受牵连,兰石逃进深山老林。惶惶不可终日,食宿不可安定,虽苦难求生,仍心恋爱友,矢志不移。上述这段十几年的时光里,兰石没有尊严,没有位置,没有自我价值的体现。生存得压抑,生活得艰辛,发展得憋憋屈屈。
惊回首,兰石小学四年级就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后又读了《牛虻》《真正的战士——董存瑞的故事》《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以及我国古典四大名著,鲁迅的杂文集,高尔基《母亲》。尽管半懂不懂,“人的一生,劳动、爱情、反抗不合理制度,救国救民,祖国需要视死不惧”已经进入年幼的兰石心灵深处。初中,兰石通过同学关系和爸爸在工会借书的优越条件,泛读了《红旗谱》《苦菜花》等我国当代革命小说,同时还读了苏联著名革命文学作品《青年近卫军》《海鸥》《静静的顿河》。满脑子“纯真、纯正、纯美”;中师,兰石又放眼欧美、亚洲著名经典,先后读了莎士比亚、莫泊桑、哈代、狄更斯、司汤达、大仲马的代表作,热读了歌德、海涅、拜伦、朗费罗、普希金、泰戈尔、惠特曼、郭沫若、徐志摩等大诗人的诗作。他最崇拜的诗人是海涅,他特别喜欢海涅的爱情诗,也试着给他的小恋人写一些。他除了看书还迷上了电影,常因买电影票花掉当天伙食费。李兰石是学生中最荒唐的学生,是一个“书痴”“影痴”“情痴”的三痴人物。
事实上正是李兰石的“痴迷”为他文学方面储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为读写创下了足够的备用仓库。然而,傲慢与偏见的气候,“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滥调统治了大好河山,让人无奈已极。兰石的读书时期给大脑充电了,充了六十万伏的强力电。
复课了,“文革”混乱局面结束了!伴随“四人帮”的毁灭,恢复了高考制度,兰石的真本事有用武之地了!举“逸民”,兰石进了片高中。生活就是斗争!树欲静而风不止,矛盾的法则就在大千事物中。兰石为了追求更高境界,转到规模庞大的康城中学。虽雄心勃勃,而户口、住房,无一不难倒兰石,又不慎忤逆领导被打入“冷宫”,犹如“关公走麦城”,处处不顺,事事不顺。租房难,家属落户难,且得不到公正待遇。一家人主要靠议价粮度日,兰石亦沦落到业余时间卖冰棍,走街串巷,与小贩为伍。康城无以立足,两度思迁:去沾河,不甘屈服教育科一个小秘书的敲诈而泡汤;赴林区,吸取教训,给局领导送上一塑料桶豆油,领导一“谦虚”,不谙世故的李兰石竟把豆油带了回来;幸领导最终还是动了恻隐之心,搁置了几个月才放行。兰石调转经历,可笑、可怜、可悲、可恨,官场腐败略见一斑。
多舛的命运,很难见到笑脸。峦城之行,李兰石再度陷入困境:校领导轻诺寡信,引起分房之争,家属落户无门,仍然靠议价粮维持全家生存,林区经济渐陷低谷,子女就业问题又摆在面前,兰石之难,难于上青天。兰石顶着诸多压力,恪尽职守,教书育人,终成为小城名教师,教学工作的翘楚。
兰石每处遇难,遇艰,遇险,都有“裙钗们”的帮助,正如有人说的那样:“每个成功的男人,身后都有一群女人。”
小学就给了他童心的柳淑珍,致使他一辈子追求爱的真果,始终不疲。
初中帮他入团的“一帮一,一对红”的践行者伊秀,帮他逃难,帮他办调转,帮他大事小情不间断;忠于友情,表现了崇高的人格魅力。
读中师,身边的同学、学友李菁,课余聊天,休日散步,有病送他去医院,卧床给他打病号饭,是不可替代的女友。
工作岁月,韦娴、尹玉芝、王海涯、舒萍、华絮、富冰雪皆为兰石笃友,或温馨关爱,或以文会友,或气味相投,或教学相帮,或书信往来,或交流思想,或谈文论道,不亦乐乎!
兰石与学生也有忘年交的书信来往。如洪雁、冷华是兰石文学、精神等方面的知音和知己。
可谓“峥嵘岁月多磨难,身边不乏女婵娟”!在知识、学习上;在精神、追求上,与兰石往来无白丁。
在全国落实政策若干年后,兰石生活和工作处境得以改善,舒展了,正常了。教学成绩、教学能力被社会、学校认可了。
李兰石与柳淑珍刻骨铭心的爱,欲死无悔的爱,虽身为人夫,身为人妇,各自已经有家的前提下,情劫、情殇,誓言不变,痴心不改。相爱的力量,如巨石下的野草,力拔山兮,不惧白发生,绵绵无穷期。
李兰石与柳淑珍哀婉悱恻的恋情,形成小说情节发展的主笔。在那特有的历史时期,党的政策一向是“有成分论而不唯成分论,重在表现”,政策是英明伟大的,而在实施中,囿于一些领导人的狭隘政治偏见,有悖党的大政方针,受宁“左”勿“右”思潮干扰,有意或无意删除了“不唯”二字,让党内腐败分子有机可乘,因而导致李兰石与柳淑珍的爱情悲剧。当然也不能排除个人因素,柳淑珍的单纯,一念之差,铸成人生大错。
“正人君子”自是不屑这无奈的“第三种爱情”。李、柳的恋情终有“离经叛道”之嫌,难免招致非议。《浮光》这部言情小说,不仅是爱情观的挑战,也是人性的挑战。在圣洁的人性面前,真、善、美自见分晓。
巨著《浮光》,表现形式可圈可点;繁笔洋洋,简笔有致。
繁笔集中在爱的萌发,顺利进展,遇到曲折,误会高潮,多年失落,又遇情友之处。几处表白爱的情语、哲语、心语之处,几乎是加薪,加蜜。笔者实在惊叹作者语言丰腴、思想多维的才能。
简笔出在某章节处时,只几行文字一带而过。很简洁不啰唆。
精彩片段不可漏掉:
行东与兰石见面对爱的议论片段。
二十四年后,李兰石与柳淑珍见面对爱的真白片段。
对环境描写四季不同,情由心生,情景交融;对农家风光挥笔有致,清新简洁,不落俗。语句不重复,不冗长,各有精彩画面。
有韩剧的影子,可说是韩剧的中国版,如果变电视剧,百集打不住。
有古代经典《红楼梦》的影子,“宝玉与十二钗”,这里是“兰石与十二娇”,众女捧石的文学现代长篇。
作品灵活运用书信、日记、札记,直接描写、侧面描写巧妙结合,各种记叙手法穿插。情节跌宕起伏,运笔如行云流水,故事线索清晰,人物形象鲜明,《浮光》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窠臼,开言情小说新河。
社会启示:
六十五万言,告诉我们:
一、生命对我们只有一次,要武装其内含,让知识弥漫生命时间,让为社会服务的职业有智慧。
二、爱情冲破种种阻碍方能地久天长。相爱甜蜜,幸福相随,要牢牢把握住爱情,珍惜青春,切莫一失足成千古恨。爱情不是被茧所缚,就是破茧飞翔。
三、尊严。人的尊严不可剥夺,没有了尊严生命窒息,爱情消亡,事业枯萎。
四、友好女性,关爱女性。没有女性就没有母亲,就没有温暖,就没有温柔,就没有未来。
2014年4月12日
(刘锐:现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烛光岁月》《红烛热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