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文史研究所
1960年,东北局宣传部,为贯彻周总理视察东北时的指示:腾出手脚时,抓一下文史科学。同时,也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文科教育的精神,拟议建立一所东北文史学院,以振兴东北地区的社会科学事业,使之与发达的工业生产、先进的科学技术相匹配。为此,东北局宣传部关山复部长,专程来长春拜访佟老,征询佟老对建立东北文史学院的意见。两位老人,既是患难与共的革命同志,又是情同手足的同窗好友,互相支持。佟老根据自己多年在大学里工作经验,坦诚地对关部长说:建立文史学院有两点先天不足,一是师资力量薄弱,很难从各地抽调;二是学生来源困难,不易从高中毕业生里选拔。既然有此先天不足之弊,难免会有后天失调之忧,很可能办不好。因此,第一步莫如先办个东北文史研究所,其难度既小,见效又快,待有一定发展基础后,再改为文史学院。关部长听后,非常佩服佟老的真知灼见。随后,东北局宣传部全部采纳了佟老建议,决定在长春建立东北文史研究所。
1961年春,正当东北局宣传部几位部长酝酿由谁来主持东北文史所的创建工作,并一致认为佟老是最理想的人选时,关部长忽然接到消息:根据国家需要,组织上已下令调佟老到北京工作,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现正在打点行装,克日起程。早在来长春征求意见时,关部长内心里就已打过佟老主意,准备请佟老出山,主持文史所创建工作。只因未经组织研究决定,不便先说。听到佟老工作调动的消息后,关部长急如星火,立刻奔赴长春,向佟老陈述挽留之意,请佟老出任文史所所长。面对去与留的矛盾,佟老自然服从组织安排,不讲任何条件,放弃进京机会,又挑起新的创业重担。
佟老一经留下来,即刻赴沈阳报到,全身心投入东北文史所的创建工作。当时,正是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各项事业步履艰难,务须紧缩财政开支。东北局的领导同志,为振兴东北文化事业,不惜在财政负担很重情况下,挤拨必要经费,用于创办文史研究所。这件事足见领导对此项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巨大决心,使佟老倍受鼓舞,重新焕发起过去革命战争年代的创业精神,决心把研究所办好。
由于在长春尚未选定建所地址,佟老就寄居东北局大院内,借地办公。首先调来几位精干的行政干部,一面草拟办所方针和发展规划,一面进行必要的基础建设。当年暑期,为不失时机,先期从北京大学等院校选拔来二十多名学员,一齐投入建所工作。
1962年春,研究所各项筹建工作,直接得到东北局宣传部的支持,甚至书记处的领导也常过问,使许多关键性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在强晓初、吴德两位书记的周旋下,建所地址很快在长春落实。于是,佟老带领大家由沈阳迁来长春。
1962年初夏,由陈毅元帅题写的“东北文史研究所”牌子,在长春挂起来了,一项肩负着振兴东北文化重任的事业诞生了。紧接着,佟老把工作重心转向对学员的精心培养上,用了不到一年时间,研究所工作就步入正轨。围绕这个重心,佟老始终工作在第一线,直接参加购置图书,亲自考核要招收的学员,四处聘请专家来所讲学。
文史所的创建工作,完全是白手起家,所需图书、设备,既无从调拨,也无谁赞助。佟老对图书馆建设格外重视,首先调来熟习古籍的张复同志任图书馆馆长,具体负责图书购置,从北京、上海等地购进大量经、史、子、集线装书,为学员备齐各种学习读本和必要参考书。当时,这些古籍,颇受冷落,很多人不屑一顾。然而佟老却认为:要想打下深厚的古文古史基础,学员应先从《十三经》等中国传统经籍入手,阅读原著,体会要义。
按东北局的指示,文史所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且主要是为东北地区各高等院校、科研部门、党政军上级领导机关培养具有一定马列主义理论修养,通晓中国古文古史,对某些学术问题有较强研究能力的专门人才。为此,佟老极重视对学员的选拔,要求条件较高。特别是在招收头两期学员时,佟老几乎对每个人都亲自审核,反复比较衡量,慎之又慎。在德智体全面兼顾的前提下,尤为注重业务基础条件,看是否具备培养前途,然后才决定取舍。对一些学习尖子,尽管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只要个人表现良好,拥护社会主义,则不影响录用。
佟老这种注重业务的选拔标准,主要是为了能真正实现培养目标。但是,这有悖于“政治挂帅”的用人之道,故而频遭时议,迫使佟老不得不公开声明自己的观点,“他们搞原子弹不行,搞古文古史还不可以吗!”一些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的学员,听到佟老这些坦诚的话,深受鼓舞,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在学业上取得较快进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佟老也一视同仁,鼓励他们放下家庭出身包袱,努力为国争光。经过若干年之后,就连那些曾持不同意见的人,也深深感受到了佟老的高瞻远瞩和博大胸怀,处处以事业为重,爱惜人才,善于调动各种积极力量,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此外,在招收学员过程中,佟老从实际出发,为事业着想,坚持原则,不徇私情。有位与佟老关系较密切的老同志,希望把子女安排到文史所学习,来找佟老求情。佟老坦率地说:我们已经考虑到你的孩子了,但经过考核,不适宜来文史所学习,请给予支持。佟老这种毫不含糊的态度,也使很多人望而却步,轻易不敢来求佟老关照。后来,那位老同志又到东北局找关山复同志,请关山复同志替他向佟老说情。关山复同志说:我看这件事算了吧。佟冬同志的脾气,大家都知道,就连他自己的儿子都入不了文史所。说不行,就真的不行,谁说情也没用。就连他的老伴也没有为儿子求下情来。原来在此之前,文史所招收第一批学员时,恰好佟老次子是吉大中文系毕业生,适合入文史所学习条件。佟大娘因长子在北京工作,很想把这个儿子留在身边,多次向佟老请求安排到文史所。但佟老一向严以律己,诸事皆以身作则,故而百般不允。佟大娘无奈,找机会向关山复部长“告状”,并求其帮助落实。但关部长很了解佟老的为人,一向十分尊重佟老意见,不便开口,只好劝慰佟大娘放弃自己要求。结果,佟老儿子被分配到外地工作,他的四位同学被选拔到文史研究所。由于佟老坐得直,行得正,为研究所树立起良好的用人风气。在近百名学员中,无一是通过某种私人关系进来的,这为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佟老主持下,文史所事业一天天兴旺起来。从1961年至1965年暑期,文史所先后招进三批学员,总计近百名。分别来自北大、人大、南开、复旦、吉大、山大、武大、川大、南大、辽大、北师大、华东师大、东北师大的历史系、中文系和哲学系,可谓敞开兴学大门,广招天下英才。佟老之所以不顾迢迢千里的奔波辛劳,从全国各名牌大学中招募学员,主要是为了吸取百家之长,进行远缘嫁接,培养知见渊博的一流人才。
学员报到以后,佟老首先一一谈话,了解所学专业情况,师从何人,有何专长,为进一步因人施用、因材施教做好准备。佟老掌握了大家在校学习情况以后,认为各科学员普遍缺乏系统学习,基础不很坚实。因此,要求学员在政治学习上,强调以读马列经典原著为主,请专家讲授为辅;业务学习以打基础为主,开展研究为辅。规定从《十三经》入手,让学员一本一本通读,并请专家讲授辅导,全面领会每一经的要义,先钻进去,再走出来,处理好批判与继承的关系。为了树立良好学风,佟老提倡循序渐进,力戒好高骛远,养成坐住冷板凳习惯。多次向学员灌输:搞古文古史,越老越值钱;不怕不成名,就怕不长寿等思想。唯恐学员们急于求成,过早开发研究,影响打基础。对前来讲学的专家,佟老要求学员应首先做到尊师重道,敬老尊贤,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老先生们对自己的学问,才会罄其所有,无所保留,大家才会学到真实学问。为了督促大家学习,掌握学习进步情况,规定严格考核制度,定期测试。佟老亲自参加阅卷,讲评考核成绩,褒奖优秀,指出缺点,鼓励学员再接再厉。平时,佟老与学员们生活在一起,或一起听课,了解讲授情况,或深入到学员宿舍,检查各人学习笔记,交谈心得,对各方面情况了如指掌,并有针对性地做学员思想工作,而且是循循善诱,启发学员自我认识能力。有位早在30年代就闻名全国的老先生,仍按旧式方法讲授,学员们很有意见。佟老得知后,立即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只讲了一个“千金买死马”的故事,其余的话一句未说。散会以后,学员们才恍然醒悟,异口同声地说:今后我们不愁没人教了。
为了鼓励学员努力学习,早日成才,佟老亲自参加行政事务管理,尽量为学员创造安适学习环境。规定学员一律定为见习研究员(即实习研究员),工资待遇高于研究生,与大学助教拉平,待学业结束时,一起晋级。一律在所内食宿,两个学员住一间宽敞明亮房间,既是学习室,又是宿舍。设有集体食堂、资料室、阅览室、游艺室、浴室等,尽量为学员提供方便,节省时间,把精力用到学习上。
为了使学员打好古文古史基础,佟老亲自出面聘请专家来所讲学,常奔赴北京、天津、南京、上海等地。甚至冒着危险,乘坐运输机,抢在时间前面,千方百计地把要请的专家请来。有一年春节,为了请一位专家,佟老独自一人在火车上度过了除夕之夜,整节车厢内只佟老一人。佟老的高尚敬业精神、礼贤下士美德,令许多专家感佩不已,欣然应允佟老邀请,一些素称东北为“塞外苦寒之地”的老先生,在佟老感动下,不避寒冷,久居长春,向学员们传授知识。
先后到文史所讲学的专家有:吴兆璜、洪诚、钟泰、陆懋德、马宗霍、金兆梓、孙晓野、纪湘涛、恽宝惠、向迪琮、邱琼荪、高清海、陈登原、陈直、沈文卓、吴天五等。分别讲授了《尚书》《周易》《诗经》《周礼》《仪礼》《左传》《论语》《孟子》《说文解字》《史记》《汉书》《文选》《庄子》《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墨子》等古籍,以及音韵、训诂、校勘、目录、金文、甲骨、乐律、史料、诗词格律等专学。经过如此全面系统地讲授学习,学员们的业务基本功得到迅速提高,不仅能熟练圈点古籍,还可以写出精练清通的文言习作。看到学员们这些习作,佟老非常高兴,讲学的专家也十分满意。
佟老培养学员的各项措施,不但得到东北局领导同志的支持,也博得许多有识之士的称赞。吉林大学、东北师大的老师,常有到文史所听课者,就连赫赫有名的吉大匡亚明校长、省委宣传部宋振庭部长等也曾多次来听讲。有一次,匡校长为了赶上听课,来不及更换衣服,穿一身普通的中山装。课间休息时,匡校长小声问佟老说:“我这一身,是否对老先生有些不敬?”佟老马上风趣地说:“谁敢怪罪你大名鼎鼎的匡校长!”此情此景,给在场的人留下深刻印象,为大家树立了敬老尊贤的榜样。此外,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学院,也派教师来文史所进修,文史所办学方式方法,越来越受到广泛欢迎。
至1965年夏,前两期入所的学员,经过三年多的刻苦学习,古文古史的功底都有明显提高,能够独立胜任学术研究工作。于是佟老主持分专业,有计划开展研究。设立中国古代史第一、第二研究室,中国近代史研究室,中国文学第一、第二研究室,中国思想史研究室。每个学员,根据自己所学专长,采取自愿方针,分别到各研究室,投入实际研究。各研究室分别确定主攻方向,定出研究规划,总共形成十六个专业研究组。到1966年春天,开始陆续写出一些较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顺利地成完了由学习到研究的过渡。
佟老独树一帜的培养人才办法,虽然得到领导支持,受到学员拥护,但在当时历史环境下,自然不合时宜。某些专好摇唇鼓舌之徒,把文史所视为复古倒退的靶子,公开写文章鞭挞,信口雌黄,尽管佟老常用一句“甭听蝲喇蛄叫”这句话,顶住各种非议,坚持走自己的路。然而到1966年夏天,史无前例的风暴席卷中国大地时,佟老无力回天了,学员也关心国家大事去了。一夜间,文史所成了“孔家店”,被彻底砸烂了;学员各奔东西,弃业改行;佟老成了“孔家店”老板,关进“牛棚”,经过左批右斗,发配到蛟河县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可贵的是,无论怎么折腾,佟老始终没低头认输,没说一句违心话,没动摇自己的崇高信仰。
今天,是非功过早已明朗,佟老的育人之道,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更可贵的是佟老言人所难言,做人所难做,是位有胆有识的专家、领导者。曾在文史所学习过的同志,多数已是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或为党政机关的负责干部,当年佟老所制定的文史所主要任务,终于获得实现。
日辉月明,山高水长,师情师恩,永远是伴随学生成长进步的太阳。昔日文史所的学子们,对老所长的谆谆教诲,永志不忘,每当他们在学术上取得新收获,在工作上做出新成绩时,总要首先感谢佟老的培养,更希望把佟老育人精神、方法继承下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