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录学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七志》与《七录》

荀勖、李充之陋,并小类亦复没略。上述诸家,除殷淳《大目》多至四十卷,《宋书》卷四十九。应有更详细之小类外,殆莫能背其四分之法规。严格而论,真正之四分法,惟此两晋南朝秘阁目录允克当之。《隋志》以后,《四库》以前之号称四部者皆不应纳此范域。积弊相沿,显而易见。世有哲人,能不愤恨?起而革命者遂有三家,宋之王俭,梁之阮孝绪,隋之许善心,其魁首也。任昉称俭“采公曾荀勖之《中经》,刊宏度李充之四部,依刘歆《七略》,更撰《七志》”。《文选·王文宪集序》。阮孝绪称俭“依《别录》之体,撰为《七志》”,“改《六艺》为《经典》,次《诸子》,次《诗赋》为《文翰》,次《兵书》为《军书》,次《术数》为《阴阳》,次《方技》为《术艺》。以向、歆虽云《七略》,实有六条。故别立《图谱》一志,以全七限。其外又条《七略》及《两汉艺文志》、《中经簿》所阙之书,并方外之经,《佛经》、《道经》,各为一录。虽继《七志》之后,而不在其数”。《七录序》。《隋志》称“俭撰七志,一曰《经典志》,纪六艺、小学、史记、杂传。二曰《诸子志》,纪古今诸子。三曰《文翰志》,纪诗赋。四曰《军书志》,纪兵书。五曰《阴阳志》,纪阴阳图纬。六曰《术艺志》,纪方技。七曰《图谱志》,纪地域及图书。其《道》《佛》附见,合九条。而又作九篇条例,编乎首卷之中”。其书成于宋后废帝元徽元年八月,《宋书》卷九。有三十卷同上。或四十卷《南齐书》卷二十三。之多。后经贺纵补注,增至七十卷。《唐志》。《隋志》则作为《今书七志》七十卷。篇帙之钜,既远倍《别录》,近比殷淳。部类之精,则能尽《七略》之所长,善补《七略》之所阙。其新增《图谱》一志,《道》《佛》二录,允为独步古今,未见其偶。惟渗杂经史于一罏,不如《七录》之判别;而彼之散图归书,终不及此之重视图谱,有裨实用也。况有九篇条例,对于分类之理论,定有发挥,惜乎失传。虽《隋志》讥其“文义浅近,未为典则。”然指陈类例者固未有前乎王俭者也。所可惜者:“其中朝遗书,收集稍广;然所亡者,犹大半焉。”《七录序》。及梁武帝“普通中,有处士阮孝绪”,《隋志》。“颇好搜集。凡自宋齐以来,王公缙绅之馆,苟能蓄集坟籍,必思致其名簿。凡在所遇,若见若闻,校之官目,多所遗漏。遂总集众家,更为新录。其方内经史至于术技,合为五录,谓之内篇。方外佛道,各为一录,谓之外篇,凡为录有七,故名《七录》”。《原序》。收书多至六千二百八十八种,四万四千五百二十卷,可谓空前钜制矣。其分类系统尤极清明整齐之致。《广弘明集》《卷三》。保存其二篇。《七录》五十五部之分类表如下:

孝绪自述其分类定名之旨曰:“今所撰《七录》,斟酌王、刘。王以《六艺》之称,不足标榜经目,改为《经典》,今则从之。故序《经典录》为内篇第一。刘、王并以众史合于《春秋》,刘氏之世,史书甚寡,附见《春秋》,诚得其例。今众家纪传,倍于经典,犹从此志,实为繁芜。且《七略·诗赋》,不从《六艺》诗部,盖由其书既多,所以别为一略。今依拟斯例,分出众史。序《纪传录》为内篇第二。《诸子》之称,刘、王并同。又刘有《兵书略》,王以兵字浅薄,军言深广,故改兵为军。窃谓古有兵革、兵戎、治兵、用兵之言,斯则武事之总名也,所以还改军从兵。兵书既少,不足别录,今附于子末,总以‘子兵’为称。故序《子兵录》为内篇第三。王以《诗赋》之名,不兼余制,故改为《文翰》。窃以顷世文词,总谓之集,变翰为集,于名尤显。故序《文集录》为内篇第四。王以‘术数’之称,有繁杂之嫌,故改为‘阴阳’;‘方技’之言,事无典据,又改为‘艺术’。窃以‘阴阳’偏有所系,不如‘术数’之该通;‘术艺’则滥‘六艺’与‘术数’,不逮‘方技’之要显;故还依刘氏,各守本名。但‘房中’、‘神仙’,既入‘仙道’;‘医经’、‘经方’,不足别创。故合《术技》之称,以名一录,为内篇第五。王氏《图谱》一志,刘《略》所无;刘《术数》中虽有《历谱》,而与今谱有异。窃以图画之篇,宜从所图为部,故随其名题,各附本录;谱既注记之类,宜与史体相参,故载于《纪传》之末。自斯已上,皆内篇也。释氏之教,实被中土,讲说讽味,方轨孔籍。王氏虽载于篇,而不在《志》限,即理求事,未是所安。故序《佛法录》为‘外篇第一’。仙道之书,由来尚矣。刘氏‘神仙’,陈于‘方技’之末;王氏‘道经’,书于《七志》之外。今合序《仙道录》为‘外篇第二’。王则先‘道’而后‘佛’,今则先‘佛’而后‘道’;盖所宗有不同,亦由其教有浅深也。”《七录序》。《隋志》论“其分部题目,颇有次序;割析辞义,浅薄不经。”而其实则《隋志》部类几于全袭《七录》,且其注中称“梁有、今亡”者皆《七录》所有。试一推究,则知《隋志》之分类法实近承《七录》,远接《七略》。而《七录》在分类史中所占之地位实为一承先启后之关键。《经典录》之分九部与《六艺略》之分九种,《子兵录》之前十部与《诸子略》之分十种,标名序次,符合无殊,惟因兵书甚少,故合四种为一部,附于子末,与《七略》不同。《术技录》并“术数”、“方技”二略为一,其“天文”、“五行”、“杂占”、“刑法”四部仍依《术数略》之原名。“历谱”、“蓍龟”改为“历算”、“卜筮”,新增“谶纬”,固《七略》以后新兴之学也。惟将《方技略》之“房中”、“神仙”二种提入《仙道录》,仅存“医经”、“经方”二部,又特增“杂艺”一部耳。此皆《略》、《录》之大同小异处。其所以保留“术技”一录者,盖有祖暅之《术数书目录》为蓝本耳。至其迥异之点,一在改《诗赋略》为《文集录》,废“赋诗”之种名,创分《楚辞》、《别集》、《总集》、《杂文》四部。二在创立《纪传录》,蔚然扩为十二部,收书多至一千二十种,一万四千八百八十八卷。《古今书最》。三在特立“佛法”、“仙道”二录,收书多至二千八百三十五种,六千五百三十八卷。是诚《七略》所瞠乎其后,望尘莫及者。抑亦时代潮流使然,无所用其抑扬也。考荀勖已收“佛经”入《中经簿》,且提列《史记》、《旧事》为四部之一,王俭并收“道经”、“佛经”而不在《七志》之限。孝绪仿意重编,既特录“记传”,又骈列“仙佛”,挹荀、王之长,补《七略》之短,又复细分部类,铨配适当,故能广罗万书,垂范百世。《隋志》仰承成例,稍加删并,竟为后世四部目录不祧之祖。较其异同:仅移《纬谶》入《经部》,改《纪传录》为《史部》,删“鬼神”而增“杂史”,析“注历”为“古史”、“起居注”,并“子兵”、“术技”二录为《子部》,删“杂艺”,并“卜筮”、“杂占”、“刑法”入《五行》,合“医经”、“经方”为《医方》,屏“道经”、“佛经”目录于志外,仅录其大纲。其所谓四部者,原为空洞之外壳。试揭其内幕,则《隋志》之四十种原无以大异于《七录》四十六部。《佛》《道》九部除外。然较之荀勖、李充之仅以甲乙丙丁为部次,不复再分种类者,则其详略精粗既已迥殊,名义宗旨亦复不同。故著者以为自荀勖经李充至梁、陈之四部目录,仅为以甲乙丙丁部次书名之分类法,确可谓之单纯四分法,但荀勖、谢灵运、文德殿则应称“五分法”,殷淳则不详。最多仅可认为四部目录之第一时期。与后世《隋志》以下迄《四库全书总目》之四部绝对不同。《隋志》之四部,貌似荀、李而质实刘、阮,远承《七略》之三十八种,近继《七录》之四十六部。嫡脉相传,间世一现。治目录学者绝不可谬认《七略》、《七录》之学已失传而妄谓《隋志》为荀、李四部之血嗣也。《七录》、《隋志》之间,尚有隋秘书丞许善心于开皇十七年“仿《七录》更制《七林》,各为总叙,冠于篇首,又于部录之下,明作者之意,区分类例焉”。《隋书》卷五十八。《隋志》各部小序殆即摘录善心《七林》之原文而成。然《隋志·簿录篇》竟不著录其书。时代近接,应未遗佚。其犹《汉志》之不录《别录》与《七略》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