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客和常客
和其他生态系统一样,鲸落中也存在许多复杂的生态关系。其中,“先来后到”这一点尤其突出。
鲸尸落入海底后,第一批“客人”是那些嗅觉敏锐、擅长游泳的家伙——主要是盲鳗。盲鳗虽名为鳗,却不是鳗鱼,甚至连鱼也算不上。它们没有下颌,如同数亿年前鱼类的祖先一样,也没有真正的牙齿。不过,它们的“口”周围布满尖锐的角质刺。盲鳗就靠这些角质刺从鲸尸表面的伤口、眼、口等薄弱处侵入尸体内部,进食腐肉。
一条鼠尾鳕“光顾”鲸落。
一些体形更大的“投机客”也会前来光顾,比如睡鲨。睡鲨是一种行动莫测的鲨鱼,通常生活在500米以下的深海中。它们游速缓慢,比起生活在大洋表层的其他亲戚,简直可以用“懒洋洋”来形容。但是,睡鲨却擅长用尖锐的牙齿和有力的下颌撕开鲸的皮肤。
在盲鳗、睡鲨这些肉食动物的“光顾”下,鲸尸的大量软组织会在数月内被吃光。不过,一切才刚刚开始。大量小型食腐者聚集在看上去已成为累累白骨的鲸尸周围,刮取那些残存的软组织碎屑。
在这些参与聚餐的动物中,虾蟹类和等足类等甲壳类动物是“主力军”。虾蟹会用灵巧的螯足夹取组织碎屑,而深海水虱则干脆直接趴在鲸尸上刮食。此外,沙蚕、海参、海星等移动缓慢的动物也会被扩散的气味吸引,经过数月甚至数年的跋涉,到鲸尸旁分一杯羹。在这些动物的进食下,鲸骨表面的任何软组织都不会浪费。慢慢地,巨大的鲸尸变成一堆零散的白骨。
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在这贫瘠的海底,任何物质都不会被浪费。最后登场的“食客”只能在显微镜下被观察到,那就是细菌。这些细菌厌恶氧气,会深入鲸骨内部,将鲸骨内其他动物无法利用的有机物转化为硫化氢或甲烷,同时获得能量,而一些特殊的“嗜硫细菌”又能利用硫化氢合成有机物。利用这些能量,厌氧菌在鲸骨表面和周围形成了厚厚的菌苔,同时成为食骨蠕虫等其他生物的食物。食骨蠕虫会与厌氧菌形成共生关系:食骨蠕虫负责破坏鲸骨,厌氧菌负责消化鲸骨组织,产生的能量由蠕虫和细菌共享。它们对鲸骨的侵蚀和利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间长达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在这期间,周围的一些生物也能享受“细菌大餐”,如深海贻贝。当最后一点儿鲸骨的残渣被消化殆尽后,鲸落这一深海的绿洲才真正结束了自己的使命。繁茂的生物群落消失了,海底又回归宁静,好似一切从未发生,只留下一点儿残骸,成为一头巨兽曾经存在的证据。
事实上,只有在深度超过1000米的海底,鲸的尸体才有可能成为贫瘠海底的绿洲,支撑起一个能延续上百年的生态系统。
然而现在,这些为深海提供能量的绿洲正在减少——商业捕鲸让鲸的数量锐减。对于人类而言,只是捕捞起了一头头鲸,可对于深海生物来说,失去的却是一座座丰饶的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