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资源循环的经济意义
2.4.1 资源环境经济学
资源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通过经济分析来研究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最优使用及其与人口、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等资源经济问题的学科。资源经济学最贴近的基础科学是资源科学和经济科学。资源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既包括自然科学理论,又包括社会科学理论。
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理论认为资源存在着相对稀缺性,因为与人类的需求相比较,物质资源永远都是稀缺的,但又寄希望于“价格之手”去调节。“悲观的马尔萨斯”认为自然资源绝对稀缺,“乐观的李嘉图”则认为自然资源只是相对稀缺。然而无论这些前辈经济学家阐述的理论多么复杂,各有特点,但有一点是有共识的,即都认为自然资源是稀缺的。当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尚未超出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时,自然资源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然而随着人口的激增,工业文明的进步,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排泄物超出环境容量时,不但自然资源愈发紧张,环境容量也成为一种稀缺的经济资源。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资源环境经济学运用古典和现代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工具,研究环境与资源的合理利用,是伴随着西方经济学发展而兴起的一种经济学分支,主要研究对象为自然资源。近年来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问题的愈加严重,资源、生态和环境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机构、环境学家、经济学家和产业界的重视。
2.4.2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1995年美国经济学家格鲁斯曼提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认为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与环境污染物质的变动趋势呈倒U形关系,即污染程度随国民人均收入先上升,后下降。国内一些学者通过研究中国固废排放量、废水排放量、废气排放量(CO2排放量、SO2排放量)与人均收入的数据,得出N或J曲线等,都力图较为准确地反映经济发展对于资源环境的影响,指向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两个明确目标。因此根据地方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费、环境污染的具体关系制定相应的政策计划,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开辟资源新路,注重清洁生产,是后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它们是一个整体。经济性决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在产业规划、实施、运营的各个阶段,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的决策观念和决策准则,改变传统单纯性“保本或者获利”观点,加强项目经济承受能力和持续生命力的研究。更要未雨绸缪,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能力和所付出的代价做出明确的分析,才能进一步得到是否保本或者获利,甚至是否适合发展的最终答案。
2.4.3 新时期,新思考
无论是马尔萨斯还是李嘉图,恐怕都没有估计到人类社会发展的速度如此之快,原生资源消耗迅速,自然禀赋下降严重。当代中国尤其要注意,对外要面对世界性资源枯竭、全球经济放缓,对内还需警惕产业转型和市场开拓风险,新时期更要有基于资源环境为本的经济新思考。
(1)树立再生与原生资源相融相生观点
要正视原生资源日渐衰竭的事实,树立再生与原生资源相融相生,共同形成社会发展主流物质支撑的思想。要发展就要消耗资源,这是不争的事实。现代工业将自然资源特别是原生资源加工成为产品,无论是应用于社会还是报废成废弃物,都有资源属性或者说资源“密码”在其中。也就是说,原生资源不是枯竭,而是以记录形式进入另外场所,或产品或设施,或工业或日用。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要让废弃物重归资源行列,解码“城市矿产”。
(2)要有资源循环就是能源循环的思想
从原生资源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大量能源,因此,产品上还赋予了能源的记忆和“密码”,虽然由于使用和消耗,有不同程度的能源“折旧”,但都存有不同程度的能源“残值”。高效利用好废弃物,也就是将这些残值重归社会,善莫大焉。
(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是朝阳产业,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把垃圾资源化,化腐朽为神奇,既是科学,也是艺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从废弃物中开辟金山银山,是资源循环的经济性诉求;注重生态保护,尽量减少二次污染,在科学与艺术般的化废为利过程中保护好绿水青山,是资源循环中的环境体现,两者都是环境资源工作者的历史担当,也是全面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4)提高资源利用率就是经济性
利用率越低,污染越严重,以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为主导,向污染要效益,利用率提高了,终端废物就减少了,获利与环保两不误。要科学设置工艺流程,合理安排设备设施,提高工作效率,设计适合国情的处置技术路线,对于降低成本、提高利用率十分重要。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涉及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贵金属和塑料化工等多个科技领域,要根据污染防治和清洁生产的要求,将相关学科的先进技术融合到处理工艺中,按数量、梯次、性质提取有用物质。对于废弃物特别是末端残余物,不要轻言放弃,要变堵为疏、变弃为用,将可用的物质从废弃物中提取出来,再用于社会,这就是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贡献。
(5)注重经济和环资双重效益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会同生产关系产生相应的矛盾。传统的开放式生产模式污染严重,能源消耗很大,要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应合理组合生产要素,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探索新的产业模式势在必行。闭路循环产业体系走出一条经济与环资和谐统一的崭新道路,对于当前国内亟需进行的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也为后工业时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一种新型资源环境理论。
参 考 文 献
[1] 周纪昌. 马尔萨斯的自然资源稀缺论[J]. 生态经济,2012(5):24-27.
[2] 大卫·李嘉图.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 周洁,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3] 汪安佑,雷涯邻,沙景华. 资源环境经济学[M].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