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诊疗经验
这里主要介绍关国华教授诊治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经验。
一、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病因病机
在对老年性黄斑变性病因病机研究中,通过对病例组121例和对照组98例健康人群的对照研究及对172例242眼眼底病变分期辨证规律的研究,发现脾气虚是本病早期即玻璃膜疣期发病的主要因素。因脾主运化,脾气虚则运化无能,气血津液化生不足。此外,脾虚及肾,肾藏精,肾气虚则鼓动无力,藏精功能失职,津液积聚而成痰,导致水湿泛滥或痰湿潴留,本病早期所表现的玻璃膜疣这一病理产物多由此而生。痰湿郁久则化火,灼伤血络。肝主藏血,主疏泄,喜条达,肝血不足则不能荣养于目,肝气不调则肝郁,肝郁久亦可化火伤络。脾虚不统血,肝虚不藏血,均可致血不循常道而溢于络外,血溢于络外则成瘀,痰瘀互结,更加重病情,终致中后期出现痰湿、肝郁、血瘀等实证表现,此时眼底多为渗出性病变,表现为新生血管形成、出血渗出、瘢痕形成等征象,但实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是该病病情反复恶化的主要原因。
二、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眼底病变过程
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发展过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早期和中期为玻璃膜疣期,此期病变过程缓慢,可持续7年、10年或10多年不等,加上发病年龄较晚,故在AMD的病例中约90%的病例属本期病例。玻璃膜疣期之后,病变进入晚期,然后往两个方向发展:其一,在病变区引起组织萎缩性变,形成干型AMD;其二,在脉络膜形成新生血管(CNV)的渗出型(湿型)病变。在我国,(湿型)病变仅占10%(此与欧美国家相反),然而(湿型)病变在引起视力丧失的病例中则占90%之多。
1.玻璃膜疣期
早期,眼底镜下在黄斑区及其周围视网膜下可见黄白色边缘清楚的小点状(64μm)或中等大的(64~125μm)硬性玻璃膜疣沉积,患者无自觉症状,视力亦正常。随着病程发展进入中期,黄斑区色素增殖,中心凹光反射消失,玻璃膜疣体积增大,多数为中等大或伴有大的(>125μm)玻璃膜疣沉积,或有边缘模糊且相互融合的软性玻璃膜疣沉积,此期患者视物变形,视力下降或中心暗点出现。在临床上玻璃膜疣期的进展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这与患者体质、生活嗜好、工作环境及防治措施都有相关性。
2.渗出性病变时期—湿型的病变过程
此期包括检眼镜下黄斑区呈浆液性和出血性色素上皮和神经上皮脱离,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玻璃体积血和盘状瘢痕形成等各个阶段,亦即湿型的整个病程。本病患者由玻璃膜疣时期进入渗出性病变时期走向湿型发展阶段后,其病程发展加快,病变亦多反复,患者视力遭受严重损害,在临床上进行全身宏观辨证和局部微观辨证的结合观察,此期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1)黄斑区表现为浆液性色素上皮和神经上皮脱离者:多数患者视力中度受损,检眼镜下表现为黄斑区组织污秽,网膜水肿,其下可见灰白色渗出物质,中心凹光反射消失,部分患者黄斑区网膜下可辨出边缘模糊的玻璃膜疣沉积。此期患者除多表现为脾气虚衰之外,而痰湿、肝郁、血瘀等实证逐渐增多。
(2)黄斑区呈出血性色素上皮和神经上皮脱离者:此类患者常同时存在浆液性脱离,因此在检眼镜下黄斑区可看到水肿、渗出、出血同时存在,在反复发作的患者,病变范围可有4~6个乳头盘径大小,形态可不一致,有时不易立即确诊为本病。遇到这种患者,要注意与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之鉴别(详细请参见“鉴别诊断”),还要同时检查对侧健眼眼底,观察早期病变存在的可能性。本阶段以实证为多,表现为痰湿、肝郁、血瘀等证。但其本质是因虚而起,故属本虚标实之证。
(3)表现为急性黄斑出血或玻璃体积血者:少数患者表现为黄斑出血,病程迅速而严重,患者常诉患眼几天内视物完全障碍,检查视力严重受损,检眼镜下可见黄斑区有1~3个盘径大小之出血区,多数患者出血边缘隐匿可找到网膜下之黄白色玻璃膜疣沉积;另一些患者表现为玻璃体积血,视力完全丧失,玻璃体全部积血眼底无法窥见。无论黄斑出血或玻璃体积血,病程发展迅速,视力损害严重。
(4)盘状瘢痕形成:在绝大多数患者的病变过程中,其最后以黄斑区盘状瘢痕形成,视力严重受损或丧失而告终。此期检眼镜下可见黄斑区圆盘状黄白色瘢痕形成,病程反复发作的患者,则盘状形态不清,呈一大片具有数个乳头面积大小之瘢痕组织沉着,荧光血管造影多数可见新生血管埋藏于瘢痕组织之中。此期患者多表现为久经治疗后邪实渐退或体内自身邪正交争,两败俱伤,邪退正亦虚,其本虚的实质再现。
3.萎缩性病变期—干型晚期
在AMD的病变过程中经过玻璃膜疣期后进入晚期,向干型病变过程发展,其黄斑部色素上皮、玻璃膜、脉络膜毛细血管被破坏形成萎缩性病变,检眼镜下黄斑区色素上皮呈地图状萎缩,萎缩区表现为金箔样反光,此类患者视力常下降至0.1或以下。
三、老年性黄斑变性应早期诊断,不偏不倚—正确识别玻璃膜疣
黄斑区玻璃膜疣的沉积是早期诊断AMD最基本的标志,因此如何识别玻璃膜疣与由其他眼底病引起的渗出物是最重要的一环。首先应切记要双眼散瞳后对沉积物进行观察、验证。AMD是一个很重要的眼病,诊断应十分谨慎,避免引起患者不应有的心理恐惧。AMD玻璃膜疣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以5年、7年或10年以上缓慢地由小到大,其量由少到多,呈圆或椭圆形,边缘由清到模糊,性质由硬变软,甚而相互融合成片,逐渐进展,而沉积位置则限制在黄斑区或其周围,一般不超越上下血管弓,更不应在眼底其他象限或周边部位,黄斑区还应该有色素增殖,中心凹光反射暗淡、消失,使黄斑区及其周围变得暗淡无光。与中浆早期黄斑区反光增强、水肿、组织污秽或伴有的白色点状渗出截然不同。为了识别玻璃膜疣,还需继续详细观察上下血管弓以外的眼底其他部位有无类似黄斑区的白色点状物沉积和血管白鞘随伴等症状,以除外由眼底其他病引起的在黄斑区的渗出,这种情况临床上屡见不鲜。避免AMD的误诊,亦即如果黄斑周围以外有渗出物沉积或其他异常,应该想到黄斑之渗出不是AMD之玻璃膜疣,而是另一些眼底病,如脉络膜炎引起黄斑部组织受累之渗出,在分析病情之时,应该坚持一元论的方法,即尽可能地用一种疾病去解释眼底的各个异常征象,以免误导治疗。最后,还需强调AMD之玻璃膜疣患者年龄应该是45岁以上。
应该承认,目前临床上对AMD的诊断误诊病例多于漏诊者,首先,是由于过分的不恰当的广告宣传误导;再次是少数医师临证时在小瞳下粗略的眼底检查;最后,还由于伴有黄斑及其周围有白点状物沉积的脉络膜病变(炎)临床上很常见,故此当我们确诊AMD玻璃膜疣期之时,倍加注意,必要时或可附加FFA或OCT检查以作参考。
四、黄斑出血病例要注意全面分析,鉴别诊断
本病进展至晚期,病情发展加快,湿型病例常引起黄斑严重出血、组织水肿、渗出,其范围可达2~3个或4~6个视盘直径,视力下降甚而丧失,少数者可引起玻璃体全部积血,眼底不能窥进。临证医师必须除外可以引起黄斑出血或玻璃体积血的其他眼病,如视网静脉周围炎、糖尿病眼底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渗)、高度近视眼底病变、葡萄膜炎等较常见的眼底病。一个有经验的临证医师,在双眼散瞳检查眼底进行微观辨证结合全身宏观辨证之后不难做出鉴别,例如静脉周围炎者多为年青患者,眼底出血多在周边部静脉周围,小静脉有迂曲,管壁常有白鞘随伴,玻璃体混浊等;糖尿病眼底病变者有糖尿病史,眼底有微血管瘤及斑点状出血沉积等,很快得到鉴别;视网膜静脉阻塞者出血可累及黄斑区,但大部分出血应围绕在阻塞血管的周围,一般单眼发病,多伴有高血压病或动脉硬化的患者;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渗)多为年青者,单眼患病,其出血虽在黄斑区,但出血量少,多围绕在黄斑区渗出物之外围,呈半月形或圆形沉积;高度近视眼底病变引起之黄斑出血临床不少见,但都是已有严重的高度近视眼底退行性变者,其黄斑出血量很少,亦多为较孤立者,易于鉴别。另外,在急性玻璃体积血的病例中,临床上有少数是由于玻璃体牵引,视网膜裂孔形成致视网膜脱离;在裂孔形成过程血管破裂而引起玻璃体急性出血者,此种病例应注意眼压是否下降,并应进行B超检查以协助诊断。
临证医师需切记,在对AMD确诊之时,还需进一步排除由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引起黄斑出血的可能性。此病1982年国外首次报道,至1999年首次被命名为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近十多年来才逐渐为临床所熟悉。在我国,2004年报道的166例渗出型AMD病例中有37例(20%)最终被确诊为PCV。由于PCV在我国很常见,其眼底病变之形态亦与AMD很类似,故临证医师应加以注意。有关两病之区别如下。
1.AMD形成之新生血管多位于黄斑中心凹部,因此其引起之出血或渗出病灶仅见于黄斑区及其周围位置,而PCV的息肉样病灶引起之出血、渗出除可位于黄斑(62.5%)外,还可见于上下血管弓周围(12.5%)、视乳头旁(6.3%)或眼底中周部(18.8%)等位置。
2.在PCV病例中,经常观察到有特征性之视网膜下橘红色结节样或息肉样病灶,它是由于息肉灶病变处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变薄,及其色素上皮细胞内色素减少,使富含血液成分的息肉样病灶透见性增强,此种征象,对PCV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3.PCV患眼或对侧眼缺乏如AMD发病时的玻璃膜疣沉积和色素增殖,但视网膜下可见多发性黄白色硬性渗出物沉积,且其沉积位置不局限于黄斑及其周围位置。
4.眼底损害中,浆液性和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的病变,PCV患者较AMD患者更为常见,前者其发生率为85%,后者则为22%。
5.AMD患者在渗出和出血之后,最终形成盘状瘢痕,而PCV则较少形成盘状瘢痕。
6.在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时,PCV可见特征性的脉络膜分支状血管网及其末端血管扩张的息肉样病灶,AMD则见焦点状或斑状新生血管征象。
7.AMD白种人多发,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PCV则以黑人和亚洲人多见,20~90岁均可见之。
AMD患者虽然两眼发病早晚或严重程度不同,但均为双眼受累,PCV则以单眼发病为多。
五、老年性黄斑变性辨证论治之规律性
本病病程漫长,虽然在各不同阶段其治疗用药各有差异,但都以全身宏观辨证和眼底局部微观辨证进行用药;在玻璃膜疣期,其病变进展缓慢、病程亦长,当以病因病机进行辨证用药为主;一旦进入渗出性病变期,尤其已引起眼底大量出血,则应按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进行抢治;晚期患者注意加强治本以减少复发,争取挽回部分视力。本病各期之辨证治疗如下。
1.玻璃膜疣期—脾虚湿困
证候特点:无其他原因的视力轻度减退(一般在1.0以下),检眼镜下黄斑区及其周围可见玻璃膜疣沉积,合并黄斑区色素增殖,中心凹光反射消失;年老患者可有神疲乏力,舌淡红,苔薄,脉细或弱。
治法:补气健脾,利湿化浊。
推荐方剂:益气聪明汤加减。
常用药物:补中益气升阳,畅通血脉用益气聪明汤化裁而来,健脾抗衰老用灵芝末,活血化瘀用丹参,升清降浊利湿用石菖蒲,利湿化浊用茯苓,滋肝肾、养阴补血用何首乌。
基本处方:葛根25g,何首乌15g,升麻7g,灵芝末3g,茯苓15g,黄芪15g,白芍15g,丹参15g,石菖蒲12g,炙甘草6g。每天1剂,水煎服。
加减:玻璃膜疣甚多者,加法半夏、浙贝母除痰散结。
临床治疗价值:治疗黄斑区玻璃膜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宜于门诊用药,定期检查观察,黄斑变性的病程十分漫长。Strahlman等发现第一只眼有本病的患者,有玻璃膜疣的第二只眼在初诊后头3年里每年有3%~7%机会发生渗出性黄斑病变,同时还发现有玻璃膜疣的患者黄斑部损害发展的累积危险度在12个月为4%,24个月为10%,36个月为17%(Arch Ophthalmol,1983)。基于上述原因,用药时间亦要相应延长,一般以连续用药3个月为1个疗程,每日分2次服用,在疗程结束之后,可根据患者情况间歇使用障眼明片、明目地黄丸或石斛夜光丸等,3个月后再开始第2个疗程治疗。
2.渗出性病变期—痰湿互结(湿型治疗)
此期包括检眼镜下黄斑区呈浆液性和出血性色素上皮和神经上皮脱离,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玻璃体积血和盘状瘢痕形成等各个阶段,亦即湿型的整个过程。本病患者由玻璃膜疣时期进入渗出性病变时期走向湿型发展阶段,其病程发展加快,病变亦多反复,患者视力遭受严重损害,应积极进行治疗。在临床上进行全身宏观辨证和局部微观辨证的结合观察,此期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1)脾气虚(黄斑区表现为浆液性色素上皮和神经上皮脱离者)
证候特点:多数患者视力中度受损,检眼镜下表现为黄斑区组织污秽,网膜水肿,其下可见灰白色渗出物质,中心凹反射消失,部分患者黄斑区网膜下可辨出边缘模糊的玻璃膜疣沉积。此期患者除多表现为脾气虚衰之外,而痰湿、肝郁、血瘀等实证逐渐增多。
治法:健脾益气,祛湿化痰。
推荐方剂:六君子汤加减。
常用药物:理脾和胃用陈皮、法半夏;大补元气用党参;健脾补气用白术、茯苓;补中益气用甘草;化痰除湿散结用浙贝母、海螵蛸。
基本处方:陈皮7g,法半夏10g,茯苓15g,车前子12g,白术12g,党参15g,浙贝母12g,海螵蛸15g,丹参15g,炙甘草6g。每天1剂,水煎服。
加减:早期水肿明显者,可加薏苡仁30g,泽泻12g;水肿消退而渗出物吸收缓慢者,可选加三棱10g,莪术10g,昆布15g,海藻15g;有肝郁证候者,可配合使用柴胡12g,枳实12g,白芍15g等疏肝解郁药物;血瘀者加丹参15g。
(2)气阴两虚夹瘀(黄斑区呈现出血性色素上皮和神经上皮脱离者)
证候特点:患者多同时存在浆液性脱离,因此在检眼镜下黄斑区常可看到水肿、渗出、出血同时存在,在反复发作的患者,病变范围可有4~6个乳头盘径大小,形态很不一致,有时不易立即确诊为本病。遇到这种患者,要同时检查对侧健眼眼底,观察早期病变存在的可能性。虽然很早期的出血可以直接由脉络膜而来,不一定存在新生血管,但大多数的出血都是由新生血管而引起。因此,治疗这种患者时,应该估计新生血管存在的可能性。本阶段以实证为多,表现为痰湿、肝郁、血瘀等证,但其本质是因虚而起,故属本虚标实之证。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祛瘀。
基本一方:女贞子12g,墨旱莲12g,五灵脂10g,生蒲黄12g,党参20g,灵芝末3g,茯苓18g,黄精12g,何首乌15g,白及12g,葛根20g。每天1剂,水煎服。
方解:阴虚火旺致出血用二至丸,佐以黄精,加强滋阴之力用何首乌;健脾益气以补气虚用党参、灵芝、茯苓,加强脾脏统摄之功效。此外,灵芝兼有抗衰老之功,而茯苓又有利湿化痰之效。活血祛瘀用失笑散,止血不留瘀加用白及,葛根取其升提之性,使药力能达上部。
加减:病之早期网膜水肿较重者,可选加薏苡仁30g,猪苓12g,车前子12g,益母草12g,桂枝7g等;新鲜出血者,选加紫珠草15g,墨旱莲12g,仙鹤草15g;渗出或积血吸收缓慢者,则选加昆布15g,海藻15g,海螵蛸15g,苏木15g,鸡血藤30g等。
(3)血热妄行或脾不统血(急性黄斑出血或玻璃体积血者)
证候特点:临床上少数患者表现为黄斑区出血,病程迅速而严重,患者常诉患眼几天内视物完全障碍,检查视力严重受损,检眼镜下可见黄斑区有1~3个盘径大小之出血区。多数患者出血边缘隐匿可找到网膜下之黄白色玻璃膜疣沉积。另一些患者表现为玻璃体积血,视力完全丧失,玻璃体全部积血,眼底无法窥进。
治法:应按急则治其标原则进行,重点按养阴止血、补脾摄血、祛瘀止血外,病之早期要配合使用凉血止血药物。
基本二方:仙鹤草12g,墨旱莲12g,紫珠草15g,白及12g,五灵脂12g,生蒲黄12g,党参15g,茯苓15g,灵芝粉3g,女贞子12g。每天1剂,水煎服。
方解:方中仙鹤草、紫珠草凉血止血,生蒲黄、五灵脂祛瘀止血,党参、茯苓、灵芝粉补脾摄血,白及收敛止血,墨旱莲、女贞子滋阴止血。
加减:在临床上急性出血患者多有痰湿、肝郁或血瘀等实证表现,上述方药可以随证加减,这种病例在出血吸收以后行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时大多数都发现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存在,因此对早期病例行药物治疗时要避免使用过多过量之活血药物,过分活血可导致新生血管再出血,待病情稍稳定可逐步选加祛瘀药物如赤芍12g,郁金12g,丹参15g,三七粉3g等;出血稳定,但出血吸收较慢的病例,可选加温行通窍药物如当归10g,川芎6g,桂枝5g,炮姜6g等,以促进出血吸收。
再晚,当检眼镜下出血已部分吸收,色由鲜红转暗红,未再次出血者,应尽快选用软坚散结药物,如昆布15g,海藻15g,海蛤壳15g,瓦楞子30g,海螵蛸15g,浙贝母12g等,亦可合并使用静脉滴注川芎嗪、丹参注射液或血栓通等药,使出血得到更彻底的吸收。此外,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应该强调健脾、益气、养阴、补肾药物的使用以固本。
无论黄斑出血或玻璃体积血者,其病程较长,治疗时间需持续2~4个月,并应住院治疗。
(4)气血两虚(盘状瘢痕期)
证候特点:在绝大多数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病变过程中,其最后以黄斑区盘状瘢痕形成,视力严重受损或丧失而告终。此期检眼镜下可见黄斑区圆盘状形态不清,呈一大片具有数个盘径面积大小之瘢痕组织沉着,荧光血管造影多数可见新生血管埋藏于瘢痕组织之中。患者一般由于久经用药治疗,邪实渐退,多显脾气虚衰的证候。
治法:益气补血,软坚散结。
基本三方:黄芪15g,党参20g,炙甘草6g,白芍15g,升麻7g,黄精12g,何首乌15g,昆布15g,浙贝母12g,海螵蛸12g,沙苑子12g,女贞子12g。每天1剂,水煎服。
方解:用益气聪明汤补中益气、升阳畅通血脉;用黄精、何首乌、沙苑子、女贞子滋养肝肾明目;用昆布、浙贝母、海螵蛸软坚散结,以减少瘢痕形成。
加减:瘢痕明显者,加瓦楞子软坚散结。
3.萎缩性病变期—肝肾脾虚(干型晚期治疗)
证候特点:患者一般年龄在60岁左右,可无明显体虚或表现为年老气虚。在玻璃膜疣沉积过程中,其黄斑部色素上皮、玻璃膜、脉络膜毛细血管被破坏,形成萎缩性病变,检眼镜下黄斑区色素上皮呈地图状萎缩,萎缩区表现有金箔样反光,此类患者视力常下降至0.1或以下。
治法:补肝肾,益精血为主,兼以健脾益气。
基本四方:柴胡7g,党参12g,女贞子15g,楮实子15g,枸杞子15g,黄芪12g,白芍12g,何首乌15g,黄精15g,茯苓18g,白术10g,甘草5g。每天1剂,水煎服。
方解:用柴胡、白芍疏肝养血;用女贞子、楮实子、枸杞子、何首乌、黄精滋养肝肾、和营明目;用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
加减:萎缩明显者,加当归、刺蒺藜养血明目。
六、对渗出性AMD现今治疗的评述
AMD病因复杂且常由多因素致病,具有多因子参与和多种发病机制共存的特点,故其治疗学仍没有金标准。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外曾应用氩激光、氪激光、半导体经瞳孔温热疗法(TTT)及其后的光动力疗法(PDT);自2004年以来,临床上开始应用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如哌加他尼钠(Pegaptanib,Macugen)、雷珠单抗(Ranibizumab,Lucentis)、贝伐单抗(Bevacizumab,Avastin)和阿柏西康(Aflibercept)。在上述疗法中,近10年以来以PDT和抗VEGF药物中的贝伐单抗和雷珠单抗应用为多。上述的各种激光光凝或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的疗法,其目的是通过治疗使CNV暂时性萎缩,减少黄斑区再次渗出和出血次数,因此,可以认为它们是在治疗AMD黄斑出血的全治疗过程中的第一个治疗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当前临床上较可取的办法是PDT或联合抗VEGF药物玻璃体内注射,虽然它们都存在一些缺点,如价格高,需重复多次应用,还可能引起一些并发症等,但它们能使CNV暂时萎缩,可减轻、减慢病程进展。然而,它们对如何迅速清除渗出物和积血、减轻黄斑区盘状瘢痕形成,更好地抢救视力,其作用却很有限,而这却是治疗全过程的最重要的第二个治疗环节。
虽然,新近以来,国内外对引起急性玻璃体和黄斑区视网膜下大出血的AMD病例开展了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排除积血,但临床效果不佳,更有术后引起新的出血,使出血范围更广泛者,因此通过手术清除急性出血或以往使用过的以手术切除新生血管膜的方法,目前尚未获得可靠的疗效。
在近30年来对本病的临证诊疗中,我们发现全身药物疗法,尤其中医中药的应用是最基本和重要的治疗手段,在本病病变每一个过程中通过宏观、微观辨证,可以迅速运用凉血止血、凉血活血、活血化瘀、祛湿除痰、软坚散结、温行通窍、健脾益气和补益肝肾各法以达到止血、防止再出血、消除组织水肿、清除渗出物和积血的沉积、减少盘状瘢痕形成。对渗出物多、出血严重、吸收缓慢者可配合使用口服碘制剂卵磷脂洛合碘(沃丽汀)、酶制剂胰激肽原酶片、胞磷胆碱钠胶囊和复方血栓通胶囊作为辅助用药,以加强积血和渗出物的吸收,改善微血管循环,促进黄斑区水肿的消退和保护视功能。在临证诊治的病例中,不少急性黄斑出血伴玻璃体全积血、慢性出血和陈旧性黄斑出血伴玻璃体全积血的病例,如病例1~3,均能应用中医中药或配合口服西药作辅助治疗,将黄斑积血或玻璃体积血全部清除。然而,应该注意,出血病程3个月以内者才是挽回视力的好时机,积血超过4个月或以上则由于黄斑部严重的盘状瘢痕形成,视力多已遭受严重损害。因此,医者尤应注意,在抢治的任何过程应该配合使用保护视力、抢治视力的治疗手段。通过FFA或OCT了解CNV渗漏情况,结合患者个人条件可以配合使用PDT或联合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亦即在治疗的全过程中以全身应用中医中药治疗为主导,配合西药为辅助,合适病例配合PDT或联合抗VEGF局部用药,以求达到防止黄斑再出血、积血,渗出物迅速被清除,减轻黄斑盘状瘢痕形成,争取尽可能多地挽回丧失的视力,这种综合治法有取长补短、功效协同的作用,或许有望成为目前AMD黄斑出血或玻璃体积血治疗的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