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3 环烷烃的结构与稳定性

3.3.1 Baeyer张力学说

从上述化学性质的实验事实可以看出,环烷烃的化学反应活性与结构有关系,单环烷烃的化学稳定性大小次序为:普通环>环丁烷>环丙烷。如何来解释这种现象?1885年,德国化学家拜尔(Adolf von Baeyer)提出了张力学说。他假定单环烷烃是一个平面正多边形,多边形中碳-碳单键的键角同sp3杂化的自然键角比较,键角差值越大,环越不稳定,化学性质越活泼,同时环的角张力越大。

杂化轨道理论表明,碳原子采用sp3杂化成键时,与其他四个原子相连成正四面体构型,此时轨道之间的重叠达到最大程度,键结合牢固,自然键角是109°28'。 依据拜尔的张力学说,环丙烷是平面正三角形,碳-碳键的夹角是60°,与自然键角109°28'比较,相差49°28',因此在环丙烷中每个C—C键向内压缩了24°44'(见图3-1)。

图3-1 环丙烷键角与正四面体键角的差值

由于环烷烃的键角与sp3杂化的键角存在偏差,分子中会出现张力,这种张力称为角张力(angle strain)。为了消除角张力,分子易开环生成稳定的开链化合物,恢复到正常的正四面体的键角。键角偏差越大,角张力越大,分子越不稳定,反应活性越高。按此推算,正四边形的环丁烷键角为90°,与自然键角的偏差为19°28',是较环丙烷更稳定的环烃,正五边形的环戊烷键角为108°,与自然键角的偏差最小(1°28'),应是拜尔学说中最稳定的脂环。环己烷的键角是120°,与自然键角的偏差为-10°32',意味着与自然键角相比较,须向外扩展10°32'才能适应正六边形的几何形状,其稳定性低于环戊烷。以此类推,大于环己烷的中环、大环化合物随成环碳原子数的增加而稳定性降低。

这些结论与实验现象并不完全符合。Baeyer学说对小环的稳定性和反应活性解释合理,但是对普通环、中环及大环的稳定性判断与实验事实相矛盾。

3.3.2 燃烧热与稳定性

20世纪30年代,随着热力学的发展,人们可以精确测量化合物的燃烧热(heats of combustion),通过燃烧热的大小来反映化合物内能的高低和稳定性大小。一些环烷烃中单个亚甲基的燃烧热数据如表3-2所示。

表3-2 部分环烷烃中亚甲基(CH2)的燃烧热

在上一章烷烃内容里讨论过,燃烧热的大小,反映分子内能的高低。燃烧热越大,分子内能越高,则结构稳定性小;反之燃烧热越小,分子内能越低,则稳定性大。从表3-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从环丙烷到环戊烷,环越小每个CH2的燃烧热越大,说明分子内能越高而越不稳定,对比开链烷烃的亚甲基的燃烧热数据,环丙烷和环丁烷中单个CH2的燃烧热分别高出38.5kJ/mol和27.6kJ/mol,这些比开链烷烃CH2单元高出的能量称为环张力。这说明小环化合物中存在环张力,分子不稳定,所以化学反应活性高,而普通环、中环及大环的亚甲基的燃烧热数据与开链烷烃的接近,说明碳数≥C5的环烃结构稳定性相当,分子中几乎没有张力,难以发生加成反应。表3-2中数据表明,环丙烷的内能最高,最不稳定。环己烷的CH2燃烧热值最小,与开链烷烃数值一致,稳定性最大,这就解释了合成或天然环状化合物中广泛存在着六元环的原因。

3.3.3 环丙烷的结构

为什么环丙烷分子中存在较大的张力,化学性质最活泼,而五元以上的环烃几乎没有张力,结构趋于稳定?

环丙烷分子经电子衍射等现代物理方法测定,结果表明,碳原子以sp3轨道成键,C—C 键的夹角不是正四面体键角109.5°,但也不是正三角形的60°,实际上∠CCC是105.5°,C—C σ键不是杂化轨道沿着键轴的方向重叠,而是弯曲重叠成键,形状类似香蕉,故将环碳间的弯曲键形象比喻为香蕉键(banana bond),如图3-2所示。由于形成了部分重叠的弯曲键,环丙烷整个分子像拉紧的弓一样,有张力存在,因此C—C σ键容易断裂而发生开环加成反应。

图3-2 环丙烷中C—C键的原子轨道重叠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