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采集”是古人重要的生存手段,许多花朵依靠风来传粉坐果,也许是因为发现了风与收成的某些关系,守信用的风——“信风”一词被发明出来。所谓“花信风”,原本是指依花期之约而来的风。
我们的先人发明了二十四节气,它是使中国成为农业大国的重要发明。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首先将二十四节气与花朵联系在一起的是梁元帝,他的《纂要》里记载了最早的二十四节气花,“二十四番花信风”的出现则要晚得多。据程杰《“二十四番花信风”考》一文考证,“花信风”的说法,最初出于南唐徐锴的《岁时广记》, 其义重在风信,而非花信。后来出现的“二十四番花信风”,最初所指也主要是春季的风信。明初王逵在他的《蠡海集》里提出了完整的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花卉名目和排序,并提出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依据,影响甚大,后世所说多出于此。自王逵的“二十四番花信风”之后,“花信风”的重点才从风信转向花信。
写了一大段关于“花信风”一词的文字,其实只是想说明花朵里的文化之深远。
说文解字里说:華从“艸”。华的本意就是“花”,中华文化与花早在远古时代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正是因为如此,世界插花的两大风格之一的“东方插花”,孕育于中华沃土之上。
自隋代小野妹子将佛前供花传到日本,日本便开始向中国学习插花,直到康熙年间袁中郎的《瓶史》传到日本,两个民族插花艺术间的学习和交流持续了一千多年。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花道不断创新,小原流花道便是诞生于那个时代。飞速进步的日本花道超越了日渐凋敝的中国插花,随着20世纪日本的经济腾飞,日本花道被传向全世界,西方只知“Ikebana”却不知有中国插花。
其实这也不能怪西方人,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也没有几个知道“中国插花”为何物,我们民族的插花在元代以后就逐渐萎缩凋敝,晚清及此后的百年动荡,最终为这隽永艺术的掩埋盖上了最后一抔黄土。
在传统文化迎来复兴的今天,中国插花艺术也迎来了新机遇。可毕竟这门艺术已近乎失传,如何寻回中国插花的文化传统?这是一个有难度的问题。日本花道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可以给我们不少帮助和启发。
日本花道源于中国插花,大量日本插花所使用的花卉植物都源自中国,就连他们的名字——松、竹、梅、莲、兰、菊……都还和他们在故乡的时候一样。岁寒三友、四君子,这些花文化中的经典也在日本插花中鲜活如初。中国插花与日本花道如同母子或是姊妹,血脉相连。在恢复中国插花的文化传统的道路上,研究日本花道,应该是无法逾越的工作之一。
认识静香老师多年,对于她在插花教育、传播方面所做的努力甚是钦佩。小原流花道今天在中国的繁荣局面,有老师不小的贡献。这些贡献为中国插花的发展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不仅将日本插花的技术介绍给中国的花友,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插花研究走向深入。甚至近年来中国插花流派不断涌现的状况,老师所做的工作亦有着启发作用,发挥了相当的影响。
静香老师的新著,更是将小原流插花与中国插花文化中最经典的“二十四番花信风”联系起来,以日为中用的独特方式,启发人们对中国插花的研究,善莫大焉!
万 宏
二〇一八年十二月于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