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景观设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3 乡村景观的分类

乡村是地域特色和乡土文化的载体,乡村景观是由生态、生产、生活等的不同空间组成的集合,农田、住宅、河流、植物、小路构成了乡村景观的有机整体。乡村呈现出来的景观特征是一个自然和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传统文化和社会思想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乡民是景观的主体,他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质的乡村景观图景。乡村景观一般分为乡村自然景观、农作景观、聚落景观、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等类型。

(1)乡村自然景观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多样,有丘陵、山地、森林、河流、瀑布、湿地、海洋等。乡村中拥有的丰富的自然风景资源,同时也是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的资源。

乡村自然景观主要由气候、地质、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和动植物等自然要素综合构成。气候因素对乡村景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不同气候影响下乡村景观会呈现区别较大的识别特征,如日本白川合掌村的雪季因保留了古代的民家建筑而闻名,因当地冬天雪量大,当地人用厚厚的茅草盖成屋顶,把屋顶设计成非常倾斜的角度便于积雪落下,远看就像合起的手掌(图1-1-12)。

图1-1-12 日本白川合掌村的雪季

桂林山水甲天下,雾季的桂林如梦如幻。在三、四月份,由于温差的原因,漓江上时常出现雾笼江面的美景,给桂林平添了几分神秘,宛若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图1-1-13)。

图1-1-13 桂林漓江雾景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几千年的农耕社会形成了独特的二十四节气文化,构成了中国乡土景观的基础。传统中国更加遵循气候等地理环境的变化,注重风水观念、因地制宜,从而达到天人合一。自然景观里的山石洞穴、山涧、谷、丘壑是组成一个场地的基本元素。“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人们在几千年的自然景观的利用和改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自然的山水崇拜,从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中都可以看到,自然景观被设计成人工艺术,人们在其中比拟山水自然之景,并引申出人生境界。北京北海公园后山濠濮间出自《世说新语》中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濠濮间想”的故事:“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园林假山模仿自然山地景观,往往三面土山环抱,林木茂盛。山水结构往往以水为主,以山托水,山野情趣浓郁,景色清幽深邃(图1-1-14)。

图1-1-14 北海公园濠濮间

(2)农作景观

农作景观是乡村景观的主要内容,主要表现为乡村农业生产的景观风貌,其与当地的土地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图1-1-15)。传统的农作景观以人工生产为主,辅以简单的生产工具进行小范围耕作。由于传统社会一直是非机械化的生产,使得农作景观一直呈现出精耕细作的特点,这就构成了传统乡村农作景观小斑块式的特征,尤其是在南方乡村。我国地理条件的差异导致了南北乡村农作景观的风貌各不相同,从北方平原“三月轻风麦浪生,黄河岸上晚歌平”到南方乡间“稻田凫雁满晴沙,钓渚归来一径斜”,农业生产的景观成为乡土气息原汁原味的直观体现(图1-1-16)。乡村工业、农业生产,农田基本建设和灌溉水利设施使用等(图1-1-17),包括农业播种、收割、采摘、晾晒、加工制作等都是具有时间性的生产活动。乡村的水利系统连接着乡村生产和生活,与农田一同构成了完整和真实的农耕时代乡村景观场景。时代发展向前,机械化生产方式必将覆盖所有生产活动,田野上将呈现工业化的生产场景。

图1-1-15 农业景观展示

图1-1-16 广西南丹白裤瑶谷仓景观

图1-1-17 成都都江堰水利工程

(3)聚落景观

乡村聚落历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现在最适宜当地人生活的环境模式。在漫长的农业文明时代,大大小小的聚落单元散布在中华文明的每一个区域,乡村社会所必需的各种建筑构成了独特的人类聚落景观。形成聚落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社会文化、建筑风貌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不同组合,决定了聚落景观特征,不同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聚落形态。

欧洲一些国家基于宗教信仰,乡村和城市的住宅大多围绕着教堂修建而形成聚落,教堂在精神上和交通上都是中心,是人们寄托灵魂的地方,也成了景观在视觉上重要的特征。我国福建永定客家人的土楼群聚落形式也是中心布局形式。客家人因避战乱从北方一直迁徙到南方,南方土地稀缺,外来的客家人只能在山区扎根,耕种条件十分艰苦,土匪的袭扰让客家人的聚落形成以家族为核心、对外封闭的具有防御性的内院型聚落形式。江西赣南围子、客家人的围龙屋也都属于此类形式(图1-1-18)。

图1-1-18 福建永定土楼

这类特征可追溯到原始部落里个体住宅的茅草小屋围绕着大屋而建,体现出原始的宗教信仰。聚落景观的重要特征是乡村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我们的先民善于处理与自然的关系,形成和谐共生的聚落生活形态,也就是经常被人说到的“天人合一”思想。选择安全的居住位置、充足的光线和便利的水源,利用自然的风道,寻找优良肥力的土壤,同时为子孙预留下可发展的土地空间,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传统聚落景观的特征。聚落景观首先关注结构形态和历史传承的完整性,聚落往往和农田水利、自然风景密不可分。乡村地区是中国最广泛和最重要的人类聚居地,乡村景观体现出一种多样的景观类型。聚落入口、建筑、街巷、古树老井、交通、排水、晾晒、聚集等,这些元素构成了完整的乡村聚落空间。

以安徽宏村为例,整个宏村仿“牛”形布局。500多年前由于一次山洪爆发,河流意外改道了,宏村汪氏祖先带着村民利用地势落差,引水入村形成现在的水圳。宏村水圳九曲十弯,流经各家各户,传堂过屋经过月沼,最后注入南湖。汪氏祖先立下规矩,每天早上8点之前,“牛肠”里的水为饮用之水,过了8点之后,村民才能在这里洗涤。宏村水圳是人类巧用自然资源的智慧结晶,构成了宏村独特的乡村景观风貌
(图1-1-19)。

图1-1-19 充满智慧的宏村水圳景观

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我国目前保留下来的乡村聚落较少。在高速发展城镇化的今天,大量乡村聚落城市化,在一些村落里零零碎碎地剩下一些单体的传统建筑,整体布局被破坏,已经不具备聚落的特征。

自然环境决定的建筑形式如北方的靠崖窑洞、地坑院、独立窑洞,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和东南亚地区依山而建的干栏式建筑,皆形成了独特的聚落风貌。自然环境影响聚落的风貌,北方人口稀少、土地资源丰富,且由于天气寒冷需要更多的日照,其庭院设计常常要尽多地保证阳光的直射入屋,以获得更多的阳光热量。南方土地资源有限、人口众多、气候炎热、聚落房屋密集、巷道狭窄,为防止阳光的直射,住宅庭院往往设计成小而高的空间样式,称之为“天井”。华南理工大学汤国华教授在《岭南湿热气候与传统建筑》一书中研究指出,在岭南湿热地区,乡村形成的聚落内,巷-天井-住宅形成热压“微气候”(图1-1-20),局部的热压风、水陆风、街巷风和传统建筑的敞厅都是人们为了抵御潮湿天气、消解炎热气候的方法。聚落功能随着时间而不断地调整改变,以适应乡村的生活。我国北方的巷子宽,所以在运输的时候多用驴骡,重物放在其左右;南方由于巷子狭窄,多用人挑,重物在前后。除了居住类的聚落以外,还有商业街市型聚落。古时交通多依赖于水路交通,还有一些需要转运的驿道,人力运输的交通沿线、定期举行集市的地区往往形成了繁华的聚落,如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茶马古道,包括陕甘茶马古道、陕康藏茶马古道(蹚古道)、滇藏茶马古道,在路上就形成了很多乡村聚落(图1-1-21)。军事类型的聚落形式如浙江的永昌堡(图1-1-22)、贵州的屯堡等,是戍边将士卸甲归田定居的聚落,河北蔚县至少有300多座大小不一的军事化聚落。当前,乡村城市化和农业工业化是乡村聚落快速消失的根本原因,如不加保护,我们将会永久失去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图1-1-20 聚落应对气候(桂林永福县崇山村)

图1-1-21 云南茶马古道上的剑川沙溪古镇

图1-1-22 浙江的永昌堡环海楼

(4)传统地域文化景观

传统文化涵盖民风民俗,集中反映在乡村人的生活风貌之中,这是乡村景观中不可忽视的元素。乡村地域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越是偏僻的地方受到的外来干扰越少,地域特色越鲜明。广西南丹县的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分支,在中国整个民族的人口不到3万人,这个民族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白裤瑶妇女夏天的服饰,上衣一前一后两块布,里面不穿内衣,这样的传统一直保留到现在,所以很多人称白裤瑶为“两片瑶”,就是来自妇女的独特服饰。随着时代的发展,白裤瑶人逐渐放弃这些传统,尤其是年轻一代,在走出自己的村落来到城市时,对于自己的文化产生了迷惑。文化怎么发展,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话题。

乡村景观会以具体的视觉形象表现地域文化景观。如乡村的戏台除了节庆时的娱乐功能之外,也承载了商业功能,更重要的是舞台还是个文化教化的空间,那些脍炙人口的剧目是乡村人的精神财富,是乡土文化一致的价值认同。乡村古井用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用水需求,每日必会使用的水井周围成了乡村生活新闻的发布场,人们在此交流,传递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见解,这里仿佛成为一个道德法庭,社会事务在此地已被提前判决。乡村的古树也是重要的文化元素,一般位于村口或村里开敞的公共空间,树荫下成为乡村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交流场所。同时,这里也是一扇窗口,成为乡村和外界的连接地。古树具有强烈的识别性特征,村口的标识除了牌坊之外,古树也是很重要的元素。对于北方的集市、南方的圩场,村民传统自定的交易时间沿用至今(图1-1-23、图1-1-24)。

图1-1-23 热闹的赶圩传统

图1-1-24 桂林乡镇圩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