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九 分析测试
任务要求
1.了解水质监测的主要指标。
2.掌握水质监测主要指标的测定方法及原理。
3.能进行水质监测。
一、监测物理性指标
1.测定水温(GB/T 13195—91)
水的物理化学性质与水温有密切关系。水中溶解性气体(如氧气、二氧化碳等)的溶解度、水生生物和微生物活动、化学和生物化学反应速率及盐度、pH值等都受水温变化的影响。水的温度因水源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说,地下水温度比较稳定,通常为8~12℃;地表水温度随季节和气候变化较大,大致变化范围为0~30℃。工业废水的温度因工业类型、生产工艺不同有很大差别。
水温测量应在现场进行。常用的测量仪器有水温计、颠倒温度计和热敏电阻温度计。
(1)水温计法 水温计是安装于金属半圆槽壳内的水银温度表,下端连接一金属储水杯,温度表水银球悬于杯中,其顶端的槽壳带一圆环,拴以一定长度的绳子。测温范围通常为-6~41℃,最小分度为0.2℃。测量时将其插入一定深度的水中,放置5min后,迅速提出水面并读数。
(2)颠倒温度计法 颠倒温度计用于测量深层水温度,一般装在采水器上使用。它由主温表和辅温表构成。主温表是双端式水银温度计,用于观测水温;辅温表为普通水银温度计,用于观测读取水温时的气温,以校正因环境温度改变而引起的主温表读数的变化。测量时,将其沉入预定深度水层,感温7min,提出水面后立即读数,并根据主、辅温度表的读数,用海洋常数表进行校正。水温表和颠倒温度表应定期校核。
2.测定色度(GB 11903—89)
颜色、浊度、悬浮物等都是反映水体外观的指标。纯水为无色透明,天然水中存在腐殖质、泥土、浮游生物和无机矿物质,使其呈现一定的颜色。工业废水含有染料、生物色素、有色悬浮物等,是环境水体着色的主要来源。有颜色的水可减弱水体的透光性,影响水生生物生长。
水的颜色可分为真色和表色两种。真色是指去除悬浮物后水的颜色;没有去除悬浮物的水所具有的颜色称为表色。对于清洁或浊度很低的水,其真色和表色相近;对于着色很深的工业废水,二者差别较大。水的色度一般是指真色。水的颜色常用以下方法测定。
(1)铂钴标准比色法 本方法是用氯铂酸钾与氯化钴配成标准色列,再与水样进行目视比色确定水样的色度。规定每升水中含1mg铂和0.5mg钴所具有的颜色为1度,作为标准色度单位。测定时如果水样浑浊,则应放置澄清,也可用离心法或用孔径0.45μm滤膜过滤去除悬浮物,但不能用滤纸过滤。
该方法适用于较清洁的、带有黄色色调的天然水和饮用水的测定。如果水样中有泥土或其他分散很细的悬浮物,用澄清、离心等方法处理仍不透明时,则测定“表色”。
(2)稀释倍数法 该方法适用于受工业废水污染的地表水和工业废水颜色的测定。测定时,首先用文字描述水样颜色的种类和深浅程度,如深蓝色、棕黄色、暗黑色等。然后取一定量水样,用蒸馏水稀释到刚好看不到颜色,根据稀释倍数表示该水样的色度。所取水样应无树叶、枯枝等杂物;取样后应尽快测定,否则,于4℃保存并在48h内测定。
(3)分光光度法 它是用分光光度法求出有色水样的三激励值,然后查图和表,得知水样的色调(红、绿、黄等),以主波长表示;亮度,以明度表示;饱和度(柔和、浅淡等),以纯度表示。近年来,我国某些行业已试用这种方法检验排水水质。
3.测定残渣(GB 11901—89)
残渣分为总残渣、总可滤残渣和总不可滤残渣三种。它们是表征水中溶解性物质、不溶性物质含量的指标。
(1)总残渣 总残渣是水和废水在一定的温度下蒸发、烘干后剩余的物质,包括总不可滤残渣和总可滤残渣。其测定方法是取适量(如50mL)振荡均匀的水样于称至恒重的蒸发皿中,在蒸汽浴或水浴上蒸干,移入103~105℃烘箱内烘至恒重,增加的质量即为总残渣。计算式如下:
(2-1)
式中 A——总残渣和蒸发皿质量,g;
B——蒸发皿质量,g;
V——水样体积,mL。
(2)总可滤残渣 总可滤残渣量是指将过滤后的水样放在称至恒重的蒸发皿内蒸干,再在一定温度下烘至恒重所增加的质量。一般测定103~105℃烘干的总可滤残渣,但有时要求测定(180±2)℃烘干的总可滤残渣。水样在此温度下烘干,可将吸着水全部赶尽,所得结果与化学分析结果所计算的总矿物质含量较接近。计算方法同总残渣。
(3)总不可滤残渣(悬浮物,SS) 水样经过滤后留在过滤器上的固体物质,于103~105℃烘至恒重得到的物质质量称为总不可滤残渣量。它包括不溶于水的泥沙、各种污染物、微生物及难溶无机物等。常用的滤器有滤纸、滤膜、石棉坩埚。由于它们的滤孔大小不一致,故报告结果时应注明。石棉坩埚通常用于过滤含酸或碱浓度高的水样。地表水中存在悬浮物,使水体浑浊,透明度降低,影响水生生物呼吸和代谢;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含大量无机、有机悬浮物,易堵塞管道、污染环境。因此,为必测指标。
任务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