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认知、现论与实践(第三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人 本 原 理

一、人本原理的概念

管理的本质就是激励、引导人们去实现预定的目标。管理过程中组织、指挥及控制等基本职能的实施对象首先是人或人的群体,人既是管理的主体(管理者),又是管理的客体(被管理者)。所以应当把人视作管理的主要对象及组织最重要的资源。

人本原理,是管理学四大原理之一,简言之就是以人为本。它要求人们在管理活动中坚持一切以人为核心,以人的权利为根本,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力求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其实质就是充分肯定人在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管理的人性化趋势。管理离不开人,而人的复杂性决定了管理的复杂性。管理的难度在于准确地把握人性,对人性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步深化的。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文化上也出现了一些变化:更加强调个性、人的本性和人的独立性,导致人的需求的多样化;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融合,使得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人的心理的复杂性和人的行为的不确定性更加突出。在此条件下,管理理论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趋势,其中一个重要的趋势即重视人的趋势,提出了“人本管理”的新思想。“人本管理”强调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的学者将人本管理概括为“3P”管理,即of the People(企业是由人组成的);by the People(企业要依靠人进行管理);for the People(办企业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也有的学者将“人本管理”分为5个层次,即情感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人才管理和文化管理。德鲁克指出,20世纪管理学的最伟大贡献在于,它让体力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0倍。21世纪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提高知识工人的劳动生产率(Bruce A.Pastemack,1999)。

二、人本管理的思想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就是要求我们在组织的各项工作中应该确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及依靠群众办事的指导方针,制定全面开发人力资源的战略,根据人的思想、行为规律,抓好组织的思想文化建设,努力提高领导水平,运用各种激励手段,调动和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不断增强组织活力。

组织最重要的资源是人、人才,这是当代管理思想的一大进步。在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很长一段时期内,资本家及其代理人见物不见人,爱护机器、材料远胜过爱护人,普通的员工被当作会说话的工具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一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步被管理者接受。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曾说:“将我所有的工厂、设备、市场、奖金全部都拿去,但只要保留我的组织人员,4年以后,我将仍是一个钢铁大王。”

依据人本原理的内容,可以延伸出如下几条管理原则。

1.激励原则

激励-保健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又称双因素理论。这是激励原则的理论根源。他告诉我们,满足人类各种需求产生的效果通常是不一样的。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必要的,没有它会导致不满,但是仅仅满足物质需求又是远远不够的即使获得满足,它的作用往往是很有限的,不能持久。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要从精神上给予鼓励,使员工从内心情感上真正得到满足。

2.行为原则

现代管理心理学强调,需要与动机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基础,人类的行为规律是需要决定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行为指向目标,目标完成需要得到满足,于是又产生新的需要、动机、行为,以实现新的目标。掌握了这一规律,管理者就应该对自己的下属行为进行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掘员工的潜能。

3.能级原则

所谓能级原则是指根据人的能力大小,赋予相应的权力和责任,使组织的每一个人都各司其职,以此来保持和发挥组织的整体效用。一个组织应该有不同层次的能级,只有这样才能构成一个相互配合、有效的系统整体。能级原则也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原则。

4.动力原则

没有动力,事物不会运动,组织不会向前发展。现代管理学理论总结了三个方面的动力来源: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信息动力。物质动力指管理系统中员工获得的经济利益以及组织内部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精神动力包括奋斗的理想、事业的追求、高尚的情操、理论或学术研究、科技或目标成果的实现等,特别是人生观、道德观的动力作用,将能够影响人的终生;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信息作为一种动力,有超越物质和精神的相对独立性。在信息化社会,信息冲击产生的压力会转变成你追我赶的竞争动力,它对组织活动起着直接的、整体的、全面的促进作用。

5.纪律原则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作为现代社会的组织,没有纪律也是不可能长期生存下去的。因此,组织内部从上到下都应该制定并遵守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违犯了纪律就应该得到相应的惩罚。

三、人本原理在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人本能动性原理应贯穿于组织管理的各项活动之中,并重点反映在以下工作上。

1.转变领导观念,提高领导艺术

人本能动性原理的运用关键在于领导,领导作风和领导方式归根结底是领导观念的反映。领导者要领会和确立人体能动性原理的精神和思想,在领导作风和方式上应由指挥命令式转向民主方式,并逐步提高领导艺术。

2.遵循行为管理规律,加强对人的科学研究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行为。要使人们表现出管理者所期望的行为,必须遵循行为科学所揭示的规律,研究需要、动机和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而动机又是由需要引起的。因此,要使职工的行为和企业的目标统一起来,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管理者则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 了解研究职工的需要,尽力满足职工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正当、合理的需求,并随着职工需求层次的提高,不断地予以调整和满足。

② 采取各种方式和手段,激励职工的动机,引发职工的行为。

③ 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引导职工的行为并使之与组织的目标相符,使每个职工都有明确、具体、便于考核的职责,以有效运用人力资源,达到管理的总目标。

3.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建立合理的人才群体结构

组织内部要形成浓厚的重视人才的风气。努力做到科学选拔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积极培养人才和准确考评人才。

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有一个人才群体。因此,在培养和使用人才的过程中,组织要追寻最大限度的人才群体效能,努力使人才群体结构(指人才群体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专业结构和心理素质结构)合理化和科学化。

4.完善激励机制,全方位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激励机制建立的基本原则就是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在组织内部,应逐步形成一整套较为完善的激励机制,使管理工作持续而高效。以下的激励方法构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激励机制。

① 目标激励。即实行目标导向,激励和引导职工向上。

② 形象激励。即美化职工的形象,使职工特别是条件较差的岗位上的职工感到自己的形象美,以激发其工作热情。

③ 内在激励。即让每一个职工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自身的价值,从而热爱本职工作,焕发出更大的干劲。

④ 奖惩激励。即通过表彰先进,惩罚落后来激发职工的积极性。

⑤ 兴趣激励。即最大限度地满足职工的各种兴趣需要,使他们的业余时间过得有意义。

⑥ 物质激励。即运用工资、奖金、住房分配等各种物质手段,激发职工的积极性。

⑦ 参与激励。即尽可能地让员工参与到计划、决策等方面的工作上来,参与激励实质上是一种角色激励。

⑧ 角色激励。又称责任激励,与目标激励相联系。

⑨ 信息激励。在现代社会中,信息激励是超越物质和精神激励的另一种激励方式,且其作用愈来愈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激励的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信息激励。一个人如果没有“接收”到环境所“发出”的“信息”,他就不会被影响,他就不可能受到“激励”。

在这里,信息激励是狭义的,仅指单纯的,不伴随具体的物质刺激,但却给人的观念造成影响的“消息”对人的激励作用。如危机、信心、榜样、竞争等方面的信息激励。

总之,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是支柱。管理者要正确认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加以综合协调与运用,使各种激励真正成为推动人们前进的力量源泉。

5.职工参与管理,唤起职工的主人翁意识

作为现代劳动者的组织员工,已不仅仅是谋求物质财富的“经济人”,而是具有各种复杂需求的“社会人”,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事业、理想的理解和追求,以及上级管理者的民主意识、民主方法和对下级的信任程度。实行民主管理,让职工参与管理和决策,可以唤起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大大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因此,它是现代管理发展的必然,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6.柔性管理

柔性管理是相对刚性管理而言的。在刚性管理中,组织管理者是以制度和职权为条件,利用约束、监督、强制和惩罚等手段对组织成员进行管理。而柔性管理是以情感和文化为基础,运用尊重、激励、引导和启迪等方式进行管理。从本质上说,柔性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它是组织管理者依据组织成员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以人性化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思维,在组织成员中形成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的意志变为组织成员的自觉行动。因此,实行柔性管理应从情感管理入手,实行民主管理、自我管理和文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