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3 实际气体

对实际气体的处理非常复杂,往往不同气体有不同的性质特征,本着传授思维方法的原则,这里仅介绍几种简单的处理策略。

从例题2-1中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理想气体模型结果和实际气体的结果存在一定误差。这是因为低压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弱,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为分子直径的10倍以上,当气体所含分子数确定后,气体的体积主要决定于分子间的平均距离而不是分子本身的大小,可看作理想气体来处理;而在高压时,分子间的作用力不能忽略,分子直径与分子间的距离相比也不能忽略,正如在实验中所发现的,在低温、高压时,真实气体的行为与理想气体定律的偏差很大,需要修正模型来研究实际气体的性质。

到目前为止,人们所提出的非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式非常之多,一类是经验的或半经验的状态方程式,它一般只适用于特定的气体,并且只在指定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内能给出较精确的结果,在工业上常常使用这一类方程式。另一类是考虑了物质的结构如分子间的作用力和分子大小,在此基础上推导出来的,其特点是物理意义比较明确,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这类公式中的一些参量仍需要通过实验来确定,而且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在第二类状态方程中范德华方程式(简称范氏方程)最为有名,下面我们从认识范氏气体开始来认识实际气体。

习题:

2-10 实际气体不遵守理想气体模型,你有何种方法来修正理想气体模型使之适用于实际气体呢?

2.3.1 范德华气体及方程

1873年范德华(van der Waals)[4]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修正了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提出了实际气体的状态方程式:

   (2.18)   

[4]约翰尼斯·迪德里克·范·德·瓦耳斯(范德华)(Johannes Diderik van der Waals,1837—1923),荷兰物理学家,19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式中,p为气体的压强;a'为度量分子间引力的唯象参数;b'为单个分子本身包含的体积;v为每个分子平均占有的空间大小(即气体的体积除以总分子数量);k为玻尔兹曼常数;T绝对温度。

在理想气体的分子模型中,是把分子看成是没有体积的质点,在pVm=RT一式中的Vm应理解为每摩尔分子可自由活动的空间,或称为自由空间,它等于容器的体积。这在低压下是正确的,因为低压下,气体的密度小,分子间的距离非常大,分子的活动空间大,分子自身体积和分子间的作用力均可以忽略。而当压力较高时,气体的密度大,分子间的距离比较小,分子的活动空间也小,分子自身的体积和分子间的作用力都不能忽略。

2.3.1.1 分子体积修正项

当考虑分子自身体积时,每个分子的实际活动空间不再是Vm,而是从Vm中减去分子自身的体积有关的修正项b,即用(Vm-b)来替换Vm,得到修正理想气体体积的方程:pVm-b)=RT

设分子是一个半径为r的圆球,当两个分子相碰时,质心间的最短距离d=2r,如图2-3所示,相当于以第一个分子质点为圆心2r为半径的球形禁区(图2-3中虚线),其他分子不能进入这个禁区内,该禁区的体积为

图2-3 分子间碰撞与有效半径

即等于分子自身体积的8倍。这样,任一个分子的中心都不能进入其余(NA-1)个分子的禁区,这个禁区的总体积等于

另外还要注意到,不论某个分子向什么方向运动,对分子碰撞来说,都只有朝向运动方向的一半为禁区,因此,有效禁区不是分子总体积的8倍而是分子总体积的4倍,即修正项,

2.3.1.2 分子间作用力修正项

许多事实都能证明分子力的存在。例如,在一定温度下,气体可以凝聚成液体和固体,这说明分子间存在吸引力。液体和固体又难以压缩,说明分子之间有排斥力,阻止分子的相互靠近。

分子间的作用力fr)是距离r的函数,其方向是沿着两分子的中心连线。假定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具有球形对称性,可得如下半经验公式:

   (2.19)   

式中,AB为两个大于零的比例系数;r为分子间的距离。第一项是正值,代表斥力;第二项是负值,代表引力。一般地,α的数值在9~15,β的数值在4~7。由于“α>β”,所以斥力的作用范围比引力小,意味着在距离较远时更容易表现为引力,距离较近时更容易表现为斥力。由于αβ都比较大,所以分子间力随着分子间距离r的增加而急剧减小;当距离r超过一定的限度后,引力和斥力都会很小,即作用力就可以忽略。

如图2-4所示,两条虚线分布表示引力和斥力随距离的变化情况,实线表示合力随距离变化的情况。由图2-4可见,当r=r0时,斥力和引力的合力最大,这一位置为合力最大的平衡位置;当时,斥力和引力的合力为零;当时,是斥力起主要作用;当时,是引力起主要作用。

图2-4 分子间作用力

对于体系内部气态分子,由于平均在其周围各个方向都受到其他分子相同的引力,可看作处于平衡状态;而对于器壁的分子来说,倾向于体系内部分子对器壁分子有向后拉的吸引力,所以气体施于器壁的压力要比忽略引力时小(如图2-5所示),这个差值叫作内压力pi(internal pressure)。这样,考虑了分子引力后,气体施加于器壁的压力为:

   (2.20)   

图2-5 分子间引力对压力的影响

内压力是分子间的相互吸引而产生的,它一方面与体系分子数目(N)成正比,另一方面又与碰撞器壁的分子数目(N)成正比,即pi正比于N2。对于定量的气体(设为1mol),在定温下,由于分子数目正比于密度(ρ),所以pi正比于ρ2ρ与体积成反比,所以

代入式(2.20),得

   (2.21)   

上式两边同乘以物质的量n,得

   (2.22)   

式(2.21)和式(2.22)中,V为总体积;n为物质的量;a为度量分子间引力的参数,a=L2a'b为1摩尔分子本身包含的体积之和,b=Lb';R为普适气体常数。表2-1列出了一些气体的范德华常数ab值。

表2-1 一些气体的范氏常数ab

注:摘自傅献彩等.物理化学(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44.

思考:

2-11 分子间的作用力模型是否能解释“距离产生美”?该模型对你有哪些启发?

2-12 范式气体方程中的范氏常数表示出实际体系何种的何种特征?哪个常数表示出体系的“谦虚”特点?Vnb的关系说明了体系的何种特点?

例题2-4 温度为273K,在容积分别为(1)22.4dm3,(2)0.200dm3,(3)0.05dm3的容器中,分别加入1.00mol CO2气体,试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范德华气体方程计算其压力。

解:(1)按理想气体方程计算

按范德华气体方程计算

  

结果表明,在常温、常压下,两者的计算结果差别不大。

(2)类似于(1)的方法

  

随着体积变小,压力增大,分子间的引力增加,所以范德华方程计算出的压力要小于理想气体的方程计算出的压力。

(3)类似于(1)的方法

  

与(2)中的计算结果相反,用范氏方程计算出的压力反而比理想气体方程计算的结果大。

习题:

2-3 在一个容积为0.5m3的钢瓶内,放有16kg温度为500K的CH4(g),试计算容器内的压力。(1)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2)用范氏方程计算。已知a=0.228Pa·m6/mol2b=0.427×10-4m3/mol。(8.3×106Pa;8.2×106Pa)

面对许多实际气体,范德华气体模型都给出了比较满意的结果,尤其引入对比压力、对比体积和对比温度得出的范德华对比状态方程(具体推导过程请参阅其他教材)

   (2.23)   

式中,π、βτ分别为对比压力、对比体积和对比温度。

   (2.24)   

其中,

式中,ab为范德华气体常数。

范德华对比状态方程式(2.23)是一个具有较普遍的方程式,适用于范氏气体,且在相同的对比温度和对比压力下,有相同的对比容积。此时,各物质的状态称为对比状态,这个关系称为对比状态定律。实验证明,凡是组成、结构、分子大小相近的物质能比较严格地遵守对比状态定律,该定律能比较好地确定结构相近的物质的某种性质,反映了不同物质间的内在联系,把个性和共性统一起来了。对比状态原理在工程上有广泛的应用。

2.3.2 实际气体的经验方程

范德华气体方程式最大优势是提出了理想气体方程的修正因子ab,得出有明确物理意义的状态方程,并揭示了实际气体与理想气体的差别的根本原因,在实际生产中有一定的应用。但对于实际气体的精确结果或对部分实际气体仍然存在很大偏差,因此,人们针对实际气体探索出了很多种方程式,其中有些有一定的理论根据,有些则是纯经验的。

气体状态方程的通式为

fTVpn)=0

常见的基本类型可表示为以下三种形式。

(1)显压型

p=fTVn

如范氏方程式:

迭特希(Dieterici)方程式:

贝塞罗(Berthelot)方程式:

(2)显容型

V=fTpn

如卡兰达(Callendar)方程式:

(3)维利(Wirial)型

pV=A+Bp+Cp2+…

或  pV=A+B'/V+C'/V2+…

式中,ABC…或A'、B'、C'…称为第一、第二、第三维利系数,它们是温度的函数。对不同的气体有不同的维利系数,通常可以通过实验测的pVT数据拟合得出。

2.3.3 压缩因子校正法

在实际气体问题的处理过程中,使用对比状态方程(2.23)显得非常繁琐,特别是对高压气体的有关技术,常使用压缩因子图的方法。该方法对任意的气体,其状态方程仍采用理想气体方程式的形式,但加入校正因子Z,也称为压缩因子(compressibility factor),即

pVm=ZRT  (2.25)

   或       (2.26)

Z的大小反映了真实气体对理想气体的偏离程度。对于理想气体,在任何温度下,Z均等于1;对于非理想气体,则Z≠1。当Z>1,表示实际pVm值大于理想气体,说明实际气体不易压缩;当Z<1,表示实际pVm值小于理想气体,说明实际气体较易压缩。Z的数值与温度、压力有关,需要从实验中测定。表2-2是氮气在不同压力、温度下的压缩因子。图2-6是根据十种物质实验测得的压缩因子所绘制的,从图2-6中看出,不同的气体在相同的对比状态下,有大致相等的压缩因子。图2-7同样也是压缩因子图。

表2-2 N2在不同压力、温度下的压缩因子数值

图2-6 气体的Z-π图

图2-7 普通化压缩因子图

将式(2.24)代入式(2.26),得

   (2.27)   

可以证明,也就是说范氏气体的接近一个常数,又根据对比定律式(2.23)知,在相同的π、β下有相同的τ,根据式(2.27)知,在对比状态下,各气体应该有相同的压缩因子Z

2.3.4 实际气体的性质

(1)饱和蒸气压(saturated vapor pressure)

像范氏气体指出了实际气体存在分子大小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影响,这种影响在理想气体中并不存在,以至于理想气体不存在液化的问题,而实际气体往往在一定Tp下,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下,存在气-液两相平衡(图2-8),在气-液两相平衡时,气体所产生的气压称为饱和蒸气压p*,常见的几种溶剂的饱和蒸气压见表2-3。在T一定时,若,B液体蒸发为气体至;若,B气体凝结为液体至(此规律不受其他气体存在的影响)。如生活中经常提到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RH),就是指空气中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即

图2-8 气-液两相平衡图

表2-3 水、乙醇和苯在不同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

当饱和蒸气压等于外界压力时,液体开始沸腾,此时对应的温度称为沸点。当饱和蒸气压恰为1atm时,所对应的温度称为该液体的正常沸点(如表2-3中的粗体显示的温度)。

(2)临界参数(critical parameters)

从表2-3可知,液体的饱和蒸汽压是温度的函数,即p*=fT),液体的饱和蒸气压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温度越高,使气体液化的压力也越大。实验证明每种液体都存在一个特殊的温度,在该温度以上,无论加多大压力,都不能使气体液化,这个温度称为临界温度(Tc,critical temperature)。临界温度是使气体能够液化所允许的最高温度。因为临界温度以上不再有液体存在,所以p*=fT)曲线终止于临界温度;并且规定临界温度Tc时的饱和蒸气压称为临界压力(pc,critical pressure),它是临界温度下使气体液化所需的最低压力。在临界温度、临界压力时物质的摩尔体积称为临界摩尔体积(Vm,c,critical molar volume)。物质处于临界温度、临界压力下的状态称为临界状态,TcpcVm,c统称为物质的临界参数,是物质的特性参数。表2-4列出了几种气体的临界参数。

表2-4 几种气体的临界常数

注:pcVcTc的单位分别是106Pa、cm3/mol、K。

对一定气体,可以通过改变温度和压力的方法(如图2-9所示),绘制p-V-T曲线图研究气体的性质。图2-10为CO2p-V-T图,它与理想气体的等温线差别很大。图中c点又叫临界点。从图2-10还可以看到,临界状态下的比容是液体的最大比容,临界压力是液体的最大饱和蒸气压,而临界温度是气体可以通过等温压缩办法使气体液化的最高温度。在临界状态下,气液两相的一切差别都消失了,没有了气液两相的界面。在高于临界温度时,在高温或低压下,CO2气体的等温线与理想气体的等温线类似;在低温或高压下,CO2气体的等温线与理想气体的等温线偏差很大;在低于临界温度时,液化过程经过液气两相共存的阶段,气体的性质逐渐消失,液体的性质逐渐显出,最终气液界面完全消失,变为超流体液体。

图2-9 气体液化过程示意

图2-10 CO2p-V-T

超流体液体在超临界萃取中得到很好的应用,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①密度大,溶解能力强;

②黏度小,扩散快;

③毒性低,易分离;

④无残留,不改变萃取物的味道,可用于食品、药品、保健品的萃取与提纯;

⑤操作条件温和,萃取剂可重复使用,无三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