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鸭、鹅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
第一节 鸭、鹅营养需要特点
营养与饲料是养鸭、鹅的基础,饲料成本占养殖总成本的60%~70%。因此,了解鸭、鹅的营养需要特点,根据鸭、鹅的生理特点和生产目标配制日粮,对于提高养鸭、鹅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鸭、鹅营养需要包括维持需要(用以维持其健康和正常生命活动)和生产需要(用于产蛋、产肉、长羽和肥肝等)。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包括能量、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和水等。
一、能量
能量是动物一切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鸭、鹅的一切生理活动过程,如呼吸、循环、消化、吸收、排泄、体温调节、运动、生产产品等,能量主要来源于饲料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
1.能量的来源
碳水化合物是植物性饲料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淀粉、单糖、二糖和纤维等,是鸭、鹅能量的最主要来源。每克碳水化合物在鸭、鹅体内平均可产生17.15kJ热能。碳水化合物中的粗纤维不仅是鸭、鹅能量的来源,而且可以起到填充消化道、刺激胃肠的发育和蠕动等作用。多余的能量往往以糖原或脂肪的形式储存于体组织中。
2.脂肪的营养生理作用
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①是构成机体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细胞构成和修复。
②脂肪能值高,是鸭、鹅的优质能量来源。
③是必需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等)的重要来源。
④作为维生素的溶剂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的吸收。
饲料添加1%~2%的脂肪可满足其能量需求,同时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和抗热应激能力。
3.影响能量需要的因素
能量需要受品种、性别、生长阶段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肉用鸭、鹅比同体重蛋用鸭、鹅的基础代谢产热高,用于维持需要的能量也多;公鸭、鹅的维持能量需要也比母鸭、鹅高,产蛋母鸭、鹅的能量需要也高于非产蛋鸭、鹅的能量需要;不同生长阶段的鸭、鹅对能量的需要也不同,对于蛋用型鸭、鹅,其能量需要一般前期高于后期,后备期和种用鸭、鹅的能量需要也低于生长前期;对于肉用型鸭、鹅,其能量一般都维持在较高水平。另外,鸭、鹅对能量的需要还受饲养水平、饲养方式以及环境温度等的影响。在自由采食时,鸭、鹅有调节采食量以满足能量需要的本能。日粮能量水平低时,采食量多些;日粮能量水平高时,采食量少些。由于日粮能量水平不同,鸭、鹅的采食量会随之变化,这就会影响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物质的摄取量。所以在配合日粮时应确定能量与蛋白质或氨基酸的比例,当能量水平发生变化时,蛋白质水平应按照这一比例做相应调整,避免鸭、鹅摄入的蛋白质过多或不足。对于温度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鸭、鹅自身能通过调节作用来维持体温恒定,不需要额外增加能量。但超过了这一范围,就会影响鸭、鹅对能量的需要。当冷应激时,消耗的维持能量就多,而热应激时,鸭、鹅的采食量往往减少,最终会影响生长和产蛋率,可以通过在日粮中添加油脂、维生素C、氨基酸等方法来降低动物的应激反应。
二、蛋白质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迄今为止,在所有的活细胞中都发现有蛋白质,是细胞原生质的重要组成成分,因此,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蛋白质是鸭、鹅必需的营养物质,不能由其他营养物质替代。
(一)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由于鸭、鹅采食的饲料蛋白质经胃液和肠液中蛋白酶的作用,最终部分分解为氨基酸被吸收利用。因此,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取决于所含氨基酸的种类和比例。这些氨基酸可分为非必需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指动物自身能够合成或需要较少,不必从饲料中取得的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产肉和繁殖所必需的,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与速度不能满足正常生理需要,必须由饲料中供给氨基酸。鸭、鹅的必需氨基酸包括蛋氨酸、赖氨酸、色氨酸、苏氨酸、精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胱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缬氨酸、甘氨酸、酪氨酸13种。在这些必需氨基酸中,往往有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低于动物的需要量,而且由于它们的不足,限制了动物对其他氨基酸的利用,并影响到整个日粮的利用率。因此,把这类氨基酸称为限制性氨基酸。在生长鸭、鹅玉米-豆粕型日粮中,限制性氨基酸的次序一般为蛋氨酸、赖氨酸、苏氨酸和色氨酸。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取决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与比例,如果氨基酸特别是必需氨基酸的种类齐全,比例接近鸭、鹅的需要,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就高。一般动物性饲料的营养价值高于植物性饲料,豆科类饲料高于谷实类饲料。
(二)蛋白质的营养生理作用
1.是构成鸭、鹅组织细胞的基本组成成分
体内神经、肌肉、皮肤、血液、结缔组织、内脏器官以及羽毛、爪、喙等都是以蛋白质作为基本组成成分,担负运输、传导、支撑、保护、连接、运动等多种功能。蛋白质也是鸭、鹅形成肉、蛋的主要组成成分。
2.是形成机体活性物质的主要原料
如在代谢过程中起催化作用的酶、起调节作用的部分激素、起防御和免疫监视功能的抗体等活性物质,都是以蛋白质作为其主要构成成分。此外,蛋白质在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和水分的正常分布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3.是组织更新、修补的主要原料
在动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中,组织和器官的蛋白质不断在更新,损伤组织也需修补,这就需要通过饲料蛋白质来满足其需要。
4.可供能或转化为糖、脂肪
在机体营养不足时,蛋白质也可分解供能,维持机体的代谢活动。当摄入蛋白质过多时,也可转化为糖、脂肪和分解产热供机体代谢用。日粮氨基酸不平衡,多余的氨基酸在体内也同样如此。
(三)影响蛋白质需要的因素
1.饲养水平
氨基酸摄取量与采食量成正相关,饲养水平越高,采食量越多,摄取的氨基酸也越多。由于鸭、鹅的采食量会随日粮能量浓度及环境温度而发生变化,因此,日粮氨基酸浓度也要随之变动,避免鸭、鹅摄入的氨基酸过多或过少。
2.生产力水平
氨基酸的需要量与鸭、鹅的生长速度和产蛋强度成正相关,生长速度快,产蛋量多,氨基酸的需要量就高,反之则低。
3.遗传性
不同品种或品系对氨基酸的需要量也有差异。
4.饲料因素
鸭、鹅对蛋白质的需要与日粮氨基酸是否平衡有关,氨基酸平衡的日粮,其蛋白质水平可适当降低。生产上可通过氨基酸间的互补作用,根据每种饲料所含氨基酸的种类与数量不一样,把多种饲料配合起来,相互取长补短,使氨基酸更趋于平衡,达到提高饲料蛋白质利用率的目的。当氨基酸不平衡,特别是化学结构相似的氨基酸比例失衡时,往往会发生氨基酸间的拮抗作用,使含量较少的那一种氨基酸的利用率下降,导致鸭、鹅对这种氨基酸的需要量增加。如饲料中赖氨酸过剩,会使精氨酸的需要量增加,精氨酸过剩也会影响赖氨酸的吸收;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之间也存在拮抗作用。
(四)提高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措施
1.配制蛋白质水平适宜的日粮
蛋白质水平过低,不仅会影响鸭、鹅生长和产蛋率,如长期缺乏还会影响健康,导致鸭、鹅贫血,免疫功能降低,容易罹患其他疾病。蛋白质水平过高也不好,不仅造成蛋白质浪费,提高了饲料成本,还会加重肝、肾负担,容易使鸭、鹅患上痛风病,甚至瘫痪。因此,应根据鸭、鹅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和生产力水平,合理配制蛋白质水平适宜的日粮。
2.添加蛋氨酸、赖氨酸等限制性氨基酸
通过添加蛋氨酸、赖氨酸等限制性氨基酸来提高饲料蛋白质的品质,使氨基酸配比更理想。
3.注意蛋白能量比或氨基酸能量比
日粮能量浓度与蛋白质、氨基酸的比值应维持在较适宜的水平。如比值过高或过低,都将影响饲料蛋白质的利用。
4.消除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影响
某些饲料如生大豆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植物皂素,高粱中含有单宁,这些物质都会降低消化率,影响饲料蛋白质的作用,可通过加热等方法来消除这些抗营养因子的影响。
5.添加剂的使用
在饲料中添加一些活性物质如蛋白酶制剂、代谢调节剂、促生长因子以及某些维生素,能改善饲料蛋白质的品质,提高其利用率。
三、矿物质
矿物质在鸭、鹅的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已证明,在鸭、鹅体内具有营养生理功能的必需矿物质元素有22种。按各种矿物质在鸭、鹅体内的含量不同,可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把占鸭、鹅体重0.01%以上的矿物元素称为常量元素,包括钙、磷、镁、钠、钾、氯和硫;占鸭、鹅体重0.01%以下的矿物元素称为微量元素,包括铁、锌、铜、锰、碘、硒、氟、钼、铬、硅、钒、砷、锡、镍。后几种必需元素鸭、鹅的需要量极微,实际生产中基本上不出现缺乏症。
矿物质不仅是构成鸭、鹅骨骼、羽毛等体组织的主要组成成分,而且对调节鸭、鹅体内渗透压,维持酸、碱平衡和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一些矿物元素还参与体内血红蛋白、甲状腺素等重要活性物质的形成,对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外,矿物质也是蛋壳等产品的重要原料。如果这些必需元素缺乏或不足,将导致鸭、鹅物质代谢的严重障碍,降低生产力,甚至导致死亡。如果这些矿物元素过多则会引起机体代谢紊乱,严重时也会引起中毒和死亡。因此,日粮中提供的矿物元素含量必须符合鸭、鹅的营养需要。
(一)常量元素
1.钙与磷
钙、磷是鸭、鹅体内含量最多的矿物质,其中99%以上的钙存在于骨骼中,余下的钙存在于血液、淋巴液及其他组织中。骨骼中的磷占全身总磷的80%左右,其余的磷分布于各器官组织和体液中。钙是构成骨骼和蛋壳的重要成分,参与维持肌肉和神经的正常生理功能,促进血液凝固,并且是多种酶的激活剂。磷不仅参与了骨骼的形成,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以及维持细胞生物膜的功能和机体酸碱平衡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鸭、鹅很容易发生钙、磷缺乏症,其中缺钙更容易发生,表现为雏鸭、鹅出现软骨症,关节肿大,骨端粗大,腿骨弯曲或瘫痪,胸骨呈S型;成年鸭、鹅蛋壳变薄,产软壳蛋、畸形蛋,产蛋率和孵化率下降。鸭、鹅缺磷时,往往食欲不振,生长缓慢,饲料转化率降低。日粮中钙、磷过多对鸭、鹅的生长也不利,并影响到其他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钙过多,饲料的适口性差,影响采食量,并会阻碍磷、锌、锰、铁、碘等元素的吸收;磷过多也会降低钙、镁的利用率。
在生产实践中,有时日粮中钙、磷达到了鸭、鹅所需要的量,但仍会出现钙、磷缺乏症,这是因为存在着许多影响钙、磷吸收利用的因素。
①各种钙盐、磷酸盐都必须溶解后以离子形式被动物吸收,若消化道pH值过高,溶解的钙、磷会结合成不溶性的磷酸三钙,导致钙、磷吸收减少。
②饲料或日粮中钙、磷比例对其吸收有很大影响,即使在钙、磷供给充足时,比例不当也会严重影响吸收利用。鸭、鹅日粮中的钙、磷比例,一般以(1.2~1.5):1为宜,产蛋鸭、鹅的比例较宽,一般为(4~5):1。
③维生素D不足,尽管钙、磷充足,比例适当,吸收也会受到影响。
④钙、磷的来源不同,其利用率不同。植物中的磷(1/3)~(2/3)以上是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的,鸭、鹅的利用率很低,不到30%。植物性饲料含有的草酸、脂肪酸,能与钙结合成草酸钙、皂钙等不溶物,影响钙的吸收利用。而动物性饲料中的钙、磷一般具有较高的利用率。
⑤一些金属离子如铁、铝、镁等能与磷酸根形成不溶性的磷酸盐,影响磷的吸收。
由此可见,要提高饲料中钙、磷的利用率,避免鸭、鹅发生钙、磷缺乏症,必须保证日粮中含有丰富的、比例适当的钙、磷,特别是对产蛋鸭、鹅更要注意钙的补充,同时通过添加维生素D和植酸酶制剂等添加剂来促进钙、磷的吸收利用。
生产上能作为补充钙或磷的饲料种类很多,常用的有骨粉、石灰石粉、贝壳粉、磷酸氢钙、沸石、麦饭石等。
2.钠、氯和钾
这三种元素主要分布在鸭、鹅体液和软组织中,其主要作用是维持机体渗透压和酸碱平衡,控制水盐代谢。
由于鸭、鹅没有储存钠的能力,很容易缺乏,表现为采食量减少,生长缓慢,产蛋率下降,并发生啄癖。一般植物性饲料都缺乏钠和氯,因此,必须在饲料中经常添加食盐。鸭、鹅日粮中食盐的添加量一般为0.25%~0.5%,不能过多,否则易引起食盐中毒,特别是在饲喂含盐分高的饲料(如鱼粉)时,更应注意。
鸭、鹅对钾的需要量一般占饲料干物质的0.2%~0.3%,由于在植物性饲料中钾的含量丰富,因此,不必额外补充钾。
3.镁和硫
镁也是鸭、鹅体内分布广、含量高的矿物元素。其中70%左右在骨中,其余在体液、软组织和蛋壳中。
镁参与骨骼的生长,是许多酶的必需辅助因子,能激活磷酸酶,又能抑制三磷酸腺苷酶的活性,在维持神经、肌肉兴奋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镁不足,鸭、鹅的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加,产生“缺镁痉挛症”。
镁在植物性饲料中的含量丰富,一般不需给鸭、鹅专门补充镁。
动物体内含硫约0.15%,分布于全身几乎所有细胞,为胱氨酸、半胱氨酸、蛋氨酸等含硫氨基酸的组成部分。鸭、鹅的羽毛、爪等角蛋白中都含有大量的硫。
硫对于蛋白质的合成、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和许多激素、羽毛的形成均有重要作用。动物性蛋白供应丰富时,一般不会缺硫,多数微量元素添加剂都是硫酸盐,当使用这些添加剂时,鸭、鹅也不会缺硫。日粮中胱氨酸和蛋氨酸缺乏时会造成缺硫。缺硫时,食欲减退、掉毛,并常因体质虚弱而引起死亡。饲料中缺硫时可补饲硫酸钠、蛋氨酸或一些维生素。
(二)微量元素
1.铁、铜和钴
这三种元素都与机体的造血机能有关。铁是组成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及多种氧化酶的重要成分,在体内担负着输送氧的作用,并参与复杂的氧化还原过程。铜与铁的代谢有关,参与了机体血红蛋白的形成,还能促进红细胞的成熟。鸭、鹅体内铁和铜缺乏时,都会引起贫血,但由于饲料中含铁量丰富,同时,鸭、鹅能较好地利用机体周转代谢产生的铁。因此,鸭、鹅一般不易缺铁。缺铜还会影响骨骼发育,引起骨质疏松,出现腿病。另外,日粮中缺铜还会出现食欲不振、异食嗜症、运动失调和神经症状。钴是维生素B12的组成成分,参与了机体造血机能,并具有促生长作用。缺钴时一般表现为生长缓慢、贫血、骨粗短症、关节肿大。鸭、鹅日粮中一般含钴不少,加之需要量较低,故不易出现缺钴现象。日粮中一般利用硫酸亚铁、氯化铁、硫酸铜、氯化钴或硫酸钴等来防止鸭、鹅发生铁、铜或钴缺乏症。
2.锰
锰是体内多种酶的辅基或活化因子,参与了蛋白质、脂类和碳水化合物代谢,对鸭、鹅的生长、繁殖和骨骼的发育有重要影响。缺锰时,雏鸭、鹅的骨骼发育不良,生长受阻,体重下降,易患“滑腱症”、骨粗短症;成年鸭、鹅的产蛋量下降,种蛋孵化率降低,产薄壳蛋,死胚增多。
鸭、鹅对锰的需要量有限,一般植物性饲料中都含有锰元素,青绿饲料及糠麸类饲料含锰丰富,因而不易发生缺乏症。日粮中钙、磷含量过多会影响锰的吸收,加重锰的缺乏症。生产上常以硫酸锰、氧化锰来满足锰的需要。
3.锌
锌是许多金属酶类和胰岛素的组成成分,参与了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和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的生物合成,与羽毛生产、皮肤健康、骨骼发育和繁殖机能有关。鸭、鹅缺锌时,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羽毛生长不良,毛质松脆,跖骨粗短,表面呈鳞片样,产软壳蛋,孵化率降低,死胎增多,健雏率下降。
植物性饲料中含锌量有限,而且利用率低,日粮中通常需补充锌,补饲一般选用硫酸锌或氧化锌,但应注意,钙、锌存在拮抗作用,日粮中钙过多会增加鸭、鹅对锌的需要量。
4.碘
碘是构成甲状腺素的重要成分,并通过甲状腺素的机能活动对鸭、鹅机体的物质代谢起调节作用,能提高基础代谢率,增加组织细胞耗氧量,促进生长发育,维持正常的繁殖机能。缺碘时,甲状腺素合成不足,基础代谢率降低,生长受阻,繁殖力下降,种蛋孵化率降低。
由于谷物籽实类饲料中含碘量极低,鸭、鹅常不能满足需要,特别是在缺碘地区,更加需要在日粮中添加碘制剂。一般碘化钾和碘酸钙是较有效和稳定的碘源,碘酸钙优于碘化钾。
5.硒
硒是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的组成成分,以硒半胱氨酸的形式存在于其中,与维生素E间存在协同作用,能节省鸭、鹅对维生素E的需要量,有助于清除体内过氧化物,对保护细胞脂质膜的完整性,维持胰腺的正常功能具有重要作用。鸭、鹅硒缺乏症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生长迟缓、渗出性素质及肌肉营养不良,并引起肌胃变性、坏死和钙化,产蛋率和孵化率降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鸭、鹅对硒的需要量极微,但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是缺硒地域,很多饲料的硒含量与利用率又很低,故一般需要在日粮中添加硒,添加量一般为0.15mg/kg,多以亚硒酸钠的形式添加。
硒是一种毒性很强的元素,其安全范围很小,容易发生中毒。因此,在配合日粮时,应准确计量,混合均匀,并要求预混合。
6.氟
氟在鸭、鹅体内的含量很少,60%~80%存在于骨骼中。氟能促进骨骼的钙化,提高骨骼的硬度。鸭、鹅对氟的需要量很少,一般不易缺乏,经常的情况是摄入的氟往往过多,从而引起累积性中毒。这是因为采食了未脱氟的磷灰石作为矿物质饲料,或饮用了含氟量高的地下水。
鸭、鹅氟中毒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腿软”、无力站立、喜伏于地面,行走困难;蛋壳质量下降。
其他一些微量元素虽然为鸭、鹅所必需,但在自然条件下一般不易缺乏,无需补充。
矿物质的主要功能和缺乏症见表2-1。
表2-1 矿物质的主要功能和缺乏症
四、维生素
维生素是一类具有高度生物学活性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它不同于其他营养物质,既不提供能量,也不作为动物体的结构物质。虽然动物对维生素的需要量甚微,但作用极大,起着调节和控制机体代谢的作用。多数维生素是以辅酶和催化剂的形式参与代谢过程中的生化反应,保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正常。鸭、鹅的消化道短,体内合成的维生素很难满足需要,当日粮中维生素缺乏或吸收不良时,常会导致特定的缺乏症,引起鸭、鹅机体内的物质代谢紊乱,甚至发生严重的疾病,直至死亡。
维生素按其溶解性可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大类。脂溶性维生素可在体内蓄积,短时间饲料中缺乏,不会造成缺乏症。而水溶性维生素在鸭、鹅体内不能储存,需要经常由饲料提供,否则就容易引起缺乏症。
(一)脂溶性维生素
1.维生素A
(视黄醇)维生素A(VA),又称抗干眼病维生素,包括视黄醇、视黄醛、视黄酸,在空气和光线下易氧化分解。维生素A仅存在于动物体内,植物性饲料中仅含有胡萝卜素,又称维生素A原。胡萝卜素经鸭、鹅肝脏和肠壁胡萝卜素酶的作用可不同程度地转变为维生素A,其中β-胡萝卜素的生物活性最高。维生素A的需要量通常以国际单位计算,1国际单位(IU)的维生素A相当于0.30μg视黄醇、0.344μg维生素A醋酸酯、0.54μg维生素A棕榈酸酯、0.6μgβ-胡萝卜素。
维生素A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维持一切上皮组织结构的完整性,保护皮肤和黏膜,促进机体和骨骼生长,并与视觉有关。缺乏时,鸭、鹅易患夜盲症,泪腺的上皮细胞角化且分泌减少,发生眼干燥症,甚至失明。由于上皮组织增生,影响到消化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的功能,导致鸭、鹅的抵抗力降低,易患各种疾病,产蛋量减少,饲料利用率降低;雏鸭、鹅的生长发育受阻,骨骼发育不良;种蛋受精率和孵化率降低。
鸭、鹅维生素A的最低需要量一般在每千克日粮1000~5000IU之间。过量会引起中毒。
维生素A主要存在于鱼肝油、蛋黄、肝粉、鱼粉中。青绿饲料、胡萝卜等富含胡萝卜素。
2.维生素D
维生素D(VD),又称抗佝偻病维生素。维生素D为类固醇衍生物,对鸭、鹅有营养作用的是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其中维生素D3的效能比维生素D2高20~30倍。维生素D2仅存在于植物饲料中,由麦角固醇经紫外线照射而产生,生长中的植物不含维生素D2,随着植物的老化,便产生维生素D2。维生素D3由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产生,存在于鸭、鹅皮肤、羽毛、血液、神经和脂肪中。
维生素D与钙、磷的吸收和代谢有关,能调节鸭、鹅体内钙、磷代谢,增加肠对钙、磷的吸收,促进软骨骨化与骨骼发育。另外,维生素D还能促进蛋白质合成,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维生素D缺乏将导致钙、磷代谢障碍,发生佝偻病、骨软化症、关节变形、肋骨弯曲,产软壳蛋、薄壳蛋。鸭、鹅在集约化饲养时,容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症,放牧饲养时则不易缺乏。
日粮中的钙、磷比例与维生素D的需要量有关。两者的比例越符合机体的需要,所需的维生素D的量也相应减少。维生素D在鱼肝油、酵母、蛋黄、肝脏中含量丰富。人工补饲常用维生素D3。
3.维生素E
维生素E(生育酚)(VE),又称抗不育症维生素,有α、β、γ、δ4种结构,一般指α-生育酚。
维生素E在鸭、鹅体内起催化、抗氧化作用,维护生物膜的完整性,有保护生殖机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的作用,并与神经、肌肉组织代谢有关。缺乏维生素E时,雏鸭、鹅发生脑软化症,步态不稳,死亡率高;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引起皮下水肿——渗出性素质;肌肉营养不良,出现白肌病;种鸭、鹅的繁殖机能紊乱,产蛋率和受精率降低,胚胎死亡率提高。
维生素E与硒存在协同作用,能减轻缺硒引起的缺乏症。另外,由于维生素E的抗氧化作用,可保护维生素A。但维生素A和维生素E存在吸收竞争,因此,维生素A的用量加大时要同时加大维生素E的供给量。
维生素E主要存在于植物性饲料中,其中谷实胚芽中的含量最高,新鲜青绿饲料及植物油也是维生素E的重要来源。
4.维生素K
维生素K(VK)又叫凝血维生素和抗出血维生素,是萘醌的衍生物,有维生素K1、维生素K2、维生素K3三种存在形式,其中维生素K1、维生素K2是天然的,维生素K3是人工合成的,能部分溶于水。
维生素K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动物肝脏合成凝血酶原及凝血质,并使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是维持正常凝血所必需的成分。缺乏时,雏鸭、鹅皮下组织及胃肠道易出血而呈现紫色血斑,种蛋孵化率和健雏率都低。
维生素K主要存在于青绿饲料中。人工添加的多是合成的维生素K3,具有几种亚硫酸盐复合物,由于活性不同,使用时需注意。生产上多种因素会加大鸭、鹅对维生素K的需要量,如饲料霉变,长期使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以及一些疾病的发生等。
(二)水溶性维生素
1.维生素B1
维生素B1(硫胺素,),是α-酮酸脱氢酶系的辅酶,以焦磷酸硫胺素(TPP)的形式参与了体内糖代谢。当维生素B1缺乏时丙酮酸不能氧化,造成神经组织中丙酮酸和乳酸的积累,能量供应减少,以致影响神经组织、心肌的代谢和机能,出现多发性神经炎,肌肉麻痹,腿伸直,头颈扭转,发生痉挛。另外,维生素B1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减少乙酰胆碱的水解,具有促进胃肠道蠕动和腺体分泌、保护胃肠的功能,若缺乏,则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症状。雏鸭、鹅对维生素B1缺乏较敏感。
维生素B1主要存在于谷实类饲料的种皮和胚中,尤其是加工副产品糠麸和酵母中的含量较高。鸭、鹅对维生素B1的需要量一般为每千克日粮1~2mg,通常以添加剂的形式补充。一些新鲜鱼和软体动物内脏中含有较多的硫胺素酶,会破坏维生素B1,故最好不要生喂。
2.维生素B2
维生素B2(核黄素,),在体内以FMN和FAD的形式作为黄素酶的辅酶,参与生物氧化过程,与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代谢有关。鸭、鹅缺乏维生素B2会引起代谢紊乱,出现多种症状,主要是跗关节着地、趾向内弯曲成拳状(卷曲爪);鸭、鹅生长缓慢、腹泻、垂翅、产蛋率下降,种蛋孵化率极低。
维生素B2主要存在于青绿饲料、干草粉、饼粕类饲料、糠麸及酵母中,动物性饲料中的含量也较高。而谷类籽实、块根、块茎类饲料中的含量很少。因此,雏鸭、鹅更容易发生维生素B2缺乏症。鸭、鹅对维生素B2的最低需要量一般为每千克日粮2~4mg。高能量高蛋白日粮、低温环境以及抗生素的使用等因素,会加大对维生素B2的需要量。
3.维生素B3(泛酸)
泛酸是泛解酸与β-丙氨酸缩合而成的一种酰胺类似物,是体内合成辅酶A的原料,以乙酰辅酶A的形式参与机体代谢,同时也是体内乙酰化酶的辅酶,对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代谢过程中的乙酰基转移具有重要作用。缺乏时,鸭、鹅易发生皮炎,羽毛粗乱,生长受阻,胫骨短粗,喙、眼及肛门边、爪间及爪底的皮肤裂口发炎,形成痂皮;种蛋孵化率下降,胚胎死亡率高。
泛酸广泛存在于动植物饲料中,酵母、米糠和麦麸是良好的泛酸来源。鸭、鹅一般不会发生泛酸缺乏,但玉米-豆粕型日粮中需添加泛酸,其商品形式为泛酸钙。鸭、鹅对泛酸的需要量一般为每千克日粮10~30mg。
4.维生素B4(胆碱)
胆碱是体内卵磷脂的组成成分,与磷脂代谢有关,有防治脂肪肝的作用,又是合成乙酰胆碱的原料,和神经冲动传导有关。另外,胆碱也是体内甲基供体之一。鸭、鹅胆碱缺乏表现为脂肪代谢障碍,形成脂肪肝;胫骨粗短,关节变形出现滑腱症;生长迟缓,产蛋率下降,死亡率提高。
胆碱与其他水溶性维生素不同,在体内可以合成,并且作为体组织的结构成分而发挥作用,故鸭、鹅对胆碱的需要量比较大,体内合成的量往往不能满足,必须在日粮中添加。鸭、鹅对胆碱的需要量为每千克日粮500~2000mg。
5.维生素B5(烟酸)
又叫尼克酸,在体内主要以辅酶Ⅰ(NAD)和辅酶Ⅱ(NADP)的形式参与机体代谢,在生物氧化中起传递氢的作用,在能量利用及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代谢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具有保护皮肤黏膜的正常机能。缺乏烟酸时,雏鸭、鹅食欲不振,生长缓慢,羽毛粗乱,皮肤和脚有鳞状皮炎,跗关节肿大,类似骨粗短症,滑腱症;成年鸭、鹅发生“黑舌病”,羽毛脱落,产蛋量、孵化率下降。
烟酸在酵母、麸皮、青绿饲料、动物蛋白饲料中的含量丰富。玉米、小麦、高粱等谷物中的烟酸大多成结合状态,鸭、鹅的利用率低,需要在日粮中补充。鸭、鹅对烟酸的需要量为每千克日粮10~70mg。
6.维生素B6
维生素B6(吡哆醇)简称,包括吡哆醇、吡哆胺和吡哆醛,三者的生物活性相同。维生素B6是转氨酶、氨基酸脱羧酶及半胱氨酸脱硫酶的辅酶,参与蛋白质代谢。缺乏时,食欲不振,增重缓慢,皮下水肿,脱毛,中枢神经紊乱,兴奋性增高,痉挛,拍打翅膀或翅膀下垂,常衰竭而死;成年鸭、鹅的产蛋率和孵化率下降。
植物性饲料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B6,动物性饲料及块根、块茎中的含量较少。鸭、鹅一般不会发生维生素B6缺乏症,当日粮中蛋白质水平较高时,会提高鸭、鹅对维生素B6的需要量。鸭、鹅对维生素B6的需要量一般为每千克日粮2~5mg。
7.维生素B7
维生素B7(生物素)简称,又称维生素H,是鸭、鹅体内许多羧化酶的辅酶,参与了体内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缺乏生物素时,鸭、鹅生长缓慢,羽毛干燥,易患滑腱症与胫骨短粗症,爪底、喙边及眼睑周围的裂口变性发炎,产蛋率和孵化率降低,胚胎骨骼畸形,呈鹦鹉嘴。
维生素B7广泛存在于动植物蛋白质饲料和青绿饲料中,鸭、鹅一般不会出现维生素B7缺乏症,但饲料霉变、日粮中脂肪酸败以及抗生素的使用等因素会影响鸭、鹅对维生素B7的利用。
8.维生素B11
维生素B11(叶酸),简称,在植物的绿叶中的含量十分丰富,故称叶酸。在体内以四氢叶酸作为一碳基团代谢的辅酶,参与嘌呤、嘧啶及甲基的合成等代谢过程,与蛋白质和核酸代谢有关,能促进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形成。缺乏叶酸时生长受阻,羽毛脱色,滑腱症,巨红细胞性贫血与白细胞减少,产蛋率、孵化率下降,胚胎死亡率高。
鸭、鹅通常不会发生叶酸缺乏症,但长期饲喂磺胺类药物或广谱抗菌药,可能会发生。
9.维生素B12
维生素B12(氰钴素)简称,是唯一含有金属元素的维生素。在体内参与许多物质的代谢过程,与叶酸协同参与核酸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维持造血机能的正常运转。在糖与丙酸代谢以及胆碱的合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提高植物性饲料蛋白质的利用率,促进红细胞的发育成熟。缺乏维生素B12,鸭、鹅生长停滞,羽毛粗乱,贫血,肌胃糜烂,饲料转化率低,骨粗短,种蛋孵化率降低,弱雏增多。
维生素B12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饲料中,其中鱼粉、肝脏、肉粉中的含量较高,植物性饲料几乎不含维生素B12。鸭、鹅日粮中只要动物性饲料充足,一般不会发生维生素B12缺乏症,但可作为促生长因子添加到饲料中。
10.维生素C
维生素C(抗坏血酸)简称维生素C,参与体内一系列代谢过程。如参与细胞间质中胶原的生成和氧化还原反应;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和肠道对铁的吸收;使叶酸还原成四氢叶酸;具有抗氧化作用,保护机体内其他化合物免受氧化,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维生素C缺乏,发生坏血病,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大,黏膜出血,机体贫血,生长停滞,代谢紊乱,抗感染与抗应激能力降低,可能还会影响到蛋壳质量。
鸭、鹅体内可由葡萄糖合成维生素C,故一般不会出现维生素C缺乏症。但生长迅速,生产力高,处于高温、疾病、饲料变化、转群、接种等应激情况下的鸭、鹅群仍需另行补饲。
维生素的主要功能和缺乏症见表2-2。
表2-2 维生素的主要功能和缺乏症
(三)影响维生素需要量的因素
1.不同生理特点、生产水平对维生素的需要量不同
一般种禽对维生素的需要量高于产蛋家禽,生长速度快、生产性能高的鸭、鹅需要的维生素也多。
2.饲养方式不同,需要量也不一样
一般放牧饲养的鸭、鹅不易发生维生素缺乏症,而圈养、笼养等集约化饲养方式会增加鸭、鹅对维生素的需要量。
3.应激、疫病及恶劣的环境条件会增大对维生素的需要量。
4.饲料中存在的维生素拮抗物对维生素需要量的影响
如硫胺素酶会破坏硫胺素;抗生素蛋白会结合生物素;双香豆素会竞争性抑制维生素K的活性等。另外,一些饲料中的维生素如烟酸常处于结合状态,鸭、鹅很难利用。
5.饲料加工、储存对维生素需要量的影响
总的来说,维生素的稳定性差,有多种因素如酸、碱、光、热、氧化还原剂、重金属盐等影响维生素的稳定性,从而加大了维生素的需要量。
6.抗菌药物的影响
长期使用抗菌药物,鸭、鹅自身合成的维生素量减少,增加了对日粮维生素的需要量。
7.日粮营养浓度对维生素需要量的影响
能量水平过高,会提高维生素B1、维生素B2的需要量;蛋白质水平过高,会提高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等的需要量;脂肪水平较高,则应提高维生素E、胆碱等维生素的需要量。
8.机体的健康状况
消化道疾病,肝、肾功能不好,都会影响维生素的吸收与利用。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及美国NRC提出的维生素需要量都只接近防止临床缺乏症出现的最低需要量,此时动物虽不表现出缺乏症,但生产性能并非最佳。而满足动物充分发挥遗传潜力、表现最佳生产性能所需要的量,称为适宜需要量。很显然,适宜需要量高于最低需要量。在生产实际中,实际添加量即供给量比适宜需要量还高,这是因为考虑到动物个体间的差异、影响维生素的一些因素,以及为使动物获得最佳抗病力和抗应激能力而增加的一个安全系数。通常在适宜需要量的基础上增加10%,但不可一概而论,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现将不同情况下需要增加的维生素种类和比例列于表2-3,供参考。
表2-3 不同情况下家禽对维生素需要量增加的比例
五、水
水是鸭、鹅机体成分中含量最多的一种营养素,分布于多种组织、器官及体液中,如消化液含水95%以上,肌肉含水72%~78%。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机体的含水量也不一样,如雏鸭、雏鹅体内含水分约70%,成年鸭、鹅体内含水分50%,蛋含水分70%。水分在养分的消化吸收与转运及代谢产物的排泄、电解质代谢与体温调节上均起着重要的作用。鸭、鹅是水禽,在饲养中应充分供水,如饮水不足,会影响饲料的消化吸收,阻碍分解产物的排出,导致血液浓稠,体温升高,生长和产蛋都会受到影响。一般缺水比缺料更难维持鸭、鹅的生命,当体内损失1%~2%的水分时,会引起食欲减退,损失10%的水分会导致代谢紊乱,损失20%则发生死亡现象。高温季节缺水的后果比低温季节更严重。因此,必须向鸭、鹅提供足够的清洁饮水。
鸭、鹅体内水的来源主要有饮水、饲料水及代谢水,其中饮水是鸭、鹅获得水的主要来源,占机体需水量的80%左右,因此,在饲养鸭、鹅时要提供充足的饮水,同时要注意水质卫生,避免有毒、有害及病原微生物的污染。鸭、鹅不断地从饮水、饲料和代谢过程中取得所需要的水分,同时还必须把一定量的水分排出体外,方能维持机体的水平衡,以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和良好的生长发育以及生产蛋肉产品。体内水分主要经肾、肺和消化道排出体外,其中经肾排出的水分占50%以上。另外还有一部分水随皮肤和蛋排出体外。
鸭、鹅的需水量受环境温度、年龄、体重、采食量、饲料成分和饲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温度越高,需水量越大;采食的干物质越多,需水量也越多;饲料中蛋白质、矿物质、粗纤维的含量多,需水量会增加,而青绿多汁饲料的含水量较多则饮水减少;另外,生产性能不同,需水量也不一样,生长速度快、产蛋多的鸭、鹅需水量较多,反之则少。生产上一般对圈养鸭、鹅要考虑提供饮水,可根据采食含干物质的量来估计鸭、鹅对水的需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