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
考纲要点:(1)炭疽、沙门氏菌病、链球菌病、大肠杆菌病(猪、禽、牛、羊)的主要症状及病理变化;(2)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牛、禽)的临床特征、主要症状、病理变化;(3)李氏杆菌病(猪、牛羊、马、兔、禽、人)的主要症状、诊断及防控措施;(4)马鼻疽的临床特征、主要症状、诊断与鉴别诊断、防控措施。
一、炭疽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多种家畜、野生动物和人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一)流行特点
传染源为患病动物,其排泄物、分泌物及尸体中的病原体绵羊和牛最易感,山羊、驴、马、水牛、骆驼和鹿等次之通过消化道、污染的饲料、饲草及饮水、吸血昆虫感染。
(二)症状与病理变化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亚急性型,不同动物的临诊表现有一定差异。
(三)诊断
根据患病动物的临诊表现及流行病学资料,可初步诊断,在未排除炭疽前不得剖检死亡动物,防止炭疽杆菌遇空气后形成芽孢,此时应采集发病动物的血液送检:取濒死期末梢静脉血液制成涂片,用瑞氏染液染色,若见带有荚膜、菌端平直的粗大杆菌,结合临诊表现,即可诊断为炭疽血清学检查:Ascoli反应、荧光抗体法。
(四)防控
(1)对炭疽疫区内的易感动物,每年应定期进行预防接种。常用的疫苗有无毒炭疽芽孢苗或炭疽二号芽孢苗。
(2)当某地区或饲养场发生炭疽时,应立即上报疫情,划定疫区,封锁发病场所,禁止动物、动物产品和草料出入疫区并合理处理患病动物及其尸体,其处理方法如下。
①死亡动物尸体应依法进行焚烧或覆盖,周围假定健康群应立即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②全场进行彻底消毒,污染的地面连同15~20cm厚的表层土一起取下,加入20%漂白粉溶液混合后深埋。污染的饲料、垫草、粪便焚烧处理。动物圈舍的地面和墙壁可用20%漂白粉溶液或10%烧碱水喷洒3次,每次间隔lh,然后认真冲洗,干燥后火焰消毒。
③解除封锁:在最后1头动物死亡或痊愈14天后,若无新病例出现时,报请有关部门批准,并经终末消毒后可解除封锁。
二、沙门氏菌病
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中多种细菌引起的疾病的总称。本病在动物中主要引起败血症和肠炎,也可使怀孕动物发生流产,在一些地区造成的危害相当严重。
(一)流行特点
病畜和带菌动物为传染源,人、家畜、家禽及其他动物均易感,消化道、生殖道为感染途径。
(二)症状及病理变化
(三)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作初步诊断。确诊的方法如下:采取肝、脾、肺、卵黄、可疑食物等样品接种选择性培养基,进行细菌分离。马可采血清做凝集试验,鸡可采血液或血清做平板凝集试验。
(四)防控
预防:鸡白痢的防控原则是杜绝病原菌的传入,清除群内带菌鸡,同时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和隔离制度。首先,通过严格的卫生检疫和检验措施,建立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其次,鸡群应定期通过全血平板凝集反应进行全面检疫,淘汰阳性鸡和可疑鸡,以建立健康种鸡群。最后,坚持种蛋孵化前的消毒工作,可通过喷雾、浸泡等方法进行,同时应对孵化场、孵化室、孵化器及其用具定期进行彻底消毒,杀灭环境中的病原菌。
三、链球菌病
链球菌病是由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多种人兽共患病的总称。动物链球菌病中以猪、牛、羊、马、鸡较常见。链球菌病的临诊表现多种多样,可以引起各种化脓创和败血症,也可表现为局限性感染。
(一)流行特点
传染源为患病动物、病死动物、带菌动物猪不分年龄、品种和性别均易感经呼吸道和受损的皮肤及黏膜感染。
(二)症状与病理变化
(三)诊断
临诊和病理变化,再结合流行病学特点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查。实验室诊断方法如下。
(四)防控
1.治疗
(1)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出特效药物进行全身治疗。
(2)局部治疗:先将局部溃烂组织剥离,脓肿应予切开,清除脓汁,清洗和消毒。然后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以悬液、软膏或粉剂置入患处进行局部治疗。
2.预防
(1)应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2)发现疫情时应立即采取紧急防制措施:①尽快确诊,制定紧急防制办法,划定疫点、疫区,隔离患病动物,封锁疫区;②对被污染的圈舍、用具进行消毒后,再进行彻底清洗、干燥;③对全群动物进行检疫,发现体温升高和有临诊表现的动物,应进行隔离治疗或淘汰;④对假定健康群动物可应用抗菌类药物做预防性治疗,或用疫苗作紧急接种;⑤患病或病死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因此应严格禁止擅自宰杀和自行处理,一律送到指定屠宰场,按屠宰条例有关规定处理。
四、大肠杆菌病
大肠杆菌病是指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多种动物不同疾病或病型的统称,包括动物的局部性或全身性大肠杆菌感染、大肠杆菌性腹泻、败血症和毒血症等。多发生于幼龄动物。
(一)流行特点
(二)症状及病理变化
(三)诊断
通常根据其流行特点和临诊症状结合剖检即可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可进行实验室检测,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取病变部位组织,接种麦康凯培养基后,37℃培养18~24h,挑取红色菌落做进一步培养和生化试验,并用大肠杆菌因子血清鉴定血清型。
(四)防控
①加强分娩畜舍的卫生及消毒工作;②选择合适的疫苗的免疫接种;③加强仔畜的饲养管理,保证仔畜及时获得足够的初乳;④定期进行大肠杆菌药敏试验。
五、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动物发生流产、不育、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人感染后引起波浪热。
(一)流行特点
病畜及带菌动物为传染源。最危险的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畜,它们在流产或分娩时将大量布鲁氏菌排出。动物的易感性随性成熟年龄接近而增高,母畜较公畜易感经消化道、皮肤以及吸血昆虫感染。
(二)症状与病理变化
(三)诊断
根据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初步怀疑本病。但引起动物流产的疾病较多,确诊必须依赖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方法如下。
1.细菌涂片检查与分离
①将流产胎儿的胃内容物、肺、肝和脾以及流产胎盘和羊水等标本直接涂片,染色后进行分离。②挑选可疑菌落,进行涂片、染色和镜检、纯培养。
2.补体结合试验
是国际贸易指定用于牛、羊、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病诊断的确诊试验。
3.血清凝集试验
常用于牛、猪、马。
4.PCR方法
用于检测牛乳中的布鲁氏以及不同种型菌株的鉴定。
(四)防控
(1)应当着重体现“预防为主”的原则,坚持自繁自养,引种时严格执行检疫。
(2)免疫接种。
(3)检疫措施:①对疫区内的所有家畜进行布病检疫,查清当地疫情程度和分布范围,掌握畜间布病流行规律和特点。②对阳性动物一般不予治疗,直接淘汰。
(4)保护易感人群及健康家畜。
六、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和动物的慢性消耗性人兽共患传染病,其病理特征是在多种组织器官形成结核性肉芽肿,继而成为干酪样坏死或钙化结节。
(一)牛结核病
牛结核病是由牛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牛的慢性消耗性传染病,其病理特征是在多种组织器官形成结核结节,尤其是胸膜和腹膜发生密集性结节,呈粟粒至豌豆大小的灰白色坚硬结节,形似珍珠状,也称“珍珠病”。
1.流行特点
病牛尤其是开放性结核病牛是传染源,本病可侵害人和多种动物,家畜中牛最易感可经呼吸道、生殖道、消化道感染。
2.症状与理变化
3.诊断
本病常呈慢性经过,临诊症状多不明显,往往不易确诊。当动物发生进行性慢性消瘦、咳嗽、肺部听诊异常、体表淋巴结慢性肿胀等,可初步怀疑本病。实验室诊断可确诊,方法是皮内注射牛型结核菌素,出现炎性反应且皮厚差在4mm以上,则可作出确诊。
4.防控
①检疫监测牛群:对于临诊健康的牛群,每年春秋各进行一次变态反应检疫。②净化感染牛群:对污染牛群,每年进行3次以上检疫,检出的阳性牛及可疑牛立即分群隔离,对阳性牛应及时扑杀,进行无害化处理。③加强消毒:每年进行2~4次预防性消毒,每当畜群出现阳性病牛后,都要进行1次大消毒。
(二)禽结核病
1.病原
禽结核病是由禽分枝杆菌引起的主要发生于禽的一种慢性传染病。该病的特征是在多种组织和器官形成结核结节、干酪样坏死或钙化结节。
2.流行特点
患病禽尤其是开放型病禽为传染源鸡、火鸡及其他家禽易感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
3.症状与病理变化
4.诊断
根据贫血、消瘦、鸡冠萎缩、肢行以及产蛋减少可作初步诊断。实验室诊断可确诊,方法是注射禽用结核菌素于鸡的肉垂内,24h出现增厚、下垂、发热、弥漫性水肿则可确诊。
5.防控
禽结核主要采取综合性防疫措施。防止疾病传入,净化污染群,培育健康群。该病一般不进行治疗,而是采取加强检疫、隔离、淘汰,防止疾病传播,净化污染群等综合性防疫措施。
七、李氏杆菌病
李氏杆菌病是由产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引起的动物和人的一种食源性、散发性人兽共患传染病,该病致死率较高。病畜主要表现为脑膜炎、败血症和妊娠流产患禽主要表现为坏死性肝炎和心肌炎有的可出现单核细胞增多。本病广泛分布在全世界,我国许多地区均有发生。
(一)流行病学
本病的易感动物非常广泛,已证明至少有42种哺乳动物和22种鸟类有易感性。自然发病家畜一绵羊、牛、猪及兔感染性较高,家禽以鸡、火鸡、鹅较多,野兽、野禽、啮齿动物均易感染,且常为本病的贮存宿主。人也能自然感染。
本病呈散发性,一般只有少数发病,但致死率很高,各种年龄的动物都可感染发病,以幼龄较易感,发病急,有些地区牛羊发病多在冬季和早春。患畜动物和带菌动物是传染源。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以及受伤的皮肤,被污染的水、饲料为主要传播媒介,吸血昆虫也能传播。冬季缺乏青贮饲料、天气骤变、有寄生虫或沙门氏菌感染,均是本病发生的诱因。土壤肥沃的地方发病多。
(二)症状及病理变化
1.症状
该病潜伏期一般为2~3周,短可数日,长可达2个月临诊主要以发热,神经症状,孕畜流产,幼龄动物、啮齿动物和家禽呈败血症为特征,不同动物临诊表现不同。
(1)猪 自然感染潜伏期多为2~3周,断奶仔猪及哺乳仔猪多表现为脑膜炎症状。病初体温一般正常或有的发低热,后期体温可下降到36.5℃以下。病初意识障碍,作圆圈运动或无目的地行走,或不动有的头颈后仰,前肢或后肢张开,呈典型的“观星”姿势有的肌肉震颤、强硬,以颈部和颊部明显有的阵发性痉挛,口吐白沫,倒卧地上,四肢划动呈游泳状。较大的猪体躯摇晃,共济失调,步态强拘有的后肢麻痹,不能起立,拖地而行。一般1~4天衰竭死亡,病程长的可达7~9天。仔猪多发败血症,表现体温升高、食欲减少或废绝,咳嗽、腹泻、皮疹、肺水肿、呼吸困难、皮肤蓝紫等,病程1~3天,病死率较高。妊娠母猪常发生流产。
(2)牛羊 病初体温升高1~2℃,不久降至常温。原发性败血症多见于幼畜,表现为神经沉郁、呆立、低头垂耳,不随群行动,不听驱使,流泪、流涎、流鼻涕、咀嚼吞咽困难。脑膜炎发于成年牛羊,主要表现为一侧麻痹,弯向对侧,该侧耳下垂、眼半闭、视力丧失,沿头方向旋转,作圆圈运动,头抵墙不动,颈项强硬,有的呈角弓反张。最后卧地,呈昏迷状,妊娠的母畜流产,病程短的2~3天,长的1~3周或更长。水牛突然发生脑炎,临诊症状相似,但其病程更短,死亡率更高。
(3)马 主要表现为脑脊髓炎症状,体温升高,感觉过敏,易兴奋,共济失调,四肢、下颌和喉部不全麻痹,意识和视力显著减弱,病程月余,多痊愈,幼驹可见腹泻,不安,黄疸和血尿等症状。
(4)兔 病兔常呈急性死亡,死前症状不明显。病兔常表现精神萎靡、少动、口流白沫,神经症状呈间歇性发作,无目的前冲或转圈,头部偏向一侧,扭转,抽搐,2~3天死亡。慢性病例则出现脑膜炎和子宫炎等,表现为斜颈和运动失调,母兔阴道流出红棕色或脓性分泌物,有的病兔很快衰竭死亡,有的病兔可延续数月之久。
(5)家禽 一般无特殊症状,主要表现为败血症。病禽表现为精神沉郁、停食、下痢,多在短时间内急性死亡于败血症。病程较长的某些病禽可能出现神经症状,如痉挛、斜颈等。
(6)人 主要表现为脑膜炎、粟粒样脓肿、败血症和心内膜炎等。
2.病理变化
诊断靠组织学检查,在脑桥、延髓有炎症变化。败血症的患病动物,有败血症变化,肝、脾、心肌能见到小点状坏死或多发性脓肿以及皮下组织黄染等。
(三)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初步诊断,病畜如表现特殊神经症状,妊娠流产,血液中单核细胞增多剖检见到脑膜炎充血、水肿,肝有小坏死灶镜检脑组织见有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血管套和微细的化脓灶等病变,可做出初步诊断。本病的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
(四)防控
1.做好卫生防疫和饲料管理
怀疑青贮饲料与发病有关,须改用其他饲料,平时注意驱除鼠类和其他啮齿动物,驱除体外寄生虫,不从疫区引进畜禽。发病后病畜应隔离治疗,用漂白粉等消毒剂对畜舍、笼具、用具、环境和饲槽等进行消毒并采取综合防疫措施。
2.工作人员应注意防护
注意饮食卫生,出现李氏杆菌病的牲畜,不能作食用,应用火销毁,但恢复健康的可允许宰杀。
3.预防和治疗
磺胺类药物、庆大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等可用于本病的治疗,但青霉素无效。早期大剂量使用磺胺类药物配合庆大霉素、四环素等都有良好效果。但神经症状表现明显的病例,治疗都难以奏效。
八、马鼻疽
马鼻疽是由鼻疽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该病的临诊特征是鼻腔、喉头和气管黏膜以及皮肤上形成鼻疽结节、溃疡和瘢痕,在肺脏、淋巴结或其他实质脏器中形成特异性的鼻疽结节。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目前已基本控制该病。
(一)流行病学
该病主要在马、骡、驴等单蹄动物中传播蔓延,以马属动物最敏感,也可感染骆驼、狮、虎、猫等猫科动物和其他一些肉食动物和人类。鼻疽病马以及患鼻疽的其他动物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自然感染主要通过与病畜接触,经消化道或损伤的皮肤、黏膜及呼吸道传染。本病无季节性,多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在初发地区,多呈急性、暴发性流行,在常发地区多呈慢性经过。
(二)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6个月。临诊上常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1)急性型 病初表现体温升高,呈不规则热(39~41℃)和下颌淋巴结肿大等全身性变化。急性型鼻疽又分为肺鼻疽、鼻腔鼻疽和皮肤鼻疽三种,三种鼻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肺鼻疽:主要表现为干咳,肺部可以出现半浊音、浊音和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等症状。
鼻腔鼻疽:可见一侧或两侧鼻孔流出浆液、黏液性脓性鼻液,鼻腔黏膜上有小米粒至高粱米粒大的灰白色圆形结节突出表面,周围绕以红晕,结节坏死后形成溃疡,边缘不整,隆起如堤状,底面凹陷呈灰白色或黄色。
皮肤鼻疽:常于四肢、胸侧和腹下等处发生局限性有热有痛的炎性肿胀并形成硬固的结节。结节破溃排出脓汁,形成边缘不整、喷火口状的溃疡,底部呈油脂状,难以愈合。结节常沿淋巴管径向附近组织蔓延,形成念珠状的索状肿。后肢皮肤发生鼻疽时可以明显肿胀变粗。
(2)慢性型 临诊症状不明显,有的可见一侧或两侧鼻孔流出灰黄色脓性鼻液,在鼻腔黏膜常见有糜烂性溃疡,有的鼻中隔形成放射状瘢痕。
(三)诊断
根据急性型鼻疽的临诊症状、流行病学及病理学检查溃疡作出初步诊断,但对该病的确诊或对慢性型和隐性型病例的诊断需要细菌学、血清学和变态反应等方法。必须与流行性淋巴结炎、马腺疫、鼻炎等进行鉴别。
(四)防控
目前对鼻疽尚无有效菌苗,为了迅速消灭本病,必须采取控制和消灭传染源等综合性防疫性措施。
开放性和急性鼻疽马一般不予治疗。必须治疗时可用金霉素、土霉素、链霉素及磺胺嘧啶等,应用最多的是磺胺和土霉素。在治疗过程中应加强隔离、消毒,防止病原菌的散播。人可经损伤的皮肤、消化道、呼吸道而感染。人类感染多与职业有关,多发生于饲养员、屠宰人员、兽医和接触病料的实验室工作人员。人类预防本病主要依靠个人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