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年出栏22头技术要点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增强猪体自身的抗病能力

前文说到防毒,但并不能彻底防范疾病,因为有些门是关不住的;而如果遇到危害大的疾病,那将遭遇灭顶之灾。所以,在把好门的同时,还必须再加一道保险,也就是烈性疾病的针对性预防和提高猪体对疾病的耐受力。

1.烈性疾病防疫

这里只谈烈性疾病防疫,是因为猪的传染病种类太多了,而且危害程度不同;抗体之间也会有竞争,每一种都会占有一定数量的球蛋白;如果疫苗种类过多,很容易使不重要的疾病抗体占据有利位置,而重要的疾病抗体因没有足够位置而处于不利,影响对重要传染病的预防。

(1)需要疫苗预防的疾病 猪的传染病种类很多,每种都进行免疫是不现实的,但危害大的传染病却必须预防。对于猪的免疫,可以把握以下原则:不能用药治疗的病要防,可以用药治疗的病可以不防;效果确实的病要防,效果不确实的病可不防;危害大的病要防,危害小的病可不防。按这个原则,猪场必须做的防疫有以下几种:猪瘟、伪狂犬、口蹄疫、乙脑、细小病毒、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关于蓝耳病,因为许多猪场已呈阳性,而且病毒类型无法确定,疫苗的选择有困难,各猪场根据自身情况决定;圆环病毒成本高,而且在环境条件好的猪场危害并不大,也可考虑不防;其他细菌类疾病可以用药控制,也可考虑不防。

(2)疫苗防疫的细节 既然要防,那就必须防到位,让猪产生强大的免疫力。在生产上,许多因素都会影响免疫效果。分析防疫的整个过程,发现防疫不理想的原因往往是由于工作不细致造成的,以下几种情况都会影响免疫效果。

①免疫剂量 许多猪场在20天左右为哺乳仔猪免疫猪瘟时,多数比较保守,只注射1头份或2头份细胞苗。笔者曾对产后18天和注射两头份猪瘟苗的保育猪做了一次抗体监测,结果是18天仔猪的抗体指数反而高于打过疫苗的保育猪,个别保育仔猪的抗体指数近乎为零,以后改用20天注射四头份细胞苗后,保育猪的抗体指数提高。这也验证了专家提出的20~25天注射四头份,而在60~65天注射两头份是合理的。所以建议各猪场不要随便更改免疫程序,自行其是。

②母源抗体的影响 一些资料上介绍,母源抗体可以保护仔猪一定时期的免疫能力,有的十几天,有的二十几天等,但这些只是部分统计资料的数据,而且是比较正常情况下的数据。在生产上,由于母猪自身抗体水平不一,通过乳汁传递给仔猪的抗体也有很大差别,仔猪的免疫抗体也是不同的,这也就是一些猪场在产仔阶段出现猪瘟感染的原因,其中一个猪场因注射疫苗推迟而导致大面积发生猪瘟。

③初产母猪的影响 在做抗体检测时,发现初产母猪的抗体指数明显低于经产母猪,这样,初产母猪所产仔猪的母源抗体也就低于相同日龄的其他仔猪。笔者曾建议一些猪场为初产母猪在产前三十天左右再次注射一次猪瘟疫苗,这样可增加初生仔猪的抗体指数,可能和经产母猪所产仔猪更接近,便于以后注苗时统一进行。

④疾病的影响 资料上明确过猪在发病期间不能注射疫苗,因这时的猪处于应激状态,不可能产生足够的免疫力,但实际上许多猪场都没有按这个要求去做,有的是不懂,有的是为了省事(因未注苗的猪需要记耳号,会影响其他疫苗的注射计划等),这样这些病弱猪将是受威胁最大的群体。笔者曾对一些猪场的弱小仔猪进行剖检,不少猪有明显的猪瘟感染迹象(肾脏、喉头、膀胱等有出血点,回盲口附近有纽扣状溃疡等),这就需要怀疑这些猪在注苗时是不是处于患病或亚健康状态。

⑤注射部位 疫苗稀释后,失效很快,而遇到高温影响更大。疫苗注射时多要求肌内注射,是因为肌内吸收快,疫苗很快进入血液,如果注射到皮下,吸收减慢,效力降低,如果注射进脂肪,吸收就更慢了,大部分疫苗将失去作用,也就相当于注射剂量不足。生产上给猪注射疫苗时,多采用飞针为主,如果没有足够的熟练程度,没有高明的技术,注射部位很难准确,同一天注射同样剂量,也会出现抗体指数不一的情况。一些猪场强调,仔猪注苗时要抱起,后备猪要用保定器固定后注射,是有道理的。

⑥疫苗的保存期 一些疫苗都有明确的有效期限,但这也是有前提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温度,如冻干苗需在-15℃以下,油苗多在2~8℃恒温保存。生产上,许多因素将改变保存环境,如长途运输、开箱取苗、停电等,每一次都会大大缩短疫苗的有效期。所以除尽可能防止各种因素的影响外,在使用临近失效期的疫苗时,应适当加大剂量,以补充储存时所引起的部分损失。

⑦注射次数 疫苗注射后,达到最高抗体指数需要一段时间,随后开始降低,所以疫苗注射一段时间后需要补注。对于灭活疫苗来说,第一次注射后并不能产生足够的免疫力,需要及时补注加强,一般是在第一次注射后的两周左右,也就是说注射口蹄疫、细小病毒等灭活苗时,不要以为注过一次就完事大吉,否则会是既花了钱又办不了事,还会误导思路。

⑧疫苗的保护力 世上没有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更很少一针就能终身免疫的疫苗,不同厂家生产的疫苗工艺不同,保护力也有差别。选择疫苗时,要选择可靠性大的疫苗种类和厂家,即使是最好厂家的疫苗也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保护,因为影响因素太多了。所以建议各猪场应进行定期的抗体监测,以便更好掌控猪场的免疫情况。

⑨应激与免疫抑制 猪在处于应激时免疫力会降低,在免疫系统受侵害时免疫力也会降低。如果猪场出现圆环病毒和蓝耳病毒感染,会引起免疫抑制,以前所做的免疫效果大大降低,常发生做过免疫的猪发病的现象。所以在猪处于应激时或有上述两种病毒感染时,应采取相应措施,改善环境或药物预防,以防继发感染引起更大的损失。

⑩毒株不同 如果所免疫的疫苗与可能发生的疾病的毒株不同,那一定没有什么效果。现在病毒变异现象很多,如蓝耳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口蹄疫病毒等,都有不同血清型的变种,如果我们机械性地进行免疫,也可能因为血清型不同而出现问题。曾有一个猪场O型口蹄疫疫苗防疫很到位,但由于突然发生A型口蹄疫,导致猪场遭受非常大的损失。免疫是猪场预防各种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但如果没有考虑到相关影响因素,不但起不到预防效果,而且会误导人们的思路,希望养猪同行给以足够的重视。

2.抓好猪的非特异性免疫

(1)定义 非特异性免疫力是动物机体对进入体内的异物的一种清除机制。它不涉及对抗原的识别和二次免疫应答的增强,但也有清除病原的功能。

非特异性免疫力包括天然屏障,外部屏障有皮肤、黏膜及分泌物,如溶菌酶、气管黏膜上的纤毛等;内部屏障有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等;吞噬作用,大小单核细胞、各种吞噬细胞和各种粒细胞,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具有吞噬功能,可清除体液中的颗粒状病原体;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干扰素、集落刺激因子、趋化性细胞因子及肿瘤坏死因子等。

非特异性免疫力是动物和机体抵抗各种有害因子和病原侵袭与保护特异性免疫力的根本与基础,如果动物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不健全、功能低下,那么特异性免疫力不可能健全,也不可能有良好的免疫效果,动物机体易处于亚健康状态,容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性,笔者认为非特异性免疫更重要,因为涉及的面更广,能力也更强,只是专业程度差些。所以,预防疾病,非特异性免疫更要列为重点。

(2)建立坚强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第一是要保证营养。因为不论是屏障还是巨噬细胞,都是需要营养来支撑的。

第二是要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保证细胞的正常新陈代谢。如果血液循环受阻,营养不能及时运送到需要的地方,那么那个地方可能会功能失常,自身会产生问题。

第三是防止毒素入侵。养猪方面的毒素主要是两种,一种是饲料发霉产生的霉菌毒素;另一种是滥用药引起的药物中毒。所以,不但要严防发霉饲料使用,还在用药时考虑对猪的副作用,不能在用药防病的同时带来新的疾病。

第四是周到的管理。尽可能减少对猪的应激,如环境因素带来的应激,猪群周转带来的应激,饲料转换带来的应激等,都会导致猪的免疫力降低。

防止传染病,是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共同作用,不能顾此失彼;所以,既要做好烈性传染病的防疫,也要做好营养、环境、管理等工作,这样才能做到有备无患。